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世纪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学科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感冒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体温升高等症状,服用消炎药阿司匹林后,体温虽恢复正常,但同时也出现了胃液酸性增强,血浆中转氨酶增多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患者若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则肺部组织液增加
B. 胃液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而转氨酶只分布于细胞内液
C. 人体的胃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胃液
D. 内环境中缓冲对的调节能缓解胃液酸性增强产生的不适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详解】A、肺部感染患者的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肺部会从周围吸收水分,导致组织液增加,A正确;
B、胃液属于消化道内的成分,不属于细胞外液,转氨酶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存在于细胞中,若肝脏受损,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清转氨酶含量升高,因此转氨酶可存在内环境中,B错误;
C、人体的胃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
D、内环境中缓冲对调节的是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平衡,而胃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2.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 寒冷时出现寒颤进而感冒发烧
B. 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的现象
C. 注射疫苗后,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A、寒冷时出现寒颤进而感冒发烧,说明内环境理化性质失衡,A错误;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破坏,B错误;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C正确;
D、血钙过多引起肌无力,是内环境中成分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表现,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C。
3. 当右脚踩到一个尖锐物时会产生屈肌反射,通过弯曲而远离伤害性刺激,同时承重被转移至左侧肢体,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脚的皮肤
B. 产生运动是由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决定的
C. 左侧承重时伸肌运动神经元产生了兴奋
D. 大脑不参与受伤害产生痛觉并远离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题图:当侧脚碰到尖锐物时屈肌兴奋,伸肌抑制,脚抬起;而另一侧屈肌抑制,伸肌兴奋,接受承重转移。
【详解】A、“右脚踩到一个尖锐物时会产生屈肌反射”,说明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脚的皮肤,A正确;
B、屈肌反射为低级反射,由位于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做出运动决定,B正确;
C、另一侧接受承重转移时,与受尖锐物刺激一侧相反,其伸肌兴奋而收缩,屈肌兴奋抑制而舒张,C正确;
D、产生感觉一般都需要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4. “几乎一切生物行为的动机,都可以归结为‘通过学习与记忆寻求奖励或者逃避惩罚’,如果神经系统在动机的处理上出现了失调,就会导致消极情绪、抑郁等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学习与记忆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学习与记忆是由大脑皮层中特定的单一脑区控制的
C. 消极情绪可通过自我调适好转,而抑郁必须立即到医院去接受专业治疗
D. 情绪会影响学习与记忆,而聚精会神会提高感觉性记忆转入第一级记忆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如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详解】A、学习与记忆不属于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其他动物也有学习与记忆,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
B、学习与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的,B错误;
C、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当抑郁持续两周以上,则应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必须到医院去接受专业治疗,C错误;
D、情绪影响学习与记忆,聚精会神是指提高注意力,这会提高感觉性记忆转入第一级记忆的效率,D正确。
故选D。
5. 据统计,节食减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情绪低落等各种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节食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组织水肿
B. 节食过度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C. 过度节食可能使得钙盐吸收减少,诱发骨质疏松
D. 节食可能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而影响记忆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过度节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发全身组织水肿,A正确;
B、节食过度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此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B错误;
C、钙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成分,过度节食可能使钙盐吸收减少,影响骨骼发育,C正确;
D、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节食可使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人体记忆力,D正确。
故选B。
6. 截至2022年9月2日,全球猴痘确诊病例突破52875例,该病由猴痘病毒引发。猴痘病毒是一种含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它与天花病毒是近亲,人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烧、头痛、皮疹或皮肤损伤等症状。84消毒液、75%酒精等家用消毒剂可以杀死猴痘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天花疫苗和适量饮酒能预防猴痘
B. 一个猴痘病毒和一个大肠杆菌同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
C. 超速离心的纯猴痘病毒化学组成有核酸、蛋白质、脂质等
D. 猴痘病毒具有的中心法则的内容与人的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病毒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包膜中含有脂质;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接种天花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猴痘;体积分数为75%左右的酒精具有杀死猴痘病毒的作用。
【详解】A、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接种天花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猴痘。体积分数为75%左右的酒精具有杀死猴痘病毒的作用,但人饮酒的度数难以达到75%,故饮酒不能预防猴痘,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中任何一个结构层次,B错误;
C、猴痘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包膜中含有脂质,C正确;
D、猴痘病毒一种含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具有的中心法则的内容与人的相同,D错误。
故选C。
7.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 尖端、尖端、尖端
B. 尖端、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C. 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D. 尖端、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尖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向光性的原因: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详解】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为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生长素由尖端产生后向下端运输,促进胚芽鞘下端部位的生长,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因此尖端下端的伸长区部分会发生弯曲生长。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8.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土壤中蜘蛛、马陆等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属于群落层次的研究
B. 森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不同种群对光能的利用率
C. 群落的外貌与空间结构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等因素发生季节性变化
