高中生物其他版本北师大版必修一精品课后作业题
展开
高中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练习3.2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虎林期末)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吃了鱼和虾等食物后会出现腹痛、腹泻和呕吐等过敏症状,以下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过敏反应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过敏原
B.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
C.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
D.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
B、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B正确;
C、过敏原作为抗原,可刺激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C正确;
D、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免疫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2022高二上·虎林期末)关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我们免疫功能过于强大时会出现自身免疫病
B.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C.免疫缺陷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D.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
【答案】B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当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B、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C正确;
D、免疫缺陷病包括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为先天性疾病,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3.(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一些人对猫过敏。目前研究发现,在猫体内存在的过敏原约有1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猫唾液中的蛋白质Feld1(简称F蛋白)。请判断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
A.对F蛋白有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B.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人接触过敏原F蛋白的概率
C.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
D.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均为蛋白质
【答案】D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对F蛋白有过敏史的人体内有抗体,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A不符合题意;
B.猫的舔毛行为会使猫唾液中的F蛋白附着在猫毛上,会增加接触过过敏原F蛋白的概率,B不符合题意;
C.若有家庭成员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C不符合题意;
D.过敏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2.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鱼、虾、牛奶、蛋类、花粉、花生、室内尘土、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棉絮等都是过敏原。
4.(2022高二下·河南期中)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不能特异性地识别病原体
B.④可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并彻底消灭病原体
C.过敏反应中,⑥可以由②和⑤增殖分化而来
D.若免疫功能过强,则可能导致抗体攻击自身物质
【答案】B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①为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病原体,A正确;
B、④为效应T细胞,可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并释放其中的抗原,最终由抗体与其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因此④不能彻底消灭病原体,B错误;
C、过敏反应中,也会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浆细胞(⑥)可由②(B细胞)和⑤(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正确;
D、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会把自身正常物质当成抗原,抗体与其结合,引发一系列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5.(2021高一上·绥化期末)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下列关于HIV与新型冠状病毒(均为RNA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类病毒的碱基都只有四种
B.两类病毒的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
C.组成两类病毒的元素在人体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
D.两类病毒与人体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HIV与新型冠状病毒均为RNA病毒,含有的碱基都是A、U、G和C四种,A正确;
B、病毒的组成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B正确;
C、HIV与新型冠状病毒都寄生在人体细胞内,合成这两类病毒组成成分的原料都来自于宿主细胞,因此组成两类病毒的元素在人体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C正确;
D、两类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与人体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6.(2021高二上·辽宁期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是HIV攻击的对象。HIV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传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上述传播途径,HIV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
B.感染HIV后人体不能产生清除病毒的抗体
C.HIV增殖会引起人体辅助性T细胞数量下降
D.由于免疫功能降低,艾滋病患者更易患癌症
【答案】B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通过上述传播途径,HIV首先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内部,A正确;
B、感染HIV后人体能产生对抗病毒的抗体,抗体与相应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通过吞噬细胞的作用彻底清除病毒,B错误;
C、HIV主要寄生在人体辅助性T细胞内,HIV增殖后,数量增多,导致宿主细胞裂解,从而会引起人体辅助性T细胞数量下降,导致免疫功能下降,C正确;
D、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减弱,导致艾滋病患者更易患癌症,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破坏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往往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7.(2021高二上·潮阳竞赛)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下列有关HIV及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途径进行传播
B.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机体是否感染HIV
C.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内环境的稳态失调
D.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A正确;
B、HIV作为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以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机体是否感染HIV,B正确;
C、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T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内环境的稳态失调,C正确;
D、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HIV侵入人体增殖时,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但是随着病毒的复制,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衰退。
2、 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
8.(2021高三上·密山月考)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许多流感患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也可在一周左右时间痊愈,是因为吞噬细胞清除了体内的流感病毒
B.花粉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出现局部红肿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
D.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食量大,身体消瘦,容易激动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激素与内分泌系统;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许多流感患者并不用药也可在一周左右痊愈,主要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共同作用,清除了体内的流感病毒,A错误;
B、花粉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致敏靶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出现局部红肿,B正确;
