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中考生物模拟试卷(五)(含解析)
展开2023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中考生物模拟试卷(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洞穴。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水分 B. 空气 C. 温度 D. 土壤
2. 下列表示细胞分裂的是( )
A. B.
C. D.
3. 多数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的绿色要深一些,其主要原因是( )
A. 上表皮细胞含叶绿体多 B. 栅栏组织含叶绿体多
C. 海绵组织含叶绿体多 D. 下表皮气孔分布多
4. 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如图为与小肠相通的消化腺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B. ②处阻塞,消化蛋白质能力下降
C. ③分泌的消化液中含胰岛素
D. ④内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5. 一个红细胞打算去“搬运氧气”,它从心脏的右心房出发,然后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它的“运行路线”为( )
A. ①→②→A→B→C→④
B. ②→A→B→C→④→③
C. ③→D→E→F→①→②
D. ④→③→D→E→F→①
6. 绦虫成虫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下列与该虫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蛔虫 B. 疟原虫 C. 华支睾吸虫 D. 蚂蟥
7.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但总会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下列动物与其运动方式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 蜈蚣--爬行,袋鼠--奔跑 B. 乌贼--倒退运动,蛇--行走
C. 水母--漂浮运动,马--奔跑、行走 D. 青蛙--跳跃、游泳,马陆--行走
8. 美国白蛾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能危害300多种植物;据了解一只雌蛾一年繁殖后可达3000万只。安微省自2012年发现第一只至今发生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下列关于这一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增加本地生物多样性 B. 外来物种应该给予保护
C. 对本地生物的生存没有影响 D. 会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
9. 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 两栖动物的生殖必须在水中进行
B. 两栖动物的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C. 两栖动物的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D. 以上答案全对
10. 下列表示细胞核中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11. 如图是胎儿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发育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1]是 ______ ,能够产生卵子。
(2)胎儿是由一个 ______ 为起点发育而成,该细胞形成的场所是图中的[2] ______ 。胎儿生活的“房子”是图中的[3] ______ 。
(3)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 ______ 和养料,并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排入母体的血液,由母体排出体外。
12.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须臾不止的。如图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 ______ (过程)固定在植物体内。
(2)近年来,野味搬上了人们的餐桌,有人开始大量捕杀野兔,长此以往对该草原的影响是 ______ 。由此可以得出:人们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 ______ 中起着重要作用。
(3)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 ______ 的分解后,也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 ______ 。
(4)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并帮助植物 ______ ,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13. 请阅读下面材料。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李兵同学出现发热、咳嗽、喉痛、头疼、疲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惠上甲型H1N1流感。老师为此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要求李兵同学回家治疗;②要求学生经常洗手洗脸,搞好个人卫生;③要求学生经常打开教室窗户通风;④要求学生上、下学路上要戴口罩;⑤要求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⑥要求学生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去;⑦建议部分体质弱的学生打流感疫苗。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 ______ 的特点;为防止感染,学生上、下学路上自觉戴上口罩,这属于复杂反射。
(2)甲型H1N1流感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里,繁殖方式是 ______ 。
(3)在老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你认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 ______ (填序号)。
(4)尽管是传染病高发期,但大部分同学没有患病,除积极预防外,还因人体具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有 ______ 和 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4.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铺上相同的适量纱布,再将相同数量的同种豌豆种子平铺在纱布上,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
装置 | 甲 | 乙 | 丙 | 丁 |
场所 | 黑暗中 | 黑暗中 | 阳光下 | 阳光下 |
温度 | 23℃ | 23℃ | 23℃ | 23℃ |
纱布 | 潮湿 | 干燥 | 潮湿 | 干燥 |
数日后种子萌发状况 | 萌发 | 没有萌发 | 萌发 | 没有萌发 |
(1)根据此实验可得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 ______ 。
(2)豌豆种子萌发时,当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后,若继续培养,幼苗长势最好的是 ______ 组。
(3)要证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 ______ 进行对照实验。从实验结果看,豌豆种子的萌发与光照 ______ (填“有”或“无”)关系。
(4)实验中,为豌豆种子提供了所有适宜的环境条件,种子不一定能萌发,原因是种子的 ______ 具备才能萌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
故选:B。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来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分析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蚯蚓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2.【答案】A
【解析】解:A、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表示细胞分裂,A符合题意;
B、表示细胞生长,数目没有增多,只是体积增大了,B不符合题意;
C、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C过程表示细胞分化,C不符合题意;
D、表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的特点。
3.【答案】B
【解析】解:下面是叶片的结构模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表皮靠近栅栏组织,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绿体含量多;而下表皮靠近海绵组织,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体少;此外上表皮接受阳光照射多,叶绿素形成多.而表皮由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组成,其中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有叶绿体,有利于阳光的透入.
