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二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展开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知识与技能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郑和下西洋》视频、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
【导入一】
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与惊涛骇浪搏击,与海盗斗智斗勇,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
自主探究:你可知道郑和扬帆远航最远处到达哪里吗?他的远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导入二】
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28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就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
自主探究: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下西洋的壮举为何没有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样,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在对外关系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明朝对外关系的内容。
●新课讲解
一、郑和下西洋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郑和是谁?西洋指什么地方?
2.是谁派郑和下西洋的?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3.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起止时间、次数、出发地、满载的物品、到达的范围、特点、意义)建议制作表格填写。
4.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面对诸多困难,他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或条件)有哪些?
5.应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生:1.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沿岸地区。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人,回族。12岁入燕王府为宦者,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姓郑,升为内宫太监,世称“三宝”太监。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2.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师: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麒麟图
出示两则材料,加深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目的的认识。
师:目的:(1)寻找明惠帝。
(2)炫耀国力。
3.(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起止时间 | 1405—1433年 |
次数 | 7次 |
出发地 | 刘家港 |
满载的物品 |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
到达的范围 |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特点 |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进、影响深远 |
意义 |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比欧洲航海家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
(2)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航海比较表
人物 | 郑和 | 哥伦布 | 达·伽马 |
地区 | 西洋 | 美洲 | 印度 |
航海情况 | |||
时间 | 1405—1433年 | 1492—1504年 | 1497—1498年 |
次数 | 7次 | 4次 | 1次 |
人数 | 27 800人 | 1 500人 | 60人 |
船数 | 大船62艘(连小 船共计200多艘) | 17艘 | 4艘 (一说3艘) |
船只 大小 | 大船长151.8米, 宽61.6米 | 船长24.5 米,宽6米 | 长34米, 宽8米 |
到达 范围 | 到达亚非30多个 国家和地区 | 到达美洲 | 到达印度 |
设备 | 航海图、罗盘针 | 罗盘针 | 罗盘针 |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最早,次数、人员、船只最多,海船最大,范围最广。
(3)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后,浮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 | |
最大的海船 | 长44丈,宽18丈 |
船数多 | 每次出海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
人数多 | 每次出海2.7万—2.8万多人 |
设备先进 | 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
远航次数多 | 前后7次 |
到达范围广 |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时间早 | 1405—1433年,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
由材料一可得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和友谊。
由材料二可得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由材料三可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
4.讨论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生: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海上迷路的可能;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师:面对困难,郑和没有退缩,说明郑和具有什么品质?
生:百折不挠、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师:分析郑和成功远航的原因(或条件):
师:(1)根本原因是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技术原因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高超;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3)郑和的个人因素:郑和具备丰富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
教师指出: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流,夏天是西南季风,带动海水向东流,这样无论船队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
5.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同时促进了南洋的开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金银等贵重物品作为赏赐,所换取的亚非各国的土特产品多为象牙等奢侈品,这种贸易是非商业性的、封赏性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433年后,郑和远航的壮举悄然结束。郑和下西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6.郑和精神都有哪些呢?
生: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等精神。
师:通过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多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生: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理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吻合。在国际关系日益跌宕的新格局中,纪念郑和下西洋正是国际社会所需要的。
师: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是永远的和平使者。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危机。
二、戚继光抗倭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
1.倭寇是什么人?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4.明政府派谁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结果如何?
讨论下列问题:
5.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6.怎样评价明朝抗倭的戚继光和南宋抗金的岳飞?
7.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1.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的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3.倭寇大肆烧杀掳掠,使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4.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主要事迹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后进入福建、广东作战,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最终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教师多媒体展示抗倭形势图,重点强调抗倭的主要地点:浙江台州、福建、广东。
师:戚继光痛恨倭寇横行,立下了志愿,所立志愿是什么呢?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高贵品质?生:淡泊名利,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上任后是怎么组织抗倭的?
生:他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他所训练的军队战斗力怎样呢?
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号称“戚家军”。
同前面学习的哪支队伍相似?
生:岳家军。
1561年4月,倭寇驾一百只战船,进犯台州,大肆掠夺,戚家军闻之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皆捷。从此,戚家军驰名远近,倭寇闻之丧胆。此后,戚家军又奉旨开赴到福建和广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倭患基本肃清。
5.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
(1)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明代倭寇与沿海奸商、海盗勾结,大肆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了生命和财产损失,戚继光抗倭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继光以“杀贼保民”作号召,招募3 000多名朴实健壮的矿工和农民,把他们训练成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军队。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在福建、广东一带和明朝的军队配合,扫除了倭寇残余,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明朝将领是俞大猷。
(4)戚家军卓越的军事指挥韬略和指挥才能。
戚继光的高贵品质有: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反抗侵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17年,葡萄牙殖民者首先抵达广东屯门岛……葡萄牙殖民者屡次被逐,总是不肯从中国离去,最后终于占据了澳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托言商船遇到风涛,请求在澳门晾晒货物,贿赂明朝海道副使汪柏允准,遂得入据澳门。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开始不过塔棚栖息,不久渐次筑室居住,聚众至万余人,有庐舍数百区,或千区以上。
教师讲解: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四、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本课主要讲述了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效果好,课堂教学气氛达到了高潮。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共2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