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文字版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文字版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伤病的折磨下,保尔也曾绝望过,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第一站:阅山水,拓眼界(14分)
图1:
走到壶口,只见水流一跌千丈。霎时,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壮举!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挟一川豪情,铸磅礴伟力!
图2:
旅途中虽有diān簸不测之险,却也有意外之喜。
上山,领略山中奇景,既有liáo绕的云雾,也有嶙峋的怪石;下山,见证奇人奇事,既有惊险的旅途,还有怪异的车夫。
图3:
当我们的心变得像一滴水晶莹通透时,就能感受诗意和美好。
阿来化身为一滴水,登上水车,远眺丽江古城的全貌;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 , 。
1.阅读图1、图 2,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4分)
霎时
铸
diān 簸
liáo 绕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振聋发聩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C.这一彩幻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
D.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
3.下面是网友对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的几句评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部纪录片短小精悍,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遍游中国。
B.该节目提升了教育专题节目的传统模式,让经典文学“新”起来。
C.通过《书本中的诗词》,使我们领悟到了诗人杜甫不同时期登高的不同心境。
D.书本内容是世界的浓缩,我们应走出书本,研读书本,迈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4.阅读图3,参照下面的示例,结合课文内容续写一个句子。(4分)
登上水车,远眺丽江古城的全貌;
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
, 。
第二站:读经典,润人生(41分)
(一)名著觅金(8分)
5.根据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补全保尔•柯察金成长史中的相关信息。(4分)
少年时期:因解救① (人名)被捕入狱。
参军时期:因为大腿受伤,伤寒高烧不退。
工地时期:因患大叶性肺炎兼肠伤寒,被护送回家。
瘫痪时期:成功创作小说《② 》(书名)。
6.在伤病的折磨下,保尔也曾绝望过。这样写会有损保尔的英雄形象吗?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诗苑漫步(18分)
7.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班级拟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为推动活动的开展,请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2)根据示例,请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活动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妙笔丹青画古诗
(3)班级将于6月25日下午两点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古典诗歌”诵读比赛,准备电话邀请语文学科张老师担任评委,请拟写一段邀请词。(4分)
8.根据提示,完成古诗歌名句填空。(10分)
走进诗歌,可窥自然之美好:“① ,白露为霜”(《蒹葭》)有如梦似幻的秋晨;“八月湖水平,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烟波浩渺的湖景……
走进诗歌,可感切切之真情:“③ ,君子好逑”(《关雎》)中的爱之渴慕,“④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中的分离之苦,“⑤ ,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跨越空间的友情……
走进诗歌,可悟悲天悯人之情怀:“⑦ ,⑧ ”(《卖炭翁》),诗人对老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理充满怜惜;“⑨ ,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博爱情怀……
(三)文言精探(15分)
阅读文言,完成9-12题。(15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4分)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推测法
根据成语“源远流长”中“源”字的含义进行推断。
①不可知其源
字典查阅法
根据“如”在字典中的含义进行理解。如:①前往,到……去;②像,如同;③按照;④假如。