C、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二者在血糖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所以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食量大、身体消瘦、精神亢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胰岛素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分解,促进动物个体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9.(2021高二上·辽宁月考)如图表示HIV侵入人体后,HIV浓度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HIV识别辅助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
B.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低于其增殖的速度
C.目前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预防接种
D.艾滋病人因为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
【答案】C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HIV能侵入到辅助性T细胞中,糖蛋白有特异性,HIV识别辅助性T细胞,与该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A正确;
B、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丧失,故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远低于其增殖的速度,B正确;
C、由于艾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突变,因此目前没有对艾滋病有效的免疫预防措施,C错误;
D、艾滋病人因为免疫监视功能缺失,所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
(1)原因: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攻击免疫系统,使 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2)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3)预防: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10.(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疾病,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传播,并可经母婴传播由母亲遗传给孩子
B.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
C.艾滋病患者患恶性肿瘤的概率大幅提高,说明其免疫系统的监视能力大幅减弱
D.HIV感染者致死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感染或癌症,这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答案】A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传播,并可经母婴传播由母亲传给孩子,但这不是遗传,A错误;
B、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中心细胞,同时也参与体液免疫,因此辅助性T细胞被攻击后,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B正确;
C、艾滋病患者患恶性肿瘤的几率大幅提高,说明其免疫系统的监视能力大幅减弱,C正确;
D、艾滋病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免疫功能几乎丧失后,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造成机体感染或者细胞异常增生,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导致T细胞的杀伤力减弱,B细胞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11.(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有研究显示,皮肌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的皮肤和肌肉组织引起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肌炎是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B.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没有淋巴因子和抗体参与
C.该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类似
D.在该疾病中所发生的皮肤损伤是由过敏反应引起的
【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结合题意可知,皮肌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的皮肤和肌肉组织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皮肌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的皮肤和肌肉组织引起的,因此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参与了攻击肝细胞,B错误;
CD、该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类似,都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并造成了损伤或功能障碍。
机理: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的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或免疫细胞因突变而失去原有的识别能力,将自身抗原误认为非己抗原而发生免疫反应。
12.(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B.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C.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不会引发哮喘
D.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释放来治疗哮喘
【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 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A错误;
B、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不会引发哮喘,C正确;
D、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 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3.(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IV的遗传物质主要是两条RNA单链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空气传播
C.艾滋病患者可以将该病遗传给下一代
D.艾滋病病毒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
【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HIV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两条RNA单链,A错误;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通过空气传播,B错误;
C、艾滋病患者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可以传染给下一代,C错误;
D、艾滋病病毒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能力逐渐降低,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
2、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方法:采取安全的性行为;避免注射吸毒;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
14.(2021·湖北模拟)科学家通过导入少量基因,将人体高度分化的成熟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可发育成身体组织的非成熟细胞,这种细胞与人类胚胎干细胞极其相似,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iPS细胞能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等人身上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被誉为再生医疗的王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iPS细胞能分化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以上信息说明高度分化的成熟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C.利用iPS细胞的分化能力,有望成功治愈心脏类疾病
D.iPS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答案】B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干细胞的概念、应用及研究进展
【解析】【解答】A、iPS细胞能分化成不同种类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iP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等人身上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没有发育为新个体,不能表现全能性,B错误;
C、iPS能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等人身上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因此利用iPS细胞的分化能力,有望成功治愈心脏类疾病,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一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故iPS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干细胞的分类:
(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3)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15.(2021高三上·慈溪月考)对于新冠病毒的预防,目前我国主要将病毒灭活之后作为疫苗进行接种,接种时一般会进行多针接种,即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次或第三次接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预防接种有记忆细胞产生,过敏反应也有记忆细胞产生
B.注入机体的灭活疫苗,能够被巨噬细胞特异性识别,进而被摄取和处理
C.多针接种能够激发机体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有效提高疫苗的作用
D.再次或第三次接种时,应尽可能选择与初次接种时相同的疫苗产品进行接种
