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生物三模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吃桑葚时,桑葚中的花青素会把嘴唇染成紫色,花青素存在于细胞的( )中。
A. 细胞质 B. 叶绿体 C. 细胞核 D. 液泡
2. 查酒驾时,被检查的司机需要对酒精测试仪进行吹气,此时司机的肺部变化正确的是( )
A. 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 B. 膈肌舒张,肺部体积减小
C. 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增大 D. 膈肌收缩,气体出肺
3. “人造血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英国Allison Blair团队通过干细胞体外培养获得功能性红细胞,该过程的完成主要通过( )
A. 细胞生长 B. 细胞分化 C. 细胞衰老 D. 细胞癌变
4.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黑藻的光合作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可以探究黑藻的光合作用是否能够产生氧气
B. 乙装置的作用是排除黑藻和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 甲装置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D. 光照强度越强甲装置内单位时间气泡产生越多
5. 科学家将鱼的抗冻基因注入番茄中,使番茄的抗冻能力得到提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冻番茄的抗冻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B. 抗冻基因控制番茄的抗冻性状
C. 抗冻番茄的抗冻性状能遗传给后代
D. 抗冻番茄的抗冻基因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
6. 如图是三种血管关系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血流速度最慢 B. ②是物质交换场所
C. ③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D. ③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7. 超市里用保鲜膜包蔬菜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
A. 防止杂菌污染 B. 抑制呼吸作用 C. 促进光合作用 D. 防止水分散失
8. 如果我们不小心被仙人掌上的刺扎到手,会产生缩手反射。如图所示是此反射的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B. ①是感受器,④是传出神经
C. ③是神经中枢,不能产生感觉 D. 若⑤处受到损伤,就不能发生该反射
9. 当声波从外耳传到中耳时,声波使什么结构产生振动( )
A. 鼓膜 B. 半规管和前庭 C. 大脑 D. 鼓室
10.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 取用湿土和干土量可以不等
C. 该实验做一次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D. 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11. 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下列有关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左心室的壁最厚、收缩有力,有利于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
B. 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
C. 胎盘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D. 睫状体内的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有利于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12. 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的是( )
A. B. C. D.
13. 桦树皮颜色呈浅灰色,生活在桦树林内的桦尺蛾,其体色大多与桦树皮颜色相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桦尺蛾过度繁殖的结果 B. 桦尺蛾天敌数量的增多
C. 桦尺蛾的运动能力弱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14. 关于树木移栽的做法,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 B. 带土移栽主要是为了保护根
C. “打针输液”主要是为了提供无机盐 D. 移栽后遮阳是为了降低光合作用
15. 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因未及时添加衣物,得了感冒,但有些同学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对这两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后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 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C. 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D. 两种现象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16. 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正常男性体细胞及精子中的性染色体组成的是( )
A. XX和X B. XX和Y C. XY和X、Y D. XY和XY
17. 科学家将hDAF外源基因导入猪的受精卵后,培育出的猪可作为异种器官移植的供体。该技术属于( )
A. 生物防治 B. 转基因技术 C. 克隆技术 D. 计划免疫
18. 如图表示关节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关节的结构是由图中①、②、③、④、⑤构成
B. 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C. 结构③中的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D. 关节囊与关节的牢固性有关
19. 如图表示基因、染色体、DNA、性状和细胞核等生物学名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是DNA B. ②是性状
C. ③是细胞核 D. 一个DNA分子上有一对基因
20. 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沙尘暴天气,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 大气污染 B. 植被的破坏 C. 土壤污染 D. 温室效应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1. 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腮腺炎的常规临床治疗以A药为主,为了研究B药的辅助治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进行了腮腺炎的临床试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人数
A药
B药
治疗疗程
总有效率
甲
50
相同剂量注射
服用
一周
96.58%
乙
50
相同剂量注射
不服用
一周
74.6%
