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第1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第2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细节命题,方法规律,命题动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1课 群落及其演替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1.通过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生命观念)
    2.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科学思维)
    3.通过“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科学探究)
    4.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社会责任)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
    (1)概念要点:
    ①同一时间;
    ②一定地域;
    ③各种生物种群。
    (2)研究内容

    2.群落的物种组成

    3.群落的种间关系(连线)

    答案: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a—Ⅱ ⑤—e—Ⅴ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3)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4)决定因素:植物:光照;动物:由植物决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5)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6)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5.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
    ①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2.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3.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 (×)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
    【教材细节命题】
    1.(选择性必修2 P23正文)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2.(选择性必修2 P32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从群落的结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垂直结构明显,能充分利用光照。

    1.图示解读五种种间关系
    类型
    曲线图例
    营养流动方向
    种间关系特点
    原始合
    作(互惠)


    “双方都受益”的同步性变化
    捕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
    种间
    竞争



    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一般有二:一是a取代b;二是a、b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互抑制
    寄生


    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宿主b不可能全部死亡
    互利
    共生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2.与种间关系有关的三组概念辨析
    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共同点:共同在一起时对双方都有利
    区别:原始合作的双方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的双方分开后出现两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
    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
    种内竞争: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对于空间和资源的竞争,如绵羊和绵羊、棉花与棉花
    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如棉花与杂草
    捕食与竞争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竞争是生物为了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考向1| 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物种丰富度
    1.科学家研究了日照近海域、岚山港垃圾倾倒区和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其研究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调查海域
    优势种
    平均丰度/(ind·m-2)
    平均生物量/(g·m-2)
    日照近海
    拟特须虫、寡鳃齿吻沙蚕、深沟毛虫
    942
    19.91
    岚山港垃
    圾倾倒区

    525
    3.62
    日照养殖区
    寡鳃齿吻沙蚕、不倒翁虫、脆壳理蛤
    313
    18.78
    注:丰度为物种丰富度。
    A.表中数据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
    B.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分布呈镶嵌分布
    D.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D 解析:据题表可知,日照养殖区内有人类的活动,平均丰度下降,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A正确;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生活资源重合度更高些,它们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B正确;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上出现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出现镶嵌分布,C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错误。
    考向2| 群落的种间关系
    2.图1所示为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④表示的关系可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B 解析:图1的①中A、B两种生物在营养上互惠互利,两者关系应为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②中同种生物为共同的生活条件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内竞争;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④中A、B两种生物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关系应为种间竞争,A正确。图1中的③为捕食关系,且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图2中,甲表示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对应①;乙表示捕食,对应③;丙表示种间竞争,对应④,C正确。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题图2中的捕食和种间竞争两种关系,D正确。
    【方法规律】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考向3| 群落的结构
    3.(2022·全国甲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A 解析: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故选A。
    考向4| 生态位
    4.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激烈
    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D 解析:牛羊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几乎完全相同,而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和占据空间有不重叠区域,故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竞争更激烈,A错误;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多,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B错误;四大家鱼“和平共存”的原因不是互利共生,而是它们的分布水层和食物种类有差异,这使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C错误;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激烈,该混养技术能提高利用池塘资源的能力,D正确。
    考点二 群落的类型及演替

    1.群落的主要类型
    (1)群落的主要类型

    (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
    群落类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生存
    环境
    极度干旱;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
    湿润或较湿润
    群落
    结构
    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
    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
    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生存
    生物
    特点
    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
    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阴生植物叶薄、叶绿体颗粒大,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
    (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①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②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③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2.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①从来没有过植物覆盖;
    ②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经历
    阶段
    相对较多
    相对较少
    速度
    缓慢
    较快
    方向
    形成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
    过程
    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共同点
    ①群落结构从简单→复杂;
    ②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
    ③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④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沙漠植物的根系较短。 (×)
    2.森林中的动物大多会打洞,具有较强的奔跑能力。 (×)
    3.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片较厚。 (×)
    4.草本阶段的群落中不会有地衣和苔藓。 (×)
    5.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

    1.演替过程分析(以裸岩上开始的初生演替为例)

    2.明辨关于群落演替的三个易误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群落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并趋向于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考向1| 群落的类型
    1.下列有关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和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均具有抗旱的结构特点
    B.荒漠和草原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均低于森林生物群落
    C.荒漠生物群落无垂直结构,森林生物群落无水平结构
    D.荒漠、草原和森林生物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C 解析:荒漠生物群落分布于极度干旱区,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因此,荒漠和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均具有抗旱的结构特点,A正确;在陆地生物群落中,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B正确;荒漠生物群落和森林生物群落均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荒漠、草原和森林生物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D正确。
    考向2| 群落的演替
    2.(2022·重庆联考)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
    B.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
    C.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有积极作用
    D.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D 解析:除演替时间外,该农田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还取决于环境,如果是在干旱的地方,很难演替至森林阶段,或许只能演替至草本植物阶段或者灌木阶段,A错误;随着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至灌木阶段,群落结构变得复杂,所以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增加,B错误;人工林生物种类简单,不利于提高物种丰富度,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等,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正确。
    考点三 (探究·实践)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实验流程


    1.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
    2.土壤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
    3.诱虫器的土壤与花盆壁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以利于土壤小动物的呼吸。
    (×)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

    (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
    (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考向1| 实验方法及过程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D 解析: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适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植被的丰富度时,应该统计植物种类的总数,不应该取平均值,B错误;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的一个种群,应为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C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D正确。
    考向2| 实验拓展与应用
    2.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D 解析:土壤动物类群的调查不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由题表可知,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和农用地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第1层土壤中,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的动物个体数与农用地的动物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错误;由题表中数据可知,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D正确。

