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备课设计”整体感知“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5708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备课设计”整体感知“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5708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试卷 2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八下第四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试卷 2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试卷 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试卷 3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试卷 2 次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备课设计”整体感知“ 试卷
展开
|
| 整体感知(第一二学时) | ||
学习目标 | 1.通读本单元文章,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用自己的话说出作者笔下的家乡风貌。 2.研读文本,概括文章通过景、事、物所表现的民俗特点,并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3.对比自己家乡的民俗,初步感知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研读文本,梳理出文章的行文脉络,说出作者笔下的民风民俗。 难点:精读文章结合着271BAY上的资源从景、事、物的角度归纳出民俗的特点,并说出作者的情感,在对比自己家乡民俗中感知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 | |||
学习过程设计 | ||||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文章涉及小说、诗歌、散文,主要围绕民风民俗展开,初二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因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深情,尤其是《灯笼》,很难对灯笼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因此本节课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思维脉络,找出文章中所描写的民风民俗,初步感知其价值意义,为探究阶段深入感悟民俗文化背后的深情做准备。 二、学习过程: ①由学生课前演讲《我家乡的风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②解读三条学习目标,解读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③解读活动的要求;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示;⑤教师的点拨引领;⑥当堂整理好笔记 三、课前准备: ①学科班长组织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资料,带领大家下大声诵读《回延安》诗歌,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②课前演讲的同学做好演讲的准备(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自然大方) | ||||
学习任务创造
|
学习过程实施
|
学习领导力提升
| ||
活动1:速读本文,梳理行文脉络 学习支架:①研读本单元的4篇文章边读边做好勾画批注。 ②《社戏》中可以按照文章线索,看戏之前、看戏时、看戏之后写了什么事情,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 ②《回延安》可以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出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③《安塞腰鼓》可以从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腰鼓的不同状态理清文章的结构 ④《灯笼》找出文中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将每一段进行归纳总结。
活动2:细读文本,品特色民俗 学习支架:①再次回顾本单元4篇文章的行文脉络,找出每篇文章中描写民俗的语段有感情地诵读,读出特色民俗的风格特点。2②概括文章通过景、事、物所表现的民风民俗(3-5个关键词) ③结合具体的语句,出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④《回延安》中可以从具体的地方特色语句(方言、习俗、特定的产物)来进行概括 ⑤《灯笼》结合着关键语段来概括民风民俗(第7、9、10、11) ⑥结合271bay推送的资源进行分析。
活动3:展民俗风情,感多彩文化 学习支架:1.通读本单元的文章找到每篇文章中描写民俗文化的句子。 2.收集你家乡的民风民俗。 3.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说出民风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 活动1:【核心重点】1.《社戏》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①小住平桥村,②优厚待遇,③乡间趣事,④看戏前风波,⑤月夜行船,⑥船头看戏,⑦停船偷豆,⑧月夜返家,⑨六一公公送豆,⑩怀念豆戏。详:④⑤⑥⑦ 追问①:看戏前的波折是什么?(三起三落) 三落:①无船,②外祖母担心,③不许和别人去。三起:①八叔船回来了,②伙伴和我一起去,③保证不出事。
拓展①:作者情感的变化:激动—怀念—兴奋—自豪—赞美
表演时:场面、鼓声、后生、舞姿、鼓点
①灯迎祖父,②上下灯学,③村挂红灯,④元宵赶灯,⑤姊妹远嫁,⑥纱灯描红,⑦灯笼联想(献帝宫灯、挑灯看剑)) 【总结提升】归纳文章思维脉络的方法:①文章文体:演讲词、小说、游记,②文章线索:《社戏》《安塞腰鼓》《灯笼》,③段意、层意、句意:《灯笼》,④关键词句(过渡句、开头结尾、中心句、议论抒情句) 活动2: 预设①:学生在归纳总结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时,总结归纳不全面,尤其是《社戏》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灯笼》中以小见大,表达对保家卫国的热情(家国情怀) 【核心重点】①《社戏》通过叙述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结合写作背景以及鲁迅文学的思想内涵和“乐土”这一概念去分析】 ②《安塞腰鼓》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表现了黄土高原①后生们独特的阳刚之美,歌颂了②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③黄土高原人民冲破束缚,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③《灯笼》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记叙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审视现实,表达了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抒写了家国情怀。【报国情怀要围绕作者由灯笼所联想到的献帝宫灯和“挑灯看剑”,“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词,词中作者抒发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文中引用辛词,借助灯笼这一平常之物,抒发自己对小家的怀念,对大家的报效之情。家国情怀】 活动3:【核心重点】民风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①让“天、地、人、神”之间和谐,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际关系的和谐;②祭祀中将鬼神加入到农民思想中,有利于调节和管理农村事务,祭祀与孝道紧密结合。③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 ④民俗文化与生活不可分离,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 课堂培训: 小组长:①培训好组员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的使用271bay资源,抓住重点内容观看做好梳理。小组长在学生自学的阶段关注好组内每一学生的学习状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在认真地研读自己的课文或者是271BAY上面的资源,保证好课堂效率,讨论环节组织好讨论,每个孩子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将小组的成果及时按照要求展示到前后黑板或者271bay展示区,然后及时在学程上完善补充。 ②C层同学至少能找出文中的5件事去梳理文章脉络,并且能够找出文中至少3句描写民风民俗的句子,说出民俗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B层同学能准确梳理出文章思维脉络,找出文中描写民俗的句子,梳理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针对某一民俗说出1—2点自己 思考。 A层同学能够借助精彩片段,感知民俗文化中承载的民俗内涵,重点归纳出不同作品中呈现的民俗文化内涵,说出自己的思考。 高效科研小组的同学: ①先保证自己所在的小组的同学掌握活动内容;②分散到比较弱的小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能够结合本学期所学,从文体特点、文章线索、关键字词、段意、层意等方面去分析归纳文章思维脉络。结合文章重点句子和反复出现的内容、作者背景知识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后培训: ①课件随机抽取一个组的同学,就一篇文章梳理出其思维脉络,找出描写民风民俗的句子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检查学生的学程进行二次批阅,检查他们完善修改情况,检测课堂掌握情况。
| ||
课后反思:
3.改进措施:创新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言,主动探究,落实好课堂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 ||||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