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赏景,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壶口瀑布》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课 题《壶口瀑布》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3.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壶口瀑布》中作家梁衡以其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生动再现了壶口瀑布雄伟的气势,赋予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同时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三单元《小石潭记》的学习,对游记有些许了解。但对游记这种文体并没有清晰、系统的认识,对如何阅读游记更是茫然。另外没有亲身目睹壶口瀑布的学生是存在的,对这部分学生而言通过文本感受、理解、分析壶口瀑布特点是有难度的。四、 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2.概括壶口瀑布特点;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概括壶口瀑布特点。通过勾画能够表现黄河精神的语句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定点观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并形容壶口瀑布的特点。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游记;2.概括壶口瀑布特点;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读准字音铸 告诫 推搡 霎时 驰骋 旋涡 寒噤 迂回 汩汩 湿漉漉 震耳欲聋 前呼后拥 怒不可遏四、赏景1.出示背景资料梁衡在《我写<壶口瀑布>》中说:《壶口瀑布》是我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篇散文。黄河与我有特殊的缘分。我小学、初中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临汾河边成长。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内蒙古黄河边的临河县。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离黄河有多么近了……后来当记者就沿黄河上下采访,河边的人生和事,还有黄河因季节和地势不同而出现的万千变化,在我脑子里印象亟深。2.思考:作者在《壶口瀑布》一文中写到“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作者两次来到壶口瀑布,是在什么时间?什么位置?看到了怎样的壶口瀑布呢?作者两次观察壶口瀑布,观察视角有何异同?五、悟景梁衡在《我写<壶口瀑布>》文中还说到:这篇《壶口瀑布》是我们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你能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黄河精神?读出了什么精神?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结: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集游踪(移步换景、定点观察);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观感三位一体。 每一篇游记包含着作者的三个一:一双足:行至何方一对眸:望见何景一颗心:有感何情六、布置作业1.搜集查找描写壶口瀑布的古诗词并抄写。2.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七、教学反思1.学生初识游记,对概括的“三个一”的理解会有局限性,待阅读文本量增加后理解也就会深入了,会更好的阅读更多游记,也为书写游记奠定基础。2.学生对壶口瀑布的特点及作者观察角度,还需要通过细细阅读文本反复品味。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课 题《壶口瀑布》课时第2课时一、课标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3.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壶口瀑布》中作家梁衡以其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生动再现了壶口瀑布雄伟的气势,赋予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同时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游记的特点,对游记的阅读方法有了初步感知。学生掌握了壶口瀑布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对文中语言特点的感知不够深入。五、 教学目标1.学会用文字表达对语言的赏析;2.掌握作者融情入景的方法。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文字表达对语言的赏析。教学难点:掌握作者融情入景的方法。六、教学过程二、旧知导入出示游记特点“三个一”。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文字表达对语言的赏析;2.掌握作者融情入景的方法。三、语言赏析思考:你能品析第3、4段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吗?出示赏析范例。这两段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了“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第三,运用了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概括赏析某段语言的方法:从点入,分条述,细分析,句抓住。再出示赏析范例。这两段在叠词的使用上也很有特点。第一,增强形象性,突出景物特点。“排排涌来”、“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写出了黄河水从500米宽的河道上滚滚而来的雄壮,同时“推推搡搡”赋予水以灵性,洋溢欢腾气息。“亮晶晶”让順壁挂下的如丝如缕的黄河水带有活泼性,“湿漉漉”增强了朦胧的画面感。第二,具有音乐性,赋予音韵美。“隆隆冲去”、“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让读者从视觉感受到听觉感知,形音具备。让不同状态下的黄河水具有动感,赋予了音韵美,展示了生命美。四、方法探究思考: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所绘景物中的?你如何理解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呢?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在文中,作者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里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而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乐、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动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油然而生。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了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抗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经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五、推荐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阿来《尘埃落定》、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六、布置作业1.自选除动词、叠词外的任一角度,写对第3、4段的赏析。2.阅读“推荐阅读”中的篇目,至少其中一篇。七、 教学反思(一)在赏析第3、4段语言时,前后出示两个例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显得啰嗦,但是为了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学会赏析,我觉得是有必要的。(二)推荐学生阅读的篇目,这对有很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能够主动阅读。但对阅读意识淡薄的学生来说,不足以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应该指出所推荐篇目的特点或者值得阅读的理由,这样兴趣调动上会更好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赏景,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方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