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01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02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03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49页。

    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
    一、 选择题
    1.(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的细胞一定是有丝分裂,其下一个时期主要进行着丝粒分裂
    B.图②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哺乳动物睾丸里一个细胞,其子细胞的基因型有两种
    C.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此细胞形成过程中可出现6个四分体
    D.图①和图②可对应于图④中的BC段,图③对应于图④中的DE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最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④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
    A、图①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最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也可能为单倍体植物的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据图分析,图②细胞所处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故其若为基因型为AaBb的哺乳动物睾丸里的一个细胞,则其子细胞只有一种基因型AaBb,B错误;
    C、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此时细胞中有3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则该动物的体细胞有6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3个四分体,C错误;
    D、①和②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对应于图④中的BC段;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④中的DE段,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大肠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上和特殊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来考查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和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点,关键要把握题干中“物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从而得出两个细菌出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另一种大肠杆菌。
    【详解】
    A、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
    CD、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题关键要知道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变异类型存在基因突变,以及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DNA的转移从而发生基因重组。
    3.(2020·肥东县第一中学高三一模)基因型为AaXbY的男性,其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基因型为AAaXb、aXb、Y、Y的4个精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B.非洲人和欧洲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导致其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周期不同
    C.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均出现异常
    D.在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
    【答案】B
    【解析】精原细胞是体细胞的一种,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的精原细胞,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A正确;非洲人和欧洲人是同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不同,并不改变细胞的分裂周期,故B错误; AAaXb精子的出现,Aa出现在一个精子中,说明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AA出现在一个精子中,说明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故C正确;在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D正确。
    考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其他)观察到一个性别决定为XY型的二倍体动物(正常体细胞内有2N条染色体)细胞正处在某分裂时期,含有2N条染色体,呈现N种不同形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此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则此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
    B.若此细胞中有染色单体,则此细胞不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C.若此细胞处在分裂中期,则此细胞中含有N个四分体
    D.若此细胞处在分裂后期,则其产生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若此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则此细胞是来自雌性个体的体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A错误。若此细胞中有染色单体,则此细胞是来自雌性个体的体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若此细胞处在分裂中期,则此细胞来自雌性个体的体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可处在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没有四分体,C错误。若此细胞处在分裂后期,则其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因为不知道此二倍体动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所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没有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而次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相同,D错误。
    5.(2020·天津高三一模)除减数分裂外,在某些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中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其非姐妹染色单体也可发生片段交换,该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所示(其中 D 和 d、E 和 e、F 和 f 表示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是产生体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其子细胞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B.该现象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对于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相同的
    C.如果该图是产生精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该精原细胞会产生2种基因型共4个精子
    D.无论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交换后的同源染色体均分离进入子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的F和f为位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根据题意可知,在减数分裂和体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片段交换,图中显示的是片段交换之后发生的基因重组。
    【详解】
    A. 如果该图是产生体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其子细胞基因型可能为DdEeFf,也可能DdEeFF和DdEeff,即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正确;
    B、减数分裂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给下一代,而有丝分裂产生的新类型体细胞只影响个体的局部,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交叉互换,对于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更大,B错误;
    C、如果该图是产生精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该精原细胞会产生4种基因型的精子共4个,基因型分别为DEF、deF、def和DEf,C错误;
    D、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A。
    6.(2020·上海高三二模)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的。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生物基因型为AaBB
    B.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会形成aB和AB两个卵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图示只能判断该次级卵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不能判断该生物的基因型,A错误;
    B、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错误;
    C、该图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出的两条染色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
    D、由图示可知,该次级卵母细胞会形成AB一个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7.(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某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该植物有蓝花和紫花两种表现型,由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B和b(位于X染色体上)共同控制。已知紫色素形成的途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种群内花色对应的基因型共有9种
    B.取AaXBY植株的花粉通过离体培养所得植株都为纯合子
    C.该花色的遗传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D.若蓝花雄株×蓝花雌株,F1中的紫花雄株占3/16,则雄株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细胞代谢途径可知,A—XbXb、A—XbY表现为紫花,A_XBXB、A—XBXb、A_XBY、aa__表现为蓝花。
    【详解】
    A、该植物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型共有3种,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型是雌性个体3种、雄性个体2种,故该植物种群内花色对应的基因型共有3×(3+2)=15种,A错误;
    B、取AaXBY植株的花粉通过离体培养所得植株都属于单倍体植株,不是纯合子,B错误;
    C、由细胞代谢途径可知,基因A、B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C错误;
    D、若蓝花雄株×蓝花雌株,F1中的紫花雄株(A_XbY)占3/16,即3/4×1/4,因此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相当于杂合子自交,亲本雄株的基因型是Aa,又知亲本雄株是蓝花,含有B基因,则雄株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能根据细胞代谢途径写出不同表现型的基因组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按照遗传规律解答问题。
    8.(2020·天津高三一模)已知玉米的体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下表为玉米6个纯合品系的表现型、相应的基因型(字母表示)及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品系②~⑥均只有一个性状是隐性纯合的。其他性状均为显性纯合。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品系

    ②果皮
    ③节长
    ④胚乳味道
    ⑤高度
    ⑥胚乳颜色
    性状
    显性纯合子
    白色pp
    短节bb
    甜aa
    矮茎dd
    白色gg
    所在染色体
    Ⅰ、Ⅳ、Ⅵ





    A.该玉米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则有5对同源染色体
    B.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品系⑤和⑥作亲本进行杂交
