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展开教学内容 |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 ||||||||||||||||||||||||||||||||||||
教学目标 | 区域认知:熟知大气的垂直分层。 综合思维:从人类与地球大气相互影响的角度,认知大气成分与大气垂直分层。 地理实践力:从运动员训练基地的选择,看大气含氧量对人体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树立人类与大气相互影响的地理观念;践行保护地球大气的实际行动。 | ||||||||||||||||||||||||||||||||||||
教学重点 | 1.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2.地球大气各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 ||||||||||||||||||||||||||||||||||||
教学难点 | 1.地球大气各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 ||||||||||||||||||||||||||||||||||||
教学准备 |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 ||||||||||||||||||||||||||||||||||||
教学过程 | 导入: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39千米高空的大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一、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的组成结构:低层大气=干洁的空气+水汽+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氧气和氮气占总体积的99%,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8%,还有其他的气体占0.032% 二、大气的作用 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氮是构成氨基酸的基本物质,而氨基酸又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氧: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活动: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大气中氧气含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发现,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已建成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兴隆、云南呈贡等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1、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异。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这两个国家,归纳它们共同的地形特点。由此,你能推测这两个国家中长跑运动员成绩优异的原因吗? 2、在中国地图上找到表中所列的高原训练基地的位置。指出四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选址区位因素,有什么共同点? 3、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1800-2400米。左边表格中所列的高原训练基地的海拔在这个范围内吗?参照右边推测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反而达不到理想成绩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1、地形特点:高原为主。 成绩优异的原因:地形平坦,善于奔跑;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中含氧量较低,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刺激人体增加体内红细胞数量,以加强对氧气的充分利用)。 2、共同点:海拔在1800-2400米。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 3、原因: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含氧量越低,超过了人体耐受力,会危及身体健康,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成绩。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升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生物。 水汽:影响温度;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热量,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杂质: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氩气:惰性气体;氩气是工业上应用很广的稀有气体。它的性质十分不活泼,既不能燃烧,也不助燃。对特殊金属在焊接时,往往用氩作为焊接保护气,防止焊接件被空气氧化或氮化。 三、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影响一:大气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弃会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影响二: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全球变暖加速。 案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在过去的80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相对平缓。然而,从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40%多。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增加,基本上都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森林面积缩小,会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1、近300年来二氧化碳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 3、这样的变化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1、呈现上升趋势,增加速度加快。 2、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土地利用的变化(毁林,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3、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极端气候多发。 影响三:臭氧层空洞 地球大气上空臭氧层的臭氧从1970年代开始以每十年4%的速度递减,在春季时连对流层的臭氧也在减少,形成所谓臭氧层空洞。 臭氧被消耗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使用的冰箱、冰柜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商品名称为氟利昂),氯化物和溴化物对臭氧分解的催化作用引起的。 臭氧层的臭氧损耗情况出现好转,但臭氧水平正在恢复的还是第一次被科学证实。臭氧层虽然在恢复,距离痊愈还很遥远。南极臭氧层空洞依旧存在,最新计算显示,臭氧浓度水平仍比1980年低6%。 | ||||||||||||||||||||||||||||||||||||
安全提示 |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 ||||||||||||||||||||||||||||||||||||
练习设计 | 课后达标训练 | ||||||||||||||||||||||||||||||||||||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