②如鸣佩环
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③日光下澈
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确定其活用现象。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按“发现小潭”“小潭溪流”“潭中景物”“潭上感受”的顺序记录了游览经历。
B.选文写景角度丰富,作者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来描绘小石潭。
C.选文第②段,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从正面凸显了潭水的空明澄澈。
D.作者先感“乐之”,后觉“悄怆幽邃”,以乐衬忧,表达了贬谪后无法摆脱的落寞。
12.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写了山水,但写法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分析两文在写景方法上的异同。(4分)
【链接材料】
涧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匀如铺毂①。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皆以丹名,九仙之遗也。平流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则第一漈②之奇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匀如铺彀:匀称得如同铺了一层给纱。②漈:方言中有“瀑布”之意。
第三站:品美文,悟真意(40分)
(一)阅读下面的童话,完成13-17题。(20分)
一条大鱼向东游
曹文轩
①一条大河,一年四季都在哗哗流淌。河上有船却没有桥。
②现在人们要在河上架一座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大河中央打下去第一根桥桩后,架桥的人却又撤走了,并且从此就不架桥了。
③这根桥桩便独自一根孤零零地站立在大河中央。
④它原以为会有一根又一根的桥桩出现在大河上,并且与它一起托起一座大桥呢,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也没有见到再有人来打桥桩。它只好再一天一天地等下去。
⑤这天夜里,它做了一个很大的梦,梦见大河里打了一根又一根高高的桥桩,满满一河,数都数不清。一群孩子从这根桥桩蹦到另一根桥桩。流水在桥桩间打着漩涡,孩子们在桥桩上穿梭着,一片欢声笑语。
⑥它醒来了,大河还是那条大河,大河上还是只有它一根桥桩。它终于明白了:这大河上永远也不会有另一根桥桩了。
⑦天上的星星不只是一颗,星星的周围都是星星。空中的大雁不只是一只,长长的雁阵就像谁用笔在天幕上画了长长的一笔。大地上的白杨不只是一棵,一棵又一棵,一直延伸到了遥远的天边。
⑧大河中央,却只有一根桥桩。
⑨这年春天,桥桩上居然长出两三根细细的树枝,树枝上还长出几片小小的树叶。
⑩飞来了一只鹭鸶,落在了桥桩上面。鹭鸶在它的身上磨着爪子磨着嘴,它虽然感到有点儿疼,但是满心喜欢。后来,鹭鸶翘起屁股,喷出一股白色的粪便,把桥桩弄得脏兮兮的。
⑪桥桩想对鹭鸶说:“没关系,下场大雨我就干干净净了。”鹭鸶飞去了,桥桩觉得鹭鸶飞得很漂亮。
⑫傍晚,一个捕鱼老人驾着一只小船来到了桥桩身边,将缆绳拴在了它身上。看来老人今天要在这里过夜,桥桩满心喜欢,树叶不住地在风中摇摆着。
⑬夜晚,捕鱼老人坐在船头,望着天空的星星,唱起歌来,他的歌很悲凉。
⑭桥桩在想: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⑮河坡上,来了一个放羊的孩子。羊群在河坡上吃草,孩子就坐在河坡上,他默默地托着下巴,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孩子开始用泥块或瓦片、石子砸桥桩。他一下子一下子地砸着,可是没有一次能够砸中。
⑯桥桩很想将身子偏过去让他砸中,可是它只能纹丝不动地立在那里。
⑰从此,这个放羊的孩子天天来到这里。他坐下后,就用泥块或瓦片、石子砸桥桩。
⑱一下子,一下子……哈,终于砸中啦!
⑲桥桩虽然感到有点儿痛,但它心里十分高兴。树叶哗哗地响着,像在鼓掌。
⑳很快,放羊的孩子可以做到百发百中了。桥桩被砸得伤痕累累,但它喜欢,喜欢能天天见到这个放羊的孩子,喜欢它不停地用泥土或瓦片、石子砸它,使劲儿地砸它。
㉑秋后,天天暴雨,大地和河流笼罩在茫茫的雨烟里。放羊的孩子没有再出现在河坡上。这天,洪水滚滚而来,一些村庄被冲毁了。一个孩子在水中挣扎着,随着水流,迅速地向这边漂过来。他惊恐的眼睛里出现了那根桥桩。
㉒过来了,过来了……是那个放羊的孩子!
㉓桥桩心中不住地呐喊:“抓住我!抓住我……”
㉔放羊的孩子在靠近桥桩的一刹那,张开双臂抱住了它。
㉕洪水越来越大,越来越猛,桥桩渐渐倾斜下来。一个巨浪打来,桥桩被连根拔起,倒在了大水里,激起一大团水花。孩子紧紧地抱着它,在浪花里穿梭着。桥桩竟然不住地驶向岸边。一个浪头过来,将孩子送到了浅滩上。
㉖随即,一排大浪忽地又将桥桩卷进洪流里。它在水面上旋转了一圈,很快融入了从上游冲来的木头们中间,与它们一起,挤挤擦擦,随波而去。
㉗它与它们一起在波浪中沉没,跳跃,忽隐忽现。
㉘孩子忽然觉得,它们像一条条大鱼正一起游向远方……
(原文有删改)
13.童话的情节可通过对比来推进。请分析本文情节推进中不同的对比关系,填写下表。(4分)
对比角度
内容
不同角色
①
②
桥桩独自立在大河中央的孤独与桥桩融入木头们中间的热闹
14.结合上下文,分析11自然段划线句中桥桩的心理。(3分)
15.儿童文学语言要贴近儿童心理。根据桥桩的两则语言,分析童话语言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4分)
①一下子,一下子……哈,终于砸中啦!
②过来了,过来了……是那个放羊的孩子!