    C.若Ⅰ号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转移到了Ⅳ号染色体上,则这种变异类型最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D.选择品系③和⑤作亲本杂交得F1,F1再自交得F2,则F2表现为长节高茎的植株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合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分析题图可知,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和控制节长的基因都位于Ⅰ号染色体上,因此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和控制节长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茎的高度和胚乳颜色的基因都位于Ⅵ染色体上,因此控制茎的高度和胚乳颜色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A、玉米染色体2n=20,经过减数分裂后,子细胞有10条染色体,但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控制茎的高度和胚乳颜色的基因都位于Ⅵ染色体上,因此控制茎的高度和胚乳颜色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若Ⅰ号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转移到了Ⅳ号染色体上,则这种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选择品系③和⑤作亲本杂交,基因型是bbDD和BBdd,F1全为BbDd,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所以F1再自交得F2,则F2表现为长节高茎(B_D_)的植株中,纯合子(BBDD)的概率为1/3×1/3=1/9,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设计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9.(2020·湖南省高三其他)以下关于生物科学史与相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设计F1高茎与矮茎的测交实验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验证假说环节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跟踪进入细菌内的化学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温特提取出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并鉴定其为吲哚乙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包含四个步骤,分别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和实验检验。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使用了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缺少实验验证部分,其提出的假说有待实验检验。
    【详解】
    A、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时属于演绎推理环节,A错误;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不是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跟踪进入细菌内的化学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温特只是证明确实有一种物质能引起胚芽鞘弯曲,并命名为生长素,D错误;
    故选C。
    10.(2020·全国高三一模)在纯合野生型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突变型雄果蝇,研究人员发现该果蝇突变型性状的出现是因为其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现欲判断突变基因所处位置,让该突变型雄果蝇与纯合野生型雌果蝇交配得到F1,统计F1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下列可能的结果或对应分析不成立的是( )
    ①突变型:野生型=1:1,说明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雌雄果蝇均为野生型,说明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③雌果蝇均为突变型,雄果蝇均为野生型,说明突变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④雌果蝇均为野生型,雄果蝇均为突变型,说明突变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自然界中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ZW型,XY型在雌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在雄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
    【详解】
    ①该雄果蝇只含一个突变基因,源于其亲代雌果蝇。若位于常染色体上,为显性突变,其基因型为Aa,野生型雌果蝇为aa,F1中突变型:野生型=1:1。若位于X染色体上有两种可能:a,显性突变,其基因型为XAY,野生型雌果蝇为XaXa,F1中突变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1:l,①错误;
    ②若雌雄果蝇均为野生型,为隐性突变,突变体基因型为XaY,野生型雌果蝇为XAXA,F1中均为野生型,②正确;
    ③若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该雄果蝇只含一个突变基因,只能为显性突变,且源于其亲代雌果蝇,其基因型只能为XAYa,不能为XaYA,野生型雌果蝇为XaXa,F1中突变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1:1,③错误;
    ④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时,根据交叉遗传特点,F1中无突变型雄果蝇,④中交配结果不会出现,④错误。①③④错误。
    故选A。
    11.(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均分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遗传实验,;各组子代的Aa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第一组为连续自交 B.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
    C.第三组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D.第四组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第一组和第二组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第二组是随机交配的结果,第一组是自交的结果。
    2、第三组和第四组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2/3,AA的比例为1/3,再继续计算,进行判断。
    【详解】
    AB、根据分析第一组为连续自交,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AB正确;
    C、如果连续自交n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Aa的频率=,则第2代Aa的频率=40%,第三代的频率=2/9,不符合第三组数据,C错误;
    D、由于F1AA的频率=1/3,Aa的频率=2/3,所以A的频率=1/3,a频率=2/3,随机交配后Aa=2×1/3×2/3=4/9,AA=2/3×2/3=4/9,aa=1/3×1/3=1/9,aa被淘汰后,Aa=1/2;继续随机交配,A=3/4,a=1/4,则子代AA=3/4×3/4=9/16,Aa=2×1/4×3/4=6/16,aa==1/4×1/4=1/16,淘汰aa则Aa的频率=40%,符合第四组的数据,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遗传平衡定律,能判断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题干中的哪种情况,再结合选项,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进行相关的计算。
    12.(2020·重庆高三二模)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是某家族系谱图,调查发现Ⅱ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B.Ⅳ1个体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4
    C.Ⅲ3个体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3
    D.Ⅱ2和Ⅲ2个体都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号和Ⅱ2号正常而Ⅲ3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该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且Ⅱ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可判断先天性夜盲症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
    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号和Ⅱ2号正常而Ⅲ3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该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且Ⅱ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可判断先天性夜盲症为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 、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Ⅲ2号个体为杂合子的概率为,因此其产生携带致病基因配子的概率为,又因为Ⅳ1个体表现型正常,所以Ⅳ1个体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B正确;
    C、根据伴性遗传特点,Ⅰ4的致病基因一定传递给Ⅱ2,所以Ⅲ3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Ⅰ4不可能来自Ⅰ3,C错误;
    D、Ⅰ4的致病基因一定传递给Ⅱ2,所以Ⅱ2个体是杂合子,而Ⅲ2个体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D错误。
    故选B。
    13.(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段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C.图乙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
    【详解】
    小鼠产生抗体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甲图中AB段对应时间段内R型细菌含量增多,说明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A正确;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主要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的,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正确;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
    14.(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基因在转录形成mRNA时,有时会形成难以分离的DNA-RNA杂交区段,称为R环结构,这种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DNA-RNA杂交区段最多存在5种核苷酸
    B.R环结构中可能有较多的G-C碱基对
    C.细胞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在细胞核中
    D.是否出现R环结构可作为是否发生复制的判断依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相关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详解】
    A、DNA-RNA杂交区段最多存在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A错误;
    B、据题干信息可知“形成难以分离的DNA-RNA杂交区段,称为R环结构”,即R环稳定性较高,由于C-G之间有3个氢键,A-T或A-U之间有2个氢键,则C-G越多越稳定,因此R环结构可能含有较多的G-C,B正确;
    C、真核细胞的核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可发生),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不发生在细胞核,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在转录形成mRNA时,有时会形成难以分离的DNA-RNA杂交区段,称为R环结构,因此是否出现R环结构可作为是否发生转录的判断依据,D错误。
    故选B。
    【点睛】
    准确把握题干信息R环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能结合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分析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020·天津高三一模)下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相关生理和生化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a是核糖体,物质b是mRNA,过程①是基因的转录过程
    B.过程②正在形成细胞中的某种结构,这一过程与细胞核中的核仁密切相关
    C.如果细胞中r-蛋白含量较多,r-蛋白就与b结合,也促进b与a结合