故选:B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把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4.【答案】D
【解析】解:A、①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A错误;
B、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②胆管堵塞,胆汁不能流入十二指肠,影响脂肪的消化。B错误;
C、③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C错误;
D、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所以,④小肠内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D正确。
故选:D。
1、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2、图中,①肝脏、②胆管、③胰腺、④十二指肠。
理解掌握胆汁的作用及小肠作为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一个红细胞从右心房出发,到达左心房的途径:④右心房→③右心室→D肺动脉→E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F肺静脉→①左心房。
故选:D。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图中①左心房,②左心室,③右心室,④右心房。A主动脉,B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C上下腔静脉,D肺动脉,E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F肺静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6.【答案】C
【解析】解:题干中的绦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因此属于扁形动物;选项中:蛔虫属于线形动物;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蚂蟥属于环节动物,华支睾吸虫属于扁形动物,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出现了中胚层。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扁形动物的特征。
7.【答案】C
【解析】解:A、蜈蚣的运动方式是爬行,袋鼠的运动方式是跳跃,A错误;
B、乌贼的运动方式是借助水的反作用力倒退运动,蛇的运动方式是爬行,B错误;
C、水母依靠身体的伞部在海洋中漂浮运动,马的运动方式是奔跑、行走,C正确;
D、青蛙的运动方式是跳跃、游泳,马陆的运动方式是爬行,D错误;
故选:C。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如鸟类、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如蚯蚓、游泳等方式。
动物的种类不同,运动方式也不同,它们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与运动方式相适应。
8.【答案】D
【解析】解: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美国白蛾入侵我国,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大量繁殖,数量剧增,严重危害林木和果树,树木成片枯死,造成灾害。因此美国白蛾会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
故选:D。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
9.【答案】D
【解析】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青蛙、蟾蜍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在水里发育,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实践证明,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两栖类繁盛;后来气候干燥,水域减少,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因此只有在有水的环境中两栖类动物才能适者生存。在没有水比较干燥的陆生环境中,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影响很大,可见ABC的说法都正确。
故选:D。
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内容较为琐碎,需细心理解。
10.【答案】A
【解析】解: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染色体>DNA>基因。即:
故选:A。
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为: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包含关系。
11.【答案】卵巢 受精卵 输卵管 子宫 氧气
【解析】解:(1)、(2)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1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2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然后胚泡移入到[3]子宫内并植入其内膜继续发育过程,即进入怀孕阶段。
(3)如图显示了一个胚胎的发育。图中胎儿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羊水,发育过程中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并排除代谢废物。
故答案为:
(1)卵巢
(2)受精卵;输卵管;子宫
(3)氧气
图中1是卵巢、2是输卵管、3是子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胚胎的发育过程以及营养。
12.【答案】光合作用 野兔数量减少,牧草数量增加 生态平衡 分解者 物质循环 传粉、传播种子
【解析】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和产生氧气。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植物体内。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有人开始大量捕杀野兔,长此以往野兔数量减少,牧草数量增加。因此人们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3)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
(2)野兔数量减少,牧草数量增加;生态平衡;
(3)分解者;物质循环
(4)传粉、传播种子。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图中①腐生细菌、真菌、②二氧化碳、③氧气。
掌握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流行性 自我复制 ②③④⑥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解析】解:(1)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为防止感染,学生上、下学路上自觉戴上口罩,这种反射是他们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后天性反射,属于复杂(条件)反射。
(2)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在所生活的细胞中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甲型H1N1流感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里,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在老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②要求学生经常洗手洗脸,搞好个人卫生、③要求学生经常打开教室窗户通风、④要求学生上、下学路上要戴口罩、⑥要求学生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去。
(4)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有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流行性
(2)自我复制
(3)②③④⑥
(4)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1)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措施和人体特异性免疫与发特异性免疫。
14.【答案】一定的水分(适量的水分) 丙 甲丙 无 自身条件
【解析】解:(1)甲组潮湿,种子萌发;乙组干燥,种子没有萌发,因此,根据此实验可得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量的水分)。
(2)当种子发育成幼苗前营养由种子里贮存的营养物质提供,当种子发育成幼苗时,幼苗的营养则需要叶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所以要在光照下幼苗生长良好。丙组有日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甲组黑暗中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若继续培养”,几周后幼苗生长良好的是丙组。
(3)要证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作为对照的两组应有唯一变量,即光照,具备这一条件的是甲组和丙组。因此,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甲丙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丙组日光下,种子全部萌发;甲组黑暗中,种子全部萌发,因此“从实验结果看”,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系。
(4)如果环境条件都适宜,种子不一定会萌发,因为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不仅有环境因素,还有种子的自身条件,即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种子不在休眠期。
故答案为:
(1)一定的水分(适量的水分);
(2)丙;
(3)甲丙;无;
(4)自身条件。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四)(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四)(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资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中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中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