16.选文是一个绘本故事,如果要为下面这段文字配一幅插图,你将如何设计?请从画面布局、细节呈现等方面进行说明。(4分)
梦见大河里打了一根又一根高高的桥桩,满满一河,数都数不清。一群孩子从这根桥桩蹦到另一根桥桩。流水在桥桩间打着漩涡,孩子们在桥桩上穿梭着,一片欢声笑语。
17.有同学觉得将标题换成“桥桩的故事”更好,你赞同吗?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5分)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8-21题。(20分)
山乡秋景
陈红旗
①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特别是深秋,是最美好的季节。
②近山的村庄,晨景更迷人。白雾悠悠山头绕,炊烟袅袅屋顶冒,东边山头喷霞光,西边阳光似金黄,村庄顿时成了那神话中的仙境。
③这时的山川、河流、树林、房屋被晨雾蒙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远看如波涛,近观似羽毛,整个山村被这弥漫的晨雾浸润得湿漉漉的,让人感觉每一块石头都能拧出水来。树上被雾水凝成的露珠滴到落叶上微微嘀嗒作响,湿了毛的鸟雀在枝头上扑棱棱抖动着羽翎,崖畔上偶尔会闪过一道光点,那是机灵的松鼠在上下跳跃。这时候你站远了看,小河绕村行,晨光穿林中,小路缠山腰,田野紫气腾,整个村子如同熟睡的婴儿,显得安详、闲适、恬静、惬意。
④你若是走在山路上,吸引你眼球的却是另一番景致。在一片白杨树林里,明媚的阳光,被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梳理成一缕缕,斜斜地射进来,让树林里弥漫着金色的光晕。树上的叶子差不多掉光了,只有那些粗细不等的光秃秃的枝条仍然顽强地指向深邃的天空,给人一种简约之美,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树下的落叶,一层又一层,密密麻麻,簇拥着生它养它的大树不离不弃。当你走在被雾水打湿的杨树落叶上,你会感到那一片片又黄又瘦的叶片,完全失去了春日那种肥绿的感觉,也找不到往日那种高挂枝头,拥抱阳光,开心舒展的风采。如今,落叶遵循着亘古不变的“叶落归根”的规律,等待着化作泥土的神圣时刻。因为它们知道,等新的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将会站得更高。
⑤树林后面的山坡上,是一片片纯朴厚重的红叶,太行的红叶,一个养在深闺、人尚未识的精灵,它既没有北京西山红叶的文气墨香,也没有日本京都红叶的精雕细琢,但它却有山的雄壮、水的柔美。红叶,是秋日之作,她卓尔不群、俏不争秋,与远山近岭的绿、青、黄、紫等组成层林尽染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叹服大自然的创造。
⑥秋晨的田园里,这时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红薯地里有一家人,男人抡镢挖,女人和孩子在后面捡,老人送来了可口的饭菜;一块玉米地畔,两个老人一边手掰玉米,一边唠着家常;谷子地头,夫妻俩正将一捆捆黄澄澄的谷穗子搬到独轮小推车上,准备运回家中;坡道上不时有小毛驴驮着红薯或玉米穿过,还不时有挑着瓜菜的小伙急匆匆走过,路边摘花椒的村姑低声吟唱着心中的歌。
⑦村庄里,家家户户的院落、房顶、炕头都成了瓜菜、粮食的场地,看上去是姹紫嫣红,闻起来是泥土芳香。红薯封堵在大门口,苹果堆满了土炕,白菜码上了锅台,花椒晾在了柜子上,南瓜占领了石床,辣椒蹿上了房墙。每家房顶上一垛垛的玉米垛像碉堡工事一样,纵横交错地矗立着,院里东边的柿子,西边的山里红挂满枝头也在凑着热闹,弯着腰身等待着人们采摘品尝。
⑧秋天,那么洁净的天,那么舒爽的云,氤氲出一幅最深沉的美色。深秋的山村,多么美妙充实,多么谦和安详,处处诗情画意丰盈欢畅。
⑨在祖国博大的版图上,大江南北秋天各有特色。南方的秋是雨秋,北方的秋是雾秋,南方的秋以绿色为主,北方的秋以黄色为主,并兼有绿、青、红、紫多重颜色。所以,我更爱北方太行秋天的景色,在这里,你的心情就像阳光穿过杨树林一般透彻,你的感觉就像石头院里的杂粮果蔬一样充实。放眼望去,远看是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妙不可言,近观是一片紧张忙碌的丰收景色,赏心悦目。
⑩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秋的感受也有所不同,也有了不同的心境。人的一生如同四季,人生经历过最美的春季,经历过孕育的夏季,走进了收获的秋季,一种淡然,一种豁达,会从喜悦中飘然而至。秋天,虽然已是玉露为霜、草木渐黄,但却是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它是春季播种、夏季积累后的成熟,它是努力春、奋斗夏后的充实,更是季节收获、人生顶峰的时刻,喜欢秋天里霜染的红叶,喜欢人生里成功的浪漫。
(选自中国散文网,原文有删改)
18.根据提示,请将选文中的秋景图补充完整。(4分)
山路:落叶铺地归根图
山坡:①
田园:②
村庄:蔬果累累收获图
19.选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出一例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20.你赞同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对秋天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理由。(6分)
【链接材料】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摘自欧阳修《秋声赋》)
21.下面两句话从不同角度点评了选文。请任选其中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6分)
A.作者多用色彩词来表现秋日之美。
B.选文对山乡秋景的描写极富画面感。
第四站:撰佳文,展风采(55分)
2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55分)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打开,才能看见天地大美;打开,才能看见小我局限;打开,才能看见人性良善……
请以“打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2)《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指的是能容纳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且保持一种和谐的氛围。
对于班级中的“不同”声音,你能从孔子的思想中得到什么启发?请以班长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自拟。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一站:阅山水,拓眼界
