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6月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炎陵县2023年上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生物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核糖核酸酶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酶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该酶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比合成前减少了2214
C. 在维持该酶空间结构的因素中,可能有氢键和二硫键
D. 该酶氨基酸序列不影响其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数目和肽链的空间结构造成的。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详解】A、由图可知,该酶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
B、据图分析,该酶分子是由12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1条肽链,该酶中的肽键数量为124-1=123个。该酶形成过程中,脱去了123个水,形成了4对二硫键(-S-S-),相对分子质量比合成前减少了123×18+8=2222,B错误;
C、在维持该酶空间结构的因素中,可能有氢键(氨基酸残基之间形成)和二硫键(巯基之间),C正确;
D、氨基酸序决定列了蛋白质分子中氢键和二硫键的位置,使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C。
2. 在生物学实验中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及试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高中生物教材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或材料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试剂或材料
目的或原因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无水乙醇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并分离
B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黑藻叶片
黑藻叶片有大液泡和叶绿体
C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甲紫溶液
碱性染料,使染色体着色
D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碘液
检测淀粉是否被分解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因为绿叶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实验用的试剂是层析液,因为绿叶中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实验材料具备的条件:活的成熟(有中央大液泡)的植物细胞。
3、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甲紫溶液,旧称龙胆紫溶液)着色。
【详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所使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色素的分离所使用的试剂是层析液,A错误;
B、黑藻叶片叶肉细胞有大液泡及绿色的叶绿体,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B正确;
C、甲紫溶液为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用碘液检测淀粉是否被分解,但不能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检测需要水浴加热,会使变量温度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3. 真核细胞的自噬主要有三种形式:微自噬(溶酶体膜或液泡膜直接内陷包裹底物并降解的过程)、巨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如图表示某种巨自噬的过程,其中自噬小体来自内质网,溶酶体来自高尔基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进行微自噬时,离不开生物膜的流动性
B. 细胞进行图示巨自噬的产物中有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C. 自噬溶酶体内可以发生不同生物膜的降解过程
D. 有些离开高尔基体的小囊泡可合成多种水解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详解】A、细胞进行微自噬时,溶酶体膜或液泡膜会内陷并包裹底物,该过程需借助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细胞进行图示巨自噬时,能将底物蛋白降解,产生的游离氨基酸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自噬溶酶体可以降解自噬小体的部分生物膜以及衰老的线粒体膜,C正确;
D、溶酶体来自高尔基体,但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D错误。
故选D。
4. 好氧生物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时,丙酮酸首先会分解成乙酰辅酶A和。研究发现,在厌氧细菌H中有利用乙酰辅酶A和合成丙酮酸,进而生成氨基酸等有机物的代谢过程。科研人员利用标记的,和酵母菌提取物培养基培养H菌,检测该菌中谷氨酸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是和,场所在线粒体基质
B. 可推测浓度升高,有利于乙酰辅酶A和生成丙酮酸
C. H菌中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间的转化方向取决于的浓度
D. 由实验结果可推测H菌可以固定,其代谢类型为自养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 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 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 [H],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直接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详解】A、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是CO2 和[H],场所在线粒体基质,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
B、由图中信息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 13CO2浓度增大,厌氧细菌H中谷氨酸的13C 所占的比例越大,谷氨酸是由乙酰辅酶A和CO2合成丙酮酸进而生成的代谢产物,所以有利于乙酰辅酶A和 CO2 生成丙酮酸,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好氧生物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时,丙酮酸首先会分解成乙酰辅酶A和CO2 ,在厌氧细菌H中有利用乙酰辅酶A和CO2 合成丙酮酸,进而生成氨基酸等有机物的代谢过程,由此可见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间的转化方向取决于O2 的浓度,C错误;
D、自养生物是指能利用 CO2和 H2O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而H菌利用乙酰辅酶A和 CO2合成丙酮酸,进而生成氨基酸等有机物,是进行有机物的转换,因此它不属于自养生物,D错误。
故选B。
5. 对老鼠()睾丸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将细胞分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A组
