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校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学生版)
展开2023年安徽省利辛县九年级联考4月中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2023.4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千百年来,“家园”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它是老兵归乡途中的急切:“(1)_______________,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它是秋瑾远在东南的牵挂:“四面歌残终破楚,(2)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它是戍边战士因战事未了不能返回家园的矛盾“(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它是李商隐把思念化为重逢的希冀:“(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它是一捧菊的闲适隐居生活:“(7)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它也是文人志士胸怀家国天下的具体表现:“(9)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沈琼枝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想道:“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mǐn、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清晨出了钞关门上船。那船是有家眷的。沈琼枝上了船,自心里想道:“我若回常州父母家去,恐惹故乡人家耻笑。”细想:“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立定主意,到仪征换了江船,一直往南京来。
乙】“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hún跟你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美丽和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谈话,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脚下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器mǐn( )模样( ) 灵hún( )
(2)文段【甲】出自清代_______________(人名)的《儒林外史》,沈琼枝离开宋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文段【乙】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这段话是简·爱是对________________说的。
(3)【甲】【乙】两段分别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4)相似的情节设置,常出现在不同小说中。同是女性为了“尊严”的“出走”,《简·爱》与文段【甲】中相似的情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0字以内)
3. 复兴中学开展以“传承经典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邀请你参与。
(1)宣传小组在搜集资料时,整理出下面这则消息,请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由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推出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报道,借助典籍,梳理节气在物候、农事、人文等层面的丰富内涵,并在报道内容和视觉呈现方面都做出了创新尝试,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十四节气”系列报道,以《冬奥开幕日正逢立春时》为开篇,凸显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气韵与当代价值。版面以每月一期的频率刊发,系统梳理每个节气所具备的物候、农事、人文内涵,通过诗词、文物、民俗等多角度聚焦,让系列报道兼具文化味与科普味、厚重感与现代感。
“二十四节气”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融入新语境、满足新需求,展现中国智慧,让古老节气在现代生活出新出彩。
(摘编自“新闻战线”公众号,有删改)
(2)同学们要给本次活动挑选一副对联,下面这副对联有缺失,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正确选项填入空白处。
上联:a__________沃土 中华传统文化绽放b.__________
下联:c.__________当下 华夏古老智慧吐纳新芳
A.立足B.光芒C.植根D.异彩
(3)在“我读经典”征文比赛中,小明写了这样一段文字,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甲】畅游诗词的海洋,从中采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
【乙】这里有荡胸生曾云的旷达,也有潇潇雨歇的怅然,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悲悯,也有悠悠我心的真情。时光总像林花谢了春红,脚步太匆匆,在寻梦的路上,何妨吟啸且徐行,从典籍中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待到重阳日,我们还来就菊花。
①【甲】处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请你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恰当,请你修改。
③请写出以下诗文的作者。
荡胸生曾云。
长太息以掩涕兮。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叶圣陶
①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
②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至少十六支光(编者注:16瓦)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留意这些呢?
③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未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
④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会儿月亮就被云遮没了。
⑤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一切都这样紧张,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
⑥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他们在上海待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只能由对月而养成。把( )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⑦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那时在福州的乡下,地处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某夜,靠着楼栏直望。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 )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
⑧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 )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我心中不起一切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⑨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虽然前面我说过“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
4.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仰望 聚集 舒服 B. 向上 笼罩 舒服
C. 向上 笼罩 舒泰 D. 仰望 笼罩 舒泰
5. 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相应内容。
地点
月色
感受
上海弄堂
①
②
福州乡下
茫然一白
③
6. 请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
7. 文中作者提到“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是何原因?有什么作用?
8. 文中作者说“看月色是愉悦的事情”,但又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17分)
材料一
①“那个染着粉色头发的女孩走了……”近日,一则新闻刺痛了大家的心。据报道,女孩小郑曾在网上分享自己和亲人的合影,但随后有账号盗用照片捏造谣言,大量恶劣的人身攻击,最终将她推上了不归路。
②遗憾的是,小郑的悲剧并不是个例,种种事实警示着我们,整治网络暴力,清朗虚拟空间,已刻不容缓。
③有效遏制网络暴力,仅靠网友举报与平台处理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更应成为长期悬吊在网络施暴者头上的一柄剑。《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深入推行网络实名制,以法律条文掀掉网暴者匿名的外衣;《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严处借网暴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的网站平台……
④青少年网民由于三观尚处于成型期,若接触到海量负面网络信息,容易沦为“集火”的对象,成为网暴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影响,也有可能转变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因此,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应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告诉孩子们如果不幸遭遇网暴,要勇于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网暴受害者的心理疏导。
⑤惩治网络暴力需多方“出列”。家庭与学校应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让他们明确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从小在心中树立道德与法律的红线。全社会需形成合力,重视网络暴力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现实危害,勒紧网络暴力躁动的缰绳,让抵制网暴成为社会共识,让施暴者无所遁形,望不再有人沦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摘编自“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材料二
①说到暴力,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传统暴力,但有了网络之后,不需要动手打人,敲敲键盘,就能够施暴。
②首先,传统暴力心理成本很高,要动手,而且要直面惨烈的后果;网暴则不同,在施暴人这里发一条评论,就能够完成伤害,过程中,他根本看不到被害人,也看不到严重的后果,所以他的心理成本很低。其次,传统暴力的实施是在一个场地里发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暴则可以一直延续及时更新,就算某一个施暴者休息了,其他施暴者也会接力施暴。第三,传统暴力里面受害者可以找一个避难所,比如回家躲起来;网暴则不同,数字媒体可以进入一切空间,回家也不会放过你。
③正是因为网暴的成本太低,很多人会不自觉的成为施暴者。还有一些人不认为自己对别人实施了暴力,还以为自己在主持正义。
(摘编自《给孩子的国内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就治理“网络黑粉”“网络医闹”“网络审判”等网络暴力提出三条意见,再度引起热议。这是他第三次在两会上提出网络暴力治理的相关建议。李东生建议,一是出台《反网络暴力法》,以具体化的法律条文指导司法实践;二是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建立快速举报通道;三是建立网络暴力黑名单机制与监察执法体系,将涉及网暴行为的个人或机构列入黑名单,对其采取限流、禁言、关闭账号等处理措施。
(摘编自《凤凰周刊》)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交平台除了禁言、查封账号等举措,还应防患于未然,及时识别、处理问题,掐灭网络暴力的火苗。
B. 负面网络信息对于青少年网民的伤害更大,很容易形成不可逆的伤害。
C. 很多人之所以大肆在网络上施暴,是因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D. 全国人大代表已多次提出要尽快出台反网络暴力的专门法。
10. 阅读材料一,请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1. 网络暴力与传统暴力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12. 惩治网络暴力,我们能做些什么?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提出建议。
【三】(16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二师①陈于柏举。闳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副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⑦郢:楚国都城。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_______(2)彼竭我盈。盈_______
(3)其臣莫有死志。莫_______(4)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克_______
14. 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困兽犹斗,况人乎?
15. 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鲁庄公赢得民心的最关键做法是“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16. 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把握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三、作文(55分)
17. 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的路上,有一个驿站叫青春。在这里,我们品尝过失落,也拥有过欢乐;付出过艰辛,也收获过甘甜;战胜过挫折,也憧憬过梦想。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利辛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利辛县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
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四中片区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四中片区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4月安徽省亳州市校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4月安徽省亳州市校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情景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