1-4【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霎时”中的“霎”读作“shà”,“铸”读作“zhù”,“diān簸”写作“颠簸”,“liáo绕”写作“缭绕”。
(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A.有误,“振聋发聩”形容清醒、高明的言论能唤醒麻木糊涂、是非不明的人,不能用来形容涛声;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正确;
B.有误,搭配不当,将“提升”改为“改变”;
C.有误,缺主语,删去“通过”和逗号,或删去“使”;
D.有误,语序不当,应将“走出书本”和“研读书本”调换位置。
故选:A。
(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解答此题,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个分句是动宾短语的形式,后一个分句是前一个分句的目的,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且与课文内容相关。
【解答】答案:
(1)shà zhù 颠 缭
(2)A
(3)A
(4)示例:投身民居 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
二、第二站:读经典,润人生
5-6.【答案】(1)朱赫来 暴风雨所诞生的
(2)不会。他虽然有过自杀的念头,但他最终战胜了自身的软弱,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开始新的工作——文学创作。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让他那种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挞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出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和名著内容的把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少年时期因往神父家面团上撒烟末被开除;因解救朱赫来被捕入狱;因得了大叶性肺炎兼肠伤寒被护送回家;创作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丢失,一切从头开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分析与阅读体验。用大量文字描写他的精神危机,这里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保尔的危机越是大,他能挺过来就越是难能可贵,凸显其钢铁精神,使得人物更加的真实丰满。
答案:
(1)朱赫来 暴风雨所诞生的
(2)不会。他虽然有过自杀的念头,但他最终战胜了自身的软弱,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开始新的工作——文学创作。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让他那种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7.【答案】见解答。
【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活动标语。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古诗苑漫步”和宣传标语语言凝练、有号召力的特点作答。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和示例“声情并茂诵古诗”,从品古诗、辑古诗等角度作答。
(3)本题考查邀请词。学生需注意说清邀请的事由、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要注意表达得体。
受邀人:语文学科张老师;时间:6月25日下午两点;地点:学校学术报告厅;事由:邀请张老师担任班级“古典诗歌”诵读比赛评委。
【解答】答案:
(1)示例:品经典古诗,享诗意人生。
(2)示例:别出心裁品古诗
分门别类辑古诗
(3)示例:
邀请词
张老师:
您好!我班将于6月25日下午两点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古典诗歌”诵读比赛,诚邀您担任评委。盼复。
*班班委
6月23日
8.【答案】见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蒹葭苍苍(注意“蒹葭”的书写)
②涵虚混大清(注意“涵”的书写)
③窈窕淑女(注意“窈窕”的书写)
④存者且偷生
⑤海内存知己(注意“己”的书写)
⑥天涯若比邻(注意“涯”的书写)
⑦可怜身上衣正单
⑧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贱”的书写)
⑨安得广厦千万间
⑩大庇寒士俱欢颜(注意“俱”的书写)
9-12.【答案】(1)A源头。
B像。
C穿透。
D像狗的牙齿那样。
(2)①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②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埏前行,时隐时现。
(3)C
(4)结合“闻水声,如鸣珮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结合“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平流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可见【链接材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结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涧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匀如铺毂”,可见两文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分析】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埏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链接材料】涧水从蓬莱石旁边流出,它的底部的石头像磨刀石一样平,水从石面上漫流而过,匀称得如同铺了一层绉纱。稍稍往下,平滑的底部出现许多洼坑,洼坑之中的圆孔,分别形成灶、臼、樽、井,都用“丹”字来命名,是九鲤仙的遗迹。涧水平缓地流到这里,突然往下堕落到湖中,犹如万马初发,确实有雷霆万钧之势,这就是九漈中第一级瀑布奇观。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句意: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源:源头。
