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081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081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081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17页。
文言文阅读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1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断一处)
(1)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彭 氏 之 子 半 道 而 问 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策之不以其道( )
(3)是子不欲吾善也( )
(4)因下彭氏之子( )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君将何之?
16.【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封建统治者。【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阅读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唐太宗论举贤》)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④正:只。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上诘之
④岂借才于异代乎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甲】文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用原文词句填空)。
(4)【甲】【乙】两文的人才观有哪些相同点?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放言五首(其二)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钊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北冥有鱼 冥:______ (2)鹏之徙于南冥也 徙:______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 (4)尘网牵缠卒未休 卒:______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5.两文都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北冥有鱼》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了______手法;《放言五首》(其二)中的“祸福回还车轮毂”主要运用了______手法。(2分)
16.两文都运用了寓理于事的写法,说说两文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6分)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16分)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②累九③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④株拘②;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练习五六个月。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竖。⑤株拘:枯树根。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 (2)学学半 学:______
(3)有道邪 道:______ (4)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______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15.请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你的启示。(6分)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选自刘基《说虎》)
1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3)则人之食于虎也 于( )
(4)以一敌百 敌( )
14.翻译下列语句。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15.两文体裁和写作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安徽省东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3)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
(4)何为不去也 去:
14.翻译下列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5.【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
16.【乙】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试着分析乙文中妇人及其家人的命运同甲文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不同?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5.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同“花”,花朵。②登:同“得”,摘取。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 ______
②学学半 ______
③以补不足也 ______
④但能说之也 ______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 【甲】文段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______ ,【乙】文段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______ 。
(4) 请结合【乙】文段,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文言文阅读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1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断一处)
(1)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彭 氏 之 子 半 道 而 问 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策之不以其道( )
(3)是子不欲吾善也( )
(4)因下彭氏之子( )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君将何之?
16.【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封建统治者。【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3.(1)食之/不能尽其材 (2)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
14. (1)有时 (2)方法 (3)好 (4)于是
15.14.(1)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您这是要去哪里? 16.【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解析】13.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1)食之/不能尽其材;(2)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14.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道”:方法。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善”在现代汉语里有“好”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且”“常马”“安”“千里”“之”等字词的翻译。“君将何之”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16.试题分析:比较阅读。问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而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两者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译文: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是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
(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阅读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唐太宗论举贤》)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④正:只。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上诘之
④岂借才于异代乎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甲】文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用原文词句填空)。
(4)【甲】【乙】两文的人才观有哪些相同点?
6.(1)①有时;②面对;③责问;④难道。
(2)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
②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各取所长
(4)人才一直都有,统治者要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
【详解】(1)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
①句意: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或:有时。
②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③句意:太宗责问他。诘:责问。
④句意: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岂:难道。
(2)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食,同“饲”,喂养。
②重点词:非,不是;但,只是;奇才,杰出的人才。
(3)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文开篇点明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通过“令封德彝举贤”表明他重视人才,“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一句表明他用人的观点是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依据【甲】文以千里马喻指人才,而文章又强调“千里马常有”,再结合【乙】文“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可知,两文都表明人才一直都有。【甲】文以喂马的人喻指统治阶级,以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来暗示统治者要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依据【乙】文“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也强调统治者要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赶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放言五首(其二)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钊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北冥有鱼 冥:______ (2)鹏之徙于南冥也 徙:______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 (4)尘网牵缠卒未休 卒:______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5.两文都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北冥有鱼》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了______手法;《放言五首》(其二)中的“祸福回还车轮毂”主要运用了______手法。(2分)
16.两文都运用了寓理于事的写法,说说两文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6分)
13.(1)同“溟”,海 (2)迁移 (3)盘旋飞翔 (4)始终
14.(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5.夸张(或“想象”)比喻
16.《北冥有鱼》主要阐明了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放言五首》(其二)主要阐明祸福得失相互转化的道理。
《放言五首》(其二)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16分)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②累九③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④株拘②;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练习五六个月。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竖。⑤株拘:枯树根。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 (2)学学半 学:______
(3)有道邪 道:______ (4)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______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15.请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你的启示。(6分)
13.(1)味美 (2)同“教”,教导 (3)方法、窍门 (4)回头看,看
14.(1)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2)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而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15.示例: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②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 有效地结合起来;③无论学什么,都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④学习要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答出三点即可)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选自刘基《说虎》)
1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3)则人之食于虎也 于( )
(4)以一敌百 敌( )
14.翻译下列语句。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15.两文体裁和写作手法相同,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13. 怎么 有时 被 对抗
14.(1)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
15.体裁都是“说”,写作方法都是“托物寓意”甲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或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乙文借虎的遭遇说明人应用智,而不能仅用力的观点。
【解析】13.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
(2)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或:有时;
(3)句意: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于:被;
(4)句意:凭借一对抗一百。敌:对抗。
14.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鸣:马嘶。
(2)是故:因此;皆:都。
15.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内容可知,本文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结合【乙】“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等内容可知,本文作者借老虎的遭遇,论述人应善于使用智慧,不能仅用力量的道理。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凭借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不一定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安徽省东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3)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
(4)何为不去也 去:
14.翻译下列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5.【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
16.【乙】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试着分析乙文中妇人及其家人的命运同甲文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不同?
13.(1)同“举”,推举 (2)以……为亲 (3)这(4)离开
14.(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小辈们(弟子们)记住:苛政(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厉害(凶猛可怕)啊!
15.①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②人人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④社会稳定,夜不闭户;⑤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讲求诚信;⑥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得到任用。
16.①反映了当时社会苛政的严酷,赋税劳役的深重。②大同社会的人能安居乐业,而妇人一家为了躲避苛政的剥削宁可丧命虎口。(或者:妇人一家被苛政盘剥、压迫,并未得到社会的关爱。)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与:同“举”,推举。
(2)句意:因此人们不止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3)句意: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的社会。是:这。
(4)句意:为什么不离开呢?去:离开。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恶,憎恨;弃,扔;不必,不一定;藏,私藏。
(2)识,记住;苛政,苛刻残暴的政令;于,比。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甲】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写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男有分,女有归”写人人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写社会稳定,夜不闭户;“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写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得到任用,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讲求诚信。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乙】文的“无苛政”“苛政猛于虎也”分析可知,妇人虽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由于山中没有苛政,她深知山下的苛政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所以不愿离开。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苛繁的政令、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可怕,让百姓苦不堪言。
从【甲】文中可以看出,归结起来,理想社会不过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在【乙】文妇人一家一再遭受不幸却不离开,是因为“无苛政”,作为寡妇只是为了得到“有所养”而不离开伤心地,并未实现天下为公,也没有得到社会关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乙】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严酷繁重的赋。”孔子说:“学生们记住,严酷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5.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同“花”,花朵。②登:同“得”,摘取。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 ______
②学学半 ______
③以补不足也 ______
④但能说之也 ______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 【甲】文段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______ ,【乙】文段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______ 。
(4) 请结合【乙】文段,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5.【答案】(1)①最好的道理。②同“敩”,教导。③弥补。④只是。
(2)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
②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3)重要性目的
(4)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②句意: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③句意为: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弥补。
④句意为:只能说说罢了。但:只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语有:是故,所以;困,困惑。句意: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
②重点词:犹,犹如;华,花朵;实,果实。句意: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十分推崇古人的学习目的。其实,学习就应该像古人那样。
参考译文:【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