B组
C组
染色体数目/条
80
40
20
细胞数目/%
15
55
30
A. 只有A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
B. B组细胞内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C. 三组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均为一条X和一条Y
D. 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A组和B组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末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
【详解】A、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末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B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前期、中期以及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若B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则细胞中有2条X或2条Y染色体,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故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B组细胞中,若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姐妹单体上所携带的基因由相同基因变成了等位基因,则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即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A组细胞,D正确。
故选D。
6. 某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A/a,B/b,C/c……)控制,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将纯合的白花品系甲和纯合的红花品系乙杂交得,开红花,让与甲杂交得,中红花∶白花=1∶7。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7
B. 该花色的遗传只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
C. 若让自交得子代,子代中红花基因型的种类数比白花的多
D. 出现1∶7的条件之一是产生8种基因型的配子,且雌雄配子数量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中说: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由此可知,只要表现为白色,则必定至少含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F1红花与甲的杂交实验可能为测交,若F1为杂合程度最高的杂合子,则F1测交后代红花(A B C ……)所占的比例为(1/2)n,题干中F2红花所占的比例为1/8,即(1/2)3,所以该花色的遗传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
【详解】A、由题意可知,只要表现为白色,则必定至少含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F1红花与甲的杂交实验可能为测交,若F1为杂合程度最高的杂合子,则F1测交后代红花(A B C ……)所占的比例为(1/2)n,题干中F2红花所占的比例为1/8,即(1/2)3,所以该花色的遗传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F1是含3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测交后代F2中白花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cc,所占比例为1/8,所以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7,A正确;
B、F1是含3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所以会产生8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但雌雄配子数量通常不相等,B错误;
C、F1自交得子代,子代基因型的种类数共有27种,红花基因型的种类数为8种,白花基因型的种类数为27-8=19(种),所以红花基因型的种类数比白花的少,C错误;
D、F1是含3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所以会产生8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但雌雄配子数量通常不相等,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关于遗传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
B. 摩尔根等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用对比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遗传规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荧光标记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以DNA衍射图谱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A错误;
B、摩尔根让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发现白眼的遗传是与性别相联系的,从而得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来又通过测交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与35S标记的两组实验相互对照(对比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对分离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D正确。
故选A。
8. 非洲爪蟾的卵细胞受精后,受精卵经多次有丝分裂形成卵裂球,卵裂球总体积与受精卵相当。受精卵的第1个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为75min,从第2个到第12个细胞周期的每个周期仅持续30min。非洲爪蟾普通体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24小时,非洲爪蟾的体细胞标准细胞周期和早期胚胎细胞周期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早期胚胎的S期持续时间比体细胞的S期持续时间长
B. 早期胚胎的细胞周期被认为仅含S期和M期,说明不需要进行DNA复制
C. 受精卵细胞体积较小,相对表面积大,所以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较短
D. 卵细胞已积累大量物质基础,可基本满足早期胚胎发育的物质需要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为G1期、S期和G2期,其中G1期细胞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做准备,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细胞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准备。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间两极。
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由题图可知:体细胞S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1/3,因为非洲爪蟾普通体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24小时,所以其S期大约是8小时;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周期中S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1/2,最大为25min,故早期胚胎的S期持续时间比体细胞的S期持续时间短,A错误;
