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大单元】新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课时练习整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大单元】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练习 (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大单元】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练习 (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共10页。
课时作业
地理大单元之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基础巩固】
2020年1月2日,第八届北京昌平草莓节落下了帷幕。昌平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草莓稳产与高产。图左为草莓大棚内部景观图。图右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大棚外相比,温室大棚内(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不变 D.④增强
2.大棚通风换气时,空气流动状况可能是( )
A.B.C.D.
3.关于⑤大气吸收作用解释正确的是( )
A.平流层中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对流层中的水汽吸收短波辐射
C.对流层中的尘埃吸收地面辐射 D.平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
【答案】1.D 2.B 3.A
【解析】1.①为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与室外相比,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进入温室大棚,但是长波辐射不能穿过温室大棚到达棚外,所以与室外相比,透明的温室大棚内大气逆辐射④增强,使得温室内温度比室外高,故D正确;温室大棚会截留部分太阳辐射,所以①减弱,②减弱,故AB错误;受温室大棚的阻隔,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即③增强,故C错误。故选D。
2.大棚内部温度偏高,内部产生上升气流,而外部温度偏低,所以在通风换气时在大棚门口门下方空气向内流动,门上方空气向外流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平流层中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A正确。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BD错误。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尘埃不会吸收地面辐射,C错误。故选A。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5.《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受寒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
【答案】4.A 5.B
【解析】4.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A正确;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所以BC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5.霜是水汽在温度很低时的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相似,只有近地面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说明“是夜必霜”是受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所以地面温度低,B正确;冷锋和暖锋过境都形成降雨,如果是暖锋过境,会形成连续性降水,雨后的夜晚气温升高,A错误;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不变,大气逆辐射减弱,导致热量散失快,C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中有数百个碧蓝澄澈的湖泊。夏季晴朗的午后,湖边常会刮起一种被当地居民称为“太阳风”的风。如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的“太阳风”( )
A.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湿润 B.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干燥
C.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湿润 D.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干燥
7.上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 )
A.7时前后 B.12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1时前后
【答案】6.A 7.D
【解析】6.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由于湖泊与陆地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湖泊,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吹湖风;夜晚吹陆风,据此分析,夏季晴朗的午后,由于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因此材料中提到的“太阳风”为湖风,且风由湖泊吹向陆地的过程中带来水汽,风较为湿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结合上题分析湖陆风转换取决于湖面与陆面的气温变化,当陆面气温高于湖面气温时吹湖风,反之为陆风,据图分析11点至21点期间陆面气温高于湖面,该时段吹湖风(即太阳风),21点至次日11点期间,陆面气温低于湖面气温,吹陆风,因此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为21时前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机动车等排放大量污染物到空气中,以细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重污染事件频发,冬季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下图所示)。除污染物排放外,低层大气运动对于污染物的区域性输送和扩散的影响更为重要。
(1)在方框内用“→”绘出A和北京两地之间白天的山地平原风,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 推测一天中北京大气污染物含量最小的时段并解释原因。
【答案】8.(1)形成过程: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受热升温快,气温较高,同等高度北京上空升温速度慢,气温较低,因此水平方向上空气由北京流向山坡,形成平原风。
(2)夜晚(尤其下半夜、凌晨至清晨)北京被山风控制,大气污染物被吹离北京,北京大气中污染物含量最小。
【分析】8.(1)此问涉及地理热力环流的绘制,白天,平原和山地同在升温,在同一水平面上,山坡上的空气受热快,气温高,平原上方同一高度空气离地面远,升温慢,气温较低,因此平原地区空气下沉,山坡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空气由平原吹向山坡。
(2)大气污染物的含量主要由大气物的来源多少以及大气物消散多少决定,北京在一天内,污染物的来源差不多,但由于热力环流的作用,在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平原,将北京上空的污染物吹走,使北京的污染物含量减少。
【素养提升】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山风、谷风的转换时刻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上午日出及傍晚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刻。下图为“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2.关于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风大于谷风 B.谷风大于山风 C.正午风速最大 D.傍晚风速最小
