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2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专题12 说明文阅读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说明对象
1.看文题
(1)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北京的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
(2)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用“……方法”作标题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3)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抓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
3.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
(1)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2)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对象)的……(内容)。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1.看标题。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如《巍巍中山陵》
2.抓住关键句、中心句。
对于总分式、递进式结构的说明文,从中心句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如:不少说明文会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如《苏州园林》一文,开头总说部分,就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后面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个布局以及局部的安排都突出了这个特点。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3.逐段阅读,综合概括。
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比如并列式结构,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句的,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有时,说明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说明事理的,要注意连接词,如 “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4.尽量采用原词,原句。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答题技巧: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题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三)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答题格式:常用判断句“××是××”的句式。
先确定句子主干, 再添加表示说明对象特征、性质、功用、状态等修饰成分,注意准确、严密、简明。
(四)加标题类。
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二、说明文的顺序
(一)梳理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理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 ……
以时间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或事理的说明顺序。一般有表时间的词语,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等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多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指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和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等(常综合运用)
指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成因等。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术、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提示: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时要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
(二)设问形式及答题格式
【题型1】某一文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解题思路:
1.找说明顺序的标志词;
2.根据说明对象判断说明顺序;
3.结合标志词和说明对象,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题型2】本文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讲的?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本文对……的说明更有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顺序,便于读者理解。
【题型3】xx段(句)和xx段(句)能否调换?
答题格式:
xx段(句)和xx段(句)是……顺序,这样说明更有条理性,调换后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题型4】语句、段落作用
1.开头段落作用
(1)内容:概括段意;
(2)结构: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或激发阅读兴趣。
2.其他段落结合说明方法谈
(1)通过……的说明方法;
(2)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提示:
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还将几种方式糅合在一起,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所以在回答时要分清主次。
三、说明文的方法及作用
(一)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类别
判断标志
作用(答题规范)
举例子
比如、例如、譬如、再如、如、据说
列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
列数字
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
列举了……等一系列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
比、而、和、相对于、较……相比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征(道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比方
像、仿佛、如、犹如、是……
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
下定义
判断句式:……是……、这就是……、……叫(作)……
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
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
有序号:一、二、三……
把……分门别类(分为×类),条理清晰地说明……。
引资料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名人名言、诗句、新闻报道、轶闻趣事……
标志是有“引号”
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列图表
有表格、图片、照片等
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作诠释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易于理解。
摹状貌
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
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1.下定义: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定义要求完整,内容与对象可以颠倒。
①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作诠释:解说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并不要求完整,内容与对象不可以颠倒。
②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二)设问形式及答题格式
1.某句段运用了……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
①本句运用了……(三个字)的说明方法;
②……(作用)地说明了……(说明内容);
③使读者/文章……。
四、说明文语言考点
(一)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表达,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能否删去,如果删去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慎重选用。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赏析限制性词语
1.表时间:已经、早已、一直、渐渐、当时等
2.表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都、大多数、少数、总共、有些、大面积等
4.表数量:多、有余、很少、之一等
5.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6.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总是、有时、往往、通常等
◆运用举例
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略”等。
这里的“很”表明御花园虽然面积不小,但不是特别大,因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二)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1.平时性
平实:就是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客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即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生动性
生动: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即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形象性的动词、形容词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有时还引用神话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等。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大多数说明文采用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体现: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说明中融入个人情感(抒情)等手法。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设问形式及答题格式
【题型1】xx词能否删除?
①表态:不能删,不能去掉。
②比较: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A原来是什么意思;B删去后是什么意思,会怎样(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③套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2】xx词能否替换?
