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文言文阅读2.5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课件
展开一、虚词辨识“七方法”《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掌握18个虚词有以下方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曰:非然也B.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是其知弗若欤C.惟弈秋之为听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D.思援弓缴而射之 且秦强而赵弱
解析: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译为“跟”。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本题可采用“代入检验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B项,第二句出自《苏武传》,“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结毦”。C项,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而”;第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宴》,“之”为代词,代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
【参考译文】《魏略》上说:刘备驻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黄河以北(袁绍),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往北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喜好制作饰物,当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于是)诸葛亮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
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认为(和曹操相比)如何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这个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的话,国内人口就多了,就可以征军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过人的谋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所说的也是这样。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本题可采用“句意分析法”。A项,第一句的句意“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可确定“以”为目的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永其人”是前一行动“辑其梗概”的目的;第二句的句意“命令工匠用药浸泡它”,可知“以”为介词“用”。B项,第一句的句意“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可确定“之”为助词,“的”;第二句的句意“处境越艰难,节操越坚定,不能抛弃自己的崇高志向”,可知“之”也是助词,“的”。C项,第一句的句意“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可确定“其”为副词,“大概”;第二句的句意“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可知“其”为代词,事物。D项,第一句的句意“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可确定“于”为介词,“到、在”;第二句的句意“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可知“于”为介词,表被动。
【参考译文】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医家,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想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而一瓢先生不被传扬了,磨灭了!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不居官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此而追求其他呢?
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倚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您随意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即使是您的亲戚,也会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恐怕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只是从表面上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缺乏,唯独讲学一流反而不缺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验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的村儒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选自《说苑》)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第一句“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以”和后半句中的“而”处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A项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
【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做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做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B项,第一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C项,第一句中的“于”处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处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D项,两句中的“以”都处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
【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何基则是师学于黄榦,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实行。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做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项,第一句中的“之”放在动词“献”之后做宾语,代词,代指“玉璞”;第二句中的“之”为助词,的。B项,第一句“其”修饰“左足”,做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第二句中的“其”修饰“故”,做动词“问”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C项,第一句中的“乃”放在动词“抱”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放在动词“使”之前,副词,意为“于是、就”。D项,第一句中的“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动词,意为“认为”;第二句中的“以”放在名词“石”之前,构成介宾结构,做状语,意为“用”。
【参考译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捧着它去献给厉王。厉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后,和氏又拿着那块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人察看那块璞,玉人又说:“这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说假话,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在楚山脚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了,接着又流出血泪来。文王听说后,派人特意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说:“天下被砍掉脚的还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的双脚而感到悲痛,我是为先王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而感到悲痛。”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璧,命名为“和氏璧”。
(七)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①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②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①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②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①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②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意为“像”。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二、文言句式“五类型”《考试说明》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高考命题时,句式是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类型一 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见下表: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跟踪快练]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汝是大家子
解析:A项,是“……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是无标志判断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是”表判断的判断句。
2.翻译下列句子。(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译文: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译文: (3)天下者,高祖天下。译文:
国君,是舟;百姓,是水。
富和贵,这是人想要的。
(4)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译文: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译文:
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译文: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译文:
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
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译文: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译文:
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参考译文】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类型二 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应该翻译为“遭受”,这句并不是被动句。
[跟踪快练]5.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帝感其诚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解析:A项,“被”表被动的被动句;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D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
6.翻译下面句子。(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译文: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译文: (3)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译文:
人(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被外物所奴役。
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所以有准备就能制服别人,没有准备就要被别人制服。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译文: (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译文:
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
那偷盗了带钩的人被杀,偷盗了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
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被宋国人嘲笑。
【参考译文】宋国有个耕田的农夫。他田中有一段树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上了树桩,脖子折断而死。于是,农夫放下锄头,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次拾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被宋国人嘲笑。
8.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译文:
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参考译文】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类型三 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跟踪快练]9.下列各句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B.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D.(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
解析:应该是“(草木)尽死”。
10.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译文:
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批评厉王的人。
【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批评厉王的人。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
11.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译文: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
【参考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善于作画,画了一幅鼠图,送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爱惜它,把这幅画随意地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画总是落在地上,挂几次落几次。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黎明时候,县令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于是县令才知道这幅画上的老鼠画得逼真。
类型四 倒装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成常式句(一)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翻译时需调整提前的宾语到动词后。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跟踪快练]12.下列各项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复驾言兮焉求B.凌万顷之茫然C.尔无我虞,我无尔诈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3.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1)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译文: (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译文:
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
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二)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时需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跟踪快练]14.下列各项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A.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译文: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轻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参考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轻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三)介词结构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做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做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翻译句子时需分析句子结构,把状语调整到动词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跟踪快练]16.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词结构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解析:“于”应译为“到”。
17.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译文:
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
【参考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四)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做主谓倒装句,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跟踪快练]18.下列不属于主谓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大哉,尧之为君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9.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译文: (2)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译文:
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译文:
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的心。
类型五 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跟踪快练]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译文: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
现在出来,没有(和项羽)告辞,这怎么办呢?
您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 (4)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译文: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
不行,只是没有逃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焦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22.翻译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1)蚤救孰与晚救?译文: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译文:
早救(韩国)或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计策更好呢?
韩国、魏国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回来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及其用法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及其用法课件,共29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用法之推断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用法之推断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掌握18个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18个,A副词怎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3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含详解): 这是一份(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第3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含详解),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解题锦囊,对点小练,课时达标18,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六则,十七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