【答案】B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灭活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可使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少量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过敏反应也有记忆细胞产生,A正确;
B、吞噬细胞识别抗原不具有特异性,B错误;
C、某些疫苗通过分批多次注射,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较多的抗体,有效提高疫苗的作用,C正确;
D、再次或第三次接种时选择与初次接种时相同的疫苗进行接种可进行二次免疫,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相比较,首次感染抗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2、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②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榆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3)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二、综合题
16.(2022·深圳模拟)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抗原并进行清除,科学家对此展开了研究并获得如下资料:
资料1:科学家发现T细胞中存在PD—1基因,其表达的PD—1分子分布于T细胞表面,并证实PD—1分子与其他分子作用后,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
资料2: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存在于吞噬细胞表面的蛋白——PD—L1.在活化的吞噬细胞表面PD—L1分子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定量研究了PD—L1分子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肿瘤细胞并进行清除,这一过程主要属于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体现免疫系统的 功能。
(2)分析A和B曲线,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3)PD—L1分子和PD—1分子均能抑制T细胞增殖,现有两种推测:①两种分子分别抑制T细胞增殖;②二者相互作用后发挥抑制作用。你支持哪一种观点 。据图分析,请阐述你的理由 。
(4)结合已有知识及上述实验结果推测,人体内同时存在一些生理过程,才使得T细胞整体上维持平衡,维持T细胞平衡的生理过程有 。
【答案】(1)特异性免疫;免疫监控清除
(2)PD-L1分子能抑制T细胞增殖
(3)②;C和D 曲线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敲除 PD-1基因小鼠为实验材料(敲除 PD-1基因后),PD-L1分子不能再抑制T细胞增殖;B和D曲线显示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存在 PD-L1蛋白的条件下,在没有敲除PD-1基因(有PD-1 分子)时,才能抑制T细胞增殖。
(4)吞噬细胞呈递抗原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而PD-L1 和PD-1 结合则能抑制T细胞增殖,有T细胞的凋亡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 (1)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免疫过程实现的,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
(2)A和B曲线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PD—L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使用PD—L1蛋白的情况下,T细胞的增增殖能力下降,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PD-L1分子能抑制T细胞增殖。
(3)资料1显示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与其他分子作用后,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资料2表明,PD—L1分子能抑制T细胞增殖,据此可推测T细胞表面的PD—1分子与PD—L1分子作用后发挥抑制作用,抑制T细胞增殖,即②推测是正确的,同时C和D 曲线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敲除 PD-1基因小鼠为实验材料(敲除 PD-1基因后),PD-L1分子不能再抑制T细胞增殖;而B和D曲线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存在 PD-L1蛋白的条件下,在没有敲除PD-1基因(有PD-1 分子)时,才能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能证明上述推测的合理性。
(4)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进而能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而T细胞表面的PD-1 和PD-L1 的结合则能抑制T细胞增殖,使T细胞的凋亡,进而使T细胞整体上维持平衡,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分析】1、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免疫自稳: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4、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17.(2022·广州模拟)器官移植容易引发免疫排斥反应,若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则可诱发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使供体器官在受体体内保持存活并行使正常功能。免疫排斥、免疫耐受均和T细胞有关。T细胞可增殖分化产生多种类型的淋巴细胞,包括效应T细胞、调节T细胞等。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个个体的T细胞增殖分化得到的效应T细胞和调节T细胞,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等方面。
(2)在免疫排斥反应中,效应T细胞引起供体器官细胞受损的过程是 。根据题干信息,肝移植免疫耐受实际上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机体受 刺激却不能引起 免疫的现象。
(3)研究人员根据免疫排斥情况将肝移植接受者分为三类,并于移植一段时间后对接收者的肝组织进行检查,统计了效应T细胞和调节T细胞的数量,对比健康人的数据,结果如下表。
组别
效应T细胞/个·mm-2
调节T细胞/个·mm-2
健康人
9.0×102
5
发生慢性免疫排斥的肝移植接受者
24.5×102
0
自发免疫耐受的肝移植接受者
11.0×102
50
药物维持发生免疫耐受的肝移植受者
13.0×102
20
已知调节T细胞不直接作用于移植器官,由表可初步推测,调节T细胞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 。
(4)科学家积极尝试通过不同途径解决人类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从免疫耐受的角度思考,试提出一种解决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思路: 。
【答案】(1)mRNA和蛋白质
(2)细胞免疫;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
(3)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会降低器官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现象,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4)增加调节T细胞数量
【知识点】细胞的凋亡;器官移植;细胞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效应T细胞和调节T细胞的出现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在分子水平上,二者的mRNA和蛋白质有差异,导致其结构、功能、形态有差异。
(2)效应T细胞将移植的异体细胞当成抗原,引起供体器官细胞受损,属于细胞免疫;免疫耐受是指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
(3)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因此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会降低器官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现象,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4)增加调节T细胞的数量或者诱导T细胞分化为调节T细胞,增强免疫耐受,减少免疫排斥现象。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和细胞的数量不变。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8.(2022高二下·扬州开学考)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 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 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 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 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 病。
【答案】(1)神经递质;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神经——体液
(2)蛋白质、脂肪、糖原
(3)1;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自身免疫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从图上可以看出,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素还有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根据图示,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3)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引起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
2、免疫失调:(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
(3)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精练: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精练,共12页。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体免疫功能异常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体免疫功能异常作业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二节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复习练习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