①表态:不能换。
②比较:A原词的意思或内容;B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C换后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与事实不符。
③套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3】xx词有什么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①解词:解释所指词语的意思。
②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③套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
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1)准确,(2)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答题格式:本文语言具有准确、生动/平实(二选一)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平实(二选一)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一、现代文阅读
课内外联读。
花钟(节选)
①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下午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自然界的时钟(节选)
①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东方欲晓,百鸟就开始啼鸣了。日落西山,鸟入林,鸡上窝,躲在地洞里的老鼠却蠢(chǔn)蠢欲动了。猫头鹰似乎知道老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到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叫唤,到时它自然就醒了。
②不仅如此,连没有手表的昆虫也知道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至于夜蛾,它们是夜来香的客人,每天晚上,总是准时去拜访它。
1.《自然界的时钟(节选)》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抄写下来。
2.《自然界的时钟(节选)》的第1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将“自然界的时钟”写清楚的?请把以下内容填入相应的方框中。(填序号)
①猫头鹰巡逻捕鼠 ②鸟入林 ③鸡上窝 ④百鸟啼鸣 ⑤老鼠蠢蠢欲动
3.注意两篇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请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联系两篇选文,我知道蜜蜂飞向牵牛花的时间可能是( ),飞向午时花的时间大约是( ),夜蛾拜访夜来香的时间大概是( )(填序号)
①中午十二点左右 ②晚上八点左右 ③凌晨四点左右
【答案】1.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 2.④ ②③⑤ ① 3.“左右”表示的是时间的大概范围 ,表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与准确。 4.③ ① ②
【解析】1.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阅读可知,《自然界的时钟》选段主要讲述自然界中不光有植物,动物也有有自己的生物钟,可以帮助它们调节自己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即“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是中心句,短文围绕这句话写出了自然界中动物们有许多不同的“时钟”,它们可以帮助生物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第①自然段,结合“东方欲晓,百鸟就开始啼鸣了”可知,东方欲晓对应的是百鸟啼鸣,故选④;结合“日落西山,鸟入林,鸡上窝,躲在地洞里的老鼠却蠢蠢欲动了”可知,日落西山对应的是鸟入林、鸡上窝、老鼠蠢蠢欲动,故选②③⑤;结合“猫头鹰似乎知道老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到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叫唤,到时它自然就醒了”可知,夜间对应的是猫头鹰巡逻捕鼠,故选①。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阅读选文《花钟》,结合“五点左右”“中午十二点左右”“七点左右”“九点左右”可知,文中的“左右”是大约的意思,说明花的开放是在这个时间段。从“左右”一词中我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阅读选文《自然界的时钟》,结合“猫头鹰似乎知道老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到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叫唤,到时它自然就醒了”可知,文中的“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明“猫头鹰似乎知道老鼠的底细”只是作者的推测,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选文,结合《花钟》中“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自然界的时钟》中“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可知,蜜蜂飞向牵牛花的时间可能是凌晨四点左右,故选③。
结合《花钟》中“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自然界的时钟》中“中午飞向午时花”可知,蜜蜂飞向午时花的时间大约是中午十二点左右,故选①。
结合《花钟》中“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自然界的时钟》中“至于夜蛾,它们是夜来香的客人”可知,夜蛾拜访夜来香的时间大概是晚上八点左右,故选②。
阅读《海底世界》片段,再回答问题。
①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②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5.这两段话分别从海里的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
6.文段①介绍了_______、梭子鱼、_______和_______,以及有些贝类的活动方法。请用“ ”画出描写贝类活动的句子,照样子,再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②介绍了海底最大的海藻长达______,最小的海藻是_______,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__________。
【答案】5.动物 植物 6.海参 乌贼 章鱼;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牛群吃草时十分专注,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问题。 7.二三百米 单细胞 海底的植物差异很大
【解析】5.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段“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第②段“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可知,文段主要从动物、植物两方面介绍海底世界。
