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第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第2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15(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材料一: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材料二: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已,入也烦已,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材料三: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注】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意思相同。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意思不同。D.置官司焉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4分)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4分)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6-7题。文士二首 陶安其一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其二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清不夜,金鉴照千秋。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注】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浮沤:泡沫。6、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字有欺负、欺侮之意。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7、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一句                    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一句                ,表现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急流飞瀑,冲击山崖,更显蜀道之艰险。(3)《蜀相》中一句                             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一句                                 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和忠心报国。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今A攻韩B劫天子C劫天子D恶E名也F而G未必H利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屯留之道挡住,占据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意思不同。B.以因于齐赵依靠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用法和意义相同。C.以临二周之郊中的二周,指的是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D.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一场关于伐蜀伐韩的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不值得。B.从立论角度看,两人论辩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二字,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不陷于污名之中。C.秦惠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派兵攻打蜀国取得成功。蜀国归附了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D.本文主要由人物的论辨语言构成,文字较为干净、洗炼,且结构精巧、绵密、完整。在叙述中作者并未显露主观的褒贬、抑扬等态度,但作者的倾向性又融于其中。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5.清吴楚材《古文观止》云:司马错建议伐蜀,句句驳倒张仪。请简要概括司马错主张伐蜀、反对伐韩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暮春陆游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注】开编:打开书。曩(nǎng):以往,从前。曩岁:往年。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B.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并点出暮春之意。C.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额联都有照应。D.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语言上,诗歌用语质朴,不事雕琢。7.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认为,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必须______,且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一句话)。(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1、BDH(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评分细则: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2、D  官衙错误。是官员,是管理。)3、D  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4、(1)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评分细则:、状语后置师少于我各1分,句意2分。)(2)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评分细则:临女无乃……各1分,句意2分。)5、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评分细则:答对任意1点1分,满分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 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材料二: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 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 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 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 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 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 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 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材料三: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6、D  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7、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1分)。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3分)。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2分)。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1分)。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3分)。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2分)。8、(1)重湖叠巘清嘉, 尽荠麦青青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二)1.CDF  2.C    解析:C.“‘二周,指的是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说法错误。二周,指在战国时期由周室分裂而成的东周、西周两个小国。3.A    解析:A.出兵攻打戎狄,就离开周王畿太远了曲解原文,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应该是攻打戎狄之地的蜀国,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4. 挟持周天子,用他名义来号今天下,天下没有人敢干违抗的,这就是称王天下的霸业啊。 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解析:(1),动词,挟制;,动词,命令;,动词,称王称帝。(2)广,使动用法,扩大;,整治,修补,修理;,归附,服从。5.  成就王业宜从易处着手,蜀国易攻易伐,用兵不伤众,取其地可广域富民。 伐蜀道义上还可获得禁暴平乱之名,师出有名,不会引起诸侯国的反对。 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解析:司马错的主张体现在选文第三段,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说明他认为蜀国容易攻取,并且可取其土地、财富和兵源使秦国变的强大。再有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可知出师蜀国还名正言顺,其他诸侯国不会认为是侵略,取得舆论的先机。最后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司马错分析认为攻打韩国,会招致挟天子的恶名,非常不利于我们,势必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感和抵抗,秦国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参考译文: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通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备,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6.D    解析:D.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说法错误,应该是现实主义诗作。7.①“万卷藏书不救贫,诗人虽然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颔联和照水一句,感叹时光流逝,深含年华易逝的悲慨和虚度年华的惆怅心情;③“开编句说打开书卷阅读,如遇平生向慕的古人,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尾联是诗歌主旨所在,诗人当年雄心不改,欲舍身报国却又无可施展,徒留无奈的自嘲自叹。解析:前两句,诗人概述归家后生活的清贫。陆家世代诗书传家,藏书丰富,但生活比较清贫,万卷藏书不救贫既是诗人对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颔联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诗人抓住有特征的物候变化,一鸟一花,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颈联写在物候变化中读书成了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打开书本,古圣先贤,良师益友都在眼前,诗人的生活、诗人的感情都与书本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在与书为伴的过程中,岁月天天流逝,人也一天天衰老,照水惊非曩岁人,一个字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催人老的慨叹。末两句,诗人以自嗨的口气抒发了自己抗敌报国的豪情。尽管诗人罢官归家,退居林下,且已年逾古稀,贫病交加,但灭胡的雄心尚在,自己也曾登高远望,慷慨悲歌,希望能够舍身报国,但这只是空想而已,这自笑二字饱含着诗人辛酸的自嘲,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诗人执着深厚的爱国感情,又流露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感叹,还间接地揭露了权贵们苟安妥协的嘴脸。8.(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先致其知,格物而后知至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0815(共两组2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0815(共两组2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文言文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