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有关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酶在细胞中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B. 酶在催化反应后会失活
C. 保存胃蛋白酶的最佳温度和pH条件分别是37℃和pH=7
D. 生物体内的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可在细胞内、外发挥作用的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RNA的合成场所主要是细胞核,A错误;
B、酶在催化前后性质不变,不会失活,B错误;
C、保存胃蛋白酶的最佳条件是pH=1.5、温度为0~4℃,C错误;
D、生物体内的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可在细胞内外或外界发挥作用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结构简式为A―P―P~P, 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B. 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ADP和磷酸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C. 在活细胞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D. 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不断流通
【答案】A
【解析】
【分析】1、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能量必须转移到ATP中才能被利用,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细胞依赖于ATP与ADP的快速转化满足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
2、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偶联,能量通过ATP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间循环流通。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化学键。
【详解】A、ATP结构简式为A―P~P~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错误;
B、ATP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断裂,产物为A-P~P和Pi,并释放能量,即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ADP和磷酸的过程中释放能量,B正确;
C、在活细胞中,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C正确;
D、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偶联,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不断循环流通,D正确。
故选A。
3. 下图表示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④产生物质c是NADPH
B. 有氧呼吸①过程和无氧呼吸①过程的反应物、场所、酶都相同
C. 在氧气不足条件下,可以通过①、②过程产生少量ATP,且②比①产生的ATP多
D. 图中①、②、③、④过程均可以在人体细胞中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a是丙酮酸,b是二氧化碳,c是还原氢,d是氧气,e是酒精,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据此答题。
【详解】A、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①、④产生物质c是NADH,A错误;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因此有氧呼吸①过程和无氧呼吸①过程的反应物、场所、酶都相同,B正确;
C、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但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因此②过程(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
D、②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是酒精和CO2,因此②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细胞中,D错误。
故选B。
4. 4个小组同学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纸层析后4个小组分别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其中④是正常操作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第①组可能使用的叶片不够新鲜或者没加CaCO3
B. 第②组可能是层析液没过了滤液细线或用水代替了无水乙醇
C. 第③组可能未加二氧化硅或者提取时加入无水乙醇过多
D. 第④组色素带颜色自上而下依次黄色、橙黄色、黄绿色、蓝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④是正常操作的实验结果,与④相比,①中滤纸条上下面两条条带变窄,说明提取的滤液中叶绿素含量减少,可能是使用的叶片不够新鲜或者没加CaCO3,A正确;
B、②的滤纸条上没有出现色素带,可能是层析液没过了滤液细线,使色素溶解在了层析液中;或用水代替了无水乙醇,没有提取到光合色素,B正确;
C、③的各条色素带都比④的相应色素带窄,可能是未加二氧化硅,使研磨不充分,或者提取时加入无水乙醇过多,使色素溶液的浓度减小,C正确;
D、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最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D错误。
故选D。
5.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在光照和黑暗中进行
B. 光合作用光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C. CO2先后被转化成C5分子和C3分子及有机物
D.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所需的ATP和NADPH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
(1)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ADP和Pi 结合形成ATP。
(2)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成五碳化合物,同时ATP水解成ADP和Pi。
【详解】A、光反应必须在光照下进行,暗反应在光照、黑暗中都可以进行,A错误;
B、光合作用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中进行,B错误;
C、CO2先被转化成C3分子,再转化为有机物,C错误;
D、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所需的ATP和NADPH,D正确。
故选D。
6. 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生物体繁殖、遗传的基础
B. 所有的细胞分裂之前,细胞内都必须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C. 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赤道板和细胞板等结构
D. 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保持了亲子代细胞间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或死亡的细胞。
【详解】A、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A正确;
B、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之前,都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特别是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赤道板是着丝粒所在的平面,不是细胞的结构,故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赤道板,C错误;
D、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染色体的正确复制和平均分配,保持亲子代细胞之间的遗传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7.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历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增殖包括了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B.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会发生稳定性差异
C. 细胞膜的通透性下降是细胞衰老特征之
D. 蝌蚪尾巴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生命历程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等。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A、细胞增殖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因此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A正确;
B、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但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衰老的特征包括细胞体积变小、物质运输效率下降、细胞膜的通透性下降等,C正确;
