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和城镇第25讲城镇化课件
展开第九章 乡村和城镇
考点一 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1)城镇化的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的标志:
(3)城镇化与工业化。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城镇化进程。(5)城镇化的意义。
(1)表现: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阶段和特点。①A为初期阶段,其特点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②B为中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③C为后期阶段,其特点是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村镇,使大城市人口减少。(3)地区差异。①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速度快。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类型
3.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排名前两名的城市,从1990年到2018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迅速,且建成区的面积远远超过其他13个城市,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头部的两个城市发展迅速,成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B正确;单核模式是城市群中只有一个中心城市,A错误;多核模式是城市群中有两个以上的中心城市,C错误;金字塔式发展模式无法判断中心城市的数量,D错误。故选B。第2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会导致住宅区的面积增大,导致城市扩张,①符合题意;产业发展会导致工业区等的用地规模扩大,带来城市建成区的扩展,②正确;建城历史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影响不大,③和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22·全国二模)绿色城镇化是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转变过去以高扩张、高耗能、高排放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实现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下图示意2010年、2015年、2019年安徽省地级市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可知,该区域( )A.芜湖市综合指数增长较快B.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C.皖中地区综合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D.城市间差距减小,地区间趋于均衡4.绿色城镇的建设有利于(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带动周边产业升级A.②④ B.①③C.①② D.③④
解析:第3题,据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可知,综合指数增长较快的城市有淮北市、滁州市、黄山市等,对比可知芜湖市2015-2019年的相关指数增长较小,排除A;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是位于皖南地区,结合区域地理可知皖南地区位于淮河以北,属于长江流域,B正确;皖中地区综合指数并非一直呈上升趋势,例如合肥市2010-2015年呈下降趋势,排除C;结合图例和数值可知城市间差距增大,皖南、皖中、皖北三个地区间差异也较明显,排除D;故选B。第4题,由材料可知绿色城镇化是实现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因此绿色城镇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即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带动周边产业升级,D正确;绿色城镇的建设是要改变过去以高扩张、高耗能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因此会适当限制资源的开采和用地的扩张,不利于扩大承载规模和缓解用地紧张,①和②错误,排除A、B、C;故选D。
考点二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问题。①环境问题: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②社会问题: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2)不同国家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②发达国家:曾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知识拓展] 城市中心的“岛屿”效应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
[知识拓展] 保护和改善城镇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3)生态城市建设。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2022·浙江模拟预测)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职业非农化、生活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据此,完成1~2题。1.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城镇化有利于( )①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 ②扩大各地区发展差距 ③加快人口向东部迁移 ④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城镇化关键在于( )A.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B.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鼓励人口迁移,提高人口增长率D.发展城镇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就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迁移到附近的小城镇和小城市,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农业劳动力会减少,这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④正确。人口迁移到附近的城镇里,并不是向东部地区迁移,中西部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更有活力,①正确、③错误,A、C排除,B正确。扩大地区发展差距并不是有利影响,而且就近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②错误,D排除。故选B。第2题,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关键是要让进入小城镇的人有就业机会,能够留下来,C错误、D正确。基础教育主要指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普及,A错误;随着生产力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已经有明显提高,B错误。故选D。
(2022·浙江卷)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比2010年减少4 000多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 930人上升为15 467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据此,完成3~4题。3.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 )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上升4.关于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提高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水平B.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C.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群集聚D.迁出地城镇化水平下降
解析:第3题,据题目材料可知,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 930人上升为15 467人。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的优势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机器换人速度加快;劳动力数量减少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出口商品成本优势逐渐消失。选C。第4题,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涌入,降低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水平,A错误;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促进产业的聚集,加大地区之间发展差距,B错误;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群的优质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C正确;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人口进入城市,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提高迁出地的城市化率,城镇化水平上升,D错误。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城镇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镇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地区城镇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城镇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一类是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从图中直接判断城镇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镇人口的变化(如图1);注意观察城镇面积,即城镇规模的变化(如图2);注意观察城镇数量的变化;是否形成城镇带(如图3)等。
二类是判断城镇化进程及阶段: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镇化进程,如图4中城镇化进程为a—c—d—b。根据城镇人口比重,判断城镇化阶段,如图1中右图E到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三类是判断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城镇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下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 )①城镇化阶段 ②郊区城市化阶段 ③逆城市化阶段 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环境质量下降 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尝试解答] (1)________ (2)________
[解题步骤]第(1)题,
文:下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阶段Ⅰ图:城区市中心附近,人口密度呈现高峰,郊区呈现低值区阶段Ⅱ图:城区市中心附近,人口密度呈现高峰,郊区呈现人口密度次高峰,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
阶段Ⅰ图→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城镇化阶段,①正确;阶段Ⅱ图→属于郊区城镇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正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②正确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下图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据图说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特点。(2)指出我国目前城镇化所处发展阶段及易出现的城镇化问题。(3)简述我国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的意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城镇化率从17.9%增长到53.7%,说明我国刚开始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但是增长速度较快;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7.3亿,快速增长,人口向城镇集聚;建制市、建制镇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小城镇的规模扩大,数目增加。第(2)题,根据城镇化率小于70%可知,我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在城镇化中期阶段,人口、产业向城市快速聚集,易出现劳动力过剩、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第(3)题,意义:推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城镇化,可以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城镇化可以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中小城市的幸福指数(生活品质);合理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同时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强社会和谐等。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乡村和城镇第55课时城镇化进程课件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乡村和城镇第55课时城镇化进程课件新人教版,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知能转化演练,关键能力突破,学科素养专攻,城镇化的意义,城镇人口,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收入低,2地区差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城镇和乡村第57课时城镇化进程课件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城镇和乡村第57课时城镇化进程课件湘教版,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梳理,知能转化演练,关键能力突破,学科素养专攻,劳动力,经济发展,逆城市化,很不平衡,2地区差异,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讲城镇化考点1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讲城镇化考点1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讲城镇化,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区域经济,城乡居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