【答案】1.A 2.B
【解析】1.据图可知,大约9时(北京时间)之前该地以偏西风为主,9时之后偏西风出现频次降低(仍大于偏东风的频次),大约至12时(北京时间)偏东风出现频次超过偏西风,12时以后以偏东风为主。据材料可知,日出以后的2-3个小时,为山风转谷风的时候,因此9时-12时(北京时间)应为山风转谷风的时刻,故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为偏东风,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2.据图可知,偏西风(山风)出现频次高于偏东风(谷风)时为(北京时间23时—次日11时)说明此时盛行山风,其风速明显比偏东风(谷风)出现频次高于偏西风(山风)时(北京时间12时—22时),说明当地此时盛行谷风,整体风速要弱,因此谷风大于山风,A错误,B正确;正午为山谷风转换时刻,风速不是最大的,风速最大的出现在18时(北京时间)前后,故C选项错误;傍晚不是风速最小的,风速最小值出现在4时前后(北京时间),D选项错误。故选B。
南京某中学学生做了一个阳光直接照射下汽车内温度变化的实验。图A反映阳光直接照射前后温度计读数,图B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专家解释,短波辐射容易透过车窗玻璃而长波辐射不易透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车内气温飙升的主要辐射是图B中的( )
A.①② B.①⑤ C.②⑤ D.③④
4.可以降低夏天停放在室外汽车车内温度的措施有( )
①车窗玻璃加装隔热膜
②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
③使用新能源汽车
④尽量避免阳光暴晒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3.B 4.A
【解析】3.根据材料“车窗玻璃容易透过短波辐射而不易透过长波辐射”可知,进入车内并导致车内气温飙升的主要辐射是太阳辐射照进车内,车内反射的长波辐射出不去,起到保温作用。①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到达宇宙的部分,⑤为地面长波辐射,⑥散逸在宇宙中的地面辐射,⑦为太阳辐射。因此对应①⑤,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在车窗玻璃加装隔热膜,使透入的太阳辐射减少,尽量避免阳光暴晒,可以有效降低夏天停放在室外的汽车车内温度,①④正确;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使用新能源汽车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与车内的温度无关,②③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DC。故选A。
海陆风作为一种沿海地区常见的中小尺度局地环流,其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海岸线走向的影响。下图示意浦东站和金山站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有利于观测到较强海陆风的天气条件是( )
A.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强的晴天 B.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强的阴天
C.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晴天 D.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阴天
6.与浦东站相比,金山站的海陆风平均风速较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洋流性质 C.地表起伏 D.海陆轮廓
【答案】5.C 6.D
【解析】5.大范围水平气压声较强的天气,会产生较强的风力,会干扰海陆风,不利于观测,AB错误;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晴天,海陆的温差大,海陆风显著,而阴天,海陆温差较小,海陆风不显著,C正确,D错误,所以选C。
6.根据图中信息,两地的洋流没有差异,B错误;都地处沿海,地形平坦,C错误;两地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大气环流相同,A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两地的海陆轮廓不同,D正确,所以选D。
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顶沿山坡向下吹。左图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多发的时间及较强坡面是( )
A.夏半年、东坡 B.夏半年、西坡 C.冬半年、西坡 D.冬半年、东坡
8.太行山东麓焚风效应在一日内的强弱变化特点及其原因是( )
A.夜间至上午弱,此时段谷风强 B.夜间至上午强,焚风与山风叠加
C.午后强,此时段山风强 D.午后弱,焚风与谷风叠加
【答案】7.D 8.B
【解析】7.由图可知,从9月份开始到次年的3月份左右,焚风效应较强,此时为冬半年,并且由于太行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所以东坡是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晚上高山温度降温快,平原降温慢,高山上形成冷高压,平原处形成低压,进而形成由高山吹向平原的山风,所以在夜间到上午时,山风叠加焚风,此时焚风效应最强,AD错误,B正确。午后高山升温快,平原升温慢,高山形成热低压,平原为高压,形成由平原吹向高山的山风,此时容易抵消焚风,D错误。故选B。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津市位于渤海湾西岸。研究发现,海风环流能影响城市热岛环流的强度。下图示意海陆风日与非海陆风日天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
(1)指出海陆风日和非海陆风日天津热岛强度的差异。
(2)不考虑背景风影响,与冬季相比,夏季天津市的海风通常强于陆风。分析其原因。
(3) 说明夏季海陆风日12时~21时,海风环流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答案】9.(1)12时—21时,海陆风日热岛强度小于非海陆风日;21时—次日12时,海陆风日热岛强度大于于非海陆风日;海陆风日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大于非海陆风日。
(2)夏季日出时间早,日落晚,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陆地升温快,海陆温差大,海风出现的时刻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风力大。
(3)12时—21时海风强盛,海风环流和城市热岛环流的叠加使海风加强,海风可影响到天津市中心,降低气温,削弱了城市热岛效应。
【分析】9.(1)从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海陆风日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幅度大于非海陆风日;12时到21时,海陆风日热岛强度小于非海陆风日;21时—次日12时,海陆风日热岛强度大于非海陆风日。
(2)海陆风的形成主要与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夏季,太阳高度大,辐射强,陆地增温快,海陆温差大,海风强;夏季日出早,日落迟,太阳辐射时间长,海风出现时间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风力大。
(3)夏季12时-21时,海陆温差大,海风风力大,同时海风与城市风叠加,加强海风风力,使海风能深入城市中心,给城市带来降温,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课时作业
地理大单元之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基础巩固】
2020年1月2日,第八届北京昌平草莓节落下了帷幕。昌平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草莓稳产与高产。图左为草莓大棚内部景观图。图右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大棚外相比,温室大棚内(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不变 D.④增强
2.大棚通风换气时,空气流动状况可能是( )
A.B.C.D.
