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六章 自然灾害过关测试卷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章 自然灾害过关测试卷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10页。
《第六章 自然灾害》过关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18年9月16—17日,受台风“山竹”的影响,深圳出现特大暴雨。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山竹”会直接带来( )
A.狂风暴雨
B.海啸风浪
C.潮起潮落
D.极端高温
2.此次台风来袭,深圳居民的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躲到树下,遮风挡雨
B.关闭门窗,减少外出
C.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D.驾船出海,躲避风浪
2019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与降水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次寒潮( )
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西北地区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
C.移动方向总体为自西北向东南
D.乌鲁木齐单日最大降水比呼和浩特少
4.此次寒潮的影响最可能使( )
A.塔里木盆地棉铃虫数量激增
B.重庆市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较大
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流量大增
D.广州市因道路结冰造成交通拥堵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无关的是( )
A.我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6.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区是( )
A.黄河河口三角洲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天山北麓
堰塞湖是由火山喷发、地震、滑坡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下图为某地9月13日形成的堰塞湖,其物质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震 B.滑坡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8.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冻雨,俗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百帕温度≥0 ℃和850百帕温度<0 ℃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依据。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据此完成9~11题。
9.融化层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 )
A.郑州 B.赣州
C.南昌 D.清远
11.“游人屦冻苍苔滑”说明冻雨会造成( )
A.农业减产
B.破坏输电设施
C.高速公路封闭
D.干扰无线电通信
12.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地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读图,完成13~14题。
13.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吉林西部湿地分区图,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反映了湿地年内的稳定程度。据此完成15~16题。
分区
Ⅰ区
Ⅱ区
Ⅲ区
Ⅳ区
湿地水资源补给类型
降雨
季节性河水、降雨
河水、降雨
地下水、降雨
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
>30
20—30
10—20
<10
15.想要准确、及时地了解湿地面积的变化状况,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6.影响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的主要因素是( )
A.冬季积雪量 B.夏季风
C.地势 D.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区某区域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据此判断图中最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一般来说,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若通信公司要在本区域建立信号收发站,则最为合适的地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超级自行车”能在行进过程中实时推送心率、血压、脉搏、速度、骑行距离等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据此完成19~20题。
19.提供最佳骑行路线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0.下列关于“超级自行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下,比汽车更便捷
B.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C.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D.属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每年雨季,孟加拉国均会发生洪涝灾害。下图为孟加拉国简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2分)
(2)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为了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孟加拉国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
22.(10分)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乙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4分)
(2)图中甲气象灾害的名称是 ,发生在 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该气象灾害对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影响较小,请简述其原因。(6分)
23.(10分)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2)说出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6分)
24.(10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 029次,旱灾1 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1949年后,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 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严重。
材料二 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
(1)简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2)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成灾强度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解析:第1题,台风活动会形成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第2题,台风来袭伴随大风,树木可能会被刮倒,因此躲到树下,遮风挡雨是错误的;台风来袭带来狂风暴雨,不宜外出,应关闭门窗;居民没有设备进行监测、预警预报;台风造成的大风天气会使海上掀起巨浪,驾船出海很危险。
3.C 4.B
解析:第3题,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寒潮的来源地;西北地区的降温幅度小于南方地区;寒潮的移动方向总体是自西北向东南;根据降水的特点可知,乌鲁木齐单日最大降水量大于呼和浩特。第4题,塔里木盆地在冬季无法种植农作物;寒潮导致气温较低,重庆市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较大;降水较少,内蒙古高原上河流流量增加较少;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不会出现道路结冰现象。
5.C 6.C
解析:第5题,我国的地质灾害多表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其形成和地质、地形、气候有关,抵御灾害的能力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无关。第6题,泥石流多形成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地区。
7.B 8.C
解析:第7题,结合图中堰塞体的位置和等高线的变化可知,山体滑坡形成堰塞体拦截了河流是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第8题,堰塞湖对上游地区的村庄影响较小;形成堰塞湖的堰塞体松散,极易再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不合理;防御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加强监测,并制定应急方案以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会造成下游地区水量猛增,出现洪涝灾害。
9.A 10.B 11.C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2—4 ℃处,②③④都位于0 ℃以下,所以冻雨只有落在①处会融化,融化层位于①处。第10题,常以700百帕温度≥0 ℃和850百帕温度<0 ℃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依据,赣州正好符合这个条件。第11题,诗词说明受冻雨影响,交通受阻。从现在情况来看,冻雨天气会造成高速公路封闭,C项符合题意。
12.C
解析: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条件。滑坡易发生在坡度大、岩层疏松的坡面,砂岩岩层间不牢固,容易发生滑坡,结合不同岩石的图例可知,③是砂岩岩层且层理面斜向公路,易发生滑坡。
13.A 14.D
解析: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大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越接近震中且城镇越密集的地区,人员伤亡越多,损失越惨重,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越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丙两地烈度较大,但甲地居民点较多,故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第14题,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不便;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丙地与其他地点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