B、非洲爪蟾的早期胚胎细胞,因为细胞分裂快,无G1期,G2期非常短,S 期也短,因为所有复制子都激活。以至认为仅含有 S 期和 M期,即一次卵裂后,新的卵裂球迅速开始DNA复制,然后立即开始下一次卵裂,B错误;
C、受精卵经多次有丝分裂形成卵裂球,卵裂球总体积与受精卵相当,相对表面积大,而受精卵细胞相对表面积小,C错误;
D、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使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更多的集中在卵细胞中,使受精卵内有大量的细胞质,细胞质中的卵黄是受精卵最初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可基本满足早期胚胎发育的物质需要,D正确。
故选D。
9.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癌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B. 细胞衰老会发生线粒体减少、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体积变小等现象
C. 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或产生了甲胎蛋白的细胞可能是癌细胞
D.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它有一些独具的特征。
1、能够无限增殖。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在人的一生中,体细胞能够分裂50次—60次,而癌细胞却不受限制,可以长期增殖下去。
2、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培养中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当这种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后就变成球形了。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粘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代谢减慢,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正确;
B、细胞衰老会发生线粒体减少、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体积变大等现象,B错误;
C、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或产生了甲胎蛋白的细胞可能是癌细胞,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C正确;
D、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正确。
故选B。
10. 甲生物的核酸中有5种碱基,其中嘌呤占60%、嘧啶占40%;乙生物的核酸中有4种碱基,其中A+G=T+C;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比例为:嘌呤占40%、嘧啶占60%,则甲、乙、丙三种生物分别可能是( )
A. 果蝇、T2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 B. 大肠杆菌、T2噬菌体、酵母菌
C. 蓝细菌、肺炎链球菌、烟草细胞 D. T2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豌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甲生物的核酸中有5种碱基,因此甲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符合要求;乙生物的核酸中有4种碱基,其中A+G=T+C,因此乙生物最可能只有DNA一种核酸,属于DNA病毒,T2噬菌体属于DNA病毒;丙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嘌呤和嘧啶占比不同,因此该生物可能是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综合上述分析,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1.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行了如下4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③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大肠杆菌。以上4个实验,经短时间保温、离心后,能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分是( )
A.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B. 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 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
D.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噬菌体DNA的细菌分开,因此上清液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
【详解】①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蛋白质不进入细菌内,故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14C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离心到上清液中,而噬菌体的DNA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是沉淀物和上清液;
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其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DNA均被标记,由于子代噬菌体存在大肠杆菌内,所以离心后放射性出现在沉淀物中。
故选C。
12.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根本上讲,若没有突变,进化将不可能发生
B. 迁入、迁出不会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定向的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有些物种可以不通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或人工诱导多倍体。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新基因的根本来源,A正确;
B、迁入、迁出会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错误。
故选A。
二、不定向选择题
13. 某研究小组将水稻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制成提取液Ⅰ、提取液Ⅱ,然后按照下表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下列对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步骤
甲
乙
丙
1
加入2 ml淀粉容易
2
1 ml提取液Ⅰ
1 ml提取液Ⅱ
1 ml蒸馏水
3
45℃水浴保温5min
4
等量斐林试剂,65℃水浴加热
5
观察试管中液体颜色
A. 甲是浅砖红色、乙是砖红色、丙是无色
B. 在适宜温度下,萌发的种子中合成的淀粉酶较多
C. 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将淀粉分解麦芽糖和葡萄糖
D. 实验中淀粉溶液的浓度、淀粉溶液的温度、淀粉溶液的量属于无关变量
【答案】BD
【解析】
