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叙事类
展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简王明府①
杜甫
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②。
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
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
君听鸿雁响,恐致稻梁难。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冬,杜甫避乱成都期间,此时诗人衣食不足。重简:是因上一首诗寄给王明府后,没有回音,故杜甫再寄一首诗以求援。王明府:县令王潜,杜甫的朋友。明府:唐代对县令的美称。②薄寒:微寒。《楚辞·九辩》:“懵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中人:伤害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连用两个疑问句,抒写了诗人对云开雾散、雨过天晴的渴盼。
B.颈联运用反问,抒发了诗人因穷困之状未得改善而产生的愁苦之情。
C.尾联议论鸿雁谋稻粱之难,意在引起王明府对诗人生活之难的关注
D.这首诗基调沉郁顿挫,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
2.“冬来只薄寒”一句看似无意之笔,实则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下面小题。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②去。
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释:①蘼芜(mí wú):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②閤(gé):旁门,小门。③缣(jiān)、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情感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故夫对新人与故人做了多方面比较,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
C.女子重提当年“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之事,对被遗弃难以释怀。
D.女子的婚姻不幸让人同情,她的遭际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相似。
4.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
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
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
6.这两首诗结尾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
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
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
8.比较鉴赏这两首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
吴文英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②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③欹,玉搔斜,酒初醒。
[注]①隐几:靠着桌案。②嚼花:指赏花。③绀云:头发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外”一句写词人雨夜静坐,听窗外的溪声雨声混成一片。
B.“映窗里”一句写词人借冷冷的灯光欣赏当窗摆放的水仙花。
C.“香苦欺寒劲”写香气浓郁的水仙受到了雨夜寒气的侵袭。
D.“绀云欹,玉搔斜”写出了仙子的美妙之态。
10.本词借人写花,写出了水仙花的特点。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宋之问《有所思》)
B.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 (徐夤《牡丹花》)
C.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D.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节选)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
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现实。
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12.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唐]李商隐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
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13.第一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
14.两首诗中“被访者”均未出现,但诗人都巧妙地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④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②渠:他。③莳(shì)未匝:指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④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绘出插秧时节全家老少分工配合、抢农时插秧的忙碌场景。
B.三、四句写农人虽然穿戴雨具,却依然从头到胛被淋湿,可见农事艰辛。
C.五、六句写农夫对歇息用餐的呼唤未做相应回答,再次表现抢插的紧张。
D.七、八句写农夫事事操心,不仅担心田未插完,更担心无人看管鹅鸭。
16.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写出插秧时的齐心协力。
B.用夸张手法把笠蓑夸大为盔甲,使人联想到战斗,突出抢农时的紧迫。
C.本诗运用不少口语词汇,语言通俗而活泼,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
D.本诗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体现了构思的新奇巧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莲
方干
采莲女儿避残热,隔夜相期侵早发。
指剥春葱腕似雪,画桡轻拨蒲根月。
兰舟尺速①有输赢,先到河湾赌何物。
才到河湾分首去,散在花间不知处。
[注]①尺速:速度相差在尺,形容船速相近。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采莲女儿为了避开天气的酷热,在头一天就相约好,天刚亮就出发去采莲。
B.第三句写采莲女儿娇美的细节与“指如削葱根”“皓腕凝霜雪”两句诗意思相近。
C.第四句写采莲女儿摇着有画饰的船桨,轻轻地拨碎了水中那蒲草根下月亮的倒影。
D.诗歌以时间为序,叙写了采莲女儿相约、出发、划桨、赛船以及采莲的生动场景。
18.诗人笔下描绘的采莲女儿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诗经·卫风·氓》,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20.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1.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2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23.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莳:移植。 匝:遍;满。
24.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谴疟鬼①(节选)
韩 愈
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医师加百毒,熏灌②无停机;
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
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注】①疟鬼:古人不了解传染病疟疾的病因,认为是疫鬼作祟,故称疟疾为“疟鬼”。传说疟鬼是五帝之一颛顼(水帝)的儿子。贞元21年春,韩愈不幸在郴州染上疟疾,滞留了三个多月。②熏灌:拔火罐。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谴”字一语双关,既是严厉谴责疟鬼,又是谴责地方官员的不作为。