    D.c是基因,是指导rRNA合成的直接模板,需要DNA聚合酶参与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代表的结构是核糖体,b代表的分子是mRNA,c代表的分子是DNA;过程①表示翻译,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r-蛋白的过程;过程②是形成核糖体,而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
    A、结构a是核糖体,物质b是mRNA,过程①是翻译产生r蛋白过程,A错误;
    B、过程②是r蛋白和转录来的rRNA组装成核糖体的过程,核仁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r-蛋白可与b结合,若细胞中r-蛋白含量较多,会阻碍b与a结合,影响翻译过程,C错误;
    D、c是基因,是指导rRNA合成的直接模板,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催化,D错误。
    故选B。
    16.(2020·江苏省高三一模)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B.a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C.b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
    D.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 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错误;b管中的DNA密度介于a、c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C正确;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以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为切入点,从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a、b、c管中的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a、b、c管中的DNA依次为: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双链都为14N标记,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7.(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三二模)控制正常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A+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其等位基因A和a编码的蛋白质均不正常,从而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已知这三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A+>a即基因A与A+共存时,个体表现出基因A控制的性状,如此类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的本质差异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B.基因型同为A+a的夫妇的生育患病子女是因为基因重组
    C.都患镰刀型贫血的夫妇生了正常男孩,正常情况下该夫妇基因型组合有5种
    D.镰刀型贫血症体现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广义的基因重组还包括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技术;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有两种方式: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3、由题干“等位基因A和a编码的蛋白质均不正常,从而导致地中海贫血,已知这三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A+>a”,可知患地中海贫血个体的基因型有AA、AA+、Aa、aa四种,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
    【详解】
    A、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等位基因的本质差异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
    B、基因型同为A+a的夫妇的生育患病子女(aa)是因为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精卵细胞随机结合的结果,B错误;
    C、若都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妇所生一个不患病的男孩的基因型是A+A+,则正常情况下该夫妇基因型组合是AA+×AA+,若都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妇所生一个不患病的男孩的基因型是A+a,则正常情况下该夫妇基因型组合是AA+×Aa或AA+×aa,所以若都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妇生了一个不患病的男孩,则正常情况下该夫妇基因型组合有1+2=3种,C错误;
    D、由题干“人类编码控制正常β-珠蛋白合成的基因A+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其等位基因A和a编码的蛋白质均不正常,从而导致地中海贫血”可知,地中海贫血症体现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重组的概念和类型,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能够根据遗传定律进行遗传推断是解题的关键。
    18.(2020·湖南省湘潭县一中高三一模)下列关于转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转录的起点是起始密码子,转录的终点是终止密码子
    B.转录的实质是一系列连锁发生的酶促反应,需要DNA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C.转录过程中某基因的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
    D.转录得到的成熟产物中可能含有反密码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遗传信息从基因(DNA)转移到R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一条与DNA碱基序列互补的mRNA的过程。
    【详解】
    A、转录的起点是启动子,转录的终点是终止子,A错误;
    B、转录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但不需要DNA解旋酶,B错误;
    C、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称为模板链,C错误;
    D、转录得到的产物也可以是tRNA,其中含有反密码子,D正确。
    故选D。
    19.(2020·安徽省高三一模)油菜细胞中有一种中间代谢产物简称为PEP,在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的控制下,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小组研究出产油率更高的油菜品种,基本原理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进物质C的形成可以提高产油率
    B.基因A与物质C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前者含有胸腺嘧啶和脱氧核糖
    C.过程①和过程②所需的嘌呤碱基数量不一定相同
    D.基因A和基因B位置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
    2、分析题图:油菜产油率高的原因是因为基因B中模板链转录形成的mRNA能与非模板链转录形成的RNA结合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合成酶b的过程。
    【详解】
    A、油菜产油率高的原因是因为基因B中模板链转录形成的mRNA能与非模板链转录形成的RNA结合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了合成酶b的翻译过程,所以促进物质C的形成可以提高产油率,A正确;
    B、基因A与物质C(双链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別是前者含有胸腺嘧啶和脱氧核糖,后者含有尿嘧啶和核糖,B正确;
    C、过程①和过程②所需的嘌呤碱基数量不一定相同,C正确;
    D、基因A和基因B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基因A和基因B位置的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D。
    20.(2020·吉林省高三三模)樱桃番茄(二倍体)的果实成熟时颜色为红色,由3号染色体上a基因控制。在育种时,研究人员发现有一株结黄色果实的番茄,经核型分析确定这株番茄有三条3号染色体(三体),且该株番茄基因型为Aaa,在进行减数分裂时,3号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染色体能发生配对和正常分离,同时第三条3号染色体可随机移到细胞一极,进而产生可育的配子。现以该植株作亲本自交得到F1,欲从F1植株中筛选能够稳定遗传的结黄色果实的樱桃番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黄果番茄能分别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雌配子和雄配子
    B.F1结黄色果实的植株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C.F1结黄色果实的植株全是杂合子,结红色果实的植株全是纯合子
    D.上述育种实验所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干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a的植株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1:2:2,据此答题。
    【详解】
    A、亲本黄果番茄Aaa能分别产生A、aa、Aa、a四种基因型的雌配子和雄配子,A正确;
    B、F1结黄色果实的植株中有正常的二倍体、三体和四体,B错误;
    C、F1结黄色果实的植株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C错误;
    D、上述育种实验所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A。
    21.(2020·内蒙古自治区高三二模)下图表示利用番茄植株(HhRr)培育新品种的途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过途径1所获得的F1的每粒种子,子叶的基因型与种皮的都相同
    B.途径2能缩短育种年限,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C.途径2和途径3都要经过组织培养,品种B和品种C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D.途径4依据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该途径最突出的优点是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示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其中途径1是杂交育种;途径2是单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花粉培养成单倍体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3为多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叶肉细胞培养成幼苗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是诱变育种.
    【详解】
    A、番茄植株(HhRr)通过途径1(自交)所获得的F1的每粒种子,子叶的基因型有9种,而种皮的基因型都和母本(HhRr)相同,A错误;
    B、途径2中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于HhRr经减数分裂能产生HR、Hr、hR、hr 4种配子,所以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品种B的基因型按理论计算共有4种,分别是HHRR、HHr、hhRR和hhrr.途径3的育种方法称为多倍体育种,通过途径3获得的品种C属于四倍体品种,基因型是HHhhRRrr,故品种B和品种C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C正确;
    D、途径4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与杂交育种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产生新基因,而不是新的基因型,D错误。
    故选C。
    22.(2020·重庆一中高三期中)下列技术手段不能实现目的的是( )
    A.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
    B.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C.基因工程可以按照人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D.基因治疗可通过取代或修补病人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来治疗各种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的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
    A、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差异越少,不同生物亲缘关系越近,反之亲缘关系越远,A正确;
    B、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B正确;
    C、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C正确;
    D、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并不能治疗各种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23.(2020·上海高三二模)如图表示某动物体内发生的某种变异及其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的图像,据此判断该动物体内发生的变异类型是( )

    A.基因突变 B.易位 C.交叉互换 D.缺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该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
