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28课免疫调节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28课免疫调节学案,共3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总结,方法规律,教材细节命题,命题动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8课 免疫调节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1.能够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阐释免疫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思维)
2.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起的疾病,特别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连线)
答案:①—c ②—b ③—c ④—c、d ⑤—a
(2)免疫细胞。
①来源: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②种类: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
①来源: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
②种类: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
③特点:可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②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
2.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
3.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主要针对体内的抗原。 (√)
4.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体具有吞噬作用。 (√)
5.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 (×)
1.明辨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五个“并非”
(1)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2)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但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一定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并非只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4)浆细胞并非只来自 B 细胞。在二次免疫中, 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由 B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5)病原体并非由细胞免疫清除,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病原体被释放出来,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2.免疫的种类
考向1| 免疫细胞的来源及作用
1.(2023·江西萍乡模拟)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突状细胞的形成过程能体现细胞膜有流动性
B.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
C.树突状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D.图中病毒相当于抗原
C 解析:由题图可知,树突状细胞有许多突起,其形成过程可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树突状细胞通过其表面的TLR受体识别病毒,B正确;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有效激发T细胞的免疫应答,C错误;病毒作为外来异物,被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相当于抗原,D正确。
【知识总结】与免疫细胞相关的易错点
(1)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参与特异性免疫。
(2)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三者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而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
(3)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若靶细胞遭病原体伤害致死,则属于细胞坏死。
考向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2.(2022·广东茂名模拟)下列关于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黏膜免疫属于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
B.体液免疫过程中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C.细胞免疫可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黏膜免疫可能在病毒侵入组织之前将其杀灭
C 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故黏膜免疫属于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A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可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特异性抗体,B正确;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可引起细胞免疫,经细胞免疫抗原得以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即内环境中的病毒由体液免疫清除,细胞免疫不可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C错误;黏膜免疫属于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其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故黏膜免疫可能在病毒侵入组织之前将其杀灭,D正确。
【方法规律】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
3.抗体存在于血清、淋巴液、外分泌液中,其中分泌型抗体是一种重要的存在形式,例如肠道黏膜系统中的M细胞将病原体送入肠黏膜内淋巴组织中,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分泌片(一种含糖的肽链)结合,从上皮细胞中运输到肠道外侧,最后分泌到黏液中形成分泌型抗体(如图所示)。分泌型抗体可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还具有很强的抗消化酶作用,发挥局部免疫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病原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因子的刺激是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重要因素
C.肠道黏液中分泌型抗体对病原体的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
D.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取的部分抗体也可能属于分泌型抗体
C 解析:病原体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涉及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辅助性T细胞与抗原的共同刺激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B正确;肠道黏液中分泌型抗体对病原体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C错误;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取的部分抗体是母体分泌到乳汁中的,也属于分泌型抗体,D正确。
【方法规律】三角度界定抗原与抗体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抗原与抗体
(1)抗原:能够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等特点。
(2)抗体:机体接受特定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一类蛋白质。例如抗毒素、凝集素等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2.免疫细胞
名称
来源
功能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细胞
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
辅助性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泌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细胞毒性T
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免疫效应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合成并分泌抗体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3.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2)过程。
(3)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4)B细胞活化的三个条件: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与B细胞结合;细胞因子的作用。
(5)抗体的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2)过程。
(3)结果: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或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病原体被吞噬、消灭。
(4)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条件: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
(5)记忆T细胞的功能: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5.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很快作出反应,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反应特点: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反应更迅速(或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够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然后体液免疫再发挥作用。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7.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1)信号分子: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作用方式为直接与受体接触。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