B句意: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如:像。
C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D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句意为: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句意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埏前行,时隐时现。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选文第②段,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是从侧面凸显了潭水的空明澄澈。
故选:C。
(4)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结合“闻水声,如鸣珮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可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结合“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平流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的意思“稍稍往下,平滑的底部出现许多洼坑,洼坑之中的圆孔,分别形成灶、臼、樽、井”“涧水平缓地流到这里,突然往下堕落到湖中,犹如万马初发,确实有雷霆万钧之势”,可见【链接材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结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涧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匀如铺毂”的意思“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埏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涧水平缓地流到这里,突然往下堕落到湖中,犹如万马初发,确实有雷霆万钧之势”,可见两文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答案:
(1)A源头。
B像。
C穿透。
D像狗的牙齿那样。
(2)①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②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埏前行,时隐时现。
(3)C
(4)结合“闻水声,如鸣珮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结合“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圆穴,为灶,为臼,为樽,为井”“平流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可见【链接材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结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涧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面,匀如铺毂”,可见两文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第三站:品美文,悟真意
13-17.【答案】(1)①孩子、放羊的孩子、捕鱼老人、鹭鸶、木头们 ②不同心理
(2)豁达,渴望被关注和获得存在感。 (3)通过使用孩子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桥桩的喜悦、兴奋的感觉,加强了儿童对于故事的参与感和共鸣。
(4)画面布局:画面以大河为背景,画面分左右两部分。左侧描绘一条大河,上面架满了高高的桥桩,孩子们从一根桩蹦到另一根桩,欢笑着。右侧描绘桥桩独自立在大河中央的情景,通过细节展现桥桩的孤单与期待,增强故事的对比效果。
细节呈现:画面可以描述孩子们在桥桩上玩耍,一片欢声笑语。可以使用明亮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孩子们的活泼和快乐。同时,可以描绘大河流水的动态,以及孩子们在桥桩之间穿梭的欢乐场景。这样的插图可以生动地展现桥桩梦境中的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5)示例一:原标题好。这本绘本以一个桥桩的视角,刻画了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孤独灵魂。题目把文章中的桥桩比作一条大鱼,有一定的诗意和想象力,表达了桥桩的孤独和企盼。
示例二:“桥桩的故事”好。“桥桩的故事”更准确地反映了童话故事的主角是桥桩,更容易引起读者对桥桩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更符合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因此,我赞同将标题改为“桥桩的故事”。
【分析】《一河大鱼向东流》是曹文轩老师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内容很简单,就是讲一根河桩在河里不断寻求伙伴,排遣孤独。这些孤独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温暖与感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①文中角色很多,比如有:孩子、放羊的孩子、捕鱼老人、鹭鸶、木头们,这些都能与桥桩形成对比。②“桥桩独自立在大河中央的孤独与桥桩融入木头们中间的热闹”这是心理的对比。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在第11自然段划线句“没关系,下场大雨我就干干净净了”中,桥桩被鹭鸶的粪便弄得脏兮兮的,却仍然报以豁达的心态,体现了桥桩渴望被关注和获得存在感。
(3)本题考查通话语言特点。在选文中,童话语言体现了贴近儿童心理的特点。在文中,通过使用孩子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一下子,一下子……哈,终于砸中啦!”和“过来了,过来了……是那个放羊的孩子!”来表达桥桩的喜悦、兴奋的感觉,加强了儿童对于故事的参与感和共鸣。
