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项04(一) 河流水文特征-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热点专项04(一) 河流水文特征-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热点专项04 河流的水文特征研究表明,捷克摩拉瓦河某河段沿岸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受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影响。下图示意经历几次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该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原因在于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沿岸的土地(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壤肥力提高 C.土壤侵蚀减弱 D.土地沙化明显2.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摩拉瓦河下游( )A.径流量加大 B.含沙量减小 C.盐度减小 D.径流量变化增大3.1999年后,该河段沿岸土地利用方式未再发生显著变化,可能是由于人类在( )A.下游修筑拦河大坝 B.河岸修筑防护大堤C.上游发展灌溉农业 D.上游河段治理污染【答案】1.A 2.D 3.B【解析】1.由图可知,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总体来说是旱地农田增加,牧草地减少。河流自然裁弯取直之前,河道弯曲,河水易泛滥,沿岸低地被淹没的时间较长,不易进行农耕;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洪水宣泄顺畅,利于发展旱地农业,A选项正确。故选A。2.发展旱地农业后,草地面积减小,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下游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盐度加大,D选项正确,C错误。枯水期径流量减小,A错误;植被覆盖率下降,含沙量增大,B错误;故选D。3.下游修筑拦河大坝对该河段影响不大,A错误;河岸修筑防护大堤阻碍了河流的自然裁弯取直,沿岸土地利用趋于稳定,B正确;上游发展灌溉农业对下游河段沿岸土地利用没有明显影响,C错误;水质对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点睛】河流裁弯取直,是河道缩短,水域面积缩小,从而导致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同时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5.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6.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答案】4.D 5.B 6.A【解析】4.由材料信息可知,与①②③湖泊相连的河流为入湖河流,河流注入湖泊,带来的盐分不断在湖泊累积;湖泊没有河流流出,盐分无法排出;湖泊位于地中海沿岸,纬度较低,蒸发量较大,盐度较高,为咸水湖,A、B错误。该地位于地中海北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湖水蒸发强烈,D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读湖泊所在地的土壤、地质情况,湖水下渗情况无法判断,C错误。故选D。5.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发生流向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故B正确;如果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堆积,A错误;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故排除CD。故选B。6.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积水成湖,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CD。故选A。