D、细胞凋亡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蝌蚪尾巴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8.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B. “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属于演绎过程
C. 测交实验对推理过程中提出的假说进行了验证
D. “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实验验证环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A、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是指受精过程,不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A错误;
B、“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3∶1”属于实验现象,B错误;
C、孟德尔在对遗传规律的研究上利用了假说—演绎法,测交实验是对假说进行了验证,C正确;
D、“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D错误。
故选C。
9. 对某豌豆进行测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该植物体的基因型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测交是和隐性纯合子aabb进行交配,如果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亲本产生的配子为AB和aB,可知亲本为AaBB。
故选B。
10.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行为是( )
A. 复制→联会→分离→着丝粒分裂
B. 联会→复制→分离→着丝粒分裂
C. 联会→复制→着丝粒分裂→分离
D. 复制→分离→联会→着丝粒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顺序是复制→联会→分离→着丝粒分裂,A正确。
故选A。
11. 在探索遗传规律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②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 ①假说—演绎法②归纳法
B. 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
C. ①归纳法②假说—演绎法
D. ①归纳法②归纳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详解】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 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是红绿色盲患者,若这对夫妇想生育第二个孩子,那么第二个孩子是红绿色盲的概率( )
A. 0 B. 1/2 C. 1/4 D. 1
【答案】C
【解析】
【分析】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如果色盲基因是b,则其等位基因为B。
【详解】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是B/b,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是红绿色盲,则这对正常夫妻的基因型为XBXb×XBY,他们所生后代的情况为XBXB、XBXb、XBY、XbY,第二个孩子是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4,C符合题意。
故选C。
13. 下列关于伴性遗传及性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成熟的生殖细胞中只有性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
B.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C.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D.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人体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A错误;
B、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B错误;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C正确;
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D错误。
故选C。
14. 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DNA是遗传物质
C. 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 RNA也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详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也不能证明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符合题意。
故选B。
15. 下列关于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B.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判断:①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②病毒体内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含DNA的病毒遗传物质是DNA,含RNA的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A、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C、所有细胞类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错误,C错误;
D、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具有细胞结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正确。
故选D。
16. 下图为某生物细胞中链状DNA的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③④所占比例越高,DNA解旋需要的能量越少
C. a链与b链反向平行并形成螺旋结构
D. 该DNA分子中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磷酸①与脱氧核糖②的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
B、③④为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形成的碱基对,其中有3个氢键,而A和T形成的碱基对中有2个氢键,可见,③④所占比例越高,DNA结构稳定型越高,因此,DNA解旋需要的能量越高,B错误;
C、图中a链与b链为互补关系,二者反向平行形成螺旋结构,C正确;
D、该DNA分子中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即每个单链的一端各有一个,且位于两条互补链不同的两端,D正确。
故选B。
17. 如图是DNA复制过程的示意图,图中a、b表示相关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表示DNA聚合酶,其作用是催化形成氢键
B. b表示解旋酶,其作用是破坏磷酸二酯键
C. 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
D. 边解旋边复制的方式提高了DNA复制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DNA复制过程的示意图,可知a为DNA聚合酶,b为解旋酶。
【详解】A、a表示DNA聚合酶,其作用是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A错误;
B、b表示解旋酶,其作用是破坏碱基对中的氢键,B错误;
C、新合成的两条子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但碱基可以互补配对,C错误;
D、边解旋边复制的方式提高了DNA复制的效率,缩短了复制的时间,D正确。
故选D。
18.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B. DNA的多样性取决于碱基配对方式的不同
C. 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若干个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没有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A正确;
B、DNA的多样性取决于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B错误;
C、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生物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异性,C正确;
D、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于RNA病毒,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一个DNA上有若干个基因,一般基因和基因之间存在基因间区,D正确。
故选D。
19. 下图为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遗传规律图解,图中的③表示的是( )
A. 复制 B. 转录 C. 逆转录 D. 翻译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心法则:
1、高等动植物只有DNA复制、转录、翻译三条途径,但具体到不同细胞情况不尽相同,如根尖分生区细胞等分裂旺盛的组织细胞中三条途径都有;但叶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无DNA复制途径,只有转录和翻译两条途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信息传递。
2、RNA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RNA病毒中,是后来发现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
3、逆转录一定要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完成。