(4)本题考查为文字配插图。从画面布局、细节呈现等方面进行说明。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流畅通顺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注意细节描写内容。
(5)本题考查理解标题。《一河大鱼向东流》是曹文轩老师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内容很简单,就是讲一根河桩在河里不断寻求伙伴,排遣孤独。这些孤独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温暖与感动。文章标题是“一条大鱼向东游”,这是一个充满哲理和寓意的故事。题目把文章中的桥桩比作一条大鱼,表达了桥桩的孤独和企盼。这本绘本以一个桥桩的视角,刻画了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孤独灵魂。最后一幕:孩子站在浅滩上默默注视着一排排木头顺流而下,忽然觉得他们像一条条大鱼向东游。据此分析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孩子、放羊的孩子、捕鱼老人、鹭鸶、木头们 ②不同心理
(2)豁达,渴望被关注和获得存在感。
(3)通过使用孩子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桥桩的喜悦、兴奋的感觉,加强了儿童对于故事的参与感和共鸣。
(4)画面布局:画面以大河为背景,画面分左右两部分。左侧描绘一条大河,上面架满了高高的桥桩,孩子们从一根桩蹦到另一根桩,欢笑着。右侧描绘桥桩独自立在大河中央的情景,通过细节展现桥桩的孤单与期待,增强故事的对比效果。
细节呈现:画面可以描述孩子们在桥桩上玩耍,一片欢声笑语。可以使用明亮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孩子们的活泼和快乐。同时,可以描绘大河流水的动态,以及孩子们在桥桩之间穿梭的欢乐场景。这样的插图可以生动地展现桥桩梦境中的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5)示例一:原标题好。这本绘本以一个桥桩的视角,刻画了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孤独灵魂。题目把文章中的桥桩比作一条大鱼,有一定的诗意和想象力,表达了桥桩的孤独和企盼。
示例二:“桥桩的故事”好。“桥桩的故事”更准确地反映了童话故事的主角是桥桩,更容易引起读者对桥桩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更符合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因此,我赞同将标题改为“桥桩的故事”。
18-21.【答案】(1)①层林尽染红叶图
②男女老少丰收图
(2)示例:“太行的红叶,一个养在深闺、人尚未识的精灵,它既没有北京西山红叶的文气墨香,也没有日本京都红叶的精雕细琢,但它却有山的雄壮、水的柔美”一句,把北京西山红叶、日本京都红叶与太行的红叶作对比,鲜明有力地突出了太行的红叶雄壮、柔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示例:不赞同。理由:本文开头首先通过概括描写赞美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是最美好的;然后,分别描写山路、山坡、田园、村庄的美好景象;最后,再次赞美深秋的山村美妙充实、谦和安详,处处诗情画意丰盈欢畅。这与欧阳修笔下色调暗淡、清晰明静、气候寒冷凛冽、气候寒冷凛冽的秋天截然不同。
(4)示例一:作者多用色彩词来表现秋日之美,如第⑨段,用“绿色”形容南方的秋,用“以黄色为主,并兼有绿、青、红、紫多重颜色”“五彩斑斓的油画”来描写北方的秋,突出了北方的秋色彩多样、五彩缤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选文对山乡秋景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如在概括描写了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美景后,主体部分按照山路、山坡、田园、村庄的顺序,依次描写了落叶铺地归根图、层林尽染红叶图、男女老少丰收图和蔬果累累收获图四幅图画,每一幅画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一幅幅美景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分析】本文开头首先通过概括描写,表现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是最美好的;然后,分别描写山路、山坡、田园、村庄的美好景象;最后,再次概括描写,赞美深秋的山村美妙充实、谦和安详,处处诗情画意丰盈欢畅。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根据提示“山坡”、示例“落叶铺地归根图”“蔬果累累收获图”和关键句“它既没有北京西山红叶的文气墨香,也没有日本京都红叶的精雕细琢,但它却有山的雄壮、水的柔美。红叶,是秋日之作,她卓尔不群、俏不争秋,与远山近岭的绿、青、黄、紫等组成层林尽染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叹服大自然的创造”可概括为:层林尽染红叶图。
②根据提示“田园”、示例“落叶铺地归根图”“蔬果累累收获图”和关键句“秋晨的田园里,这时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红薯地里有一家人,男人抡镢挖,女人和孩子在后面捡,老人送来了可口的饭菜;一块玉米地畔,两个老人一边手掰玉米,一边唠着家常;谷子地头……”可概括为:男女老少丰收图。
(2)本题考查对比的作用。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如,“太行的红叶,一个养在深闺、人尚未识的精灵,它既没有北京西山红叶的文气墨香,也没有日本京都红叶的精雕细琢,但它却有山的雄壮、水的柔美”一句,把北京西山红叶、日本京都红叶与太行的红叶作对比,鲜明有力地突出了太行的红叶雄壮、柔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南方的秋是雨秋,北方的秋是雾秋,南方的秋以绿色为主,北方的秋以黄色为主,并兼有绿、青、红、紫多重颜色”一句,把南方的秋和北方的秋作对比,鲜明有力地突出了北方的秋色彩多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链接材料】的意思是:秋天所呈现的形状大概是这样:它的色调暗淡,烟雾蒙蒙,云气聚集;它的形貌清晰明静,天空高洁,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凛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它的气候寒冷凛冽,高山冷落,川流寂静。可见,欧阳修笔下的秋天是色调暗淡、清晰明静、气候寒冷凛冽、气候寒冷凛冽的。