【点睛】非洲乍得湖的也是一个内陆地区的淡水湖,乍得湖的盐分显然不是通过地表径流流出的,研究发现,位于乍得湖东北部大约350公里处的乍得盆地最低处有一处洼地,名为博德莱洼地,而通过监测博德莱洼地的地下水矿物质构成和乍得湖的湖水矿物质构成几乎一致,故科学家推测,乍得湖的盐分是通过湖底的地下径流,流向东北排入了博德莱洼地,从而保证了自身的淡水性质。平槽流量是河槽(又称河床)在水位与滩面齐平情况下的过流能力,能综合反映河流主槽的形态和大小。河床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会使水流和泥沙沉积发生改变。下图为黄河下游典型年份依次从花园口到利津四个观测点河流平槽流量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四个观测点所在河段中最早形成“驼峰”河段的是( )A.花园口 B.高村 C.艾山 D.利津8.“驼峰”河段对两岸构成严重威胁,其中最主要的威胁来自( )A.河道淤积,排洪能力降低 B.河道弯曲,排洪能力降低C.流速加快,加剧两岸的冲刷 D.流速减慢,导致河流改道【答案】7.B 8.A【解析】7.由材料可知,河流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河床因泥沙堆积不断增高,出现“驼峰”河段,河流平槽流量越来越小,河槽的过流能力降低。由图可知,1994年黄河下游平槽流量自上游向下游减小,与1994年相比,1997年汛前,高村观测点所在河段平槽流量减小,且减小最多,平槽流量小于其他三个观测点所在河段,说明1997年汛前高村观测点所在河段已经出现了“驼峰”河段,其他三个观测点所在河段当时还没有出现“驼峰”河段,所以,高村观测点所在河段最早形成“驼峰”河段,B正确,ACD错误。故选B。8.河流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会使水流和泥沙沉积发生改变。在河流洪水期,由于“驼峰”河段的存在,河道淤积,河床的排洪能力降低,洪水不能及时流向下游,对两岸构成严重威胁,A正确,C错误;河床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河道没有发生弯曲、也没有发生改道,BD错误。故选A。【点睛】黄河下游“驼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河段的冲淤情况不同,造成过流能力出现明显的差异所致。三峡水利枢纽于2003年6月开始蓄水发电。其运行后,水坝下游因水沙输移导致的河床粗化现象(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的过程)和水位调整等现象得到了持续关注。下图左为“长江局部水系示意图”,下图右示意“枝城站2004-2015年相同流量情况下河床水位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通过同流量-水位变化,可推断枝城附近河段( )A.洪水期,河床以侵蚀为主 B.枯水期,河床以沉积为主C.枯水期,河床以侵蚀为主 D.洪水期和枯水期均以侵蚀为主10.下列关于河床粗化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粗化现象完成后,利于洪水期行洪,降低同流量-洪水期水位B.粗化现象完成后,会抑制枯水期河道冲刷,抬升同流量-枯水期水位C.粗化现象过程中,将导致图示时段长江干流水位高于洞庭湖位时间提前D.河床粗化现象将会持续进行下去【答案】9.C 10.B【解析】9.由图可知,2004年-2015年同一流量的枯水期水位波动下降,说明枯水期以侵蚀为主,河床泥沙减少,水位下降,2004年-2015年,同一流量的洪水期水位波动上升,说明汛期以泥沙堆积为主,河床被泥沙抬升,水位上升。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10.建水库后,清水下泄,水库下游河道产生冲刷,水流将河床上较细泥沙冲走,留下粒径较大泥沙,河流粗化现象对河床表面具有保护作用,以限制径流的冲刷发展,随着粒径的增大,对河床的保护作用将增强,会抑制枯水期河道冲刷,抬升同流量-枯水期水位,所以说粗化现象不会持续下去,B正确,D错误;粗化现象完成后,不会降低同流量-洪水期水位,A错误;结合前面分析粗化现象是在枯水期进行的,枯水期洞庭湖水位本身高于河流水位,C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河床粗化,水流将河床上较细泥沙冲走后留下较粗泥沙的现象。遗留下的较粗颗粒泥沙可逐渐形成河床表面的保护层,以限制冲刷的发展。建水库后,清水下泄,水库下游河道产生冲刷下切,经常发生河床粗化。下图中甲图为澜沧江干流的一段古河道,古河道上存在由棱角状碎石及砂土构成的堆积物高地(3244m)。乙图为地质工作者在达德沟口附近开挖的人工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形成堆积物高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冬季风搬运、堆积作用 B.古河道的流水搬运、堆积作用C.冰川的搬运、堆积作用 D.达德沟泥石流搬运、堆积作用12.