6.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段“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可知,文段①主要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的活动方法。其中描写贝类活动的句子是“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例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要注意。示例: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7.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段“最大的海藻长达一三百米。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可知,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最小的是单细胞海藻。拿“最大的海藻”和“最小的单细胞海藻”作比较,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课外阅读。
吃虫的植物
①在自然界里,我们常见的是昆虫吃植物。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吃虫的植物呢?有。
②有一种会吃虫的小草叫茅膏菜。它的叶子是半月形的,又嫩又绿。叶子上长满了柔毛,柔毛上还带着黏液。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叶片同时紧紧地卷起来,小虫怎么也逃脱不了。
③有一次,一只苍蝇被茅膏菜的叶子粘住了,那只苍蝇嗡嗡直叫,拼命地拍打着翅膀。可是,它越是挣扎,叶子就卷得越紧。到后来,苍蝇竟被消化了,只剩下两片翅膀和六条细腿。
④猪笼草全身红红绿绿,打扮得很美丽。它的叶子长长的,又宽又大,叶尖伸长成卷须,并挂着一个袋子。袋子小的不过一二寸长,大的有三四尺长,可盛四五碗水。袋子上面有个盖,半开着口,袋口和盖上全是细毛,细毛上有很甜的蜜汁。那些贪吃蜜汁的小虫,一飞到袋口上,脚还没有站稳,就会跌下去。原来,这些袋子的袋口和内壁都很滑,袋底还有“积水”,小虫跌进了口袋,就再也爬不出来了。等小虫腐烂以后,猪笼草就吸收那些汁液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⑤有一次,一位植物学家亲眼看见一条蜈蚣在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子露在袋外,正在竭力挣扎着想爬出袋子,可怜那袋里的半截身子,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8.填空。
(1)短文介绍了两种吃虫的植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9.选一选。
(1)下面这个自然段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如果让你把它放回文章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
除了茅膏菜,还有一种叫猪笼草,也是吃虫的能手。
A.①与②之间 B.②与③之间 C.③与④之间 D.④与⑤之间
(2)这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概括全文 D.为下文做铺垫
10.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茅膏菜的叶子上的柔毛有黏液,小虫落在上面就会被粘住。( )
(2)猪笼草的叶子像个口袋,袋子上面有个盖,全开着口。( )
(3)茅膏菜和猪笼草能吃虫,所以它们既是植物又是动物。( )
【答案】8.茅膏菜 猪笼草 拟人 9.C B 10.√ × ×
【解析】8.本题考查关键词的提取。
(1)文中第②段“有一种会吃虫的小草叫茅膏菜。”可知,这段主要介绍的就是“茅膏菜”;文中第④段“猪笼草全身红红绿绿,打扮得很美丽。”全段也都围绕着“猪笼草”介绍的。
(2)这句话中“打扮”一词是把“猪笼草”比作人来写,故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9.本题考查文中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③段详细介绍的是“茅膏菜”,第④段详细介绍的是“猪笼草”,故这句话放在这两段之间合适,“除了茅膏菜”这句是承接上文,“还有一种叫猪笼草”这句是引出下文,故作用为:承上启下。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根据文中第②段“叶子上长满了柔毛,柔毛上还带着黏液。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可知,表述正确。
(2)根据文中第④段“袋子上面有个盖,半开着口,袋口和盖上全是细毛,细毛上有很甜的蜜汁。”可知,表述错误。
(3)根据文中第①段“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吃虫的植物呢?有。”可知,茅膏菜和猪笼草能吃虫,但它们都是植物。表述错误。
阅读短文。
蝴蝶和卫星
①春天,在明媚的阳光下,美丽的彩蝶翩翩起舞,花纹是那么鲜艳,真不愧是昆虫王国的舞蹈家!它那奇异的装束,还和人造卫星上天有密切的关系呢。
②我们知道,当飞机飞行在高空时,那里的气温比地面低多了,人几乎经受不住那样的寒冷。而卫星穿过大气层后,进入离地球两三百千米的轨道运行时,朝着太阳的时候,温度一下子可以上升一二百摄氏度。当它背向太阳的时候,温度又骤然下降一二百摄氏度。这种突升突降的温度差,会烤坏卫星的外壳,冻裂卫星上的仪器。航天科学家为解决卫星的温度控制问题,伤透了脑筋。不过,你也许想不到,解决这个科学上的大难题,蝴蝶居然帮了大忙。
③原来,在一些蝴蝶的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可以调节体温。当气温升高时,这些鳞片就倾斜,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这些鳞片又自动地铺平在蝴蝶身体的表面,让阳光直射在鳞片上,以便吸收更多的热,从而调节蝴蝶的体温。
④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将卫星表面设计成百叶窗的样子。这种“百叶窗”能放能收。有了它,卫星表面的温度差大大减小,使它能安全地遨游太空。
11.“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中的“骤然”换成( )句意不变。
A.竟然 B.悄然 C.急骤 D.突然
12.蝴蝶身体表面的粼片不能( )
A.发光、发热 B.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 C.吸收更多的热 D.调节体温
13.科学家制造卫星遇到的难题是( )
A.卫星太重 B.卫星的温度控制 C.偏离轨道 D.离太阳太近,太热
14.卫星表面的“百叶窗”的作用是( )
A.使卫星漂亮 B.使卫星加快速度 C.使卫星轻便 D.减小温度差
15.“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将卫星表面设计成百叶窗的样子。”这句话中“这一原理”具体指的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16.人和动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很多发明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的。如人们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就发明了潜水艇。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系,请写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C 12.A 13.B 14.D 15.当气温升高时,这些鳞片就倾斜,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这些鳞片又自动地铺平在蝴蝶身体的表面,让阳光直射在鳞片上,以便吸收更多的热,从而调节蝴蝶的体温。 16.根据小鸟在天上飞,人们发明了飞机;根据鱼鳍,人们发明了船桨。