B.疟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被百姓咒骂。
C.疟鬼恬不知耻,在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疾病症之严重。
D.全诗气盛言宜,把疟疾比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并奉劝疟鬼回家不要迟疑。
26.传染病疟疾有什么症状?唐代是如何治疗疟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27.根据《客至》这首诗选择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B.颔联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宴请客人的意思,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D.尾联可以看出,此时酒宴已至高潮,诗人喝得酩酊大醉,隔篱呼邻,醉态毕露,由此可见饮酒气氛相当热烈。
28.诗以“客至”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结合全诗对此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入手即描绘出一派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男女老少齐上阵,各有所司,不敢懈怠。
B.颔联以兜鍪比斗笠,用甲喻蓑衣,暗示农家儿女像全副武装的战士一样战天斗地,异常艰辛。
C.颈联运用白描手法书写生活场景:农妇呼唤丈夫停一停吃早饭,丈夫却置若罔闻,一声不吭。
D.本诗语言生动、自然活泼,虽然写农事紧张、耕作艰辛场景,却也透着些许幽默诙谐的风趣。
30.本诗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琵琶行并序》选段,回答问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1.从“转轴拨弦”开始,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富于变化,其变化顺序是( )
A.悠扬流畅——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
B.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
C.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悠扬流畅
D.低沉冷涩——悠扬流畅——凄凉抑郁——高亢激越
32.赏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
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34.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3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⑤之。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
自牧归⑨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芣苢(fú yì),车前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 。
(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谣(节选)
陈造
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①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②顽过日。
明年原得如今年,利贮二麦③饶丝绕。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
[注]①络丝:缠丝。②阿姑:丈夫的母亲。③二麦:指大麦和小麦。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气忽凉忽暖,蚕蛹就已破茧成蛾,蚕事就进入了抽茧制丝的阶段。
B.大妇忙得不能及时吃饭,中妇却偷懒修饰打扮,这让公公有些不满。
C.小妇刚刚过门,年龄尚小,不好让她辛苦,只是让她陪着婆婆嬉戏。
D.这首民谣以公公的口吻叙述了儿媳应对蚕事的事情,读来非常亲切。
37.这首民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针,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39.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0.《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4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
1.D 2.①照应前句天气之“异”,表现冬天之微寒。
②运用《楚辞·九辩》中的典故,感叹人在“穷愁”之中就连微寒也经受不住。
③为下文向王明府求取资助做铺垫。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说法错误,本诗作于公元761年杜甫避乱成都期间。而《登高》作于公元767年杜甫滞留蔡州期间。本诗早于《登高》而作;且《登高》中“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不是一个“衣食不足”所能具体化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冬来只薄寒”,冬天来了,即使只是微寒,还是很伤害人。照应前文“西南异”的天气变化,表现冬天之微寒。
运用典故,“懵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中人:伤害人。冬天即使只是微寒,还是伤害到了自己。暗示自己处在“穷愁”之中,就连微寒也经受不住。
正因为穷愁潦倒,所以才会为在下文说“君听鸿雁响,恐致稻梁难”,天冷了,过冬的粮食还没有,此处为向王明府求取资助做铺垫。
3.B 4.(1)相同点:《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2)不同点:《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以及对前夫的决绝之情。《上山采蘼芜》表现女主人公被抛弃后仍关心着前夫,表达了对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解析】3.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分析错误,诗歌中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表明有男子对休妻有悔恨之意,但他没有向前妻道歉。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1)分析相同点
《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句,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表明女主人公是勤劳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表明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上山采蘼芜》中“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通过“故夫”自己的口来与“新人”作比较,说明弃妇手脚不笨,劳动并不偷懒,表现出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2)分析不同点
《卫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的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对前夫态度是决绝的。
《上山采蘼芜》是说女主人公上山采蘼芜,下山时遇到弃她而去的丈夫,仍旧情难忘的关怀着丈夫,问他新人何如。通过前夫的回答,可以看出,前夫仍眷念着前妻,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5.C 6.①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苎麻之衣?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不劳而获;②来诗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
【解析】5.本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杜诗尾联,句意: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来诗尾联,句意: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
(1)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2)句式运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