达德沟口人工剖面中湖相黏土层与河流相砾石层相间分布的原因是( )A.河流径流量变化 B.地壳升降运动 C.植被覆盖变化 D.人类活动干预13.澜沧江古河道的自然裁弯取直会导致该河段( )A.堆积物高地增高 B.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C.河流航运价值提升 D.洪涝发生频率增加【答案】11.D 12.A 13.B【解析】11.由材料可知,堆积物高地位于地势高差较大的达德沟沟口,其物质由棱角状碎石及砂土构成,因此其形成与达德沟泥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有关,D正确;当地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高地北部山脉众多,受冬季风影响较弱,不可能搬运并堆积棱角状碎石等粒径较大的物质,A错误;古河道为弯曲河道,其存在期间可能流速较平缓,其沉积物粒径应当较小,且高地规模明显大于古河道范围,因此与古河道的流水作用关系不大,B错误;当地地处中低纬度,海拔仅3244m,难以形成永久性高山冰川,且达德沟为沟谷而非冰川槽谷,因此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不明显,C错误。故选D。12.结合材料可知,由于泥石流堆积体阻塞河道,水位抬高,形成堰塞湖,湖水流速减缓,形成湖相黏土沉积。由于青藏高原东部河流流量变化大(夏季冰雪融化量大或暴雨)导致间歇性洪水流速快,携带砾石冲入堰塞湖形成砾石堆积,最终形成湖相黏土层与河流相砾石层相间分布,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由上题分析可知,堆积物高地为泥石流搬运、堆积而成,与古河道关联不大,且澜沧江古河道的自然裁弯取直会导致澜沧江注入古河道的水量和泥沙减少,不可能导致堆积物高地增高,A错误;随着古河道水体不断蒸发减少,不与澜沧江干流相连后,河流通航里程缩短,航运价值应当降低,C错误;自然裁弯取直后,澜沧江河道变平直,也无堆积物高地堵塞河道,河流流速加快、泄水能力加强,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洪涝发生频率降低,B正确、D错误。故选B。【点睛】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喷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冰塞,是指封冻冰盖下面堆积大量冰花、冰块,阻塞部分过水断面,造成上游河段水位壅高的现象,需要冰盖前的冰流量大于冰盖下的冰流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位于南拒马河节制闸上游,全长约19km,主要采取闸前常水位的运行方式(保持节制闸前水位稳定),其冷冬年冰塞灾害严重,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下左图为冰塞的形成过程,下右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水深、流速与冰塞风险概率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下列关于水深、流速与冰塞风险概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深与冰塞风险概率呈正相关 B.流速与冰塞风险概率呈负相关C.水深与冰塞风险概率呈负相关 D.流速与冰塞风险概率呈正相关15.在水深较浅时,造成高流速对冰塞风险概率的影响呈现图示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流速增大利于蒸发,水体温度较低 B.前缘冰盖厚度薄,冰碎屑物易下潜C.流水侵蚀能力增强,冰塞体被冲垮 D.冰塞体收束水流,形成碎屑物增多16.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的冰塞现象,下列对策中最适宜采取的是( )A.全程地下输水 B.定期人工破冰 C.调节供水流速 D.调节供水水深【答案】14.C 15.B 16.C【解析】14.由图分析可得,冰塞风险概率随着水深增加颜色越来越浅,说明水深增加,冰塞风险概率减小,二者呈负相关,故A错误,C正确;在水深2.0~3.8m时,流速增加,冰塞风险概率颜色越深,冰塞风险概率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但水深4.0~5.0时,情况则相反,二者呈负相关,故不能直接概括二者的相关性,BD错误。因此选择C项。15.观察图可知,水深较浅时,流速越大,冰塞风险概率越大。观察图可知,冰塞体是大量冰花冰块在冰盖作用下下潜,并在冰盖下底面附着沉积形成的。流速增大时,流水的侵蚀能力较强,对冰盖前缘侵蚀强烈,使其厚度变薄,并将冰盖塑造成有利于冰碎屑物下潜的锥形;冰碎屑物大量下潜,附着形成冰塞体,会增加冰塞风险概率,故B正确;由于气温和水温本来就比较低,流速增大对蒸发的影响较小,故A错误;流水侵蚀能力增强冲垮冰塞体,会使冰塞风险概率更小,故C错误;冰塞体收束水流,形成碎屑物增多,没有体现流速对冰塞风险概率的影响,故D错误。