【解析】1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骤然: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急骤:急速猛烈。
突然:在很短时间里发生。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③段的“鳞片可以调节体温”“以便吸收更多的热”“从而调节蝴蝶的体温”可知蝴蝶身体表面的鳞片的功能。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②段“航天科学家为解决卫星的温度控制问题,伤透了脑筋。”和第④段的“有了它,卫星表面的温度差大大减小,使它能安全地遨游太空。”可知,制造卫星的难题是卫星温度的控制。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④段的“将卫星表面设计成百叶窗的样子。这种‘百叶窗’能放能收。有了它,卫星表面的温度差大大减小,使它能安全地遨游太空。”可知卫星表面的“百叶窗”的作用是减小温度差。
故选D。
15.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这一原理”指代的一定是前文的内容,故第③段中的“当气温升高时,这些鳞片就倾斜,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这些鳞片又自动地铺平在蝴蝶身体的表面,让阳光直射在鳞片上,以便吸收更多的热,从而调节蝴蝶的体温。”即为原理。
16.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写出自己知道和动物有关系的发明即可,如:根据毒蛇的热眼功能,人类发明了微型热传感器;根据蝙蝠在黑夜里自由飞行,人类发明了雷达。
课外阅读
睡姿百态
①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②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shì sì)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jiǎn lián),没法闭上眼睛睡觉。
③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睁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也就进入了梦乡。
④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dǎo dào)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
⑤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靠墙睡,头下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声响立即(jí jì)醒来。
⑥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17.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来。
18.短文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蝙蝠、______、______、______几种动物的睡姿。
19.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请用“ ”标出相关内容。
20.短文在结构上采用了( )方式。(填序号)
A.总—分—总 B.总—分 C.分—总
21.短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7.shì jiǎn dào jí 18.鱼儿 蛇 乌龟 猩猩 狒狒 猴子 19.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20.A 21.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解析】17.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似:读[ sì ]时,表示像;如同;读[ shì ]时,为助词。如:似的。
眼睑(jiǎn):眼球前的软皮肌肉组织,边缘长有睫毛,可以保护眼球。
倒:读[ dǎo ]时,表示竖立的东西躺下来;读[ dào ]时,表示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如:倒立,倒挂。
立即(jí):马上;立刻。
18.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
本文分段介绍了各种动物的不同睡姿,按照段落的顺序查找关键词即可。
第②段介绍的鱼儿;第③段介绍的是蛇和乌龟;第④段介绍的是蝙蝠;第⑤段介绍的是猩猩、狒狒和猴子。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前几段介绍了不同动物的睡姿,第⑥段介绍的是睡眠对动物的作用,划线即可。
20.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
文章第①段总体介绍动作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第②-⑤段分别具体介绍的不同动物睡觉的姿态,是分写;文章第⑥段是总结睡眠对动物的作用。故选A。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全文都围绕着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睡姿来展开详细介绍的,故第①段的总述就是中心句。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有趣的太空生活
①神舟十三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它在太空足足驻留了六个月的时间。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顺利返回地球,你知道他们在太空中怎样生活吗?说起来还挺有趣的。
②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待了六个月,那他们如何洗澡呢?在太空中,如果直接用水洗澡,水就会四处乱飘,根本不能正常洗澡。那怎么办呢?航天员只要用水把毛巾打湿,这样就能擦净身体。而他们洗头的过程就更有意思了,首先把特制洗发水涂在头发上慢慢打湿,接着用饮水袋中的清水清洗头发,水珠有时会飞,抓回来就可以啦!然后用洗发手套吸干头上的水分,最后用干发帽干燥头发。经过这四步神奇、有趣的操作,太空洗头就算圆满完成了。
③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还有轻松、快乐的休闲时光。练书法、听音乐、跑步、骑自行车等,都是他们在平时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方式。新春佳节期间,神舟十三号过境(jìng)祖国上空,指令长翟(zhái)志刚拿出自己的笔墨纸砚,题了春联,叶光富在喜气洋洋的核心舱(cāng内用葫芦丝吹奏了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王亚平则弹起了优美的古筝曲——《茉莉花》。
④当然,在太空中吃饭也同样奇妙而有趣。空间站里的航天食品种类丰富,营养美味。不过,由于处于失重状态,在太空中吃饭要格外注意。除夕当晚,航天员们开始吃饺子了,一不小心,饺子飘到了空中,他们只好用嘴去“追”饺子。
⑤你看,神舟十三号的太空生活,是不是很有趣?
