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练习含答案
展开第3讲 生物的进化
(本栏目对应课后提能演练P399~400)
A组 基础巩固练
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正确。
2.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被吃掉。这个例子说明了 (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的变异性
【答案】B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刺猬背部布满硬刺,遇敌害时,身体蜷缩成团,使硬刺竖起,以保护自己”体现了适应的普遍性;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但有时却被狐狸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时便被吃掉”,这个例子体现了刺猬的适应的相对性。本题中强调的是刺猬被狐狸吃掉,说明的是适应的相对性。
3.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随机交配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
C.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B
【解析】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基因库,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B正确;细菌本来就存在抗性突变,抗生素对其进行了选择,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4.(2022年江苏扬州中学期末)为探究菌株ZI对病原菌Ⅰ、Ⅱ、Ⅲ生长的抑制效果,取病原菌的菌丝块放在平板中央,在距离中央3 cm处用接种环分别在4个位点接种菌株ZI,28 ℃培养3~5天,观察抑菌圈大小,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菌株ZI能在图中所示培养基上生长
B.三种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速度不同
C.菌株ZI对病原菌Ⅲ的抑制作用最强
D.菌株ZI通过释放分泌物抑制病原菌生长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取菌株ZI病原菌的菌丝块放置在平板中央,图示培养基中菌落抑菌圈范围有限,证明菌株ZI能在图中所示培养基上生长,A正确;图示三种病原菌所形成的抑菌圈大小不同,故三种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速度不同,B正确;比较三组实验结果可知,取病原菌的菌丝块放置在平板中央,病原菌Ⅰ的中央透明圈最小,说明菌株ZI对病原菌Ⅰ的抑制作用最强,C错误;据题意可知,菌株ZI与病原菌没有接触,但能抑制病原菌,据此推测菌株ZI可能通过释放分泌物抑制病原菌生长,D正确。
5.下列实例中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的是 ( )
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浅色桦尺蛾被淘汰
B.杂合高茎豌豆连续自交多代,导致后代纯合子比例升高
C.将人工繁殖的麋鹿放归野生种群,增加其遗传多样性
D.利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并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答案】B
【解析】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比例升高,杂合子比例降低,因该过程不存在选择作用,基因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B符合题意;自然选择会使控制桦尺蛾黑色性状的基因频率升高,浅色性状的基因频率降低,A不符合题意;将人工繁殖的麋鹿放归野生种群,因为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野生环境对麋鹿进行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不符合题意;通过紫外线照射青霉菌获得高产菌株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不符合题意。
6.达尔文发现兰花(虫媒传粉)都具有唇瓣结构,但不同种的兰花其唇瓣形态差异极大。如图表示3种兰花的唇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唇瓣形态的差异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唇瓣形态的演化与其他物种无关
C.具有不同唇瓣的兰花可能有共同祖先
D.兰花唇瓣的形态在未来不会继续变化
【答案】C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唇瓣形态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兰花是虫媒传粉的植物,唇瓣形态的演化与昆虫有关,兰花与昆虫之间是协同进化的,B错误;具有不同唇瓣的兰花可能有共同祖先,C正确;兰花唇瓣的形态在未来会继续变化,D错误。
7.(2022年广东潮州二模)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的大熊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 600只。现有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中的每个基因的频率都是不变的
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40%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杂合雌性熊猫概率为48%
D.若某个体的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B基因突变为b基因,b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一个种群中的基因库中,每个基因的频率都可能是改变的,A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雄性群体中XbY的基因型频率=b的基因频率=40%,该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40%÷2=20%,B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Bb=2×60%×40%=48%,种群中杂合雌性熊猫概率为1/2×48%=24%,C错误;精原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若某个体的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B基因突变为b基因,b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D正确。
B组 能力提升练
8.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B.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D.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山丘的形成将蜗牛分成了两个种群,b1和c1之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发生了进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生殖隔离出现的标志是两种生物之间无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态差别大的生物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C错误;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以形成新物种,如四倍体西瓜,D错误。
9.(2022年湖北武汉月考)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和Bb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D.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淘汰前种群中Bb、BB、bb的比例为1/2、1/4、1/4,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大于白色个体数量;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不变;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的频率增加,Bb的频率减小;白色羊淘汰1代后,通过计算可得B=2/3,b=1/3,淘汰2代后,可求得b=1/4。
10.(2022年山东淄博一模)“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猎物的取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猎杀殆尽后,浣熊大量捕食蟹类(如红黄道蟹)和鱼类(如线鳚),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1 图2
图3 图4
A:非捕食者的叫声 B:捕食者的叫声
A.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减少了观测区内浣熊的捕食时间
B.播放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可以提高观测区内线鳚的种群数量
C.恐惧可能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观测区浣熊数量下降
D.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不利于提高观测区内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分析图2可知,浣熊捕食者的叫声会降低浣熊用于捕食的时间比例,A正确;由图4可知,播放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可以提高观测区内线鳚的种群数量,推测应该是捕食者的叫声导致浣熊出没时间下降,捕食线鳚减少所致,B正确;分析图1、2可知,捕食者的叫声会降低浣熊出现在观测区域的平均时间,由此推测播放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可能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导致观测区浣熊数量下降,C正确;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即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共同进化,故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利于提高观测区内物种的多样性,D错误。
11.回答下列问题:
(1)在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其基本观点为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如图是对一块棉铃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
①从实验结果看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在这里杀虫剂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起选择作用,内在因素是棉铃虫本身就存在的______变异类型。
③此实验说明: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其原因是__。
④棉铃虫抗药性增强是通过棉铃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____来实现的。
【答案】(1)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2)①自然选择 ②抗药性 ③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可变的 ④生存斗争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2讲染色体变异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2讲染色体变异练习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1讲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第1讲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共性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7单元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第7单元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 (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玉米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