    故选B。
    24.(2020·北京高三一模)眼皮肤白化病(OCA)是一种与黑色素(合成时需要酪氨酸酶)合成有关的疾病,虹膜、毛发及皮肤呈现白色症状。该病的两种类型OCA1(I型)与OCA2(II型)均是隐性突变造成的,有关该病的介绍如下表。有一对患病的夫妇生下了两个正常的孩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类型
    染色体
    原因
    结果
    性状
    I型
    11号
    酪氨酸酶基因突变
    酪氨酸酶含量较低
    毛发均呈白色
    II型
    15号
    P基因突变
    黑色素细胞中pH异常,
    酪氨酸酶含量正常
    患者症状较轻


    A.OCA两种突变类型体现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
    B.II型患病原因可能是黑色素细胞中pH异常导致酪氨酸酶活性低
    C.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是杂合子
    D.题中涉及到的两对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 OCA是一种与黑色素合成有关的疾病,该病的两种类型OCA1与OCA2均是隐性突变造成的:OCA1型是由位于11号染色体的酪氨酸酶基因突变所致,体内的酪氨酸酶含量较低,假设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用A、a表示,则该种病的基因型为aa。OCA2型是由位于15号染色体的P基因突变所致,酪氨酸酶含量正常,则该种病的基因型为pp。综合起来看,OCA1型基因型为aaP_,OCA2型的基因型为A_pp,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据题干信息可知,OCA两种突变发生在不同的染色体上,而非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不同基因,故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而非可逆性和不定向性,A错误;
    B、据图表信息可知,II型患者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含量正常,而pH异常,推测致病原因可能是黑色素细胞中pH异常导致酪氨酸酶活性低所致,B正确;
    C、据表分析可知:两种类型均是隐性突变造成的,设两种遗传病分别由Aa、Pp控制,则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应为A_ P_,则有一对患病的夫妇生下了两个正常的孩子,双亲基因型可能为aaPP×AApp,即该夫妇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但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是杂合子,C正确;
    D、题中涉及到的两对基因分别在11号和15号染色体上,故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考查遗传病的计算等相关知识,充分把握题干信息,并结合遗传病的相关计算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25.(2020·湖北省高三其他)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M=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可育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甲和乙有性杂交能产生后代,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1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为2N+2M
    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会产生可育的植株
    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二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仍然是二倍体,甲乙杂交得到F1不育,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而F1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假设植株甲的染色体组用AA表示,植株乙的染色体组用BB表示,那么F1的染色体组为AB,若通过物理方法干涉F1的减数分裂,使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因此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组为AB,再让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F2的染色体组为AABB,为可育的四倍体;若使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植株的植株染色体组为AABB,为可育的四倍体。
    【详解】
    A、植物甲(2N=10)和植物乙(2M=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物种,A错误;
    B、F1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为N+M,B错误;
    C、秋水仙素会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产生的植株是四倍体(2M+2N),可育,C正确;
    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四倍体,D错误。
    故选C。
    26.(2020·浙江省高三一模)大约50万前,乌拉尔图小麦(2n = 14)和拟山羊草(2n = 14)发生天然杂交,幸运地被加倍后形成了二粒小麦。大约8000年前,二粒小麦偶然与节节麦(2n= 14)发生天然杂交后加倍,最终形成了起源于这三个物种的普通小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二粒小麦是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有28条染色体
    B.普通小麦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大多数基因只有2个基因座位
    C.普通小麦的花粉培育出的植株细胞内有三组染色体,是三倍体
    D.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减数分裂时三组染色体与另三组随机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

    【详解】
    A、乌拉尔图小麦和拟山羊草均为二倍体,二者发生天然杂交,幸运地被加倍后形成的二粒小麦是四倍体,其体细胞内有28条染色体,A错误;
    B、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大多数基因只有2个基因座位,B正确;
    C、普通小麦的花粉培育出的植株细胞内有三组染色体,是单倍体,C错误;
    D、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其体细胞内含有的6个染色体组来源于三个物种,每个物种提供2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来源于同一个物种的两组染色体彼此分离,D错误。
    故选B。
    27.(2020·海南省高三其他)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常选原发性高血压等患者家庭进行调查
    B.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1条引起的遗传病
    C.某正常夫妇生育了一个色盲孩子,则该患者是男孩且色盲基因来自外祖父或外祖母
    D.基因治疗可用于对先天性愚型患者的治疗,康复者结婚后其子女表现正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
    【详解】
    A、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选原发性高血压等患者家庭进行调查,A错误;
    B、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错误;
    C、某正常夫妇(XBX-×XBY)生育了一个色盲孩子,则该患者只能是男孩(XbY)且色盲基因来自母亲(XBXb),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外祖父或外祖母,C正确;
    D、先天愚型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能通过基因治疗进行治疗,D错误。
    故选C。
    【点睛】
    熟记常见的遗传病实例及其发病原因是解题关键。
    28.(2020·北京八中高三二模)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 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病的遗传系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 I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
    B.Ⅱ-1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
    C.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其基因型为XHXh
    D.Ⅱ-3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其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
    A、据图1可知,H基因与h基因的碱基对数目相同,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I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A正确;
    B、据图2可知,Ⅱ-1个体的基因型为XhY,没有H基因,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其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于其母亲,B正确;
    C、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说明其为携带者,基因型为XHXh,C正确;
    D、Ⅱ-3父母的基因型为XHY和XHXh,Ⅱ-3的基因型为XHXh的概率为1/2,若其丈夫表现型正常,即基因型为XHY,则其儿子含有Xh基因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
    故选D。
    29.(2020·上海高三一模)甲髌骨征这种病由N基因控制,该基因(N)与IA基因不完全连锁,某女患者血型基因型,其丈夫血型基因型为,下列叙述正确的:( )
    A.凡是子女血型为O型,一定不患有甲髌骨综合征
    B.凡是子女血型为AB型,一定不患有甲髌骨综合征
    C.子女血型为A型或AB型,患有甲髌骨综合征的可能性大
    D.无论是何种血型均可能是甲髌骨综合征,发病风险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血型是由复等位基因控制的(IA、IB、i),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其中A型的基因型为IAIA或IAi,B型的基因型为IBIB或IBi,AB型的基因型为IAIB,O型的基因型为ii。
    2、人类的指甲髌骨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N)与ABO血型系统中的IA基因不完全连锁,能发生交叉互换。
    【详解】
    A、子女血型为B型或O型的,说明不含基因N,由于是不完全连锁,所以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可能患有指甲髌骨综合征,A错误;
    B、子女血型为A型或AB型的,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所生子女不一定是指甲髌骨综合征患者,B错误;
    C、由于指甲髌骨综合征基因(N)与I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所以子女血型为A型或AB的患者患髌骨综合征可能性大,C正确;
    D、由于指甲髌骨综合征基因(N)与I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所以不同血型个体不一定患有指甲髌骨综合征,因此发病风险不同,D错误。
    故选C。
    30.(2020·安徽省高三其他)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孟德尔应用假说一演绎法揭示了两大遗传规律
    B.摩尔根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类比推理,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任务
    D.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
    A、孟德尔应用假说一演绎法揭示了两大遗传规律,A不符合题意;
    B、摩尔根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应用的是假说一演绎法,B符合题意;
    C、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1%的测量任务,C不符合题意;
    D、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的认知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遗传科学史的识记能力。
    31.(2020·山东省高三一模)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1和2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基因带谱可知,4号患病,基因带谱在下面,说明下面的基因为致病基因,则上面的带谱说明为正常基因,1号含有两种基因,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说明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5号含有两种基因。3号只含有正常基因,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
    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号和4号有相同的条带,说明1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2号,故2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号没有致病基因,故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错误;根据A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1和2的基因型均为Aa,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C。
