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第5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第6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第7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第8页
    还剩4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精品课件),共52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时1 研读“社会性质——乡土性(1~3章)”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乡土性特点。2.理清严谨清晰的论述思路。课前知识铺垫第1~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1.这部分内容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和基础《乡土本色》阐述了“乡土性”,乡土性是乡土社会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全书所有话题的基础。《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阐述了“文字难下乡”的原因。因为乡土性,才有了乡土社会不流动性和文字相对不重要性的特点,从而产生了乡土社会一系列的特性,包括社会格局、道德教化、家族构成、礼俗秩序、理讼方式、权力结构等等。2.第1章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用一个“土”字就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揭示了出来,即乡土性。第1章主旨:中国传统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即乡土本色。人与人在空间上的关系:不流动、聚村而居,造成孤立和隔膜的地方性。人与人在时间上的关系:熟悉社会、有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3.第2、3章重点内容(1)共同说明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为了区别文字与“阻隔”的关系,作者特地用了两章来分述。(2)第2章主旨:阐述传情达意的空间阻隔;从“需求—满足”的角度说明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以识字为标准评价乡下人“愚”是毫无道理的。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3)第3章主旨:阐述传情达意的时间阻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分析词和记忆的功能,再次阐述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总结第2、3章内容,再次表明文字下乡要有前提条件。活动一 结合文本内容,填写思维导图1.研读《乡土中国》第1~3章内容,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第1章聚村而居安土重迁讲究信用第2章没机会学习文字的局限 “面对面社群”直接会意第3章 无个人的今昔之隔 无社会的世代之隔活动二 理解“土气”“愚”的内涵,解析“礼俗”和“法理”社会2.研读《乡土中国》第1~3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的笔下却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味道。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土气”的内涵。答案 “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说来,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答案 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有问题,知识有局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而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社会。(3)礼俗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法理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为了要完成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机械的团结”的社会。(2)乡下人被称作“愚”,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活动三 探讨“乡土”特点及其联系,分析前三章地位及作用3.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答案 (1)①以农耕为主,“土”具有崇高地位。②不流动。定居,村村之间有孤立和隔膜。③熟人社会、礼俗社会。④淳朴、信用。(2)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神圣的,人们在思想上安土重迁。因此人口不具有流动性,世代定居,这又导致了村落间对外交流有限,相对封闭孤立。由于环境封闭、人口有限,因此人们彼此熟悉,构成了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由熟悉而得到彼此信任,构成了乡土社会品格的淳朴、信用。4.试分析《乡土中国》前三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案 (1)联系:乡土社会的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2、3章分别从空间、时间角度论述了文字对乡土社会的作用极其有限,是对第1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论证。(2)地位和作用:“乡土本色”一章是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概念——乡土社会,指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第2、3章对其原因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为接下来的重点内容,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社会在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随着城市小区商品房的增多,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老人们总喜欢在小区和路边种菜,甚至把阳台、天台上的空余地方也充分利用;但凡发现有一点闲置的土地,不久就会展现给你一个“菜园”。种菜甚至被当作中国老人的天赋,这一点都被国际友人认可。曾经有一位老妈妈去美国陪读,就在附近开垦出一块菜地,种起了蔬菜,这对从不种菜且习惯于去超市、便利店购买的老外来说,太神奇了!中国老人如此喜欢种菜,你能用“乡土本色”一章中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原因吗?微任务中国老人为什么喜欢种菜?答案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不管是到了最适宜放牧的草原,还是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无论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2)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他们对泥土充满无限的虔敬和深厚的情感,“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练透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1234567891011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1234567891011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颜色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 “公书林”更神气。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 的影子,是不行的。C.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 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 个瘪三吗?D.外国地摊上的书,到国内摇身一变成为“传世经典”,真是贻笑大方。1234567891011√123456789101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234567891011答案 采用了比喻手法,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其中以“种子”喻农民,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1234567891011答案 “这”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句话不能删去,它起强调作用,强调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他独辟蹊径,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①_______________,以“乡土”概念来描述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写成此书,对中国基层社会——传统农村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定位。该书所提出的“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1234567891011在费孝通的眼中,(     )。如今,现代社会覆盖了中国大多数地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所以,《乡土中国》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B.“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是从“乡土”开始的C.现代社会是“乡土社会”一点点发展而来的D.现代社会是由“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1234567891011√123456789101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1234567891011答案 (示例)①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②虽然传统的乡土社会已经基本解体 ③是我们必读的“经典”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1)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这段话用两个实例,是想告诉我们,中国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15个字以内)1234567891011安土重迁(依赖土地/在土地中寻发展/在土地中求生存)(2)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5个字以内)1234567891011很安定(不移动)黏着(历世不移)12345678910二、课外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1112345678910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1112345678910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1112345678910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1112345678910“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1112345678910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1112345678910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1112345678910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1112345678910“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1112345678910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1112345678910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1112345678910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112345678910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 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圈子。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 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和谐相处, 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 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会。11√123456789101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 的“习”字概括。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 对比论证。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 社会关系。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是三则材料论述的 重心又各有侧重。12345678910√1112345678910119.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12345678910√111234567891011123456789101110.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1234567891011答案 首先提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介绍“后乡土中国”命名的原因;然后具体介绍“后乡土中国”的结构和特征;最后说明“乡土中国”和“后乡土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并非对立。11.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但其仍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1234567891011答案 ①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仍然存留,决定了乡村社会仍是“熟悉的社会”;②乡村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社会关系相互熟知;③尽管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使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