根据“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特别是深秋,是最美好的季节”可知,深秋是美好的;根据“近山的村庄,晨景更迷人。白雾悠悠山头绕,炊烟袅袅屋顶冒,东边山头喷霞光,西边阳光似金黄,村庄顿时成了那神话中的仙境”“这时的山川、河流、树林、房室被晨雾蒙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远看如波涛,近观似羽毛,整个山村被这弥漫的晨雾浸润得湿漉漉的,让人感觉每一块石头都能拧出水来……整个村子如同熟睡的婴儿,显得安详、闲适、恬静、惬意”可知,村庄的晨景迷人:安详、闲适、恬静、惬意;根据“你若是走在山路上,吸引你眼球的却是另一番景致……树下的落叶,一层又一层,密密麻麻,簇拥着生它养它的大树不离不弃……”可知,山路落叶铺地;根据“树林后面的山坡上,是一片片纯朴厚重的红叶……红叶,是秋日之作,她卓尔不群、俏不争秋,与远山近岭的绿、青、黄、紫等组成层林尽染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叹服大自然的创造”可知,红叶层林尽染;根据“秋晨的田园里,这时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红薯地里有一家人,男人抡镢挖,女人和孩子在后面捡,老人送来了可口的饭菜;一块玉米地畔,两个老人一边手掰玉米,一边唠着家常;谷子地头,夫妻俩正将一捆捆黄澄澄的谷穗子搬到独轮小推车上,准备运回家中;坡道上不时有小毛驴驮着红薯或玉米穿过,还不时有挑着瓜菜的小伙急匆匆走过,路边摘花椒的村姑低声吟唱着心中的歌”可知,田园男女老少忙丰收;根据“村庄里,家家户户的院落、房顶、炕头都成了瓜菜、粮食的场地,看上去是姹紫嫣红,闻起来是泥土芳香”可知,村庄到处硕果累累;根据“深秋的山村,多么美妙充实,多么谦和安详,处处诗情画意丰盈欢畅”可知,深秋的山村美妙充实、谦和安详,处处诗情画意丰盈欢畅。根据上面的分析,文章开头首先通过概括描写,表现了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是最美好的;然后,分别描写山路、山坡、田园、村庄的美好景象;最后,再次概括描写,赞美深秋的山村美妙充实、谦和安详,处处诗情画意丰盈欢畅。与【链接材料】所写的色调暗淡、清晰明静、气候寒冷凛冽、气候寒冷凛冽的景象截然不同。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学生需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答。本文开头首先通过概括描写,表现了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是最美好的;然后,分别描写山路、山坡、田园、村庄的美好景象;最后,再次概括描写,赞美深秋的山村美妙充实、谦和安详,处处诗情画意丰盈欢畅。作者多用色彩词来表现秋日之美:如开头对山村晨景的描写:“白雾”“金黄”等;选文对山乡秋景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如主体部分描写了落叶铺地归根图、层林尽染红叶图、男女老少丰收图和蔬果累累收获图四幅图画。
答案:
(1)①层林尽染红叶图
②男女老少丰收图
(2)示例:“太行的红叶,一个养在深闺、人尚未识的精灵,它既没有北京西山红叶的文气墨香,也没有日本京都红叶的精雕细琢,但它却有山的雄壮、水的柔美”一句,把北京西山红叶、日本京都红叶与太行的红叶作对比,鲜明有力地突出了太行的红叶雄壮、柔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示例:不赞同。理由:本文开头首先通过概括描写赞美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是最美好的;然后,分别描写山路、山坡、田园、村庄的美好景象;最后,再次赞美深秋的山村美妙充实、谦和安详,处处诗情画意丰盈欢畅。这与欧阳修笔下色调暗淡、清晰明静、气候寒冷凛冽、气候寒冷凛冽的秋天截然不同。
(4)示例一:作者多用色彩词来表现秋日之美,如第⑨段,用“绿色”形容南方的秋,用“以黄色为主,并兼有绿、青、红、紫多重颜色”“五彩斑斓的油画”来描写北方的秋,突出了北方的秋色彩多样、五彩缤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选文对山乡秋景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如在概括描写了太行东麓山村的秋天美景后,主体部分按照山路、山坡、田园、村庄的顺序,依次描写了落叶铺地归根图、层林尽染红叶图、男女老少丰收图和蔬果累累收获图四幅图画,每一幅画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一幅幅美景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第四站:撰佳文,展风采
22.【答案】见解答。
【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打开”是揭开、拉开、解开的意思。首先要确定好打开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心情,可以是情感等等。本次作文要求写作记叙文,一定要详细描述“打开”的具体过程,然后点明自己的感受、感悟等。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自己因为打开了心结而获得了心情的愉悦来展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先确立打开的对象,例如打开一本书,打开心结、幸福等等,然后记述故事内容,最后谈感悟。本文写作重点应放在事件叙述上,可以采用倒叙、插叙等记叙顺序;感悟的表达要真切、感人。
【解答】
打开
如火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大蒸茏,闷热的空气让人窒息,让人烦燥不安。
“喂,看你干了什么!”高分贝的噪音通过空气传到屋中各个角落,我的愤怒像烈火一般引燃了四周闷热的空气,弥漫着销烟的味道。
自从上星期以来,弟弟每天都来我家,这并没什么,可是他的到来使我“失去”了爸妈的爱: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爸妈第一时间想到弟弟。每次看到他津津有味地吃着、玩着,我心中不禁生出一份嫉妒,最终恶化为对他的讨厌。所以,一有机会,我总忍不住吼他几句。
这不,弟弟今天闲来无事拿着把剪刀在那剪纸,被剪的纸上画的只是我随手的涂鸦,可这成了我骂他的理由,弟弟一脸委屈的望着着我,眼中噙满了泪水,伤心地跑开了。看着弟弟离开的背影,我应该高兴,我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可我为什么高兴不起来呢?