(2)受体。
①化学本质:一般为蛋白质。
②特点:特异性。
1.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
2.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分化场所不同,T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 (×)
3.抗原呈递细胞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
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
5.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教材细节命题】
1.(选择性必修1 P72图46)在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能彻底清除病原体吗?为什么?不能。抗体与病原体的特异性结合只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原体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最终需要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2.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需要什么信号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且二者缺一不可,另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1.抗原和抗体的比较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参与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自身突变的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
举例
外毒素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联系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①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及其释放的毒素;
②消灭侵入细胞的病原体,需要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从靶细胞中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将其彻底消灭
3.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模型构建及判断技巧
(1)图示。
(2)“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
一看
产生抗体
的浓度
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
二看
产生抗体
的速度
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的速度快
三看
患病程度
初次免疫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
考向1|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1.(2022·辽宁卷)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A 解析: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A错误。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且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正确。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自我免疫、免疫监视,故“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D正确。
2.(2021·湖北卷)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C 解析:据图可知,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时,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当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不结合时,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B正确。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错误。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减少,导致肿瘤细胞不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T细胞能产生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
【方法规律】“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考向2| 二次免疫的过程、特点与应用分析
3.(2022·全国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2)抗体和病毒结合后形成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产生大量抗体。(4)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定期接种疫苗。
答案:(1)胸腺 浆细胞 (2)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定期接种疫苗
考向3| 特异性免疫的实验探究分析
4.人偏肺病毒(hMPV)是新发现的一种呼吸道致病病毒,会使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为探究药物A对该病的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均分为两组,先用等量的hMPV感染两组小鼠,然后甲组注射生理盐水、乙组注射等量的药物A溶液,一段时间后测得两组小鼠体内抗体、吞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增加的相对浓度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hMPV入侵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均能抵御病毒
B.药物A能显著提高吞噬细胞的浓度,从而增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C.药物A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hMPV
D.药物A可能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提高抗体的浓度
D 解析:hMPV入侵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细胞等均能抵御病毒,但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通过图中甲、乙两组吞噬细胞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药物A能显著提高吞噬细胞的浓度,但吞噬细胞不属于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通过图中甲、乙两组细胞毒性T细胞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药物A不能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浓度,同时T细胞是在胸腺中增殖分化形成的,B细胞是在骨髓中增殖分化形成的,C错误;通过图中甲、乙两组抗体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药物A能显著提高抗体的浓度,说明药物A可能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提高抗体的浓度,D正确。
5.用无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实验中Ⅰ~Ⅳ组小鼠均感染细菌X。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Ⅰ~Ⅳ组小鼠在感染细菌X的同时注射了T细胞或血清
B.图中Ⅰ、Ⅲ、Ⅳ组小鼠脾脏中X细菌的数量呈“S”形增长
C.注射入Ⅰ、Ⅲ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对细菌X的免疫功效不同
D.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免疫生成的抗体能有效抑制细菌X的繁殖
C 解析:据图可知,Ⅰ~Ⅳ组小鼠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时间是在感染细菌X后的第1天,A错误;Ⅰ组小鼠注射了免疫小鼠的T细胞,感染小鼠的细菌X基本没有增加,不呈“S”形增长,B错误;注射入Ⅰ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具有对细菌X的免疫功效,注射入Ⅲ组小鼠体内的T细胞没有对细菌X的免疫功效,C正确;细胞免疫不能生成抗体,D错误。
考点三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失调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连线)
答案:①—c—Ⅱ ②—a—Ⅲ ③—b—Ⅰ
2.过敏反应
(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反应的特点。
①反应速度有快有慢。
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 个体差异。
(3)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如鱼、虾、花粉等。
(4)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5)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3.自身免疫病
(1)概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的疾病。
(2)发病机理: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3)实例: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免疫缺陷病
(1)概念: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
(3)艾滋病及其预防。
①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②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RNA病毒。下图为HIV的结构示意图。
③致病原理: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病毒、病菌则乘虚而入。
④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⑤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5.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
①疫苗的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②疫苗的作用。
接种疫苗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③疫苗的作用机理。