(1)该临床试验中,甲乙两组的人数、A药的注射剂量、治疗疗程均保持一致,是为了 ______ 。
(2)甲组服用B药,乙组不服用,目的是 ______ 。
(3)以上临床试验结果说明: ______
(4)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对腮腺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 ______ 。腮腺炎属于 ______ 传染病。
22. 蝙蝠体内携带多种对人类非常危险的病毒,比较熟悉的有SARS、MERS、埃博拉病毒(EBOLA)等。许多蝙蝠病毒通过动物媒介传染给人类(如图)。科学家目前在所有的蝙蝠身体内发现了4100种病毒,蝙蝠携带大量病毒还可以正常生存的原因:
(一)蝙蝠体温一直都维持在37~40摄氏度。
(二)自身细胞超高的DNA片段修复能力,修复受损的基因,同时有效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
(三)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热带地区,蝙蝠是很多植物的授粉者,如葫芦树和仙人掌。大多数热带植物一些母树产生毒素阻止其幼树成熟,果蝠便将大量果实带到远离母树的地方,吃完果实后将种子扔掉,种子落地、发芽、生根,逐渐生长成茂盛的植物。绝大多数小蝙蝠亚目的蝙蝠捕食昆虫,一只20克的蝙蝠一夜可吃掉200~1000只昆虫;同时蝙蝠又是另一些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捕食蝙蝠的动物有猴子、浣熊、猫、鸟、蛇和某些其他种类的蝙蝠等,其中鸟类和蛇是主要的捕食者;蝙蝠的粪便还是自然界丰厚的肥料。
请根据上述资料及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蝙蝠的体温要较其他哺乳动物高,说明其呼吸作用比较强,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据此推测其细胞内 ______ 的数量有可能多于其他生物。
(2)写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______ 。若大量捕杀蝙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 ______ 。
(3)若DDT等有毒物质流入该食物网中,理论上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
(4)防止蝙蝠身上的病毒传给人类最有效的措施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桑葚中的花青素就存在于此,D正确。
故选:D。
植物的细胞结构主要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各具有一定的功能,分析解答。
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故司机吹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可见B正确。
故选:B。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熟知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而引起的。
3.【答案】B
【解析】解:由题干中显示,英国Allison Blair团队通过干细胞体外培养获得功能性红细胞,能给患者不断补充红细胞,干细胞发育成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功能性红细胞,因此人的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的过程,该过程的完成主要是通过细胞分化。
故选:B。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解答即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特点。
4.【答案】B
【解析】解:A、甲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金鱼藻,故本实验可以探究黑藻的光合作用是否能够产生氧气,A正确。
B、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故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B错误。
C、甲装置中收集到的气体是黑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而氧气能助燃,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C正确。
D、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故光照强度越强甲装置内单位时间气泡产生越多,D正确。
故选:B。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正确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抗冻番茄的抗冻性状是由转入的抗冻基因决定的,与环境无关,A错误。
B.因为转入鱼的抗冻基因使番茄的抗冻能力提高,说明抗冻基因控制番茄的抗冻性状,B正确。
C.番茄的抗冻性状是由转入的抗冻基因决定的,这种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C正确。
D.将鱼的抗冻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番茄的基因组中,使番茄的抗冻能力得到提高,所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D正确。
故选:A。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因为转入鱼的抗冻基因使番茄的抗冻能力提高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此题考查的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及转基因技术,注意理解。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管的类型和特点。关于血管的特点是考查的重点,可通过列表对比几种血管的特点掌握。解题关键是熟知血管的类型和特点。
【解答】
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类型。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如下表:
血管类型
概念
功能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
较小
快
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最慢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
较大
慢
据图可知,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因此,①动脉中血流速度最快;②毛细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毛细血管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是物质交换场所。故 B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C
【解析】解:食品保鲜的方法很多,新鲜水果、蔬菜用保鲜薄膜包裹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保存措施,新鲜水果、蔬菜用保鲜薄膜包裹可延长存放时间,其主要原因是保鲜膜隔绝空气,使保鲜膜内缺乏氧气,抑制新鲜水果、内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防止水分的散失,防止杂菌污染,利于蔬菜、水果的保存。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释放能量。
本题考查了抑制呼吸作用的方法,通过抑制蔬菜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蔬菜的储存时间.
