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9单元 第7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展开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点二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2)特点: 、反复利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 , ,不可分割。(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
碳、氢、氧、氮、磷、硫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2)过程图解
(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 ,使其在机体内浓度 的现象。(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 。
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
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
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
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既然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呢?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提示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是指在生物圈内进行的循环,而农田是一个较小的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有粮食作物的输出,即物质的输出大于物质的自然输入,因此要不断施加肥料。
1.(2023·湖北黄石高三模拟)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 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 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 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
“三看法”快速判断碳循环模型中的成分
2.(2023·江苏扬州中学高三期中)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了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杀虫剂DDT的浓度,得到如表所示的检测结果。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DDT浓度越高B.DDT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复C.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 成分。(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 分解为无机物,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 、 等生态因子相关。
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3.实验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
1.探究土壤微生物在落叶分解中的作用(1)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提示 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分解程度。(2)在本实验中是如何控制自变量的?提示 实验组的土壤经高温(60 ℃恒温箱中处理1 h)处理,以消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
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1)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提示 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淀粉的分解程度。(2)本实验中选用什么试剂检测因变量的变化?提示 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
3.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中的落叶分解现象不明显,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 程度分解
4.(2023·河北邢台高三调研)下列有关“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落叶分解的时间B.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土壤要灭菌处理C.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D.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
1.信息和信息流(1)信息: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 与信号等称作信息。(2)信息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 ,即信息流。2.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①概念:通过 传递的信息。②举例: 、 、 、湿度、磁场等。③来源:非生物环境、生物 。
(2)化学信息①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 。②举例:植物的 、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 等。(3)行为信息①概念:动物的 (主要指各种动作)在 之间传递的信息。②举例: 、雄鸟的“求偶炫耀”等。
3.信息种类与生物的关系(1)生物可以通过 信息类型进行交流。(2)信息传递既存在于 之内,也发生在 之间。4.信息传递的过程(1)信息源:信息 的部位。(2) :信息传播的媒介。(3)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 。
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______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_______(填“包括”或“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 ,也发生在_______ 。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 的。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实例:若能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 ;养鸡时,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①控制动物危害的方法主要有 、 和机械防治等三种类型。②生物防治的特点:对人类生存环境 、有效。③实例: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利用昆虫 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 ;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有害动物的繁殖力。
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判断下列措施中哪些是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请说明理由。①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②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③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④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提示 ②③④。②性引诱剂是一种化学物质,此实例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利用;光照是物理信息的一种,故③④均属于对物理信息的利用;①中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是生物对营养物质方面的需求,不属于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的运用。
5.(2023·江苏南京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生长素类调节剂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 信息的应用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 防治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 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长素类调节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6.(2023·河北邯郸高三期末)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 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抗衡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榆树分泌的化学物质、群居动物的群体气味均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到的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的,则判断为行为信息。(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1·北京,11)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2.(2020·全国Ⅲ,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项错误。
3.(2019·江苏,24改编)如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 机污染物的能力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 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结合题图分析,曝气孔通入的是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会降低厌氧微生物的分解能力,A错误;图中吸附基质由多个碎块堆叠而成,会增加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增大
微生物的附着量,从而提高对河水的净化效果,B正确;植物能够利用水体中的含氮、磷的无机盐进行生长,从而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C正确;
该修复工程通过微生物对河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功能、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功能,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防止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从而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有利于水中的水草等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4.(2021·河北,22)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
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
将呈______形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5.(2021·广东,17)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1.判断关于物质循环与生物富集概念的叙述(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进行( )(3)碳循环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4)镉、汞等重金属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和浓缩( )
2.判断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3)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 )(4)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
3.判断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的叙述(1)花香引蝶和老马识途都属于物理信息( )(2)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3)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4.判断关于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的叙述(1)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
5.填空默写(1)(选择性必修2 P63)物质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富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性必修2 P6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 传递的。(4)(选择性必修2 P69)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形式。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
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
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
(5)①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说明 。③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说明_______ 。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一、选择题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伴随,且两者离不开信息传递C.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D.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系统内部不再有信息传递
2.(2023·江苏宿迁高三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提倡素食能够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减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损失
3.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 递减的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4.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关B.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是因为碳元素的循环具有全球性C.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温室效应会使所有地方的夏天越来越热,冬天也越来越热
5.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C.铅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燃烧等返回非生物环境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
6.(2023·天津河东区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依赖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C.无论生物体内还是生物体外,传递每一种信息都必须依赖具体的信息 分子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 的化学信息
7.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原理的是A.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B.增加对农田的投入(如施用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C.某些动物在繁殖季节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D.森林中,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 征躲避猎捕
8.(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期末)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水稻和少量杂草,存在的动物有一些昆虫和一些田螺等,其中田螺以一些就近的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为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完成了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9.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外号“行军虫”,成虫借助风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100公里,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取食范围广,但明显嗜好禾本科,其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化学防治B.利用黑光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常规监测利用了生物信息C.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幼虫期D.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苏云金杆菌能寄生在草地贪夜蛾的体内,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
10.(2023·江苏常州高三模拟预测)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大于消耗速率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11.(2023·江苏镇江高三质检)有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对辣椒中的辣椒素极其敏感,但是鸟类由于体内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而感觉不到辣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能传递物理信息,其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化学信息B.吃过辣椒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C.鸟类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鸟类扩大食物 范围D.哺乳类和鸟类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会导致两者在同一群落中占 据不同生态位进化
哺乳类动物由于吃过辣椒会知道辣椒属于刺激性食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是两种生物不同适应性的一方面体现,不足以区别两者的生态位,D错误。
二、非选择题12.(2018·浙江4月选考,29)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字母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库,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冬季。
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及题干信息可判断,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E代表化石燃料。大气中的CO2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夏季光合作用比较强,所以夏季大气中的CO2含量比冬季低。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碳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进入大气。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________。
若将图修改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则图中D将表示为非生物环境,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取消D到A的箭头。
13.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右图所示。图中A是非生物环境,B、C、D、E和F表示构成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生物B属于第____营养级。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考虑,生物F属于________,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体及动物的排遗物,加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以二氧化碳、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右图有___处箭头所示过程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碳循环的。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题图有7处箭头(包括3个捕食箭头、4个指向分解者的箭头)所示过程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碳循环的。
(3)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_(填“直接”“间接”或“潜在”)价值。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新人教版,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提能力·精准突破,练高考·衍生训练,元素的循环,4过程图解,加速了物质循环,5温室效应,生物富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9单元第33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总复习第9单元第33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产者,呼吸作用,含碳有机物,CO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分解作用,化石燃料,化学元素,生物群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 第9单元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 第9单元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文件包含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pptx、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