15.D 16.B
解析:第15题,及时获取湿地面积的技术为遥感技术,湿地面积变化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的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第16题,四类分区湿地水资源的补给类型都有降雨,因此,降雨是湿地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吉林的降雨主要与夏季风有关,因此,影响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
17.B 18.D
解析:第17题,若岩层倾斜方向与坡向一致,易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从图中可看出坡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的区域是乙。第18题,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丁地海拔最高,最适合建收发站。
19.C 20.A
解析:第19题,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特征,能够“对数据进行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的为地理信息系统。第20题,自行车比汽车更便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在长途运输中,自行车并不便捷。
二、综合题
21.(1)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北高南低。
(2)自然原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3)加强洪涝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加强河流的治理;保护植被;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提高救灾能力;寻求国际合作与国际救援;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
解析:第(1)题,由图中河流分布、流向可知该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第(2)题,洪涝的成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减少洪涝的发生、灾害监测、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等方面分析。
22.(1)乙气象灾害是台风。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2)寒潮 春、秋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受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冬季风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山脉的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很少受寒潮影响。
解析:甲自然灾害从陆地内部吹向海洋,乙自然灾害从海洋吹向陆地,分析可知甲为寒潮,乙为台风。台风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方面,减轻其危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和预报。我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春、秋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由于距冬季风源地较远,受秦岭、南岭等山脉的阻挡作用影响,我国的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小。
23.(1)分布特点:泥石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山区河谷地段。自然原因:该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碎屑物多;地势起伏较大,沟谷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
(2)关注当地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
解析:注意高风险区在图中的位置,空间分布要用图中信息(山脉、河流)来回答;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势起伏、松散物质、降水等角度分析。防范措施包括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等方面。
24.(1)东部季风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旱灾严重,西部非季风区很少出现旱灾。
(2)全球变暖,蒸发加剧;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弱;人口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用水量增加;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加剧了灾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干旱灾害的分布、成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看图,通过读图可以得出地理分布特点。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成灾强度的增加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第六章 自然灾害》过关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18年9月16—17日,受台风“山竹”的影响,深圳出现特大暴雨。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山竹”会直接带来( )
A.狂风暴雨
B.海啸风浪
C.潮起潮落
D.极端高温
2.此次台风来袭,深圳居民的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
A.躲到树下,遮风挡雨
B.关闭门窗,减少外出
C.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D.驾船出海,躲避风浪
2019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与降水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次寒潮( )
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西北地区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
C.移动方向总体为自西北向东南
D.乌鲁木齐单日最大降水比呼和浩特少
4.此次寒潮的影响最可能使( )
A.塔里木盆地棉铃虫数量激增
B.重庆市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较大
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流量大增
D.广州市因道路结冰造成交通拥堵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无关的是( )
A.我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6.泥石流经常发生的地区是( )
A.黄河河口三角洲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天山北麓
堰塞湖是由火山喷发、地震、滑坡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下图为某地9月13日形成的堰塞湖,其物质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震 B.滑坡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8.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冻雨,俗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百帕温度≥0 ℃和850百帕温度<0 ℃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依据。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据此完成9~11题。
9.融化层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 )
A.郑州 B.赣州
C.南昌 D.清远
11.“游人屦冻苍苔滑”说明冻雨会造成( )
A.农业减产
B.破坏输电设施
C.高速公路封闭
D.干扰无线电通信
12.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地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读图,完成13~14题。
13.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吉林西部湿地分区图,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反映了湿地年内的稳定程度。据此完成15~16题。
分区
Ⅰ区
Ⅱ区
Ⅲ区
Ⅳ区
湿地水资源补给类型
降雨
季节性河水、降雨
河水、降雨
地下水、降雨
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
>30
20—30
10—20
<10
15.想要准确、及时地了解湿地面积的变化状况,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6.影响湿地面积季节变化率的主要因素是( )
A.冬季积雪量 B.夏季风
C.地势 D.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区某区域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据此判断图中最易发生滑坡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一般来说,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若通信公司要在本区域建立信号收发站,则最为合适的地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超级自行车”能在行进过程中实时推送心率、血压、脉搏、速度、骑行距离等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据此完成19~20题。
19.提供最佳骑行路线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0.下列关于“超级自行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下,比汽车更便捷
B.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C.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D.属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每年雨季,孟加拉国均会发生洪涝灾害。下图为孟加拉国简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2分)