(3)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公;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
7.C 8.①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苎麻之衣?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不劳而获;②来诗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
【解析】7.本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杜诗尾联,句意: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来诗尾联,句意: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
(1)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
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2)句式运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
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
(3)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公;
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
9.D 10.B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写出了仙子的美妙之态”错误,“绀云”三句,扣题“既觉”。词人醒时对花独酌,醉而伏案而眠;再醒后始觉头上青丝零乱,玉簪斜挂,诗句写的是词人形象。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B.“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等,通过人的感官来表现牡丹花的娇艳,符合题干要求。
A.直接描写花的动态。
C.直接描写花的颜色。
D.“人比黄花瘦”是以花写人。
故选B。
11.C 12.诗人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行,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等内容可知,因为楚国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他,才让他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由此可知,该句应该是表达了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具有象征意义。该诗节选自《涉江》,诗中的“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指作者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之冠,披着夜晚发光的明珠,佩戴着珍贵的美玉,这些“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因此其作用主要是象征和衬托人物品质的高洁。
13.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不拘小节、格调高雅、充满闲情逸趣的清逸之士。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可见他不拘小节;来访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见他充满闲情逸趣;还没来得及与好友交流,他就先走向水边看那雨中茫茫白云,可见他的清逸情怀。 14.两诗均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展现“被访者”的形象。姚诗前两句及最后一句描绘出“被访者”居住的环境——门前有修竹,傍水而居,荷香四溢,展现出“被访者”居住的地方环境清幽、远离尘嚣,同时用“竹”“荷”“白云”这些意象隐喻“被访者”,侧面烘托出“被访者”高洁、清逸的形象。后两句写“访者”“论奇字”“看白云”,间接表现出与其志趣相投的“被访者”的清逸高雅。李诗首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被访者”生活的环境——秋水漫长悠远,似要浸湿“被访者”住处,表现出“被访者”居住环境之清幽、偏远,侧面烘托出“被访者”的超尘脱俗。后两句用“玄蝉”“叶黄落”“冬青”描绘出一幅清冷的深秋景象,而此时“人未归”,侧面表现出“被访者”远离尘嚣、超然物外。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概括“访者”的形象,解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从诗句对“访者”的描写中总结归纳其形象特点。
诗的第一句“踏雨来敲竹下门”,说的是“访者”探访好友的时间。他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可见其不拘一格的率性和高雅的格调。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说出了探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但“访者”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茫茫白云,可见其个性的清逸自由。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的能力。
题干说“两首诗中‘被访者’均未出现,但诗人都巧妙地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可见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被访者”的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姚诗,前两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被访者”居住环境的特点。“踏雨来敲竹下门”,说明“被访者”门前有修竹;“荷香清透紫绡裙”,说明“被访者”临水而居,有荷塘,荷塘里还有荷花;“先向水边看白云”进一步说明“被访者”临水而居。同时,诗人选用的意象“竹”“荷”“白云”都是高洁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用“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清幽绝尘侧面烘托出“被访者”清逸高洁的形象,用“竹”“荷”“白云”等意象暗喻“被访者”的品质高洁。第三、四句写“访者”的行为,“论奇字”“看白云”表现出“访者”的闲情逸趣,从而折射出“被访者”生活之闲适。
李诗,首句点出诗人拜访的时节是秋季,“秋水悠悠浸墅扉”显示出“被访者”居处环境之清幽、人迹之罕至,也侧面反映出“被访者”的超尘脱俗。三、四两句着重描写“被访者”居处的院内之景,“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玄蝉,黑色的知了,指秋蝉、寒蝉。这两句描写也极富韵味。“玄蝉去尽叶黄落”照应首句“秋水”,进一步渲染出“被访者”居处的幽僻冷寂、远离尘俗。最后一句,在“玄蝉去尽叶黄落”的反衬下,突出了冬青为主人苦苦守候的状态;“人未归”与“不遇”相呼应,表现出“被访者”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
15.D 16.B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更担心无人看管鹅鸭”说法错误。“照管鹅儿与雏鸭”的意思是你回家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提防着小鹅和小鸭来糟蹋秧苗。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B.“用夸张手法把笠蓑夸大为盔甲”分析错误。将笠蓑说为盔甲,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7.D 18.①勤劳能干:凌晨就出发去采莲,擅长划船,身手快捷;②青春美丽:指如葱,腕如雪;③活泼要强:比赛行船赌东西,到了河湾处却又分头忙着采莲而去,不计较。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及采莲的生动场景”错误,诗歌没有直接写采莲的场景。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采莲女儿避残热,隔夜相期侵早发……画桡轻拨蒲根月”, 采莲女儿为了避开天热,凌晨就出发去采莲。她们摇着有画饰的船桨,轻轻地拨碎了水中那蒲草根下月亮的倒影。可见采莲女儿勤劳能干,擅长划船,身手快捷;“指剥春葱腕似雪”,手指想春天的葱白一样细腻洁白,手腕洁白似雪。可见她们青春美丽;“兰舟尺速有输赢,先到河湾赌何物。才到河湾分首去,散在花间不知处”,她们比赛划船赌东西,到了河湾处却又分头忙着采莲而去,一点不计较。可见采莲女儿活泼要强不计较。
