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公开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公开课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官渡之战,小组合作展示,统一全国,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六课 三 国 鼎 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2.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正确的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汉末年,中央朝廷无力征讨起义军,放任各地幕兵镇压。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州郡长官和地方豪强乘机扩充武装,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
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东汉末年经济凋零,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②重视人才.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①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3)军事上:声东击西,战术得当
(4)个人上: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
谋士:郭嘉、司马懿、贾诩、 荀彧、荀攸、程昱武将:典韦、张辽、许褚、 徐晃、张郃、乐进
2.曹操的势力壮大的原因: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本名:曹操 字号:孟德(小名阿瞒)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出生地: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生卒年:公元155~220年地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①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兵势最胜。
②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
3、双方:(1)曹操:(2)袁绍: 4、时间、地点:5、过程:6、结果:7、影响:
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措施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曹操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以少胜多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十万袁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
曹操声东击西,佯攻延津。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欲堵击曹军。
曹军立刻东调,前往白马解围,留在此处的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袁绍不受教训,令全军渡河,直扑延津南,追击曹军。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西撤退。
曹军故意将辎重丢弃在道路旁边。袁军纷纷争抢财物。曹操趁机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
敌强我弱,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至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继续南下,与曹军在官渡僵持。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辎重全在乌巢,命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率军乘胜追击,7万袁军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动脑经:曹操为什么能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实力强大的袁绍?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3)军事上,积极练兵,战术得当;(4)个人上:人才的使用上,曹操任人纳谏; 而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5)人心上:统一北方,人心所向。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
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示意图
曹操陆续消灭了北方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汉室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势力有所发展。
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团结旧部,延揽人才,统治比较稳固。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就三次亲自登门求见。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
图中的人物都是谁?这幅图反映了一个什么成语故事?
1、背景: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
4、实力对比: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
5、过程: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烧毁了曹军船舰及营寨。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208年,曹操20万大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刘备败退,率兵东逃至樊口。
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曹操水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退至乌林,与陆军会合。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操一路溃逃,退回北方。
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以少胜多
二.赤壁之战(208年)
最根本的原因: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远征江南,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③善于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异同比较
(2)三国建立2、三国经济的发展
①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②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③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①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③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②孙吴: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三分天下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3.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A.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B.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统一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战乱,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三国经济各具特色曹魏:农业大国 孙吴:造船大国蜀汉:丝绸大国
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而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它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局面,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势力逐渐壮大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1.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2.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备课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个局势百姓苦,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盘踞黄河以北,盘踞黄河以南,两场战役定格局,袁绍VS曹操,曹操胜,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基,官渡之战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示范课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壁之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骄兵必败,三国鼎立的形成,曹魏重视农耕,三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