【详解】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的过程是DNA复制、转录和翻译,D正确。
故选D。
20. 真核生物中,基因、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分别是指( )
①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 ②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核苷酸 ④转运RNA上识别密码子的3个相邻的核苷酸 ⑤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核苷酸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 ⑤①④③ B. ⑥②⑤④ C. ⑥⑤①② D. ②⑥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真核生物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遗传信息是碱基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转运RNA上识别密码子的3个相邻的碱基。
综上所述,基因、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分别是指⑥②⑤④,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1. 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的甲基化可能影响生物体的相关性状
B. 生物体的基因与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2、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详解】A、基因的甲基化可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生物体的相关性状,A正确;
B、基因与性状并非都是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有多对基因控制,B错误;
C、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22.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替换都会引起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C.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有性生殖的个体,基因突变一定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详解】A、DNA分子中有非基因序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如果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就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有性生殖的个体,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中,不会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C。
23. 下图a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变异,结果如图b,则该种变异属于(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对比图a和图b,图b中下侧染色体缺少了3、4片段,因此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详解】由图可知,下方染色体上3、4对应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 生物体的新性状可通过变异产生,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就是D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B. 亲代个体产生的突变基因都能传递给子代个体
C. 染色体变异通常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和后期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突变是DNA中基因的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A错误;
B、亲代个体体细胞产生的突变基因不一定能传递给子代个体,B错误;
C、染色体变异通常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25.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发性高血压、镰状细胞贫血都属于遗传病
B.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D.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数目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原发性高血压症是多基因遗传病,镰状细胞贫血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
C、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易受环境影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C正确;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D正确。
故选B。
26. 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的抗药性加强了。下列叙述错误的( )
A.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抗药的定向变异
B.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强弱不同的个体
C. 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细菌生存下来
D. 滥用抗生素会造成不良后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定向的。
【详解】A、细菌的变异是随机的,而不是定向的,A错误;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强弱不同的个体,在滥用抗生素之后,对细菌进行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B正确;
C、在抗生素的选择下,会使抗药性强的细菌存活下来,抗药性弱的细菌被淘汰,C正确;
D、滥用抗生素会造成不良后果,比如产生很多抗药性强的细菌,D正确。
故选A。
27. 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蜷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这个例子说明了________,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适应的普遍性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 适应的相对性 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 适应的多样性 变异是不定向的
D. 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蜷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体现了适应的普遍性;“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本题中强调的是刺猬被狐狸吃掉,说的是适应的相对性,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故选B。
28. 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正确;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B。
29. 从某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为10只、60只和30只,则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40%、60% B. 62%、38%
C. 80%、20% D. 60%、40%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该基因的基因频率。
【详解】A基因频率=A的基因个数/总基因数,AA含有2个A基因,Aa含有1个A基因,故A的基因频率=(30×2+60)/200=0.60,即60%;a的基因频率=1-0.60=0.40,即40%,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起选择作用
C.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D.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A正确;
B、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在使用青霉素之前细菌就存在抗药性个体,青霉素只是选择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并保存下来,B错误;
C、共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正确;
D、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大题,总分40分)
31. 围绕绿色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中[H]的产生与消耗来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H]的产生
部位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3)________
(5)________
反应名称
(1)________
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
[H]的消耗
作用
(2)________
(4)________
参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
