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归纳串记18个常用文言虚词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归纳串记18个常用文言虚词,共14页。
必备知识清单三 归纳串记18个常用文言虚词
[第一组](而、何、乎、乃、其、且)
1.而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代词,你(们)的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和、又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连词,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锲而不舍(《劝学》)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已”置于句末,相当于语气助词,罢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而况”译为“何况”,表反问,有更进一层之意
既而胡即放(《谭嗣同传》
“既而”表时间,不久,一会儿
[体验高考]
(1)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就
(2) (2022·全国甲卷)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3)(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而: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
(4)(2020·全国Ⅰ卷)皆可书而诵之而:连词,表并列,并且
(5)(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阉人愤而去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6)(2020·江苏卷)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2.何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疑问代词,译为“谁”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问代词,译为“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副词,译为“多么”,表感叹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同“呵(hē)”,作动词,译为“呵问”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体验高考]
(1)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2)(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不亡何待何:疑问代词,什么
(3)(2020·江苏卷)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 何:疑问代词,哪里
(4)(2019·浙江卷)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何:连词,何况
3.乎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吕氏春秋》)
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体验高考]
(1)(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王曰:“可得闻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 (2022·全国乙卷)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乎:助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4)(2020·江苏卷)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乎:助词,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乃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代词,译为“你,你的”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连词,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副词,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副词,表范围的限定,译为“仅仅”“只”
[体验高考]
(1) (2022·全国甲卷)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乃:表顺承,于是,就
(2)(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乃:副词,表判断,是
(3)(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乃:表顺承,于是,就
(4)(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乃:副词,仅仅
(5)(2019·浙江卷)乃往往屈才而就法乃:表转折,却,竟然
5.其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可怪也欤!(《师说》)
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揣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表示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祈使,译为“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连词,表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体验高考]
(1)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汉常独缮檠其弓戟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 (2022·全国甲卷)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其:表祈使语气,译为“还是”
(3)(2020·全国Ⅰ卷)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其: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
(4)(2019·全国Ⅰ卷)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其: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的
(5)(2019·全国Ⅰ卷)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其: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6)(2019·北京卷)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其: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6.且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副词,译为“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副词,译为“将近,几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副词,译为“暂且”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且静郭君(人名)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体验高考]
(1)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且:副词,译为“将要”
(2)(2020·全国Ⅰ卷)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3)(2020·天津卷)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且: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4)(2020·江苏卷)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
且: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5)(2017·全国Ⅱ卷)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且:副词,译为“暂且”
[第二组](若、所、为、焉、也、以)
7.若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人称代词,译为“你”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体验高考]
(1)(2021·浙江卷)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若: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2)(2020·天津卷)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若:人称代词,译为“你”,“若曹”即“你们”
(3)(2020·天津卷)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若: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4)(2020·江苏卷)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5)(2019·北京卷)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若: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8.所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代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句式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体验高考]
(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
所以: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
(2)(2020·全国Ⅰ卷)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所: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
(3)(2020·全国Ⅰ卷)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4)(2020·江苏卷)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所以: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5)(2019·全国Ⅲ卷)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所:名词,处所,地方
9.为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介词,读wéi,译为“被”,表被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介词,读wèi,译为“给,替”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介词,读wèi,译为“对,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介词,读wèi,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动词,读wéi,“是”,表判断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读wéi,“做”“担任”。“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如担任、治理等
[体验高考]
(1)(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重为之约车百乘为:介词,读wèi,译为“给,替”
(2)(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为:动词,读wéi,“做”“担任”
(3)(2020·全国Ⅰ卷)为当轴者所恨为:介词,读wéi,译为“被”,表被动
(4)(2020·全国Ⅰ卷)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为:动词,写作
(5)(2020·全国Ⅱ卷)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为:动词,“是”,表判断
(6)(2019·全国Ⅰ卷)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为:与“以”合用为复音词,认为
(7)(2019·江苏卷)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
为: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10.焉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老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句末助词,表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体验高考]
(1)(2021·浙江卷)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焉:句末助词,表陈述语气,译为“了”
(2)(2020·天津卷)然游于此切有惧焉焉:句末助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3)(2019·全国Ⅰ卷)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焉: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他
(4)(2017·天津卷)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焉: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11.也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呢”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呢”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助词,表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啊”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体验高考]
(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2)(2020·天津卷)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也: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呢”
(3)(2020·天津卷)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也: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4)(2018·全国Ⅲ卷)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也: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12.以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以……身份”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副词,同“已”,译为“已经”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用什么”“怎么”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复音虚词,“以……为”,即“把……作为”。“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认为
[体验高考]
(1)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2)(2022·浙江卷)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3)(2020·全国Ⅰ卷)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以: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
(4)(2020·全国Ⅰ卷)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以:介词,按照
(5)(2020·全国Ⅲ卷)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以:介词,表使用,译为“用”
(6)(2020·天津卷)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以:连词,表结果
[第三组](因、于、与、则、者、之)
13.因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连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介词,趁机
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国语》)
介词,趁着,趁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凭借,依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经由,通过
因噎废食(成语)
介词,因为,由于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动词,沿袭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动词,依顺,顺着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连词,接着,继而
[体验高考]
(1)(2020·全国Ⅰ卷)每因法以便民因:介词,凭借,依靠
(2)(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出理屯田,因①条上三因②十四议,诏悉允行因:① 连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②名词,理由
(3)(2020·江苏卷)因悉太夫人勤慎状因:介词,因为,由于
(4)(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因泣下,醵金为敛因:连词,因而
(5)(2020·浙江卷)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因:介词,经由,通过
(6)(2019·全国Ⅱ卷)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因:介词,趁,趁机
14.于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介词,自、从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到,到达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对,对于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介词,向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介词,由,由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体验高考]
(1)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2)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于:介词,在
(3) (2022·全国甲卷)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于:介词,被
(4)(2020·全国Ⅰ卷)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于:介词,自,从
(5)(2020·全国Ⅰ卷)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于:介词,向
(6)(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于:介词,对,对于
15.与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介词,译为“和、跟、同”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连词,译为“和、跟、同”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动词,给予,授予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结交,亲附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动词,赞许,同意
蹇叔之子与师。(《左传》)
动词,参加,读“yù”
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句末语气助词,同“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体验高考]
(1)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以国之半与秦 与:动词,给予
(2)(2020·全国Ⅲ卷)不肯受,与州相反复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3)(2019·天津卷)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①政之分与②!与:①连词,译为“和,跟,同”;
②句末语气助词,同“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4)(2016·全国Ⅲ卷)(傅珪)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与:动词,读“yù”,参加,参与
16.则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则”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中,译为“如果”;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中,译为“那么”“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连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体验高考]
(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则:连词,表示假设,译为“那么”“就”
(2)(2019·浙江卷)余则无以难子相也则: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
(3)(2018·江苏卷)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吕峄亭,人名)遣使来迎
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17.者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语气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于否定词之后,表示“……的话”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体验高考]
(1) (2022·全国乙卷)饥者则食之者:代词,……的人
(2)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3)(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者:助词,无实义
(4)(2020·江苏卷)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者: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5)(2020·浙江卷)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者: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8.之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词,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动词,译为“往”“到达”“求得”
[体验高考]
(1)(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秦将伐魏,魏王闻之之:代词,作宾语,译为“这件事”
(2)(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3)(2020·全国Ⅰ卷)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之: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4)(2020·浙江卷)某之①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②书
之: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知识识记四 18个文言虚词,共10页。
这是一份考点11 文言虚词-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18 文言虚词-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