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15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27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的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九首(一作十八首)及《芜城赋》等较有名。有《鲍参军集》。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歌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对仗工整和辞藻华丽。诗歌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因此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低,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于是成就了鲍照的组诗《拟行路难》。诗歌赏析 本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净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前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中间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吟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得解脱。这种口吻和笔调,透露出诗人深沉浓重的愁苦与悲愤之情,营造出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诗人才吐出真情。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严重束缚着人们。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客 至杜 甫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超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诗歌背景 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所作。杜甫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这是诗人一生中难得的宁静安详的日子。诗歌赏析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诗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浣花溪草堂。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综观全诗,语势流畅,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非常形象。另外,诗歌运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登快阁黄庭坚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又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有《山谷集》。 黄庭坚亦擅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独树一帜,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诗歌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黄庭坚时任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大清一统志·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诗歌赏析 “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自己办完了公事。诗人自嘲“痴儿”,充满谐趣;“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使诗人顺势吟出“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对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第五、六句,诗人巧用两个典故。前句借用“伯牙绝弦”的典故,后句借用“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落寞的情愫烘托了出来。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是想象之词。快阁之上,面对日暮苍山,天远水阔,寒木明月,内心的郁闷、不平、落寞有所化解,自然生出归隐之意。 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摇曳生姿,余韵无穷,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临安春雨初霁陆 游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殿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现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诗歌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在寓所等候召见,百无聊赖之中,写下了这首为人广泛传诵的名作。诗歌赏析 诗的开头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一声悲叹,道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颔联点出“诗眼”,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郁闷与惆怅。 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安慰。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人,也难免惆怅抑郁。唯其惆怅抑郁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感喷发。诗歌一开头就道“世味年来薄似纱”,正是诗人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诗人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其诗多不平之慨,表现了寒门之士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对士族专权的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擅七言之作,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九首(一作十八首)及《芜城赋》等较有名。有《鲍参军集》。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歌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对仗工整和辞藻华丽。诗歌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因此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低,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于是成就了鲍照的组诗《拟行路难》。诗歌赏析 本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净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前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中间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吟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得解脱。这种口吻和笔调,透露出诗人深沉浓重的愁苦与悲愤之情,营造出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诗人才吐出真情。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严重束缚着人们。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客 至杜 甫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超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诗歌背景 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所作。杜甫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这是诗人一生中难得的宁静安详的日子。诗歌赏析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诗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浣花溪草堂。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综观全诗,语势流畅,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非常形象。另外,诗歌运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登快阁黄庭坚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又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有《山谷集》。 黄庭坚亦擅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独树一帜,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诗歌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黄庭坚时任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大清一统志·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诗歌赏析 “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自己办完了公事。诗人自嘲“痴儿”,充满谐趣;“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使诗人顺势吟出“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对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第五、六句,诗人巧用两个典故。前句借用“伯牙绝弦”的典故,后句借用“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落寞的情愫烘托了出来。 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是想象之词。快阁之上,面对日暮苍山,天远水阔,寒木明月,内心的郁闷、不平、落寞有所化解,自然生出归隐之意。 全诗先叙事,再写景,一气贯注,摇曳生姿,余韵无穷,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临安春雨初霁陆 游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殿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现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诗歌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在寓所等候召见,百无聊赖之中,写下了这首为人广泛传诵的名作。诗歌赏析 诗的开头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一声悲叹,道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颔联点出“诗眼”,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郁闷与惆怅。 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安慰。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人,也难免惆怅抑郁。唯其惆怅抑郁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感喷发。诗歌一开头就道“世味年来薄似纱”,正是诗人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诗人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