22.对短文第①自然段中加点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神舟十三号任务完成顺利。
B.神舟十三号的太空生活有趣。
C.神舟十三号在太空停留时间长。
D.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工作很多。
23.短文第②自然段介绍了航天员在太空洗头的四步操作是:首先把特制洗发水涂在头发上慢慢打湿,接着用饮水袋中的清水____________,然后用洗发手套吸干头上的水分,最后用____________干燥头发。
24.结合短文第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指令长翟志刚应该是( )
A. B.
C. D.
25.在短文的第④自然段中用“_______”画出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发生的趣事。
26.短文从 洗澡 、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神舟十三号有趣的太空生活。
27.如果请你给家人或朋友介绍神舟十三号有趣的太空生活,你会怎么介绍?请你结合短文的内容,写清楚哪个方面有趣和怎么有趣。
【答案】22.C 23.清洗头发
干发帽 24.B 25.由于处于失重状态,在太空中吃饭要格外注意。除夕当晚,航天员们开始吃饺子了,一不小心,饺子飘到了空中,他们只好用嘴去“追”饺子。 26.休闲 吃饭
27.在太空中吃饭可太有趣了。因为在太空中没有重力影响,所有东西都处于失重状态,一不留神,食物就会飘走,这时候就只能用嘴去追了。
【解析】2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在太空足足驻留了六个月的时间”这句话中“足足”是非常充足的意思。这两个字突出体现了神舟十三号在太空停留时间长。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阅读短文第②自然段,从句子“首先把特制洗发水涂在头发上慢慢打湿,接着用饮水袋中的清水清洗头发,水珠有时会飞,抓回来就可以啦!然后用洗发手套吸干头上的水分,最后用干发帽干燥头发。”可知,介绍了航天员在太空洗头的四个步骤:首先把特制洗发水涂在头发上慢慢打湿,接着用饮水袋中的清水清洗头发,然后用洗发手套吸干头上的水分,最后用干发帽干燥头发。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短文第③自然段中说到:指令长翟志刚拿出自己的笔墨纸砚,题了春联。据此判断,指令长翟志刚就是图二中拿着一副对联的人,故选B。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短文第④自然段主要写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如何吃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除夕当晚,航天员们开始吃饺子时,由于处于失重状态,一不小心,饺子飘到了空中,他们只好用嘴去“追”饺子。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全文可以知道,短文在第②自然段写了宇航员在太空中如何洗头洗澡;第③自然段写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休闲时光是怎样的;④自然段主要写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如何吃饭。所以短文分别从洗澡、休闲、吃饭三个方面介绍了神舟十三号有趣的太空生活。
2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向家人或朋友介绍神舟十三号有趣的太空生活,介绍时,不用所有的内容都讲,可以选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部分来讲。先讲哪个方面有趣,再具体介绍有趣的地方。如:在太空中洗头可有趣了,在用清水清洗头发,水珠有时会飞,不过没关系,抓回来就可以啦!
阅读感悟: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刺猬的身体像一只老鼠,但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成一团。这时,看到那些可怕的硬刺,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刺猬没有办法。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跑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里,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
28.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29.文中画波浪线的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0.短文在描写刺猬的外形时,先写身体,再写头,然后写________和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爪子和硬刺。
31.刺猬的头的特点是_________,牙齿的特点是_________,刺的特点是_________。
32.刺猬的刺有哪些作用呢?
