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业含答案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业含答案第1页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业含答案第2页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业含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业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时精练一、单项选择题1.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及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梗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达到鱼、蚕、桑兼收的效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蚕沙中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 C解析 人是消费者,而生产者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鱼塘是人工生态系统,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B错误;蚕沙中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C正确;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传递效率,D错误。2(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秸秆的合理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秸秆放入沼气池中发酵生产沼气,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并可改善土壤结构C.秸秆青贮处理作为牛羊等的饲料, 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秸秆作为培养基培育菌菇类食品,可使秸秆中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答案 C 3.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A1.875   B0.575C1.273   D1.375答案 D解析 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由甲乙=11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0.5x÷10%0.5x÷10%÷10%55x,设当食物由甲乙=21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2/3y÷10%1/3y÷10%÷10%40y,因为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即55x40y,故y/x55/40,就是1.375倍。4.茶树菇味道鲜美,常野生于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某林场尝试在树下套种茶树菇,并用桐树、柳树、杨树脱落的枝叶制作培养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在油茶树树桩上的茶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茶树菇利用的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不属于油茶树的同化量C.套种技术可以提高树木和茶树菇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D.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 A解析 茶树菇利用的油茶树枯朽树桩中的能量,属于油茶树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B错误;茶树菇属于分解者,不能直接利用阳光,C错误;该林场的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传递效率,D错误5.某生态系统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其中乙、丙和丁构成一条食物链:乙丁,甲和乙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为能量流经丙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1可知甲、乙属于互利共生关系B.食物链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流向M的能量是乙同化的能量D.为了使丙同化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方向,可以对丙进行圈养答案 C解析 分析甲图可知甲和乙同增同减,说明甲与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A正确;食物链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流向M的能量一部分是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是乙同化的能量,C错误;为了使丙同化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方向,可以人为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例如对丙进行圈养,避免其流向丁,D正确。6(2023·江苏南京高三模拟)下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甲~戊各个种群能量数值(单位:102 kJ·m2·a1),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己为分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种群储存的能量66.22.1408.50.81.921.1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84.69.7554.31.69.5211.0 A.丙属于生产者,己位于第二营养级B.乙与戊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5%D.若湖泊受到重度污染,可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等很快消除答案 C解析 己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A错误;根据表中的食物网分析,乙和戊只有种间竞争关系,没有捕食关系,B错误;第三营养级是乙和戊,同化的能量为11.811.423.2,第二营养级是甲,同化的能量为150.8,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3.2÷150.815%C正确;若湖泊受到重度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则可能该生态系统会崩溃,不会恢复,D错误。7.下图为某总面积为300 hm2的湿地受有害物质a污染后,有害物质a的浓度在各营养级部分生物种类体内的变化情况。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燕鸥系统中燕鸥种群的K值为1 200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不超五个营养级B.图示说明了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害物质a的浓度越高C.当燕鸥的种群密度约为4/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鱼的同化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答案 C解析 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当食物链超过五个营养级后,常常传到第六营养级的能量往往不足以供应其生命活动所需,故食物链常常不超过5个营养级,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燕鸥的K值为1 200只,所以当燕鸥的种群密度约为4/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8.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 B解析 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乙种鱼从甲种鱼处同化的能量为d,而甲种鱼同化的能量为bce,则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B正确;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过多,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减少,C错误;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二、多项选择题9(2023·江苏镇江高三模拟)如图为某水域中的部分食物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虾与轮虫,海鸟与小鱼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若轮虫的数量减少,则浮游植物的能量会更多地直接流入虾,使其数量增加C.浮游植物到栉水母的能量传递效率低于10%是由于呼吸散失了很多能量D.若增加部分食物链,使得生物的食物充足,不能提高能量利用率答案 BD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海鸟与小鱼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只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浮游植物到栉水母的能量传递效率低于10%是由于浮游植物的同化量还流入了和栉水母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种群内,C错误;增加部分食物链,使得生物的食物充足,不能提高能量利用率,只有增加能量利用的环节才能提高能量利用率,D正确。10.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ABCDEF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生物,其中A生物的同化量为3×1010 kJB生物的同化量为1×109 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被捕食者捕食者ABCDEFB     C     D     E    F     A.