【分析】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详解】A、分析题意,将小麦分别置于两种温度下培养,由于30℃的条件下小麦代谢较20℃条件下要旺盛,所以提取液Ⅰ中含有淀粉酶的量比提取液Ⅱ中多,最终导致试管甲中淀粉被水解的量少于试管乙,即试管乙中产生的麦芽糖的量多于试管甲,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并置于45℃水浴中后,甲试管中呈现砖红色的程度较乙试管浅,图中的丙试管由于没有淀粉酶,所以无颜色变化,该试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对照作用,由于斐林试剂本身是蓝色的,故甲是浅砖红色、乙是砖红色、丙是蓝色,A错误;
B、适宜温度下,萌发的种子代谢旺盛,合成的淀粉酶较多,B正确;
C、萌发种子制成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形成葡萄糖,C错误;
D、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的萌发种子的提取液,淀粉溶液的浓度、淀粉溶液的温度、淀粉溶液的量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BD。
14.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某细菌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形成念珠状结构—多聚核糖体(如图所示)。多聚核糖体上合成同种肽链的每个核糖体都从mRNA同一位置开始翻译,移动至相同的位置结束翻译。多聚核糖体所包含的核糖体数量由mRNA的长度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翻译过程中,各核糖体从mRNA的3'-端向5'-端移动
B. 该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C. 图中5个核糖体同时结合到mRNA上开始翻译,同时结束翻译
D. 若将细菌的某基因截短,相应的多聚核糖体上所串联的核糖体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图示为翻译的过程,在细胞质中,翻译是一个快速高效的过程。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详解】A、翻译的模板是mRNA,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从mRNA的5'-端向3'-端移动,A错误;
B、翻译时,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B正确;
C、图中5个核糖体是先后结合到mRNA上开始翻译的,最右边的核糖体最早结合上,也最早结束翻译,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多聚核糖体所包含的核糖体数量由mRNA的长度决定,故若将细菌的某基因截短,相应的多聚核糖体上所串联的核糖体数目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ACD。
15. 如图为动物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表示细胞的生长,更有利于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而持续生长
B. 过程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结果是使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增加
C. 过程④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其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细胞增殖过程中,DNA会进行复制
【答案】A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加,④是细胞分化,细胞的种类增加。
【详解】A、过程①表示细胞的生长,但受到核质比的限制,细胞不会持续生长,A错误;
B、过程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结果是使细胞的数量增加,但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
C、过程④是细胞分化,是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使细胞种类增加,其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细胞分裂过程中,DNA会进行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B。
16. 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a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a个
B. 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1/2n
C. 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
D. 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M %,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 %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按照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配对的碱基相等;2.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新合成才子代DNA分子都是由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组成。
【详解】A、一个含有a个腺嘌呤的DNA分子在第n次复制相当于新合成2n-1个DNA分子,则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2n-1×a个,A错误;
B、DNA分子的双链被32P标记,复制n次,形成2n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被标记,子代DNA被标记的DNA分子占2/2n,B错误;
C、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染色体均被标记,其中每个染色体中的DNA分子均为单条链被标记,经过第二次复制后,处于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被标记,但只是 其中的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进入后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但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只有一半,经过后期,分开的子染色体随机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因此,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是不能确定的,C错误;
D、由于双链DNA分子中,遵循G与C配对、A与T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双链DNA分子中G+C的比例与每条单链DNA分子中G+C的比例相等,因此,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D正确。
故选D。
三、非选择题
17. 衣藻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研究者以衣藻为实验材料,开展影响生长的深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衣藻与蓝细菌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______。
(2)当浓度适当增加时,衣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加。这是由于在酶的作用下,位于______的与结合,生成更多的,接受______释放的能量,然后被进一步还原,之后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更多糖类。
(3)TOR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激酶,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加快代谢和生长。①为确定光合作用与TOR活性的关系,研究者对正常光照条件下的衣藻进行黑暗处理12h后,测定其TOR活性。接着将衣藻均分为2组,甲组不做处理,乙组添加GLA(一种暗反应抑制剂),再次进行光照处理,测定其TOR活性。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项目