反应终产物
糖类等有机物
水
(6)________
【答案】 ①. 水的光解(或光反应) ②. 参与暗反应C3的还原 ③.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④. 与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的能量 ⑤. 细胞质基质 ⑥. 乳酸或CO2和酒精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类囊体薄膜是光反应进行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进行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细胞质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场所。
【详解】(1)(2)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可进行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H]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C3的还原,合成糖类。
(3)(4)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第一、二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5)(6)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产生的[H]参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CO2和酒精,或者转化成乳酸。
【点睛】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产生大量的能量。
32. 拉布拉多犬的毛色分为黑色、棕色和黄色,能满足人们的不同喜好。研究人员以某纯种棕色和纯种黄色为亲本进行杂交,过程如下图。
(1)F2中出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_____。据图推测,本实验研究的毛色性状由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_____定律。F2与亲本(P)毛色相同的犬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约为_____。
(2)为验证上述推测,可采用测交的方法进行检验,即将F1与毛色、基因型分别为_____的犬杂交(基因用A/a、B/b表示),若后代的性状及比例为_____则假设成立。
【答案】(1) ①. 性状分离 ②. 两 ##二##2 ③. 自由组合 ④. 3/7
(2) ①. 黄色、aabb ②. 黑色∶棕色∶黄色=1∶1∶2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F1均是黑色,F2中出现黑色、棕色和黄色等不同性状,该现象叫做性状分离;子二代中出现9∶3∶4的分离比,是9∶3∶3∶1的变形,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本实验研究的毛色性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设相关基因是A/a、B/b,则F1基因型是AaBb,且可推知黑色基因型是A-B-,棕色是A-bb(或aaB-),黄色是aaB-(或A-bb)和aabb,F2与亲本(P)AAbb×aaBB毛色相同的犬中,基因型有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纯合子比例为3/7。
【小问2详解】
动物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测交实验,即将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即与毛色、基因型分别为黄色、aabb个体杂交,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为黑色∶棕色∶黄色=1∶1∶2。
33. 下图中甲、乙、丙3个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两对染色体)的3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______时期,该细胞名称是________。
(2)乙图表示______时期,含同源染色体_____对。
(3)丙图表示_______时期。
(4)乙图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细胞,丙图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细胞。
【答案】(1) ①. 减数第一次后期 ②. 初级精母细胞
(2) ①. 有丝分裂后期 ②. 4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 ①. 体 ②. 精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小问2详解】
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小问3详解】
丙图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4详解】
乙图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产生的子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由于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代表的是初级精母细胞,说明该动物为雄性,则丙图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34. 根据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②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⑦______;(填文字)
(2)DNA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_______结构。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和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_______原则。
(4)与RNA相比较,DNA分子中特有的碱基是_______(填字母)。
(5)DNA分子复制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称做_______。
【答案】(1) ①. 胞嘧啶 ②. 鸟嘌呤 ③. 脱氧核糖 ④.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2)双螺旋 (3) ①. 磷酸 ②. 脱氧核糖 ③. 氢键 ④. 碱基互补配对
(4)T (5)半保留复制
【解析】
【分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胸腺嘧啶T、胞嘧啶C、腺嘌呤A和鸟嘌呤G;⑤为脱氧核糖,⑥为磷酸。
【小问1详解】
DNA分子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且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遵循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②是胞嘧啶,④是鸟嘌呤,⑤是脱氧核糖,⑦是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的,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小问2详解】
DNA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小问3详解】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排列构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
【小问4详解】
与RNA相比较,DNA分子中特有的碱基是T(胸腺嘧啶)。
【小问5详解】
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35. 农田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该种害虫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__________。
(2)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_________。尽管害虫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害虫杀灭效果仍然非常显著,原因在于__________。
(3)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实质是________。
(4)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 种群的___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决定的。
【答案】 ①. 种群 ②. 基本单位 ③. 种群基因库 ④. 基因突变 ⑤. 害虫中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⑥. 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⑦. 不定向的 ⑧. 淘汰 ⑨. 基因频率 ⑩. 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该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是种群的基因库。
(2)抗药性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尽管害虫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害虫中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故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害虫杀灭效果仍然非常显著。
(3)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构,实质是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4)变异是不定向的,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求学生理解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