    【命题动态】本考点常结合曲线图或实验调查数据,考查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数量的变化,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非选择题中也经常涉及群落结构在生产中的应用,难度中等。

    (2022·山东卷)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1%~20%
    A
    21%~40%
    B
    41%~60%
    C
    61%~80%
    D
    81%~100%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种。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填字母)。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优势种的数量很多,占据优势,物种的频度表示分布范围的大小,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很大,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④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答案:(1)E 小 广 (2)200 (3)ABCD (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地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1.(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表示土丘)。图2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裸露土丘的恢复过程属于种群的次生演替
    B.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越多,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
    C.鼢鼠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D.彻底消灭鼢鼠有利于提高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解析:裸露土丘的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种群没有演替的特点,A错误;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越多,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但超过C密度值后,植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B错误;鼢鼠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彻底消灭鼢鼠会使植物丰富度下降,进而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不利于提高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2.(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我国部分地区弃耕农田被外来生物豚草入侵,某生态工作者调查了三个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入侵的群落物种数目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植物学家进一步研究表明,豚草能分泌某种刺激性物质引起动物对其躲避或拒食,同时还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A、B、C分别表示重度、中度、轻度入侵的群落
    B.调查结果说明,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农田弃耕后所发生的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D.豚草分泌的物质属于植物激素,在此发挥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曲线A、B、C分别表示轻度、中度、重度入侵的群落,A错误;据题图可知,弃耕农田被外来生物豚草入侵后导致物种数及优势种发生变化,说明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农田弃耕后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而沙丘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C错误;植物激素只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而豚草分泌的某种刺激性物质可引起动物对其躲避或拒食,说明该物质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课时质量评价(三十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2023·辽宁丹东月考)在某一农田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D 解析:由题中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正确。由题中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2.(2020·江苏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C 解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的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3.(2022·湖北黄冈月考)研究者调查了管理方式相同的“茶树与马尾松间作茶园”和“常规茶园”中的叶蝉及其天敌蜘蛛,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茶园
    类型
    叶蝉总
    数/只
    蜘蛛总
    数/只
    游猎型蜘蛛
    丰富度
    结网型蜘蛛
    丰富度
    间作
    692
    1 542
    14
    12
    常规
    1 410
    995
    14
    8
    A.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B.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殖
    C.与常规茶园相比,间作茶园显著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天敌增加是间作茶园中叶蝉环境容纳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C 解析:游猎型蜘蛛和结网型蜘蛛都捕食叶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间作茶园中结网型蜘蛛丰富度比常规茶园中大,游猎型蜘蛛丰富度相同,则马尾松遮阴有利于结网型蜘蛛的生存和繁殖,B正确;间作茶园与常规茶园在垂直方向上的群落分布差异较大,C错误;间作茶园中蜘蛛总数较大,捕食更多叶蝉,降低了叶蝉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4.(2023·广东深圳模拟)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海岸典型自然景观。下列有关该保护区的四项研究中,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空间结构 B.种间关系
    C.抵抗力稳定性 D.生态位
    C 解析: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属于“群落”水平,A不符合题意;一个群落中物种之间可形成复杂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B不符合题意;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水平研究的问题,C符合题意;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之为生态位,属于“群落”水平,D不符合题意。
    5.(2022·山东德州月考)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因此不存在种间竞争
    C.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完全相同
    D.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D 解析: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有些生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A错误;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但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故存在种间竞争,B错误;各个群落中的生物与各自的环境相适应,各种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各有差别,C错误;不同生物群落,其生态环境不同,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D正确。
    6.下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C 解析:题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由题图2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由题图2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前4年,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D错误。
    7.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
    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
    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垂直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C 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题图中所有的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等,而地形、湿度、盐碱度等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C正确;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8.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C 解析:甲装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A正确;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C错误;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二、非选择题
    9.(2021·全国卷Ⅰ)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答案:(1)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2)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 (3)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10.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与北方的荒漠、黄土和冻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需要经历石漠化阶段→草丛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顶级群落阶段。
    (1)群落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该地区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时可采取__________法。
    (2)石漠化阶段应该引进优良的草种,如三叶草,而不能引种构树、盐肤木等灌木树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顶级群落阶段,动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在上述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阶段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阶段是__________。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居民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效益不显著,专家建议这一地区改玉米种植为牧草种植,发展畜牧业,形成“牧草—牲畜—沼气—牧草”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生态农业的______________(答两点)原理。有同学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你是否赞同,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调查植物丰富度可选用样方法。(2)引进植物时需要考虑植物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由于石漠化条件下,缺乏构树等灌木生存的土壤条件,灌木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淘汰,因此石漠化阶段应该引进优良的草种,如三叶草,而不能引种构树、盐肤木等灌木树种。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在题述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阶段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阶段是物种最丰富、营养结构最复杂的阶段,即顶级群落阶段。(3)改玉米种植为牧草种植,发展畜牧业,形成“牧草—牲畜—沼气—牧草”的循环经济模式。这体现了生态农业的循环和整体原理。应为牧草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沼气池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后被牧草吸收,该过程中能量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牧草不能循环利用能量,因此这种模式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样方 (2)石漠化条件下,缺乏构树等灌木生存的土壤条件,灌木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淘汰 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顶级群落阶段 (3)循环、整体 不赞同,因为牧草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沼气池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后被牧草吸收,能量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牧草不能循环利用能量

    相关学案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共23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9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析),共18页。

    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及其演替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及其演替学案,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