    32.(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二中高三一模)已知某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不考虑突变,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的母亲都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B.该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有男患者,也有女患者
    C.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
    D.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频率随着世代的延续而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X隐性病的遗传特点: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基因频率在没有选择,没有突变的条件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详解】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故男性患者的父亲一定正常,而其母亲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正确;
    B、假设有女性患者,那么女性患者的父亲也一定是患者,但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因此,假设错误,即不存在女性患者,B错误;
    C、调査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C正确;
    D、由于患者都是男性且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致使致病基因的频率随着世代的延续而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及基因频率的推算,掌握伴X隐性病的遗传特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33.(2020·肥东县第一中学高三一模)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7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如图表示7月30日〜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
    B.该植物与传粉者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C.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红色基因频率下降
    D.植物的花色变化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地的白线天蛾增加,开白花的数量增多;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密切关系。
    【详解】
    A、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A正确;
    B、当地的天蛾增加,开白花的数量增多,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是该植物与传粉者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8月该植物种群中开红花的数量减少,但红色基因频率不会改变,C错误;
    D、植物的花色变化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有利于植物的繁殖,D正确。
    故选C。
    34.(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而进化是不定向的
    B.大量使用抗生素会使病毒产生耐药性突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断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进化是定向的,A项正确;
    病毒的耐药性突变在抗生素使用以前就存在,抗生素的作用只是把耐药性突变选择出来,B项错误;
    种群基因频率的不断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项正确;
    新物种的形成也可能是短期内形成的,如多倍体的形成,D项错误。
    35.(2020·上海高三二模)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有关因素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是新物种形成的外在条件
    B.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内在条件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形成一般是由长期地理隔离出现生殖隔离,但是有些物种形成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如由二倍体西瓜形成四倍体西瓜;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
    A、变异是新物种形成提供原材料,属于内在条件,A错误;
    B、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外在条件,B错误;
    C、新物种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D。
    36.(2020·河北省高三二模)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癌变过程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色盲的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不相等
    C.种群中只有发生基因突变才可能出现新性状
    D.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2、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一般可以传递给后代;3、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详解】
    A、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男性为XY染色体组成,女性为XX染色体组成,而色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故色盲的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中相等,B错误;
    C、物种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种群中可能是发生环境变化而出现新性状,C错误;
    D、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基因频率起到筛选作用,即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A。
    37.(2020·福建省高三一模)关于调查或实验结果的估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群中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大于该致病基因的频率
    B.把非分生区洋葱根尖细胞列入统计,分裂期时长占比将偏小
    C.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先注满酵母菌液后加盖玻片,种群密度估算误差减小
    D.位于样方边上的个体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种群密度估算值将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用样方法计数时,首先要计数样方内部的个体,对于处在边界上的植株,应该只计数相邻两条边上的植株,不应四条边上的植株都计,也不能四条边上的植株都不计。一般来说,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详解】
    A、假设Xb(色盲基因)的频率为p,XB的频率为(1-p),则男性中配子的频率为p/2Xb、(1-p)/2XB、1/2Y,人群中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p×p/2=p2/2,小于该致病基因的频率p,A错误;
    B、把非分生区洋葱根尖细胞列入统计,细胞总数增大,而非分生区细胞不分裂,因此分裂期时长占比将偏小,B正确;
    C、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先注满酵母菌液后加盖玻片,酵母液会溢出,种群密度估算误差增大,C错误;
    D、位于样方边上的个体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种群密度估算值不变,D错误。
    故选B。
    38.(2020·广东省高三一模)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世界上现有19科185属962种。研究显示,蝙蝠成为病毒宿主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一干扰素”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病毒能进行一定的繁殖与生存,蝙蝠却不致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自然中有962个蝙蝠种群
    B.一种蝙蝠群聚栖息于山洞中形成蝙蝠群落
    C.病毒靠蝙蝠细胞增殖而繁殖
    D.病毒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适应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2、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3、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
    A、大自然中有962个蝙蝠物种,A错误;
    B、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生物,一种蝙蝠群聚栖息于山洞中形成蝙蝠种群,B错误;
    C、病毒依靠蝙蝠细胞而繁殖与生存,C错误;
    D、病毒与蝙蝠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适应关系,从而使病毒能进行一定的繁殖与生存,蝙蝠却不致病,D正确。
    故选D。
    39.(2020·北京八中高三二模)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成虫有短翅型和长翅型两种,长翅利于稻飞虱在水稻发育晚期迁移到适宜生存的环境。研究人员在含糖量不同的封闭环境中饲养稻飞虱若虫(幼虫),探究种群密度对成虫翅形比例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稻和稻飞虱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B.稻飞虱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稻飞虱种群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迁移能力提高
    D.水稻与稻飞虱在相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综合,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群落内的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和竞争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即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
    群落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A错误; 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属于生态系统最高的消费者,B正确; 由柱形图可知,稻飞虱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短翅比例下降,长翅比例升高,因此迁移能力提高,C正确; 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因此水稻与稻飞虱在相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物进化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40.(2020·北京八中高三二模)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原来没有竞争者。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年和2004年发生了2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1973-2006年之间该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B.1977年的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进而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
    C.2005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
    D.中地雀喙宽度的进化方向由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
    A、1973年到2006年间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变化对中地雀进行着不断的选择作用,以图中喙的宽度变化为例,可知其基因频率不断发生变化,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因素——旱灾不能定向诱发导致鸟喙尺寸增大的基因突变发生,B错误;
    C、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C正确;
    D、1973年到2006年间,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变化对中地雀进行的选择作用决定了中地雀喙宽度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B。
    二、 非选题