因此选择B项。16.由材料可知,京石段全长19km,全程地下输水、定期人工破冰成本较高,故AB错误;不同水深下流速和冰塞风险概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通过针对不同水深调控流速来降低冰塞风险概率,C正确;由材料可知南水北调中线主要采取闸前常水位的运行方式,京石段位于节制闸上游,即闸前,水位应保持稳定,不宜变动水深,故D错误。因此选择C项。【点睛】凌汛发生的条件有三个:1.河流位于温带---保证河流存在结冰现象;2.河流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这样结冰的时候下游先结冰,而上游还没有结冰,这样河水可以冲击并带动比较薄弱的冰随水流向下游地区,而下游冰已经比较结实,于是形成了一道“冰坝”,导致凌汛的产生。3.形成时间是深秋开始结冰的时候和初春冰开始融化的时候原因与上面几乎相同。 而且冰盖厚度下厚上薄。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 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减河是海河流域通过天然或人工河道分泄江河超额洪水的水利设施。自隋代起,作为大运河的配套工程,减河多选址在易于渍提的地势低洼处。经历代建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根治海河工程,减河至今仍发挥着泄洪、灌溉等功能。下图为卫运河(海河)减河工程设计示意。(1)指出利用减河工程分泄超额洪水对于大运河航运的价值。(2)下图为甲地附近纵贯子牙新河上的南运河水桥照片,请在图中用箭头标注南运河的流向。(3)运用图中数据说明当卫运河流量达4000m3/s时,减河工程设计的减轻天津洪水威胁的过程。(4)减河工程设置了很多水闸,分别说明开、关水闸在泄洪、灌溉中的作用。【答案】(1)防止运河决堤;维持满足航运所需的水量。(2)绘图如下:(3)恩县蓄洪区蓄水200m3/s;漳卫新河分水3500m3/s;南运河分水300m3/s,至捷地减河分水160-180m3/s,剩下120-140m3/s北上,再至减河分水90-110m3/s;最后减至30m3/s北上天津方向。(4)开水闸:洪水来临,排洪减轻威胁;关水闸:拦蓄河水灌溉农田,部分水闸关闭可避免海水倒灌。 【分析】本大题以减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和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流域与人类的关系、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详解】(1)分泄超额洪水指的是将河道多余的水量向外排除,结合本题减河与大运河的关系,一方面分泄超额洪水可以防止运河决堤,发生洪涝灾害;一方面可以维持满足航运所需的水量,提高航运通航时间。(2)结合卫运河(海河)减河工程设计示意图以及甲地位置可以看出,甲地上覆的河流流向自南向北流,故绘图如下:(3)当卫运河流量达4000m3/s时,结合图中各河段分水数据,逐一进行描述,此时恩县蓄洪区蓄水200m3/s;漳卫新河分水3500m3/s;南运河分水300m3/s,至捷地减河分水160-180m3/s,剩下120-140m3/s北上,再至减河分水90-110m3/s;最后减至30m3/s北上天津方向。(4)开、关水闸在泄洪、灌溉中主要起到调节的作用,当夏季降水量大的时候,洪水来临,开水闸可以排洪减轻威胁;降水少时,通过关闭水闸可以拦蓄河水灌溉农田,部分水闸关闭可避免海水倒灌。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水沟河发源于天山中段南缘,流入焉者盆地。河流发育以后,在山前形成一条东西向隆起带,从而影响了区域水文水系与山前冲积扇的演化。图1是黄水沟区域分布图,图2是该区城山前冲洪积扇发育演化过程。(1)指出塑造山前隆起带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2)在图1中用阴影绘出地下水最丰富的地区,并说明其地下水丰富的原因。(3)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黄水沟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结合图2,描述其发育过程。【答案】(1)地壳运动、流水侵蚀。(2)绘图:阴影绘制在天山山脉与隆起带之间区域,如下图红色区域为地下水富集区。 原因:该区域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带,地表物质疏松,地表水易下渗;地处凹陷谷地,且受山前端隆起带阻挡,地下水易汇集。