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展开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暑假作业
1.据记载,秦国有专官负责管理耕牛,进行耕牛肥瘦的评比。对评为上等牛者,则田啬夫、饲养员、牛长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推动农业发展 B.加强思想控制 C.抑制土地兼并 D.确立中央集权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新包括( )
①牛耕的使用 ②翻车的发明 ③筒车的使用 ④曲辕犁的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
3.汉代《贼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也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上述史料反映了( )
A.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B.汉唐政府推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C.中国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 D.汉唐时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
4.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下列生产工具在汉朝就已出现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形状类似纺车,在其四周缚以竹筒或木筒,利用水力推动,把水汲至高处。”上文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水排 B.筒车 C.翻车 D.耧车
6.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①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前,沪上未有纱厂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
②广西贵县在清光绪中叶以前“衣料多用土货,县属比户纺织”、“一丝一缕,多由自给”、“土纱亦为畅销”
③1894年江苏通州,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其时布商收布,凡见参用洋纱者,必剔除不收
A.《传统经济堡垒固守》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民族工业方兴未艾》 D.《实业救国思潮涌动》
7.春秋时,管仲回答齐桓公称霸举措时说:“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则)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佻,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这表明( )
A.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 B.统治阶层努力适应时代大变革
C.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D.一夫一妻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8.《晋书·博玄传》谈到曹魏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以“不务多其顷亩,而务修其功力”为原则,并对晋初“耕夫务多种而耕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的情况提出批评,当时北方亦有“顷不比亩善"的农谚。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精耕细作农业备受重视
C.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 D.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9.“凿”在刀耕火种时期主要是用于砍伐林木的农具,也可用来加工;后来成为纯粹的加工木质农业器物的工具。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B.农具随时代发展而减少
C.手工业冲击了农业生产 D.刀耕火种时期农具繁多
10.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铜柄铁剑出土于甘肃灵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 )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冶铁技术
B.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
D.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已完全取代铜制工具
11.唐朝,丝纺和麻纺在安州都较普及。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以货殖见称”的安州富商彭志筠上表政府“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持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织品成为大众的衣料 B.抑商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C.安州丝织技术最为先进 D.私营纺织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
12.《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B.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
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
14.在辽西、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辽代城址、窖藏和墓葬中发现铁制的农具,其形制与中原同类的器物完全相同。在昌图县、皂新县和北镇市等地,先后发现了侧面内部带有契丹文印记用来铸造铁犁的铜范。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辽代( )
A.契丹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
C.辽宁地区已具精耕细作色彩 D.经济模式与中原地区一致
15.“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陈廷章《水轮赋》描述的是( )
A.筒车 B.曲辕犁 C.翻车 D.水排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极力推行井田制,形成耒葬、沟池、耦耕相结合的农业形态。随着铁犁与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较高,他们对农具进行改进,并发明了新的农具。新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北方更适合直辕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随着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认识的 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也会将其应用到农具的发明和创制过程中。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配备水平有很大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从以前的 不足1亿千瓦提高到现在10多亿千瓦;联合收获机数量从9万台提高到190多万台,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能力显著提高。在智能农机装备上,中国建立了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信息应用平台,创制了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现代工程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与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摘编自何璇《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犁耕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商鞅还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他还提倡“分田而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劳作形成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农业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新现象出现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2.B3.A4.C5.B6.A7.A8.B9.A10.A11.D12.A13.C14.C15.A
16.(1)主要因素: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人口的增长与迁移;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
(2)原因: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意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7.(1)制度因素:分封制、宗法制。作用:促使人们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2)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思想家鼓吹小生产模式;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3)新现象: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遭到压缩;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
影响: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计的不确定性。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一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耒耜经》记载,《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管子·小匡》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