    41.(2018·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期中)(1)在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其基本观点是: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下图是对一块棉铃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

    ①从实验结果看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的结果。
    ②在这里杀虫剂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起选择作用,内在因素是棉铃虫本身就存在的__________变异类型.
    ③此实验说明: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④棉铃虫抗药性增强是通过棉铃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答案】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自然选择 抗药性 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可变的 生存斗争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逬化理论认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变异在先,选择在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
    (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①由图中可知,在使用杀虫剂后的初期,害虫数量虽然下降,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保留下来,继续使用该种杀虫剂,抗药性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故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在这里杀虫剂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起选择作用,内在因素是棉铃虫本身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类型。
    ③由图中可知,对前一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个体,在使用另一种杀虫剂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在另一种杀虫剂的作用下,相应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又逐渐增加,由此可知,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其原因是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可变的。
    ④棉铃虫抗药性增强是通过棉铃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点睛】
    种群中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种群中存在多种有差异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42.(2019·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月考)材料一: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的方法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__________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
    (4)科研人员挑选出成功导入基因T的抗性番茄植株,其整合情况可能如图2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导入基因T的位置和数量。

    ①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I.若子代抗病个体约占1/2,则如图甲所示;
    II.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如图乙所示;
    III.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如图丙所示。
    材料二:若家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长肢(B)对短肢(b)为显性,且种群足够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长翅短肢21%,残翅长肢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杂交 优良性状 多代自交 单倍体幼苗 属于 将该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抗病个性比例 子代全部抗病 子代抗病个体约占3/4 24% 8%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②为杂交育种,其中①是杂交,②是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①③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③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导入抗病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图2中,甲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1/2含有抗病基因(T);乙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病基因(T);丙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3/4
    含有抗病基因(T)。
    【详解】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杂交将高蔓和抗病两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连续自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属于同一物种。
    (4)为确定导入基因T的位置和数量,设计实验方案:将该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抗病个性比例。据分析可知,若子代全为抗病个体2,则如图乙所示;若子代抗病个体约占3/4,则如图丙所示。
    材料二:若家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长肢(B)对短肢(b)为显性,且种群足够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A_B_=63%,长翅短肢A_bb=21%,残翅长肢aaB_=12%,残翅短肢aabb=4%,则aa=12%+4%=16%,bb=21%+4%=25%,故a=0.4,b=0.5,A=0.6,B=0.5。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0.6×0.4×2×0.5×0.5=24%,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4×0.4×2×0.5×0.5=8%。
    【点睛】
    本题考查作物育种的相关知识,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
    43.(2019·北京清华附中高三月考)研究发现,M和P两个品系果蝇杂交过程出现一种不育现象,子代性腺发生退化,无法产生正常配子,此现象与P品系特有的P因子(一段可转移的DNA)有关。用两个品系的果蝇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亲本组合
    P♂×P♀
    M♂×M♀
    M♂×P♀
    P♂×M♀
    子代配子正常率
    100%
    100%
    100%
    0%

    (1)由实验结果可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____________时出现,据此判断不育现象的发生除了P因子外,还与____________品系的细胞质成分有关。由此分析,1组和2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P因子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的其他位置上,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____________,进而导致不育现象。体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受精后,P品系卵细胞质中积累的大量阻遏蛋白___________,因此第3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P品系精子只提供____________,因此第4组子代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殖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P因子转移所需要的转移酶。这种转移酶总长度大于阻遏蛋白,并且前面2/3左右的____________序列与阻遏蛋白完全相同,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P因子____________。
    (4)雄果蝇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但是将P因子导入到雄果蝇染色体上,可以引起P因子处发生交叉互换。若右图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蝇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aabb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n,则该雄果蝇产生的重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P作父本、M作母本 M 1组没有M品系的细胞质成分,2组没有P因子(或 “1组、2组不同时存在P因子和M品系细胞质成分”) 基因突变 抑制P因子的转移 P因子(或“细胞核”) 氨基酸 (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阶段)可以转录形成不同的mRNA,翻译形成阻遏蛋白或转移酶 1-2n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在4组杂交中,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M作母本,P作父本”这一组出现,说明“P父本细胞核中的P 因子”和“M母本细胞质中的成分”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才会出现子代不育现象;第1 组父本母本都是P,没有“M 母本细胞质中的成分”,第2组父本母本都是M,没有“P父本细胞核中的P因子”,因此,这两组都不出现子代不育现象。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P作父本、M作母本时出现,即不育现象与P父本细胞核中的P 因子、M母本细胞质中的成分都有关;由于1组没有M品系的细胞质成分,2组没有P品系的P因子,因此两组都可育,都可以产生正常配子。
    (2)某基因被P因子的DNA片段插入使其序列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是导致不育现象的原因。根据题意分析,P品系卵细胞质中有阻遏蛋白,能抑制P因子的转移,所以P作母本时,其卵细胞中不会出现因P因子的DNA片段转移导致的基因突变,因此不会出现子代不育,则第3组(M♂×P♀)子代正常;若P作父本,则其产生的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只含细胞核,所以只提供了P因子,却没有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因此第4组子代不育。
    (3)根据题意分析,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和P因子转移酶都是P因子表达出的蛋白质,它们前2/3左右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题中已告知两种蛋白分别在体细胞阶段、生殖细胞阶段表达,据此推测P 因子分别在体细胞阶段、生殖细胞阶段可以转录形成不同的mRNA,进而翻译形成阻遏蛋白、转移酶。
    (4)图中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蝇,若其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只能产生AB、ab 两种配子;而导入P 因子后会引起其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交叉互换,产生一定量的重组配子Ab、aB,即总共可产生4 种配子,其中AB 和ab 比例相同,Ab 和aB 比例相同,对其测交产生aabb 后代的比例为n,即该雄蝇产生的ab 配子比例为n,则重组配子(Ab 和aB)比例为1-2n。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杂交试验结果的对比推测“P父本细胞核中的P因子”和“M母本细胞质中的成分”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才会出现子代不育现象。
    44.(2019·北京高三期中)T4噬菌体中双链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可发生多种突变。T4噬菌体这一片段发生突变的所有突变型独立感染大肠杆菌后,均丧失产生子代的能力。
    (1)T4噬菌体基因的基本单位是______。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将DNA注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______和______过程,利用______提供的物质合成蛋白质,用以产生子代噬菌体。
    (2)现有仅一个位点发生突变的T4噬菌体的三种突变型(突变体甲、乙、丙)。突变型噬菌体成对组合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两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可以共用;两个噬菌体的DNA会有类似真核生物有性生殖中遗传物质交叉互换的过程。

    实验发现:
    ①甲与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产生了子代噬菌体,表明甲、乙中的相应突变基因之间的关系为______。
    ②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表明两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______ (填写“能”或“不能”)相互弥补缺陷,故甲、丙的相应突变基因是由______突变来的。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一个基因中_____(可以/不可以)发生多个突变。