(3)早期,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在山前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冲积扇。中期,山前隆起,阻碍了冲积扇向南延伸,碎屑物主要堆积在隆起带北部。后期,随着流水下切加剧,河流穿越隆起带,碎屑物在其南侧堆积形成冲积扇,从而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 【分析】该题以黄水沟河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对区域水系发育和水资源分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图中构造带的分布,可判断是地壳运动使隆起带区域隆起,随后黄水沟流水的侵蚀塑造了隆起区域的沟谷,从而形成了如今隆起带的地貌形态。(2)通过阅读题干图文材料可以看出,在山前冲积扇地带,地表物质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质地疏松,地表水易下渗,隆起带导致原黄水沟的流水过程和水资源分布状况发生改变, 隆起带北部形成凹陷区,导致径流受阻,因此在天山山脉和隆起带之间形成地下水富集区,如下图红色区域为地下水富集区。 (3)据图2可看出,早期,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在山前出山口处沉积形成早期发育的冲洪积扇。早期冲积扇形成以后,中间部位发生地壳运动,在原冲积扇体上形成隆起带,流水沉积区域发生变化,在隆起带北部形成中期发育的冲洪积扇。 后期,随着流水对隆起带的侵蚀逐步加剧, 流水越过隆起带携带沉积物继续向山前平坦地形区沉积,形成后期发育的冲洪积扇。从而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松花江干流是典型的平原冲积河流,河道两岸上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上下土层的冻融时间差异明显。大顶子山枢纽工程(127°10′E,46°05′N)运行后,下游近坝段河岸崩塌现象明显增多。科研人员选取典型河段D1、D2定量分析发现,河岸崩塌与考虑冻融情况吻合。上图示意该河段位置,下两图分别示意D1、D2观测断面崩塌总量预测统计。图中枯水期(12月16日-3月15日),涨水期(3月16日-5月31日),洪水期(6月1日-9月30日),退水期(10月1日-12月15日)。 (1)比较D1、D2两个断面年均冲刷崩塌总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2)大顶子山枢纽工程运行后,说明大坝下游近坝段河岸崩塌现象明显增多的原因。(3)填表分析河岸退水期比涨水期冲刷崩塌总量大的原因。时间气温变化水文变化分析土壤冻融状况分析地质作用分析结论涨水期_____________上层黏土_______不易塌下层沙土___退水期______________上层黏土_______易崩塌下层沙土___【答案】(1)D1<D2。(受流水侧蚀作用越强,河岸越容易崩塌)D1为平直河段,侧蚀作用弱,崩塌量较小;D2为弯曲河道,凹岸受流水侵蚀强,河岸容易崩塌。(2)松花江干流河岸上部为黏土层,下部为沙土层,容易受流水侵蚀发生崩塌;大坝形成巨大蓄水库容,水流下泄流速增强,对近坝段河床侵蚀(下蚀、侧蚀)增强,崩塌现象明显增多。(3) (春季)气温回升 河流水位较低,流速小 解冻早粘虚 解冻晚支撑力好 侵蚀能力较弱 (秋季)气温下降 河流水位仍较高,水量大,含沙量大 冻结早 冲刷侵蚀能力较强 冻结迟,易冲刷 【分析】本题以松花江河岸崩塌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形成冲刷差异的原因、大坝对河流的影响、冻融作用对河岸崩塌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对比下两图中信息可判断出D2崩塌总量明显大于D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流水侧蚀作用越强,河岸在重力作用下越容易崩塌。根据图1中的信息,可看出D1为平直河段,河流对河岸的侧蚀作用相对较弱,崩塌量相对较少;D2河道弯曲,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强,河岸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崩塌。(2)根据材料可知,松花江干流是典型的平原冲积河流,河岸上层为黏土层,下层为沙土层。下层的沙土本身就容易受流水侵蚀,使得上层的黏土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大坝建成后,在大坝内形成巨大蓄水库容,河流在大坝前下泄流速增强,对靠近大坝的河段河床侵蚀(下蚀、侧蚀)增强,崩塌现象明显增多。(3)根据材料“上下土层的冻融时间差异明显。”“科研人员选取典型河段D1、D2定量分析发现,河岸崩塌与考虑冻融情况吻合。”