3.关于⑤大气吸收作用解释正确的是( )
A.平流层中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对流层中的水汽吸收短波辐射
C.对流层中的尘埃吸收地面辐射 D.平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
【答案】1.D 2.B 3.A
【解析】1.①为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与室外相比,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进入温室大棚,但是长波辐射不能穿过温室大棚到达棚外,所以与室外相比,透明的温室大棚内大气逆辐射④增强,使得温室内温度比室外高,故D正确;温室大棚会截留部分太阳辐射,所以①减弱,②减弱,故AB错误;受温室大棚的阻隔,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即③增强,故C错误。故选D。
2.大棚内部温度偏高,内部产生上升气流,而外部温度偏低,所以在通风换气时在大棚门口门下方空气向内流动,门上方空气向外流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平流层中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A正确。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BD错误。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尘埃不会吸收地面辐射,C错误。故选A。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5.《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受寒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
【答案】4.A 5.B
【解析】4.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A正确;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所以BC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5.霜是水汽在温度很低时的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相似,只有近地面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说明“是夜必霜”是受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所以地面温度低,B正确;冷锋和暖锋过境都形成降雨,如果是暖锋过境,会形成连续性降水,雨后的夜晚气温升高,A错误;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不变,大气逆辐射减弱,导致热量散失快,C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中有数百个碧蓝澄澈的湖泊。夏季晴朗的午后,湖边常会刮起一种被当地居民称为“太阳风”的风。如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的“太阳风”( )
A.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湿润 B.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干燥
C.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湿润 D.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干燥
7.上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 )
A.7时前后 B.12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1时前后
【答案】6.A 7.D
【解析】6.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由于湖泊与陆地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湖泊,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吹湖风;夜晚吹陆风,据此分析,夏季晴朗的午后,由于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因此材料中提到的“太阳风”为湖风,且风由湖泊吹向陆地的过程中带来水汽,风较为湿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结合上题分析湖陆风转换取决于湖面与陆面的气温变化,当陆面气温高于湖面气温时吹湖风,反之为陆风,据图分析11点至21点期间陆面气温高于湖面,该时段吹湖风(即太阳风),21点至次日11点期间,陆面气温低于湖面气温,吹陆风,因此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为21时前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机动车等排放大量污染物到空气中,以细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重污染事件频发,冬季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下图所示)。除污染物排放外,低层大气运动对于污染物的区域性输送和扩散的影响更为重要。
(1)在方框内用“→”绘出A和北京两地之间白天的山地平原风,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 推测一天中北京大气污染物含量最小的时段并解释原因。
【答案】8.(1)形成过程: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受热升温快,气温较高,同等高度北京上空升温速度慢,气温较低,因此水平方向上空气由北京流向山坡,形成平原风。
(2)夜晚(尤其下半夜、凌晨至清晨)北京被山风控制,大气污染物被吹离北京,北京大气中污染物含量最小。
【分析】8.(1)此问涉及地理热力环流的绘制,白天,平原和山地同在升温,在同一水平面上,山坡上的空气受热快,气温高,平原上方同一高度空气离地面远,升温慢,气温较低,因此平原地区空气下沉,山坡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空气由平原吹向山坡。
(2)大气污染物的含量主要由大气物的来源多少以及大气物消散多少决定,北京在一天内,污染物的来源差不多,但由于热力环流的作用,在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平原,将北京上空的污染物吹走,使北京的污染物含量减少。
【素养提升】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山风、谷风的转换时刻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上午日出及傍晚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刻。下图为“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及风速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2.关于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风大于谷风 B.谷风大于山风 C.正午风速最大 D.傍晚风速最小
【答案】1.A 2.B