8.【答案】A
【解析】解:A、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等的反射活动,所以,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由图可知: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B正确。
C、由图可知:③是神经中枢,不能产生感觉。C正确。
D、反射必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如果⑤效应器受到损伤,缩手反射不能正常发生,D正确。
故选:A。
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
关键点:明确反射弧必须完整才能完成一个反射活动。
9.【答案】A
【解析】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⑨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⑧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A。
下面是耳的结构模式图。
可见,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耳的结构和功能。
10.【答案】D
【解析】解:A.据图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A错误。
B.为了保持变量唯一,湿土和干土的量应该一样,B错误。
C.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少误差,因此要多做几次实验计算平均值,C错误。
D.据图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吗?”,D正确。
故选:D。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才行,而该同学探究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水分。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水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11.【答案】B
【解析】解:A、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的压力最大,所以左心室壁最厚且收缩有力,有利于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A正确。
B、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消化无关,B错误。
C、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丰富毛细血管,利于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人能够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由于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D正确。
故选:B。
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普遍存在的。
掌握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神经细胞、B肌细胞和C口腔上皮细胞都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D图示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因此D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A是神经细胞、B是肌细胞、C是口腔上皮细胞、D是植物细胞。
注意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桦尺娥的后代个体中,体色存在淡色和黑色的变异。当桦尺娥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时,不易被食桦尺蛾鸟发现,能够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当桦尺娥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时,容易被食桦尺蛾鸟发现而被吃掉,因此树皮颜色对桦尺蛾的体色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叫自然选择。
故选:D。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生物只有具备了适应环境的变异,才会不被淘汰。
14.【答案】D
【解析】解:A、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正确;
B、带土移栽主要是为了保护根,正确;
C、“打针输液”主要是为了提供无机盐,正确;
D、移栽后遮阳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错误;
故选:D。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关键是熟练掌握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植物的其它作用也要了解.
15.【答案】C
【解析】解: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因未及时添加衣物,得了感冒,说明环境影响生物;但有些同学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C。
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
区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C
【解析】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共23对,组成为22对常染色体+XY;精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组成为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故能正确表示正常男性体细胞及精子中的性染色体组成的是XY和X、Y。
故选:C。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已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转基因技术就是人们研究的成果。
【解答】
基因是指染色体与生物性状相关的小单位;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突变的亨廷顿基因导入猪的DNA中,培育出患“亨廷顿舞蹈病”的猪,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能力,这项成果会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最终造福于人类,这是利用改变基因的方法,科学家将hDAF外源基因导入猪的受精卵后,培育出的猪可作为异种器官移植的供体。该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8.【答案】B
【解析】解:A、关节是由关节面、②关节囊和③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①关节头和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属于关节面的结构,A正确。
B、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附着在两块骨,B错误。
C、③关节囊,里面有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C正确。
D、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变得牢固,D正确。
故选:B。
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19.【答案】C
【解析】解:A、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所以②是DNA,A错误。
B、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组成,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①是性状,B错误。
C、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即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所以③是细胞核,C正确。
D、一条染色体一般有一个DNA分子,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D错误。
故选:C。
细胞核、染色体、DNA的关系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
20.【答案】B
【解析】解:A、人类活动的加剧,严重破坏了生物圈的环境,比如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最主要的问题是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A不合题意。
B.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展,B符合题意。
C.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与发生沙尘暴天气关系不大,C不合题意。
D.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与发生沙尘暴天气关系不大,D不合题意。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1.【答案】控制单一变量 形成对照实验 B药的辅助治疗是有效的 控制传染源 呼吸道
【解析】解:(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中,两组实验的人数、A药的用药情况、治疗疗程均保持一致,这是为了控制变量的唯一。
(2)临床实验中,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组服用B药,乙组不服用B药,目的是形成对照。
(3)从表格数据可知:甲组相同剂量注射的A药的同时服用B药,总有效率达到96.58%;乙组相同剂量注射的A药的同时不服用B药,总有效率达到74.6%。以上临床实验结果说明:B药的辅助治疗是有效的。
(4)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对腮腺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因此,按照传播途径分类,腮腺炎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故答案为:(1)控制单一变量
(2)形成对照实验
(3)B药的辅助治疗是有效的(合理即可)
(4)控制传染源;呼吸道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22.【答案】线粒体 热带植物→蝙蝠→果子狸→人 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差、降低了物质循环速度等 人 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解析】解:(1)生物体内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线粒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活细胞中的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蝙蝠的体温较其他哺乳动物高,说明其呼吸作用比较强,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据此推测其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有可能多于其他生物。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分析资料可得合适的食物链有:热带植物→蝙蝠→果子狸→人。蝙蝠以其他生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若大量捕杀,会降低物质循环速度。
(3)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所以,若DDT等有毒物质流入该食物网中,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人。
(4)防止蝙蝠身上的病毒传给人类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故答案为:(1)线粒体;
(2)热带植物→蝙蝠→果子狸→人;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差、降低了物质循环速度等
(3)人;
(4)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1)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呼吸作用都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体。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一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此题属于综合题,灵活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4页。
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7页。
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