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01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02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0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共10页。

    第五章过关检测卷(A)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完成1~2题。

    1.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
    B.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故①为生态破坏;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故②为环境污染。第2题,即使人口零增长,人类个人需求等多方面问题仍会导致环境问题;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人口合理增长不会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
    读人地关系模式图,完成3~4题。

    3.下列环境问题中,发生在①环节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4.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
    A.洞庭湖的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建设工人防护林
    D.为改善交通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答案:3.A 4.A
    解析:第3题,水土流失是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造成植被的破坏而引起的,属于发生在①环节的情况。第4题,洞庭湖的围湖造田易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相对立的一种行为。
    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处。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围海造陆
    D.海岸受到侵蚀
    6.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  )
    A.抗寒 B.抗旱
    C.抗盐 D.抗病虫害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大,而原有的藨草群落、芦苇群落面积减小,甚至可能消失,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第6题,由材料可知,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滩涂,海水经常入侵,互花米草在此生长良好,说明其耐盐碱。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河简图。读图,完成7~8题。

    7.塔里木河北部山地盛产一种名贵的药材——雪莲。近年来,该地区却很难见到雪莲,其原因主要是(  )
    A.物种退化
    B.过度采摘,生存环境变化
    C.酸雨危害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减少
    8.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图中河流所在流域在农牧业发展过程中最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地面沉降
    B.水土流失
    C.森林减少
    D.土地荒漠化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图中河流北部为天山,近年来该地区很难见到雪莲主要是因为人类过度采摘导致其生存环境变化。第8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农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
    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共建绿色、美好家园,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图示意生活垃圾不同处理方案的工作流程。读图,完成9~10题。

    9.各类垃圾与处理方案匹配正确的是(  )
    A.塑料、纸张—方案①
    B.废旧电池—方案②
    C.尘土、烟蒂—方案③
    D.剩菜剩饭—方案④
    10.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状况的是(  )
    A.方案① B.方案②
    C.方案③ D.方案④
    答案:9.C 10.B
    解析:第9题,塑料、纸张可以回收利用,加工处理后变成再生产品,匹配方案②;废旧电池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应该运送到专业的危险废弃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匹配方案④;尘土、烟蒂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应该焚烧填埋,匹配方案③;剩菜剩饭可以送到垃圾处理厂处理,再送到沼气肥料厂生产肥料,匹配方案①。第10题,根据材料分析,方案②中垃圾回收后,经加工处理变成再生产品,可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状况。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下图为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
    A.劳动力丰富
    B.科技发达
    C.能源充足
    D.交通便利
    12.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带动煤矿发展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减少粉尘和酸性气体排放
    答案:11.C 12.D
    解析:第11题,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指向型产业,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靠近煤田产地,能源充足。劳动力、科技、交通等不是主导因素。第12题,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有减少粉尘和酸性气体排放,属于清洁生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煤矿发展、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不是该产业链的主要意义。
    乙醇被称为“绿色燃料”。据统计,每生产1吨燃料乙醇,需耗用7.5吨甘薯,同时产生12.44吨酒糟、0.75吨二氧化碳和0.004吨杂醇油等。下图为燃料乙醇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燃料乙醇的生产属于(  )
    A.动力指向型工业
    B.技术指向型工业
    C.原料指向型工业
    D.市场导向型工业
    14.图示产业联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③提高了甘薯种植技术水平 ④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13.C 14.B
    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每生产1吨燃料乙醇需耗用7.5吨甘薯,燃料乙醇的生产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第14题,图示产业链将废弃物进行了处理,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①错误,②正确;该产业联系与甘薯种植技术水平没有太大的联系,③错误;生产的乙醇可以作为燃料,沼气池可以发电,因此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④正确。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循环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读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A.黑 B.琼
    C.鄂 D.新
    16.下列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生物质发电解决了工业生产用电需求 ③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 ④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5.C 16.C
    解析:第15题,图示区域发展棉花、花卉种植,说明热量条件较好,故排除热量条件不足以发展棉花生产的黑龙江;海南热量丰富,但阴雨天过多,也不适宜发展棉花种植,据此排除海南省;图示区域发展水产养殖等,应该位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故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适合,而位于内陆干旱缺水区域的新疆不适合,故选C项。第16题,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是常规产业;生物质发电只是对工业生产用电起到补充作用;该循环经济有利于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可以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故选C项。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鱼塘、沼气池、果园
    B.鱼塘、果园、沼气池
    C.沼气池、鱼塘、果园
    D.沼气池、果园、鱼塘
    18.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17.C 18.B
    解析:第17题,图中甲输出沼渣、沼液和能源,同时有粪便等输入,应是沼气池;乙提供塘泥和水面,是鱼塘;丙是果园。第18题,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方面,即生态持续发展(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发展(增加收入),社会持续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据此完成19~20题。