可知,松花江上河岸的崩塌与土壤的冻融作用有很大原因。松花江流域纬度高,土壤季节性冻融变化;根据材料可知,涨水期时间为3月16日-5月31日,在此期间松花江流域气温回升,河流水位较低,流速小。表层土壤解冻早粘虚,下层土壤解冻迟支撑力好,受下层土壤冻结的影响,下层沙土在此期间抗侵蚀能力较强。加之此时河流水位较低,流速较慢,侵蚀能力较弱,因此下层冻土被侵蚀的速度慢,对河岸支撑性好,不易崩塌。退水期时间为10月1日-12月15日,在此期间,气温逐渐下降,河流水位仍较高,水量大,含沙量大。表层土壤冻结早,洪水期渗入黏土中的大量水分被冻结在表层土壤中。下层土壤冻结迟,受此影响,下层土壤的支撑性和抗侵蚀能力弱,易被冲刷侵蚀,上部黏土层失去支撑、崩塌。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对河流演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图示研究区多断裂与河流发育,沿金沙江断裂南流的金沙江,在石鼓附近折向东流,形成“长江第一湾”,位于金沙江断裂以西的澜沧江和怒江,一直南流入海。研究表明,金沙江“奔子栏—巧家”河段曾分布有数个古堪塞湖,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导致横断山脉快速隆升与高山冰川的形成,再受到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了这些古堰塞湖形成和溃决。利用古堰塞湖沉积物研究金沙江的演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图为“研究区各断层与河流分布示意图”。(1)指出图示区域内河流与断裂的位置关系特征。(2)分析图示区域中,金沙江巧家上游河段流向的成因。(3)分析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与气候周期性变化对金沙江古堰塞湖形成和溃决的影响。(4)有人推测第四纪时期金沙江曾经向南汇入红河,请设计一个简要研究方案来验证这一推测是否正确。【答案】(1)怒江、澜沧江、红河与断裂的位置基本重合;金沙江的位置与断裂部分重合。(2)地势北高南低,金沙江断裂下蚀成谷,自北向南流;楚雄-元谋隆起带阻挡,折向东流;后沿小江断裂侵蚀成谷,向北流至巧家。(3)构造运动使横断山脉快速隆升,山体滑坡崩塌堵塞金沙江河道,形成众多堰塞湖;冰期时,河流径流流量小,滑坡形成的堰塞湖不易溃决;间冰期时,冰川大量融化导致河流径流量增大,流速变快,堰塞湖易于溃决。(4)对金沙江古堰塞湖沉积物和红河河床沉积地层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分析,对比两条河流的样品是否具有一致性。【分析】本大题以西南断裂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与地貌、河流水系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层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详解】(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示研究区多断裂与河流发育,其中怒江、澜沧江、红河与断裂的位置基本重合,一直南流入海;沿金沙江断裂南流的金沙江,其位置与断裂部分重合。(2)金沙江在石鼓上游因地势北高南低,河流沿南北向的金沙江断裂下蚀成谷,自北向南流;流至石鼓后,遇到楚雄﹣元谋隆起带阻挡,折向东流,形成“长江第一湾”;然后又沿小江断裂侵蚀成谷,由南向北流至巧家。(3)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导致横断山脉快速隆升,山地坡度陡增,山体发生滑坡崩塌,滑坡体堵塞金沙江河道,形成众多堰塞湖。气候周期性变化:冰期时,蓄积于冰川的降水比例大,河流径流流量小,滑坡形成的堰塞湖不易溃决;间冰期时,气温升高,冰川大量融化,河流径流量变大,流速加快,堰塞湖水位升高,易溃决。(4)分别对金沙江古堰塞湖沉积物和红河河床沉积地层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物质类型分析和岩石年龄分析,然后对比两条河流的样品是否具有一致性,可用来作为第四纪时期金沙江曾经向南汇入红河的研究依据。 (建议用时:40分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14水文特征,共5页。
这是一份热点专项05 地质作用过程性-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单元提升卷05 地表形态的塑造-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九段沙区域,I、Ⅱ两断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