火热的太阳依然 不见收敛,只觉得全身每一处的毛孔都在艰难的呼吸,心越来越烦起来:算了,不想了。随手拿起桌边的一本书,胡乱地翻了起来。
“姐姐。”不知过了多久,耳畔传来了弟弟稚嫩的声音。我闻声而去,只见他手中拿着什么正向我走来。“如果不是什么要紧的事不要来烦我。”我没好气地说。
他来到我的桌边,把他手中的东西放到我的面前,说道:“本想剪个东西作为礼物送给你,却无意剪了你的画,对不起,你不要再生我的气了,好吗?”什么?送我的礼物?我的心被触动了,望着他那充满歉意,渴望的眼睛,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原来就是我心结太大,故意找茬,他却没有丝毫埋怨我的意思,还请求我的原谅。回想起以前,每当爸妈给他的东西,到最后他都不会忘记我,而且本来就应该大让小,我怎能因为这个讨厌他呢?每次我责备他时,他从来没对我不满,还是对我那么好……想着想着,眼眶不禁湿润,我用手拭去泪水,说道:“谢谢你,弟弟,这礼物我收下了,姐姐没生你的气,也许是天气太过火热,心情不太好。”弟弟开心地笑了,边跳还边喊着:“姐姐不生气喽,姐姐不生气喽。”望着他天真的样子,是那么让人喜爱。
一陈凉风吹进了我的房间,我抬头看看外面的天空,太阳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能量,空气渐渐清爽起来。我突然意识到,有时候换种心态对待问题,就会发现打开心结是那么简单,而轻松的生活是那么美好!
9.【答案】见解答。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写一篇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的演讲稿。审题可知,“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你身边的生活中就有许多事会让你想到“和”字,“和气生财”“负荆请罪”“君子和而不同”……请选取你最有感触的一件事,正面反面都可以写。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次矛盾,和同学之间的、和父母之间的;或者是写不开心的一种感受,有生活中的,学习上的。有自己的、别人的……经过自我反思之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突出“以和为贵”的主题。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解答】
让“和”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和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和”是中国人千古谈论的话题,也是由古代产生、流传了千百年的美好品质和优秀文化。
中国人自古便讲究“以和为贵”,许多古代诗书和现代教材也提到了“和”,可见“和”的运用十分广泛。如《论语》中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在我们现在看来差不多,但在古代却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多和身边与我们“和”的人交往,但不能要求别人和我们“同”或刻意与他人同。
古代还有许多关于“和”的有名故事,如《六尺巷》讲述了邻里的“和”;《将相和》讲述了官员的“和”;《以和为贵》讲述了亲人的“和”……
但只有这些有名的故事才叫“和”吗?当然不是,“和”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普通人的身上也有“和”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小学同班时就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初中虽然不在同一个班了,可我们经常去找对方,周末和放假也常常一起玩。虽然有时候会起一点小摩擦,可这非但没有让我们疏远,反而让我们更加和谐友爱了。我们有许多的“和”的地方,如关系和睦,会一起打篮球,很聊得来,很多喜好差不多……但也有些不同,如有些爱好不同,以后的志向也不大一样等等。我们之间经常会互相学习,让更多的东西“和”,但也有些互不效仿或效仿不来的,便让它们不同,这不正是“和而不同”吗?
“和”的思想也是这样的,有些要“和”,但有些就得保持不同,不能一味追求“同”,那便不是“和”,而是小人的“阿比之意”了。
“和”是一种美好的文化;“和”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和”还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我们不应让“和”文化消失,而应将其发扬光大,让和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我的演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聆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两江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重庆市两江新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ppt、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mp4、镁条的燃烧wmv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两江新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ppt、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mp4、镁条的燃烧wmv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