【答案】28.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29.刺猬的硬刺
钢针 30.眼睛 耳朵 牙齿 四肢 31.尖尖的 非常锋利 硬、又短又密 32.刺猬的刺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用来搬东西。
【解析】2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由“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刺猬的身体像一只老鼠,但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成一团。这时,看到那些可怕的硬刺,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刺猬没有办法。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跑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里,一翻身就背着瓜溜走了。”可知,短文围绕着“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这句话来写的。
29.本题考查句子品析。
“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这句话中把刺猬身上的刺比作钢针。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刺猬的身体像一只老鼠,但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刺猬的四肢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可知,短文描写刺猬的外形,分别从身体、头、眼睛、耳朵、牙齿、四肢、爪子和刺来描写。
3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信息。
由“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可知,刺猬的头是尖尖的,牙齿是非常锋利的。
由“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可知,刺猬的刺是很硬的,又短又密的。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可知,刺猬的刺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搬东西。
课内阅读
《赵州桥》(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 )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3.选文是围绕 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34.在选文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5.“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36.下列哪项不是赵州桥这种设计带来的好处( )。
A.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B.减轻了桥身的重量。
C.节省石料。 D.不会发生水灾。
【答案】33.赵州桥非常雄伟。 34.既 又 35.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36.D
【解析】33.本题考查段落中心句。
第一段主要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因此中心句是“赵州桥非常雄伟”。
34.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读句子可知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使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即可,如: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5.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根据“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可知这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可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
故选D。
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让我们在文学阅读中追思端午的习俗,完成习题。
端午的鸭蛋
①家乡的端午有很多的风俗。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小孩的头顶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②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没有:放黄烟子。黄烟子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能够熏五毒。
③还有一个风俗: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④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方法。平常食用,就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使人惊奇不已。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⑤端午节,我们那儿的小孩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小孩自己去挑一个,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小孩一快乐,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节选自《汪曾祺专集》,入选时有所改编)
37.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端午节贴五毒的风俗,就是把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 )
(2)黄烟子里面灌的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 ( )
(3)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 )
(4)作者认为故乡的咸鸭蛋比不上北京的咸鸭蛋。 ( )
38.根据意思在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1)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
(2)形容非常吃惊,大大的出乎意料。( )
39.文中第1—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家乡的哪写习俗?请填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40.读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试着写一写吧。
41.文章的第①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答案】37.√ √ √ × 38.肃然起敬 惊奇不已 39.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帖五毒 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 40.我仿佛看到了红油从鸭蛋里冒出来,红彤彤的鸭蛋油沾满了筷子。 41.家乡的端午有很多的风俗。
【解析】3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定位主要信息。
(1)由第①段中“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可知本题正确。
(2)由第②段中“放黄烟子。黄烟子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可知本题正确。
(3)由第④段中“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可知本题正确。
(4)由第④段中“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可知,在作者的描述中,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比不上高邮的咸鸭蛋。故说法错误。
38.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并根据意思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在文中指对方会在十分恭敬地回答。
(2)惊奇不已:形容非常吃惊,大大的出乎意料。在文中指咸鸭蛋的红油冒出来了,使人感到惊叹。
3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主要内容并抓取主要信息。
由第①段中“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小孩的头顶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可知,家乡的端午节的习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喝雄黄酒。
由第②段中“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没有:放黄烟子。”可知,家乡的端午节的习俗有:放黄烟子。
由第③段中“还有一个风俗: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可知,家乡的端午节的习俗有:吃十二红。
40.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示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当把咸鸭蛋的“空头”敲破后,拿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再一用劲,只见红油顺着蛋壳往下流着。红红的、油亮亮的蛋黄液用嘴一舔,那香香的味道顿时在口中散开,这的确是舌尖上最美的味道啊!