表中的六种生物共同构成了该农田的生物群落B.该农田生态系统仅有三条食物链C.理论上F的同化量最多为4×108 kJD.该农田生态系统在能量上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在物质上能实现自给自足答案 ABD解析 农田生物群落是指这个区域内所有生物,表中六种生物中一定没有分解者,故不能代表生物群落,A错误;因表中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故农田的生物群落的食物链至少有三条ABFACEFADEFB错误;能量按20%传递F获得的能量最多,该效率下第二营养级(BCD)共获得6×109 kJ,因B生物的同化量1×109 kJCD共同化能量5×109  kJ,这样F获得的能量为1×109×20%5×109×20%×20%4×108(kJ)C正确;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为的投入物质,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不能实现自给自足,D错误。11(2023·江苏宿迁高三模拟)下表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虫鸟种群中的全部流动情况。项目摄入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能量(×103 kJ )32128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食虫鸟种群未被同化的能量占摄入能量的37.5%B.未被同化中的部分能量以粪便的形式从食虫鸟传递给分解者C.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与呼吸散失的热能之和就是该鸟的同化量D.正常情况下,同化相同的能量,该食虫鸟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比青蛙低答案 BD解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青蛙属于变温动物,食虫鸟是恒温动物,为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同化相同的能量,其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比青蛙高,D错误。1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四个环节。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图中W1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100%D.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答案 ABD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W1,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D1,故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错误。三、非选择题13.研究小组对某人工鱼塘中部分生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分析后获得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发现,适当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饲料投放量,均可使鱼产量大幅度提高。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可取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也捕食鱼塘中的B,小龙虾与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预期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A的同化量以相同的比例来自各条食物链(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以20%计算),当A同化129 kJ的能量时,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kJ(4)在混合放养的鱼塘加入肉食性的乌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是否有利,并简要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捕食和竞争 先快速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2 365 (4)不利,乌鱼捕食其他鱼类,增加了营养级,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减少解析 (1)该鱼塘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故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生产者(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饲料)。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既可取食水生植物,也对鱼塘中的B进行捕食,因而小龙虾与B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弃对该鱼塘的管理,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的变化是先快速增加,然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3)A同化129 kJ的能量,1/3来自浮游植物BA1/3来自其他水生植物CA1/3来自其他水生植物A,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共需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为129×1/3÷20%129×1/3÷20%÷20%129×1/3÷20%÷20%2 365(kJ)14.蝗灾指蝗虫聚集引起的自然灾害,大量的蝗虫使农作物遭到破坏,甚至发生饥荒。回答下列问题:(1)某蝗虫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2·a)]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1.05×1097.50×1087.20×108 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只有________%用于生长发育繁殖。(2)飞蝗具有两种聚集行为上差距明显的生态型,其中群居型总是寻求同类聚集而居,散居型则躲避同类。由此可知引发蝗灾的是______________型飞蝗。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下当密度超过6/m2后,散居型飞蝗会转变为群居型飞蝗。为监测某地飞蝗的种群密度,可选择______________法统计虫卵的数目。对成虫进行调查时,设置5种不同面积的抽样环,将铁环投出23 m,观察统计铁环区域内飞蝗成虫的数目,结果如下表所示。笼罩值指用密闭的笼子捕捉某区域所有蝗虫后逐个计数后计算的结果。日期笼罩值昆虫平均密度(/m2)抽样环面积(m2)0.020.050.100.200.356251.041.671.051.200.790.797250.481.280.610.570.370.268151.201.401.250.910.730.698301.091.451.071.040.870.745种不同抽样环中与笼罩值相比误差最小,统计结果可信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m2的抽样环。虽然该面积抽样环统计的可信度最高,但在调查较大面积的蝗虫密度时,还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3)研究某种蝗虫在罩笼试验和模拟取食两种方式下对牧草的损失量如图所示。据图可知,罩笼试验中,5/m2蝗虫使牧草______________(增产减产);模拟取食实验中,该蝗虫的密度超过______________/m2使牧草减产,这说明监测蝗虫的______________蝗灾的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4)我国开展对蝗虫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治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飞蝗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改造以达到控制飞蝗数量的目的。以下方式属于生态治理的有__________种植飞蝗不喜食的植物 保护飞蝗天敌的栖息地 播撒寄生于飞蝗的绿僵菌 挖掘并消灭飞蝗产的卵答案 (1)4 (2)群居型 样方 0.05 若样方数过多,增加统计难度;若样方数少,统计精确度差 (3)增产 11 种群密度 (4)①②解析 (1)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表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等于(7.57.2)×108J/(hm2·a),故有(0.3×108)/(7.5×108)4%(2)蝗灾指蝗虫聚集引起的自然灾害,大量的蝗虫使农作物遭到破坏,故引发蝗灾的是群居型飞蝗。飞蝗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统计飞蝗种群密度,但其虫卵无活动能力,需采用样方法进行统计虫卵密度。由表中数据可知,5种不同抽样环中与笼罩值相比误差最小,统计结果可信度最高的是0.05 m2的抽样环。虽然该面积抽样环统计的可信度最高,但在调查较大面积的蝗虫密度时,还存在若样方数过多,增加统计难度;若样方数少,统计精确度差等问题。(3)由图可知,罩笼试验中,5/m2蝗虫使牧草损失量为负值,也就是说牧草增产;模拟取食实验中,该蝗虫的密度超过11 /m2时牧草开始减产,说明监测蝗虫的种群密度在蝗灾的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4)种植飞蝗不喜食的植物是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减少飞蝗的食物来源达到治理的目的,属于生态治理;保护飞蝗天敌的栖息地是通过改造生态环境增加飞蝗天敌数量达到治理的目的,属于生态治理;播撒寄生于飞蝗的绿僵菌、挖掘并消灭飞蝗产的卵,未改造生态环境,不属于生态治理,故选①② 

    相关试卷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作业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体液调节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体液调节作业含答案,共11页。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作业含答案,共1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