黑暗12h
光照(甲组)
光照(乙组)
GLA
不添加
不添加
添加
TOR活性
+
+++
+
注:“+”数量越多,表明TOR活性越强。
据表可推测出光合作用与TOR活性的关系是______。
②如图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及其中间产物形成氨基酸的途径。进一步研究表明暗反应固定的可通过增加谷氨酰胺的含量从而提高TOR的活性。以下能为上述结论提供证据的是______。
A.阻断图示中淀粉的合成途径,TOR活性减弱
B.阻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合成,TOR活性增强
C.阻断谷氨酸到谷氨酰胺的合成,TOR活性减弱
D.阻断氧代戊二酸到谷氨酸的合成途径,TOR活性减弱
(4)请结合上述研究及所学知识,阐述浓度适度增加可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衣藻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 ①. 叶绿体基质 ②. ATP和NADPH
(3) ①. 光合作用是通过暗反应来直接增强TOR的活性的或光合作用可增强(恢复)TOR活性,且暗反应起直接作用 ②. BC
(4) ①. 浓度增加,使光合作用增强,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可用于氧化分解供能及为代谢提供某些原料 ②. 同时暗反应中间产物转化生成更多的谷氨酰胺,促进TOR活性增强,合成蛋白质增多,生长速度加快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O2,以及ATP的形成;
②暗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包括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C5和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衣藻是真核生物,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二者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衣藻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小问2详解】
当CO2浓度适当增加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增强,位于叶绿体基质的C5与CO2结合,生成更多的C3,C3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被NADPH还原,之后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更多糖类。
【小问3详解】
①对比黑暗处理组和甲组可知,黑暗处理组TOR活性比甲组弱,说明光合作用可增强TOR活性;对比甲组和乙组可知,甲组TOR活性比乙组强,结合GLA是一种暗反应抑制剂,说明光合作用可增强TOR活性是暗反应起直接作用。由于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ATP与NADPH,则停止光照后的短时间内,暗反应无法进行,而暗反应对增强TOR活性起直接作用,从而导致TOR活性降低。
②A、阻断淀粉的合成,丙酮酸的含量增加,氧代戊二酸含量增加,导致谷氨酰胺含量增多,则TOR活性增强,A错误;
B、阻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合成,则丙酮酸更多地去合成氧代戊二酸,谷氨酰胺含量增多,则TOR活性增强,B正确;
C、阻断谷氨酸到谷氨酰胺的合成,谷氨酰胺含量减少,则TOR活性减弱,C正确;
D、阻断氧代戊二酸到谷氨酸的合成途径,谷氨酰胺含量增多,则TOR活性增强,D错误。
故选BC。
【小问4详解】
结合题干文字信息(TOR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激酶,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加快代谢和生长)以及图中所示中间产物形成氨基酸的途径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CO2浓度适度增加可使光合作用增强,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可用于氧化分解供能及为代谢提供某些原料;同时暗反应中间产物转化生成更多的谷氨酰胺,促进TOR活性增强,合成蛋白质增多,生长速度加快。
18. 蚕豆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因红细胞中缺乏正常的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导致进食新鲜蚕豆后可发生急性溶血。患者常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发生溶血性贫血,但并非所有的G6PD缺乏者吃蚕豆后都发生溶血,而且成年人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儿童。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推测蚕豆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2)某机构对6954名婚检者进行蚕豆病筛查,共发现193例患者,其中男性158例,女性35例,初步推测蚕豆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决定的。
(3)研究表明,GA、GB、g互为等位基因,且位于X染色体上,GA、GB控制合成G6PD,而g不能控制合成G6PD。图1所示为某家族蚕豆病遗传系谱图,图2所示为该家族部分成员相关基因的电泳图谱。
图1中Ⅱ-10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图1中Ⅱ-7为患者,推测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表观遗传。为探究Ⅱ-7患病原因,现对Ⅱ-7的GA、GB、g进行基因检测,观察电泳图谱,若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若__________,则为表观遗传。
【答案】(1)基因、环境因素、年龄
(2)隐性 (3) ①. XGAY ②. 只存在g一条电泳条带 ③. 存在GB和g(GA和GB)两条电泳条带
【解析】
【分析】1、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小问1详解】
G6PD缺乏者平时不患病,但食用蚕豆后有可能发生溶血,说明引起蚕豆病的因素包括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成年人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小儿说明该病还与年龄因素有关。
【小问2详解】
193例患者,其中男性158例,女性35例,患病有男有女,且男女比例不等,则初步推测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3详解】
由题图1和图2分析可知:Ⅰ-1个体基因型为XᴳᴮY,I-2个体基因型为XᴳᴬXᵍ,I-3个体的基因型为XᴳᴬXᵍ,I-4个体的基因型为XᴳᴬXᴳᴬ,Ⅱ-10个体为正常男性,其Y染色体来自I-4个体,X染色体来自I-3个体,故其基因型为XᴳᴬY;Ⅱ-7为患者,如果病因是基因突变,其基因型为XᵍXᵍ,是纯合子,电泳图只存在g一条电泳条带;如果病因是表观遗传,其基因型为XᴳᴮXᴳᴬ或XGBXg,是杂合子,电泳图存在两条(GB和g)或(GA和GB)电泳条带。
19. 下面两组图像为某高等哺乳动物细胞分裂图1,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丙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细胞。图中丁细胞是___________细胞。此时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______条。
(2)用显微镜观察该动物的生殖器官的装片,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
(3)图甲细胞所处细胞周期的上一个时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