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来设计的,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2)器官移植。
①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②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如果供者和受者的HLA差别较大,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
③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④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a.免疫排斥问题:应用免疫抑制剂。
b.供体器官短缺问题: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加大自愿捐献器官的宣传力度。
(3)免疫学的其他应用。
①免疫诊断:由于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②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已成为与传统的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并列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免疫增强疗法,对于有些疾病则使用免疫抑制疗法。例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
1.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
2.感染HIV初期,机体能够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
3.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
4.器官移植的成败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一致或相近。 (√)
【教材细节命题】
1.(选择性必修1 P82)接种疫苗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2.(选择性必修1 P83“思考·讨论”)在进行器官移植时,为提高成活率可运用免疫抑制剂,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应控制适当的用量。
1.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2.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
机体第一次或再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组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被吞噬或中和失效
考向1| 免疫失调病的发病机理
1.(2023·广东佛山一模)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其发生与鼻黏膜分泌的P物质有关,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原初次刺激特异性个体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B.过敏原与浆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刺激其分泌Ig E抗体
C.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组织液减少
D.找出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
D 解析:过敏原初次刺激特异性个体产生IgE抗体,发生了免疫反应,A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B错误;P物质引起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组织液增加,C错误;避免再次接触外源性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D正确。
2.(2022·湖南卷)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D 解析:由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题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地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题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方法规律】判断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的方法
考向2|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逆转录病毒,由于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
B.共用注射器是会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C.逆转录酶能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
D.同一被感染个体不同时期体内HIV的基因存在较大差异
C 解析: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A正确;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所以共用注射器和文身器械是会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B正确;逆转录酶能催化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C错误;由于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同一被感染个体不同时期体内HIV的基因有较大差异,D正确。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精确地识别人体中的一类免疫细胞——CD4+T细胞,这些细胞的表面有一种CCR5基因编码的趋化因子蛋白,这种蛋白是HIV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调查发现人群中有少数个体不易感染HIV。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的特异性攻击方式依赖于HIV和CD4+T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
B.CCR5基因突变体可能有效抵抗HIV感染
C.HIV特异性识别并入侵CD4+T细胞后以二分裂的方式迅速增殖
D.HIV能特异性攻击CD4+T细胞与CD4+T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C 解析:HIV通过CD4+T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蛋白进行精准地识别侵染CD4+T细胞,即二者的识别依赖于HIV和CD4+T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A正确;若CCR5基因发生突变,不能产生相应的趋化因子蛋白,则HIV不能识别CD4+T细胞,从而不易感染HIV,B正确;HIV必须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其增殖方式不是二分裂,C错误;HIV能特异性攻击CD4+T细胞与CD4+T细胞中CCR5基因的表达有关,D正确。
【方法规律】关于艾滋病的几个误区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该酶最初不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病毒本身就含有逆转录酶。
(2)HIV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失活,因此只能通过体液直接接触传播。
(3)感染了HIV不能立即检测和发病,而是有一段空窗期,这个时候,机体还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供检测,会出现假阴性反应。艾滋病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可能感染多年后才会发病。
(4)艾滋病并不是导致感染者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后,引起其他病原体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而死亡。
考向3| 免疫学的应用
5.(2022·湖北卷)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须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D 解析: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减轻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可以清除患者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及部分抗体,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肾脏器官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不符可能导致较强的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命题动态】本部分内容常以某种病原体或某种病原体侵染等信息为载体,考查免疫分类、过程以及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偶尔以免疫相关的实验为载体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一般以客观题形式出现,难度偏高。
1.(2022·北京卷)人体皮肤损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 )
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D.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A 解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伤口并引起感染,免疫系统针对这一外来病原菌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防御。
2.(2020·全国卷Ⅲ)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思维培养]
D 解析: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侵入人体可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故即使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A错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可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能激发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一般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错误;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D正确。
1.(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为研究影响抗体分泌的因素,用取自同一个体的细胞,完成了以下实验(“+”表示有,“-”表示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操作及结果
组别
1
2
3
4
细胞培养液
+
+
+
+
B细胞
+
-
+
-
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