19.D 20.①两首诗都用第一人称,都以女性视角来表达遭遇爱情波折时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对比手法,都将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缠绵悱恻和知晓郎君有二心时的悲痛愤怒进行了对比。
③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本句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所思》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都采用第一人称。《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
二者都是从女性视角来写在爱情中遇到的波折。《氓》表现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前后态度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有所思》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开头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前后态度形成对比。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
两首诗都采用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都写了女子容颜由盛转衰的变化,以及男子变心后女子的态度。
21.B 22.B 23.C 24.①从内容上来看,捕捉场景,新鲜有趣。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②从语言形式来说,语言自然活泼。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③从手法来看,想象丰富,设喻风趣。三四句,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富有深意: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理解错误。古代《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没有《乐》。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以‘兜鍪’和‘甲’借代”理解错误。这里用的不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斗笠”比作“兜鍪”,即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蓑衣”比作铠甲,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紧张的战斗。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唤渠朝餐歇半霎”,意为: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其中“渠”,他、他们,代词。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诗歌所描写的内容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全家参与插秧的劳动场景;“雨从头上湿到胛”是言雨势之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一“唤”与一“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情趣。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语言接近口语,自然活泼,使诗幽默活泼。如写农家全家插秧的劳动场景时,写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这些描写,毫无修饰,朴素自然,通俗易通,明白如话。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如诗的颔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比喻新鲜,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写得生动活泼,表现出农民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如临其境。
25.A 26.疟疾的症状主要是使病人忽寒忽热,医师采用药物以毒攻毒,并辅以拔火罐;灸师艾灸;巫师作法驱鬼;符师画符。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又是谴责地方官员的不作为”错误,“谴”字一语双关,既包含对疟鬼的严厉谴责,又有要将其遣送回家的意思。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首先概括传染病疟疾的症状。
从“乘秋作寒热”可知,疟疾的症状主要是使病人忽寒忽热;
然后概括唐代治疗疟疾的方法。
从“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可知,医师采用药物以毒攻毒,并辅以拔火罐;
从“灸师施艾炷”可知,灸师艾灸;
从“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可知,巫师作法驱鬼;
从“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可知,符师画符。
27.D 28.(1)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
(2)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3)颈联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宴请客人的情景;
(4)尾联请邻翁共饮的细节把宴请客的气氛推向高潮。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喝得酩酊大醉”“醉态毕露”评析不当。诗的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的意思是: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这是作者在征求客人的意见,可见作者是清醒的,并非“喝得酩酊大醉”“醉态毕露”。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标题含义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客至”是本诗的标题,也是诗歌的线索。全诗既被“客至”这一主题串联在一起。诗的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首先描写了诗人居所的环境特点,“春水”“群鸥”突出了居所环境的幽美,也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
接着,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描写了作者居所庭院的景色,也引出了“客至”这一主题。
而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则是写出了作者宴客的酒菜,作者对没能更好的招待客人而略感抱歉,但从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则是横出一笔,突然写邻翁共饮的细节,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29.C 30.①秧苗刚刚种下去,还没有挺劲,况且栽种还没有结束;看好家里的小鸭小鹅,别让它们来作践。
②农夫的言外之意是: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我怎么能歇得下呢。
③表现了农家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勤劳和艰辛。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
C.“丈夫却置若罔闻”错误。不是置若罔闻,应是过于忙碌,同时心里还想着其他事。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含义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意思是“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载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歇半霎”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言外之意是我还不能休息啊,现在正是农忙的关键时期,我还得抓紧时间干活呢。表现了农家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勤劳和艰辛。
31.B 32.①这两句写人们沉浸在悦耳的琵琶声中,四周悄无声息,只见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②通过环境的安静,从侧面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把握琵琶曲变化顺序的能力。