(4)图2和图3是某同学在研究精原细胞减数分离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绘制的的过程图,图2中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如图所示四种精细胞的原因是______。产生图3所示结果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减数分裂Ⅰ后期 ②. 次级精母细胞 ③. 4
(2)精原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3)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4) ①.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交)换 ②.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解析】
【分析】分析细胞分裂图:图中甲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由于其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为初级精母细胞;乙为精原细胞;丁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没有分裂且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
【小问1详解】
图1中丙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分裂Ⅰ后期的细胞。图中丁细胞无同源染色体,是次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4条。
【小问2详解】
观察生殖器官的装片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可能为有丝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是精原细胞,也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小问3详解】
图甲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上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小问4详解】
图2中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如图所示四种精细胞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交)换,产生图3所示结果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20.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一系列体内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感受态R型细菌与S型细菌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图2所示,感受态是指受体菌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4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_____型细菌和_____型细菌。
(2)除了观察菌落特征或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有无荚膜外,据图1可知,还可以将细菌注入小鼠体内,通过观察小鼠的_____来区分R型和S型细菌。
(3)图2步骤_____(填数字)是将S型细菌加热杀死的过程;S型细菌的DNA双链片段与A细胞膜表面的相关DNA结合蛋白结合,其中一条链在核酸酶的作用下分解,另一条链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C细胞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产生大量的_____型细菌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理是______。
【答案】 ①. S ②. R ③. 生活情况 ④. ① ⑤. S ⑥. 基因重组(DNA重组)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起到“转化因子”的作用,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此,在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S型和R型细菌。
(2)据图1可知:可以用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区分R型和S型细菌。
(3)识图分析可知,图2中步骤①是将S型细菌加热杀死的过程;C细胞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产生大量的S型细菌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根据图2中R型细胞转化为S型细菌的过程可知,S型细菌DNA的一条链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使得C细胞分裂后形成大量的S型细菌,因此转化原理为基因重组(DNA分子重组)。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的机理,能够结合图示和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21. 图1是Y基因表达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过程②的局部放大,请据图回答:
(1)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Y基因由于①____________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该过程还需要______________酶的参与。
(2)决定苏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 ,将氨基酸运输至图2中结构的工具是________。
(3)图1中②过程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填“M→N”或“N→M”)在②中不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4)②过程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
(5)若在苏氨酸对应的mRNA上的ACU后插入三个核苷酸,合成的多肽链中除在苏氨酸后多一个氨基酸外,其余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转录 ②. RNA聚合酶 ③. ACU ④. 转运RNA ⑤. N→M ⑥. 相同 ⑦. 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或肽链) ⑧. 一个密码子由3个碱基(核糖核苷酸)组成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表示转录形成mRNA、②表示翻译过程,图2表示正在进行翻译过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无法解开双螺旋结构而阻止了①转录过程,该过程还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2)密码子在mRNA上,所以决定苏氨酸的密码子是ACU,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的工具是tRNA。
(3)从图1中②过程核糖体上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N→M。在②中由于模板链mRNA是一样的,故不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相同。
(4)过程②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5)若在苏氨酸对应的mRNA上的ACU后插入三个核苷酸,合成的多肽链中除在苏氨酸后多一个氨基酸外,其余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一个密码子由3个碱基(核糖核苷酸)组成。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图为核糖核酸酶的结构模式图, 真核细胞的自噬主要有三种形式, 对老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