【解析】1.据图可知,大约9时(北京时间)之前该地以偏西风为主,9时之后偏西风出现频次降低(仍大于偏东风的频次),大约至12时(北京时间)偏东风出现频次超过偏西风,12时以后以偏东风为主。据材料可知,日出以后的2-3个小时,为山风转谷风的时候,因此9时-12时(北京时间)应为山风转谷风的时刻,故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为偏东风,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2.据图可知,偏西风(山风)出现频次高于偏东风(谷风)时为(北京时间23时—次日11时)说明此时盛行山风,其风速明显比偏东风(谷风)出现频次高于偏西风(山风)时(北京时间12时—22时),说明当地此时盛行谷风,整体风速要弱,因此谷风大于山风,A错误,B正确;正午为山谷风转换时刻,风速不是最大的,风速最大的出现在18时(北京时间)前后,故C选项错误;傍晚不是风速最小的,风速最小值出现在4时前后(北京时间),D选项错误。故选B。
南京某中学学生做了一个阳光直接照射下汽车内温度变化的实验。图A反映阳光直接照射前后温度计读数,图B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专家解释,短波辐射容易透过车窗玻璃而长波辐射不易透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车内气温飙升的主要辐射是图B中的( )
A.①② B.①⑤ C.②⑤ D.③④
4.可以降低夏天停放在室外汽车车内温度的措施有( )
①车窗玻璃加装隔热膜
②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
③使用新能源汽车
④尽量避免阳光暴晒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3.B 4.A
【解析】3.根据材料“车窗玻璃容易透过短波辐射而不易透过长波辐射”可知,进入车内并导致车内气温飙升的主要辐射是太阳辐射照进车内,车内反射的长波辐射出不去,起到保温作用。①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到达宇宙的部分,⑤为地面长波辐射,⑥散逸在宇宙中的地面辐射,⑦为太阳辐射。因此对应①⑤,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在车窗玻璃加装隔热膜,使透入的太阳辐射减少,尽量避免阳光暴晒,可以有效降低夏天停放在室外的汽车车内温度,①④正确;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使用新能源汽车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与车内的温度无关,②③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DC。故选A。
海陆风作为一种沿海地区常见的中小尺度局地环流,其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海岸线走向的影响。下图示意浦东站和金山站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有利于观测到较强海陆风的天气条件是( )
A.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强的晴天 B.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强的阴天
C.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晴天 D.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阴天
6.与浦东站相比,金山站的海陆风平均风速较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洋流性质 C.地表起伏 D.海陆轮廓
【答案】5.C 6.D
【解析】5.大范围水平气压声较强的天气,会产生较强的风力,会干扰海陆风,不利于观测,AB错误;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的晴天,海陆的温差大,海陆风显著,而阴天,海陆温差较小,海陆风不显著,C正确,D错误,所以选C。
6.根据图中信息,两地的洋流没有差异,B错误;都地处沿海,地形平坦,C错误;两地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大气环流相同,A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两地的海陆轮廓不同,D正确,所以选D。
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顶沿山坡向下吹。左图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多发的时间及较强坡面是( )
A.夏半年、东坡 B.夏半年、西坡 C.冬半年、西坡 D.冬半年、东坡
8.太行山东麓焚风效应在一日内的强弱变化特点及其原因是( )
A.夜间至上午弱,此时段谷风强 B.夜间至上午强,焚风与山风叠加
C.午后强,此时段山风强 D.午后弱,焚风与谷风叠加
【答案】7.D 8.B
【解析】7.由图可知,从9月份开始到次年的3月份左右,焚风效应较强,此时为冬半年,并且由于太行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所以东坡是西北风的背风坡,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晚上高山温度降温快,平原降温慢,高山上形成冷高压,平原处形成低压,进而形成由高山吹向平原的山风,所以在夜间到上午时,山风叠加焚风,此时焚风效应最强,AD错误,B正确。午后高山升温快,平原升温慢,高山形成热低压,平原为高压,形成由平原吹向高山的山风,此时容易抵消焚风,D错误。故选B。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津市位于渤海湾西岸。研究发现,海风环流能影响城市热岛环流的强度。下图示意海陆风日与非海陆风日天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
(1)指出海陆风日和非海陆风日天津热岛强度的差异。
(2)不考虑背景风影响,与冬季相比,夏季天津市的海风通常强于陆风。分析其原因。
(3) 说明夏季海陆风日12时~21时,海风环流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答案】9.(1)12时—21时,海陆风日热岛强度小于非海陆风日;21时—次日12时,海陆风日热岛强度大于于非海陆风日;海陆风日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大于非海陆风日。
(2)夏季日出时间早,日落晚,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陆地升温快,海陆温差大,海风出现的时刻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风力大。
(3)12时—21时海风强盛,海风环流和城市热岛环流的叠加使海风加强,海风可影响到天津市中心,降低气温,削弱了城市热岛效应。
【分析】9.(1)从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海陆风日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幅度大于非海陆风日;12时到21时,海陆风日热岛强度小于非海陆风日;21时—次日12时,海陆风日热岛强度大于非海陆风日。
(2)海陆风的形成主要与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夏季,太阳高度大,辐射强,陆地增温快,海陆温差大,海风强;夏季日出早,日落迟,太阳辐射时间长,海风出现时间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风力大。
(3)夏季12时-21时,海陆温差大,海风风力大,同时海风与城市风叠加,加强海风风力,使海风能深入城市中心,给城市带来降温,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