    ③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后,偶尔也会产生子代噬菌体。原因是两个突变体的DNA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使得其中一个噬菌体的DNA拥有了全部的_____ (填写“正常”或“突变”)基因,从而可以产生后代。
    (3)结合已有知识,就T4噬菌体而言,请判断基因是否是遗传物质控制其性状的功能单位,是否是其发生突变或重组的最小结构单位,并阐述理由__________。
    【答案】脱氧核苷酸 转录 翻译 大肠杆菌 ①不同基因 ②不能 同一基因 可以 ③正常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因为基因可以指导多肽(蛋白质)合成。基因不是发生突变或重组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并且可以在这些位点之间发生交换,一个基因可以包括许多突变单位和许多重组单位。
    【解析】
    【分析】
    1、T4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一种专性寄生到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多向性和不定性。
    【详解】
    (1)T4噬菌体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将DNA注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转录和翻译过程,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物质合成蛋白质,用以产生子代噬菌体。
    (2)①甲与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产生了子代噬菌体,表明两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能相互弥补缺陷,表明甲、乙中的相应突变基因之间的关系为不同基因。
    ②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表明两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不能相互弥补缺陷,故甲、丙的相应突变基因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来的。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一个基因中可以发生多个突变,证明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③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后,偶尔也会产生子代噬菌体。原因是两个突变体的DNA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使得其中一个噬菌体的DNA拥有了全部的正常基因,从而可以产生后代。
    (3)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因为基因可以指导多肽(蛋白质)合成。基因不是发生突变或重组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并且可以在这些位点之间发生交换,一个基因可以包括许多突变单位和许多重组单位。
    【点睛】
    深刻理解基因的功能和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5.(2017·湖北省高三一模)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1)第一个被科学家破译的是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1959年,科学家M.W. Nirtbeifi和H.Matthaei用人工合成的只含U的RNA为模板,在一定的条件下合成了只有苯丙氨酸组成的多肽,这里的一定条件有核糖体、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继上述实验后,又有科学家用C、U两种碱基相间排列的mRMA为模板,检验—个密码子是否含有三个碱基。如果密码子是连续翻译的,且一个密码子中含有两个或四个碱基,则该R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应由___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若是一个密码子中含有三个碱基,则该R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应由___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
    (3)实验研究证明,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____________种。
    (4)用化学方法使一种直接链状的六肽降解,其产物中测出了3种三肽:
    甲硫氨酸——组氨酸——色氨酸
    精氨酸——缬氨酸——甘氨酸
    甘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
    该直链状六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氨基酸、tRNA、ATP、酶等 1 2 61 精氨酸一缬氨酸一甘氨酸—甲疏氨酸一组氨酸—色氨酸
    【解析】
    试题分析:
    转录所需的条件:模板(DNA单链)、能量(ATP)、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和酶(RNA聚合酶)
    C、U两种碱基相间排列的mRMA为模板-CUCUCUCUCUCUCU-,如果密码子是连续翻译的,且一个密码子中含有两个或四个碱基,则密码子为CU或UC或CUCU或UCUC,无论是哪一种,都只决定一种氨基酸;若一三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则密码子为CUC和UCU两种,构成的多肽链含两种氨基酸。
    解析:
    (1). 合成蛋白质,需要mRNA作为模板,氨基酸作为原料,ATP提供能能量,还需要酶和装运RNA等 。
    (2). CU相间,且一个密码子中含有两个或四个碱基,则只会形成一种密码子,从而只会决定一种氨基酸。
    (3). 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是三个碱基构成的,故密码子有64种,其中有3种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是61种 。
    (4). 这种六肽的氨基酸顺序是:精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色氨酸。
    将题干中的三个三肽这样写就能看出来氨基酸的顺序来了:
      甘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
      甲硫氨酸—组氨酸—色氨酸;
      精氨酸—缬氨酸—甘氨酸。
    点睛:
    本题以基因的表达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转录过程的了解,要求学生知晓转录的具体条件,知道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
    46.(2018·江西省高三一模)已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会使烟草患花叶病,为了验证该病毒的核酸种类,设计了以下实验。
    一、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生长状况相似的烟草幼苗若干、烟草花叶病毒样本、DNA水解酶、RNA水解酶、蒸馏水及其他必需器材。
    二、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苯酚的水溶液处理烟草花叶病毒,并设法将其蛋白质和核酸分离,以获得其核酸。并将核酸均分为三份。
    ③在适当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三组烟草幼苗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及结论。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生长状况相似的烟草幼苗均分为三组,编号为a、b、c 用DNA 水解酶、RNA水解酶、蒸馏水处理三组核酸分别得到溶液A、溶液B、溶液C 分别将溶液A、溶液B、溶液C喷洒到a、b、c三组烟草幼苗上 a组、c组幼苗患病,b组幼苗不患病 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
    【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和遗传物质的探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①实验第一步是要将材料进行分组并编号,即将生长状况相似的烟草幼苗均分为三组,编号为a、b、c。
    ③应做相应处理,即用DNA 水解酶、RNA水解酶、蒸馏水处理三组核酸分别得到溶液A、溶液B、溶液C。
    ④因为实验的因变量是看烟草是否感染病毒,所以一段时间后,分别将溶液A、溶液B、溶液C喷洒到a、b、c三组烟草幼苗上。
    (2)根据酶的专一性,且核酸酶能将相应的核酸水解,得到的结果应是a组、c组幼苗患病,b组幼苗不患病,因为此时只有b组不含有RNA,所以结论是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
    47.(2019·天津耀华中学高三月考)完成下列有关果蝇遗传学问题:
    Ⅰ.一个自然繁殖、表现型正常的果蝇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较大,经研究发现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存在致死基因,它能引起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从该种群中选取一对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1中有202个雌性个体和98个雄性个体。请回答:
    (1)导致上述结果的致死基因具有________性致死效应,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让F1中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出现致死的几率为________。
    (2)从该种群中选取一只雌果蝇,预鉴定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写出方法?请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写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遗传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每2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有一个白眼雌果蝇,同样每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有一个红眼雄果蝇。
    (1)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一定不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性。
    (2)为确定是否为染色体变异,可用________检测较为直接。
    (3)通过研究发现果蝇的性染色体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无X染色体和三条X染色体的果蝇受精卵不能发育)

    科学家用子一代中的白眼雌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杂交,(此交配过程中无新变异产生)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子一代出现的变异是因为________(父/母)本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隐 X 1/8 与该种群任意雄蝇交配,若子代雌、雄果蝇比例为1:1,说明该雌果蝇为纯合子;若子代雌、雄果蝇比例为2:1,说明该雌果蝇为杂合子。 不定向性,随机性 显微镜观察 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4:1:1:4 母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雌雄果蝇交配,子代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雄性个体数量少,推测死亡的个体是雄性个体,即是隐性致死,表现型正常为显性。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受精卵中的X染色体的数目决定雌性或雄性,有2条X染色体表现为雌性,有1条X染色体表现为雄性,并且XXX、YO(没有X染色体)、YY还会导致胚胎期致死。
    【详解】
    Ⅰ.(1)根据题干可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雌雄果蝇交配,子代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雄性个体数量少,推测死亡的个体是雄性个体,即是隐性致死,表现型正常为显性。假设基因用B和b表示,则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所以F1中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出现XbY的概率为1/2×1/4=1/8。
    (2)从该种群中任选一只雌果蝇,为了鉴别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该只雌果蝇与种群中任一雄果蝇交配(由于XbY个体死亡,因此只能让该雌果蝇与正常的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雌、雄果蝇的数目。若子代雌、雄果蝇比例为1:1,说明该雌果蝇为纯合子;若子代雌、雄果蝇比例为2:1,说明该雌果蝇为杂合子。
    Ⅱ(1)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随机性,因此根据产生的子一代中每2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有一个白眼雌果蝇,同样每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有一个红眼雄果蝇这种概率性事件,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
    (2)检测染色体变异最直接的方法是显微镜观察。
    (3)若母本中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则子一代的白眼雌的基因型是XrXrY,其与XRY的野生型红眼雄杂交,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4:1:1:4。
    【点睛】
    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48.(2020·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高三期末)蚕蛾染色体(2n=56),ZW型性别决定。一种罕见的黑体雄蛾与常见的浅色体雌蛾杂交,F1为黑体。F1互交,F2所有雄蛾都是黑体,而雌蛾中一半为浅色体。用A、a表示不同体色基因。回答以下问题:
    (1)若大量亲本黑体雄蛾与浅色体雌蛾杂交,观察到后代有极少的浅色体雄蛾,有不同的假说。假说一:后代少了一条染色体:假说二:发生了基因突变:假说三:_____。
    (2)①为验证假说一是否成立,可以取后代浅色体雄蛾具有分裂能力的体细胞,观察处于_____期染色体数目,异常:或者观察后代的浅色体雄蛾_____时期的细胞,四分体的个数为_____个,假说成立。原因可能是亲本黑体雄蛾少数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发生_____情况,产生某种异常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为性染色体组成为ZO的后代浅色体雄蛾。
    ②若假说一不成立,可用荧光标记法将A、a基因分别标记为蓝色、绿色。若后代的浅色体雄蛾初级精母细胞中荧光点数目和颜色为_____,则假说二成立,否则假说三成立。
    (3)蚕卵的颜色由10号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和b决定,常见颜色为紫灰色和白色。现将两只蚕蛾多次杂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灰色雄性:紫灰色雌性:白色雄性:白色雌性=6:3:2:1.请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
    【答案】含有ZA基因片段的染色体缺失(或染色体片段缺失) 有丝分裂中 减数第一次分裂 27 减数第一次分裂两条Z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进入同一个精细胞) 四个绿色荧光点或无蓝色荧光点 Z染色体上存在某个隐性纯合致死基因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种罕见的黑体雄蛾与常见的浅色体雌蛾杂交,F1为黑体。F1互交,F2所有雄蛾都是黑体,而雌蛾中一半为浅色体”,推测黑体对浅色体显性,罕见的黑体雄蛾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其基因型ZAZA,浅色雌蛾基因型ZaW。
    【详解】
    (1)若大量亲本黑体雄蛾与浅色体雌蛾杂交,观察到后代有极少的浅色体雄蛾,对此可有三种不同的假说。假说一:后代少了一条染色体;假说二:发生了基因突变;假说三:含有ZA基因片段的染色体缺失(或染色体片段缺失)。
    (2)①若假说一成立,即后代少了一条染色体。取后代浅色体雄蛾具有分裂能力的体细胞,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染色体数目为55条比正常体细胞少1条;或者观察后代的浅色体雄蛾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四分体的个数为27个(少1条染色体后,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只形成27对),则假说成立。
    推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亲本黑体雄蛾(ZAZA)少数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两条Z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一起进入次级精母细胞,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无Z染色体,产生异常精子O,与正常浅色体雌蛾卵细胞Za受精最终形成ZaO个体,表现浅色体雄蛾。(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进入同一个精细胞,导致另一个精子无Z染色体,与正常浅色体雌蛾卵细胞Za受精最终形成ZaO个体,表现浅色体雄蛾)。
    ②若假说一不成立,假说二成立,即雄性少数后代发生了基因突变,由ZAZa突变为ZaZa,表现浅色体雄蛾。用荧光标记法将A、a基因分别标记为蓝色、绿色。若后代的浅色体雄蛾初级精母细胞中荧光点数目和颜色为四个绿色荧光点(或无蓝色荧光点),说明浅色体雄蛾初级精母细胞中无A基因,则假说二成立。否则假说三成立。
    (3)由题干信息“蚕卵的颜色由10号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和b决定,常见颜色为紫灰色和白色。现将两只蚕蛾多次杂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灰色雄性:紫灰色雌性:白色雄性:白色雌性=6:3:2:1。”统计紫色:白色=(6+3):(2+1)=9:3=3:1,说明这两只蚕蛾常染色体基因型都是Bb;雄性:雌性=(6+2):(3+1)=8:4=2:1,说明雌性存在致死现象。综合以上分析,这两只蚕蛾常染色体基因型分别为BbZAZa和BbZAW,杂交后代出现ZaW致死,即Z染色体上存在某个隐性纯合致死基因。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9.(2019·衡水市第十三中学高三月考)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彩色茧和白色茧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若位于性染色体上,不考虑同源区),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染色体是未知的。某科研小组用一只彩色茧雌蚕与一只白色茧雄蚕杂交,F1中彩色茧雌蚕:白色茧雌蚕:彩色茧雄蚕:白色茧雄蚕=1:1:1:1。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该科研小组实验,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彩色茧是隐性性状且基因位于Z染色体,理由是________。
    (2)若已确定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F1中彩色茧蚕与白色茧蚕相互杂交,子代的雌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若已确定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1中雌雄蚕相互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
    (3)若家蚕的眼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决定,当基因M和T同时存在时,家蚕为复眼,其他情况均为正常眼,现已确定基因M、m位于常染色体上,怀疑基因T、t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复眼和正常眼的各基因型雌雄纯合个体若干,请设计实验探究T、t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
    【答案】不能 用一只彩色茧雌蚕与一只白色茧雄蚕杂交,不论是在常染色体,还是Z染色体上,F1中都有彩色茧雌蚕:白色茧雌蚕:彩色茧雄蚕:白色茧雄蚕=1:1:1:1情况出现 彩色茧離蚕:白色茧離蚕:彩色茧雄蚕:白色茧雄蚕=3:1:1:3 彩色茧蚕:白色茧蚕=9:7或彩色茧蚕:白色茧蚕=7:9 选取多个纯合的复眼雌性个体分别与多个纯合的正常眼雄性个体交配,分别观察子代的眼型。若所有后代均为复眼,则基因T、t位于常染色体上;若交配后代中雕性均为正常眼,雄性均为复眼,则基因T、t位于Z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区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根据子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相关联,若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说明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之则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基因的显隐性一般采用杂交法或自交(自由交配),通过观察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或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
    【详解】
    (1)根据题干信息“一只彩色茧雌蚕与一只白色茧雄蚕杂交,F1中彩色茧雌蚕:白色茧雌蚕:彩色茧雄蚕:白色茧雄蚕=1:1:1:1”,不能确定彩色茧是隐性性状且基因位于Z染色体,理由是用一只彩色茧雌蚕与一只白色茧雄蚕杂交,不论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Z染色体上,F1中都有彩色茧雌蚕:白色茧雌蚕:彩色茧雄蚕:白色茧雄蚕=1:1:1:1情况出现。(假设彩色茧是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一只彩色茧雌蚕Aa与一只白色茧雄蚕aa杂交,后代Aa、aa,即F1中彩色茧雌蚕:白色茧雌蚕:彩色茧雄蚕:白色茧雄蚕=1:1:1:1;假设彩色茧是隐性性状,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一只彩色茧雌蚕ZaW与一只白色茧雄蚕ZAZa杂交,F1中彩色茧雌蚕:白色茧雌蚕:彩色茧雄蚕:白色茧雄蚕=1:1:1:1。)
    (2)若已确定A、a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一只彩色茧雌蚕ZaW与一只白色茧雄蚕ZAZa杂交,F1中彩色茧雌蚕ZaW:白色茧雌蚕ZAW:彩色茧雄蚕ZaZa:白色茧雄蚕ZAZa=1:1:1:1,所以F1中彩色茧蚕与白色茧蚕相互杂交(ZaW×ZAZa、ZaZa×ZAW),子代的雌雄表现型及比例为彩色茧雌蚕:白色茧雌蚕:彩色茧雄蚕:白色茧雄蚕=3:1:1:3.若已确定A、a从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一只彩色茧雌蚕Aa(aa)与一只白色茧雄蚕aa(Aa)杂交,F1后代Aa、aa;若F1中雌雄蚕相互杂交,A配子概率为1/4,a配子概率为3/4,因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彩色茧蚕:白色茧蚕=9:7或彩色茧蚕:白色茧蚕=7:9。
    (3)实验步骤:选取多个纯合的复眼雌性个体分别与多个纯合的正常眼雄性个体交配,观察子代的眼型。
    实验结果和结论:若所有后代均表现为复眼,则基因T、t位于常染色体上;(MMTT×mmtt→MmTt)
    若后代雌性均为正常眼,雄性均为复眼,则基因T、t位于Z染色体上。(MMZTW×mmZtZt→MmZtW、MmZTZt)
    【点睛】
    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
    ①常染色体上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即子代无论男女得病的概率或正常的概率相同;
    ②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子代男女得病概率或正常的概率不同。
    ③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
    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
    50.(2020·嘉祥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是小鼠细胞的Igf-2基因控制合成的单链多肽分子,对个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Igf-2基因突变为Igf-2m后失去原有功能,可能产生矮小型小鼠。
    (1)Igf-2基因和Igf-2m基因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
    (2)据资料显示,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它们遗传时,有一种有趣的“基因印迹”现象,即子代中来自双亲的两个等位基因中只有一方能表达,另一方被印迹而不表达。据此推断基因型为Igf-2 Igf-2、Igf-2 Igf-2m、Igf-2m Igf-2m的小鼠的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 、_____ 、_________(用“正常型、矮小型或不能确定”作答) 。
    (3)为了探究该基因印迹的规律,科学家设计了以下两组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总是被印迹而不表达的基因来自____(用“父/母”作答)方,而来自另一亲本方的基因能表达。由此规律推测:将上述甲组杂交实验的子代中的雌雄小鼠交配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答案】基因中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正常型 不能确定 矮小型 母 正常型:矮小型=1:1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Igf-2基因控制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对个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该基因突变后产生了Igf-2m基因,应该为其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发生了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的意义:能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根据题干信息已知,Igf-2m基因是Igf-2基因突变后产生的,两者的根本区别是基因中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已知子代中来自双亲的两个等位基因中只有一方能表达,另一方被印迹而不表达,则Igf-2 Igf-2为正常型;Igf-2 Igf-2m不能确定表现型,可能是正常型,也可能是矮小型;Igf-2m Igf-2m表现为矮小型。
    (3)根据遗传图解分析,两组实验为正反交实验,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相同,但是表现型不同,都表现为与父本表现型相同,因此可以说明总是被印迹而不表达的基因来自母本;若将两组实验子一代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gf-2 Igf-2:Igf-2 Igf-2m:Igf-2m Igf-2m=1:2:1,由于Igf-2 Igf-2m中一般表现为正常型、一般表现为矮小型,因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正常型:矮小型=1:1。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4 生物与环境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49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57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1 分子与细胞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共50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高分突破练习专练12 遗传与进化冲刺高考50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