    19.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0.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19.C 20.D
    解析:第19题,图示信息不能体现该地农业结构变化;该农业模式没有修建温室的必要;水稻生产要求排灌便利,图中稻田最低水渠的高度要考虑到鱼群通过能力,所以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图示信息不能体现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的特点。第20题,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实现了稻鱼共生,有利于保护环境;该农业模式不会因市场需求改变稻田和养鱼所占比重、农产品的类型没有增多、不能提高生产效率。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2)M所示区域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   。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呈现从良好到较差的变化趋势。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态由沿海向内陆越来越差。第(2)题,M地区主要是指京津、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而环境问题又主要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三类,由此可以判断出M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第(3)题,N地处于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有关资料表明,全球约有30%的土地因人类活动而产生退化,每年流失土壤201亿吨。全世界每年在运输过程中泄漏到海洋中的石油高达1000多万吨,重金属数百万吨,还有很多固体垃圾。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CO2、CO和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加。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在以每年约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灭绝。下图示意全球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

    (1)分析说明图中字母反映的环境问题。
    A    ,B    ,C    。 
    (2)世界范围内的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其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3)我国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            和             。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正在采取的措施是    。 
    (4)(多选)世界上有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A.工业排放废气
    B.汽车排放尾气
    C.建筑工地扬尘
    D.家庭炉灶
    (5)当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其中减少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是         ,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答案:(1)荒漠化 酸雨 森林破坏
    (2)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强烈 过度放牧与垦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3)人们过度放牧 过度垦殖 大力植树造林,建设“三北”防护林营造工程
    (4)ABD
    (5)热带雨林 二氧化碳增加,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第(1)题,结合环境问题的分布和成因可知,A、B、C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荒漠化、酸雨和森林破坏。第(2)题,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外力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与垦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第(3)题,北方春季常出现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我国正在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建设“三北”防护林营造工程。第(4)题,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工业排放废气、汽车排放尾气和家庭炉灶产生的废气。第(5)题,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二氧化碳增加、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3.(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是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加剧,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并且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节能减排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2)生态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推行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有:                  ;
                         ;
                        。 
    (4)根据公平性原则,推行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试分析原因。
    答案:(1)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2)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提高能源利用率 适度消费,节约能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4)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排放的废弃物量占世界排放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解析:材料一的图示实际上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图形化了,其横轴表示四个发展阶段,纵轴表示各阶段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利用简单工具在自然界狩猎、采集野果获取食物;到了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则主要通过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物质产品;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的影响力在下降,而科技的影响力在上升,这一时代,因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地矛盾也最为尖锐,因此人类必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当然就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大气中的碳主要来自能源燃烧排放的废气。推行低碳经济是指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度消费,减少能源消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利用含碳的能源。
    2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材料二 漫画《“断指”还是“成功”》。

    (1)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2)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还是“成功”》,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新苗仍然可以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答案:(1)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
    (2)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解析:第(1)题,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包括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等。第(2)题,《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材料二漫画《“断指”还是“成功”》中,“断指”的做法损害了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所以这种发展方式是不科学的。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5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过关检测卷A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