(2)孟加拉国多洪涝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为了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孟加拉国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
22.(10分)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乙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4分)
(2)图中甲气象灾害的名称是 ,发生在 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该气象灾害对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影响较小,请简述其原因。(6分)
23.(10分)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2)说出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6分)
24.(10分)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 029次,旱灾1 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1949年后,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 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严重。
材料二 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
(1)简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2)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成灾强度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解析:第1题,台风活动会形成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第2题,台风来袭伴随大风,树木可能会被刮倒,因此躲到树下,遮风挡雨是错误的;台风来袭带来狂风暴雨,不宜外出,应关闭门窗;居民没有设备进行监测、预警预报;台风造成的大风天气会使海上掀起巨浪,驾船出海很危险。
3.C 4.B
解析:第3题,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寒潮的来源地;西北地区的降温幅度小于南方地区;寒潮的移动方向总体是自西北向东南;根据降水的特点可知,乌鲁木齐单日最大降水量大于呼和浩特。第4题,塔里木盆地在冬季无法种植农作物;寒潮导致气温较低,重庆市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较大;降水较少,内蒙古高原上河流流量增加较少;广州位于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不会出现道路结冰现象。
5.C 6.C
解析:第5题,我国的地质灾害多表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其形成和地质、地形、气候有关,抵御灾害的能力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无关。第6题,泥石流多形成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地区。
7.B 8.C
解析:第7题,结合图中堰塞体的位置和等高线的变化可知,山体滑坡形成堰塞体拦截了河流是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第8题,堰塞湖对上游地区的村庄影响较小;形成堰塞湖的堰塞体松散,极易再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不合理;防御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加强监测,并制定应急方案以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会造成下游地区水量猛增,出现洪涝灾害。
9.A 10.B 11.C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位于2—4 ℃处,②③④都位于0 ℃以下,所以冻雨只有落在①处会融化,融化层位于①处。第10题,常以700百帕温度≥0 ℃和850百帕温度<0 ℃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依据,赣州正好符合这个条件。第11题,诗词说明受冻雨影响,交通受阻。从现在情况来看,冻雨天气会造成高速公路封闭,C项符合题意。
12.C
解析: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条件。滑坡易发生在坡度大、岩层疏松的坡面,砂岩岩层间不牢固,容易发生滑坡,结合不同岩石的图例可知,③是砂岩岩层且层理面斜向公路,易发生滑坡。
13.A 14.D
解析: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大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越接近震中且城镇越密集的地区,人员伤亡越多,损失越惨重,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越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丙两地烈度较大,但甲地居民点较多,故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第14题,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不便;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丙地与其他地点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
15.D 16.B
解析:第15题,及时获取湿地面积的技术为遥感技术,湿地面积变化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的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第16题,四类分区湿地水资源的补给类型都有降雨,因此,降雨是湿地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吉林的降雨主要与夏季风有关,因此,影响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
17.B 18.D
解析:第17题,若岩层倾斜方向与坡向一致,易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从图中可看出坡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的区域是乙。第18题,信号收发站的海拔越高,则其覆盖的范围越大,丁地海拔最高,最适合建收发站。
19.C 20.A
解析:第19题,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特征,能够“对数据进行科学化的分析,提供最佳骑行路线和有效建议”的为地理信息系统。第20题,自行车比汽车更便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在长途运输中,自行车并不便捷。
二、综合题
21.(1)以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北高南低。
(2)自然原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3)加强洪涝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加强河流的治理;保护植被;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提高救灾能力;寻求国际合作与国际救援;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
解析:第(1)题,由图中河流分布、流向可知该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第(2)题,洪涝的成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减少洪涝的发生、灾害监测、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等方面分析。
22.(1)乙气象灾害是台风。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2)寒潮 春、秋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受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冬季风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山脉的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很少受寒潮影响。
解析:甲自然灾害从陆地内部吹向海洋,乙自然灾害从海洋吹向陆地,分析可知甲为寒潮,乙为台风。台风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方面,减轻其危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和预报。我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春、秋季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由于距冬季风源地较远,受秦岭、南岭等山脉的阻挡作用影响,我国的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小。
23.(1)分布特点:泥石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山区河谷地段。自然原因:该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碎屑物多;地势起伏较大,沟谷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
(2)关注当地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
解析:注意高风险区在图中的位置,空间分布要用图中信息(山脉、河流)来回答;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势起伏、松散物质、降水等角度分析。防范措施包括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等方面。
24.(1)东部季风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旱灾严重,西部非季风区很少出现旱灾。
(2)全球变暖,蒸发加剧;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弱;人口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用水量增加;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加剧了灾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干旱灾害的分布、成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看图,通过读图可以得出地理分布特点。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成灾强度的增加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