-
+
-
+
受同种抗原刺激的T细胞
-
-
+
+
培养7天后检查抗体数量
-
-
-
+
A.实验假设为影响抗体分泌的因素有抗原和细胞因子
B.实验表明B细胞受抗原和细胞因子双刺激后才能分泌抗体
C.实验表明T细胞只有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发挥作用
D.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实验中的因变量是抗体数量
C 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只有第4组产生了抗体。对比3、4组实验结果可推测影响抗体分泌的因素有抗原,对比2、4组实验结果可推测影响抗体分泌的因素有受同种抗原刺激的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A正确;由题表可知,B细胞受抗原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后才能产生抗体,B正确;本实验中没有对T细胞是否受抗原刺激作对比实验,故本实验不能说明T细胞只有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发挥作用,C错误;本实验为对比实验,其中产生抗体的数量是因变量,D正确。
2.(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人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HPV疫苗已获批在我国上市,半年内进行3次注射,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PV侵人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筛查宫颈癌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来辅助诊断
C.已接种HPV疫苗的人仍有可能患宫颈癌,也要定期进行筛查
D.第2、3次注射疫苗时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D 解析:HPV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正确;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筛查宫颈癌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来辅助诊断,B正确;已接种HPV疫苗的人仍有可能患宫颈癌,也需要定期进行筛查,C正确;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第2、3次注射疫苗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课时质量评价(二十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免疫系统被结核杆菌制剂激活,清除膀胱癌癌细胞的部分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具有识别抗原和呈递抗原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激活B淋巴细胞
C.结核杆菌制剂具有致病性,且能引起免疫应答
D.与化疗相比,免疫激活疗法具有更强的特异性
C 解析:根据题图可以看出,树突状细胞能够识别膀胱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并向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A正确;B淋巴细胞活化需要与病原体接触,与呈递抗原后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这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结核杆菌有致病性,但结核杆菌制剂没有致病性,C错误;化疗是用药物杀伤癌细胞,特异性不强,免疫激活疗法通过激活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特异性更强,D正确。
2.(2023·华师一附中调研)下列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排除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B.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C.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故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D 解析: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以作为抗原性异物,机体排除病毒可以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易患肿瘤,B正确;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能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D错误。
3.下图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B.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HIV主要侵染细胞b,对⑤⑥均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C 解析: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b、c、d、e、g,A错误;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错误;HIV主要侵染细胞b(T细胞),对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破坏作用,C正确;细胞e→细胞d→③的过程发生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D错误。
4.下图表示人体受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一种单链RNA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字母A~G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C能阻止SARSCoV2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B.A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C.细胞G能识别SARSCoV2并分泌与SARSCoV2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D.不断变异的SARSCoV2会让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不能起作用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物质C是细胞B分泌的细胞因子,其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阻止SARSCoV2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A错误;A是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但作用不同,B正确;G是浆细胞,不能识别病原体,C错误;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会不断对各种病原体发挥作用,对容易变异的SARSCoV2也不例外,D错误。
5.器官移植后,供体器官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供体细胞,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大鼠肝移植后腹腔细菌感染会减轻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B.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
C.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和监视功能
D.注射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C 解析:抗原具有异物性,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A正确;由题干可知,大鼠肝移植后腹腔细菌感染会减轻免疫排斥反应,说明细菌感染后免疫功能降低,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B正确;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C错误;注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D正确。
6.下图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模式图,刺突蛋白(S)是该病毒表面的主要抗原。我国积极开展多种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做出中国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感染后,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并和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使其裂解死亡
B.核酸检测新冠病毒时会出现假阴性,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S蛋白进一步检测
C.由S蛋白研发的疫苗进入机体后可以和病毒表面的S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侵染
D.利用康复患者血清中新冠病毒的抗体,可以激发新患者发生二次免疫,阻止病毒侵染
B 解析:病毒感染后,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与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抗原暴露,被抗体消灭,A错误;由于采样不当、标本保存不当等原因,核酸检测新冠病毒时会出现假阴性,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S蛋白的存在进一步检测,B正确;由S蛋白研发的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其可以和病毒表面的S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侵染,达到预防病毒感染的目的,C错误;利用康复患者血清中新冠病毒的抗体,可以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阻止病毒侵染,不会引发二次免疫反应,D错误。
7.(2021·辽宁卷)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D 解析: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8.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中甲、乙、丙、丁、戊、己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高尔基体更发达
C.过程④的完成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HIV侵入人体后,图1和图2所示的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A 解析:细胞丙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细胞甲是B细胞,细胞丙是浆细胞,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抗体,与B细胞相比,其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B正确;过程④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生,D正确。