4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准确找到其重点语句。
根据认真阅读文章中的第①自然段可知,第①自然段主要描写的是家乡的端午有很多的风俗。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喝雄黄酒。故这段话是围绕着第一句话“家乡的端午有很多的风俗。”来写的。
课外阅读。
种子的_________
①你是否听说过,大自然中许多植物的种子是会旅行的。
②有些植物的种子借风的力量来旅行。蒲公英的种子顶端有一把“小伞”,种子成熟后,“小伞”便带着种子随风飘荡,最后在远方安家落户。种子会乘风旅行的还有柳树、杨树、合欢树等。
③有些植物的种子会借助动物来旅行。西瓜、甜瓜一类的种子,即使被人或大型动物吃进肚子里,只要不被咬破,它们就会在肠胃里作一趟旅行,然后随着人或动物的大便排出体外,落地生根。
④有些植物的种子能靠自身的力量来旅行。美洲的沙箱树,果实成熟的时候会自行爆裂,发出巨响,种子被弹出十几米外后纷纷落下。还有一种热带植物沼泽木犀(xī)草,它的种子射程可达14米,果实裂开的时候,会发出类似开枪射击的响声。一声爆响,种子便被弹射出去。
42.根据短文内容,在上面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43.仿照例句的写法,写一写木犀草种子的旅行。
例:蒲公英的种子,就像伞兵一样随风飘荡。
木犀草的种子,就像_________被射了出去。
44.下面关于短文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树、杨树、合欢树的种子都是借风的力量旅行的。
B.西瓜、甜瓜的种子是借助植物旅行的。
C.美洲的沙箱树的种子是借助动物旅行的。
45.短文围绕植物种子会旅行,分别写了植物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旅行的方式。
【答案】42.旅行 43.子弹一样 44.A 45.借风的力量 借助动物 靠自身的力量
【解析】42.本题考查补充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标题,也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做标题。短文围绕植物种子会“旅行”,分别写了植物种子乘风“旅行”、借助动物“旅行”、靠自身的力量来“旅行”三种“旅行”方式。所以文章题目取为“种子的旅行”即可。
43.本题考查仿写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根据文中第④段句子“还有一种热带植物沼泽木犀(xī)草,它的种子射程可达14米,果实裂开的时候,会发出类似开枪射击的响声。一声爆响,种子便被弹射出去”可以把“木犀草的种子”比作“子弹”即可。
4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由文中第③段句子“西瓜、甜瓜一类的种子,即使被人或大型动物吃进肚子里,只要不被咬破,它们就会在肠胃里作一趟旅行,然后随着人或动物的大便排出体外,落地生根”可知,西瓜、甜瓜的种子是借助人力旅行的,故选项错误。
C.由文中第④段句子“美洲的沙箱树,果实成熟的时候会自行爆裂,发出巨响,种子被弹出十几米外后纷纷落下”可知,美洲的沙箱树的种子是能靠自身的力量来旅行,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5.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中第②③④段的开头“有些植物的种子借风的力量来旅行。”“有些植物的种子会借助动物来旅行。”“有些植物的种子能靠自身的力量来旅行。”可知,短文围绕植物种子会旅行,分别写了植物种子借风的力量旅行,借助动物旅行,靠自身的力量旅行三种旅行的方式。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84 消毒液”使用说明书
适用范圈:用于板店、宾馆、医院和家庭中被一般细菌污染的物品及肝炎病菌污染的消毒, 以及瓜果蔬菜、餐饮用具的消毒。
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消毒剂,必须稀释后使用,不得口服。
2.本品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对棉纺织品有漂白脱色的作用。
3.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如有接触,立即用水冲洗。
4.密封、避光、避热,置于阴凉处保存。
5.产品有效期为一年。(生产日期:2019 年 6 月 28 日)
46.根据说明书判断下列做法的对错,对的打“√”。
(1)疫情期间,妈妈用“84 消毒液”给我的黑衬衫消毒。( )
(2)放学后,保洁阿姨用稀释后的“84 消毒液”给教室的桌椅和地面消毒。( )
(3)爸爸把买回来的“84 消毒液”放在阳台上。( )
47.看了说明书,我知道这瓶“84 消毒液”在( )之前可以使用。
A.2018 年 6 月 28 日 B.2019 年 6 月 28 日 C.2020 年 6 月 28 日
48.东东摔伤了膝盖,奶奶用“84 消毒液”给他消毒,这种做法对吗?请你说出理由。
【答案】46.(1)× (2)√ (3)× 47.C 48.奶奶这个做法是不对的。因为“84 消毒液”不能与皮肤接触,不能用“84 消毒液”对伤口进行消毒。
【解析】46.(1)从“84 消毒液”的使用说明书中可知,本品对棉纺织品有漂白脱色的作用,所以不能拿来给黑衬衫消毒。
(2)保洁阿姨用稀释后的“84 消毒液”给教室的桌椅和地面消毒的做法是对的。
(3)“84 消毒液”需要在密封、避光、避热,阴凉处保存,所以不能放在阳台上。
47.从“84 消毒液”的使用说明书中可知,生产日期是2019年6月28日,保质期为一年,所以要在2020 年 6 月 28 日之前可以使用。
48.从“84 消毒液”的使用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中可知,本产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所以不能用来伤口消毒。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29 名著阅读:《西游记》(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29 名著阅读:《西游记》(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29名著阅读《西游记》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29名著阅读《西游记》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28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28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28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暑期提升讲练专题28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 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5写作训练解析版docx、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暑期提升讲练专题15写作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