根据“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从“掩抑”“诉”“平生不得志”“心中无限事”推断出此时琵琶曲为凄凉抑郁。
根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来比喻描摹大弦和小弦声音,急切而愉快。“间关莺语花底滑”再以花敌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缀上一个“滑”字,突出了乐曲的轻快流畅。所以此时的乐曲是悠扬流畅。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乐曲逐渐慢下来,进入了半终止状态,最后直至停滞——“无声”的音乐引导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此时乐曲是低沉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暂停后的乐曲先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乐曲高潮到来的信号;乐曲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轰鸣”的热烈、高亢激越,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此时的乐曲是高亢激越的。
根据以上分析,乐曲变化顺序依次为: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乐曲停了,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这是用听众的反应及四周环境的静来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技艺,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33.C 34.B
【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鉴赏的能力。
C.“女青年”错。诗中的“我”指男青年。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
B.“矜持稳重的性格”错误,应为“活泼调皮的性格”。“爱而不见”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
故选B。
35.(1)B
(2)赋
(3)示例一: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示例二: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分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艺术手法技相关的文学常识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B.“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错,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是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并没有选项所说“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相关信息。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对照“赋比兴”之间的区别: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第一首诗里没有比喻和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第一首诗里只是叙述采摘芣苢的事,通过动词的变化,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写出来妇女们采摘芣苢的过程和场面,以及采摘的芣苢由少变多过程。从排除法和句式特点可判断第一首诗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景象,描绘诗歌场景的能力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本诗通过采芣苢的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全诗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就是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出采摘芣苢的妇女们呼朋结伴,在旷野上边采边唱,一颗颗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抓住“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等信息进行“概括描述”,便是此题答案。
36.B 37.①歌颂了田家的劳动生活。②赞美了纯朴和美的家风。③为田家丰收高兴,祝愿田家年年丰收。
【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偷懒”错误,原文是“辍闲”,是忙里偷闲的意思,不是在偷懒。
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先集中笔墨写农家三妇。在蚕已作茧、蚕事正忙之时,大妇绕丝,中妇织帛。中妇年轻,忙里偷闲,不时还要用胭脂打扮一番,比不上大妇操劳顾家,忙得连吃饭都不能及时,一直辛苦到蚕事结束。小妇刚刚过门,不好就让她辛苦,只是陪着阿婆玩笑度日。写出了田家的勤劳和劳动的热情,赞叹之意已包融在字里行间;这田家辛劳而又和美的情景,是通过家中三位媳妇各自不同的神态举止表现出来的,赞美了纯朴和美的家风。
第三层写对明年继续得到好收成的祝愿,“剩贮二麦饶丝绵”,农家希望辛苦劳动能结出果实。作者在这首古诗里反映了风调雨顺年景农民一家的辛勤劳动生活,也写出了劳动之家纯朴和美的家风,以及获得丰收的喜悦和愿望。作者的赞美田家之情是以质朴真切而又饶有情趣的笔触表现出来的。
38.D 39.准确,这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所以,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炼字的能力。
首先要回答“准确”,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其理由。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意思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老”的意思是“年老”,从“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所以“老”和“年轻”是相对,此句中的“老”不是指诗人年龄大,而是指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的心情,“老”字很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无奈。
40.赋 41.“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分析】4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本诗选自《诗经》,诗歌直接描写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情景,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用三节的动词变化来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把握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他都是在重复地一章内容。变化的动词分别是“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这六个变化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她们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劳动者收获渐丰直至满载而归的愉悦欢快心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叙事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叙事类,共27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题画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题画类,共27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叙事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叙事类,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