9.(2021·广东卷删改)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A 解析: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使其内部核酸失活,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该方法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①正确;接种后,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已灭活不能大量增殖,②错误;接种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细胞免疫,③错误;二次接种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御功能,④正确。
10.(2023·广东广州模拟)2022年9月起广东省将免费为具有广东学籍初一年级的14周岁以下女生接种国产二价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水平下降,可能导致子宫颈癌。下列有关免疫调节说法错误的是( )
A.HPV再次进入引发机体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和记忆细胞
B.HPV疫苗是能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可以以基因工程生产的HPV衣壳蛋白为基础制备HPV疫苗
D.被HPV侵染的细胞无法有效呈递抗原信息从而逃避免疫监视
B 解析:HPV再次进入机体时引发机体产生二次免疫,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和记忆细胞,A正确;HPV疫苗是能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B错误;可以以基因工程生产的HPV衣壳蛋白为基础制备HPV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C正确;被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水平下降,无法有效呈递抗原信息,从而逃避免疫监视,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2·山东潍坊期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治疗困难,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研究发现,细胞因子与乙型肝炎的发生有关,甲类细胞因子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从而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反应的进行。人体肝细胞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攻击初期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如下图1所示;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
(1)激活细胞Ⅲ的第一个信号来自过程________(填序号),第二个信号来自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2)细胞Ⅰ在过程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Ⅵ由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
(3)若某人已注射该病毒疫苗,病毒再次入侵后,体内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信号分子能与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研人员发现药物M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有效果。请结合图2结果,设计实验验证药物M具有疗效,要求写出简要的设计思路与预期结果。(实验材料:乙型肝炎模型大鼠若干只、含药物M的饲料、普通饲料等)
①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激活细胞Ⅲ(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来自过程⑤病毒和B细胞的直接接触,第二个信号来自某种初始状态的T细胞(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B细胞在两者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2)未经抗原刺激的T细胞在受到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Ⅰ)和记忆T细胞(细胞Ⅱ),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被释放出来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细胞Ⅵ是浆细胞,浆细胞一方面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另一方面,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3)初次免疫后,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4)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信号分子能与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是因为淋巴细胞膜上具有识别该信号分子的特异性受体。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由图2可知,健康志愿者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乙型肝炎患者刚好相反,说明甲类细胞因子是TNFα和IL6,乙类细胞因子是IL4和IL10。(5)要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药物M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有效果,自变量应为药物M的有无,因变量为药物M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以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作为因变量检测指标。实验设计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乙型肝炎模型大鼠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饲喂适量的含药物M的饲料,对照组饲喂等量的普通饲料,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实验预期结果: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药物M具有疗效。
答案:(1)⑤ 某种初始状态的T(或辅助性T) (2)识别并裂解被感染的细胞 B细胞和记忆B细胞(两种细胞缺一不可) (3)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记忆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4)淋巴细胞膜上具有其特异性受体 TNFα和IL6 (5)①将生理状态相同的乙型肝炎模型大鼠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饲喂适量的含药物M的饲料,对照组饲喂等量的普通饲料,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 ②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药物M具有疗效
12.目前,针对多种血液肿瘤细胞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获成功,应用前景广阔。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指将嵌合抗原受体(CAR)导入T细胞中,从而产生肿瘤特异性识别的T细胞,以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回答下列问题:
(1)CART细胞免疫疗法能对不同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最终可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行使免疫功能,最终消灭自身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在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后,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说明该疗法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中的________造成不良影响。
(4)为探究机体清除肿瘤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将肿瘤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小鼠(体内已有的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已被射线杀死)均分为A、B两组,A组做手术但不切除骨髓,B组切除骨髓,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大小。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指将嵌合抗原受体(CAR)导入T细胞中,从而产生肿瘤特异性识别的T细胞,因此可推测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能够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2)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进一步行使免疫功能,最终消灭自身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和监视功能。(3)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部分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后,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说明该疗法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中的脑干造成不良影响。(4)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体液免疫存在与否,而该同学进行的B组切除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合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并不能排除是否与细胞免疫有关。
答案:(1)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 自稳和监视 (3)脑干 (4)B组切除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合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排除是否与细胞免疫有关(合理即可)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单元 第26讲 免疫调节(含解析),共2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6讲 免疫调节(含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第28课免疫调节学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细节命题,易错提醒,方法规律,命题动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