D.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空间受到竞争和捕食强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的边界和范围、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的生态位、群落演替等内容。
【详解】A、调查土壤中蜘蛛、马陆等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研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层次的研究,A正确;
B、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即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提高了空间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B错误;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因素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季节性变化,C正确;
D、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个物种所能占据的生态位空间,是受竞争和捕食强度影响的,D正确。
故选B。
9. 当弃耕农田转变为森林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进行的时间相对较快,可能与具有土壤或繁殖体有关
B.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所有生物的种间关系均会发生变化
C. 对于种群来说,群落演替是种群优胜劣汰的过程
D.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时会大于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弃耕农田土壤条件较好,并有种子或繁殖体,是次生演替,该过程进行的时间相对较快,A正确;
B、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某些因素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兔子与草的种间关系一直为捕食关系,B错误;
C、对于种群来说,群落演替中会不断发生优势取代,是种群优胜劣汰的过程,C正确;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人类的影响有时会大于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0. 甲生物没有核糖体,其元素组成只含有C、H、O、N、P、S;乙生物具有细胞器,但不具核膜;丙生物具有叶绿体和中心体;丁生物为自养型生物,但不能利用光能。下面对这四种生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生物可直接用培养基培养以便于观察菌落
B. 乙、丙两种生物都具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丙是低等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D. 丁生物利用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属于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甲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核糖体,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乙生物为原核生物。丙生物为低等植物。丁生物为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
【详解】A、甲生物没有核糖体,为病毒,病毒为寄生生物,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乙生物具有细胞器,但不具核膜,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但有核糖体,丙生物为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
C、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丙生物具有叶绿体和中心体,说明丙生物是低等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成分,C正确;
D、丁生物为自养型,但不能利用光能,说明丁生物能利用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11. 下表为某研究院收集到的某池塘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捕食者
被捕食者
绿藻
螺蛳
水草
鲫鱼
轮虫
螺蛳
√
√
鲫鱼
√
√
√
√
轮虫
√
A. 该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鲫鱼共占2个营养级
B. 上述几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就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C. 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
D. 若鲫鱼增加2kJ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绿藻和水草的能量共计20kJ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由表中信息可以写出5条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鲫鱼占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C正确;
D、若鲫鱼增加2kJ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绿藻和水草的能量共计2÷20%=10kJ,D错误。
故选C。
12. 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梳理出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增蓝天、保碧水、护净土、优生态等,为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下列相关措施错误的是( )
A.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工地码头扬尘治理可实现增蓝天
B. 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有助于保碧水
C. 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
D. 加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严禁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助于优生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口激增使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全球各地普降酸雨,荒漠化不断扩大,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
2、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四个方面。
【详解】A、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工地码头扬尘治理可减少污染物向空气中的排放,从而实现增蓝天,A正确;
B、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可以降低水污染程度,有助于保碧水,B正确;
C、重金属、农药和化肥是进入土壤的主要污染物,土壤的污染物主要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生物造成危害,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C正确;
D、保护生物野生动植物资源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下列叙述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的是( )
A. 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渠道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有利于提高运氧能力
C. 卵细胞的体积较大,营养物质丰富,有助于与周围环境高效地物质交换
D. 各种具膜细胞器把细胞分隔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室,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效率与细胞相对表面积呈正相关,细胞不断长大,即细胞的体积不断变大,则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减小,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效率降低。
【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渠道进行的,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A正确;
B、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内可以容纳更多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提高运氧能力,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B正确;
C、卵细胞的体积较大,相对表面积较小,这不利于它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各种具膜细胞器把细胞分隔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室,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互不干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D正确。
故选ABD。
14. 科研团队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中,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的变化,探究生物体如何维持pH的稳定,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和加入NaOH的量
B. 清水组中无维持pH稳定的物质存在
C. 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的pH变化趋势与缓冲液组相似
D. 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 这些酸性或碱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A、该实验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变化情况,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结合题图横坐标可知该实验中的另一自变量是NaOH的量, A正确;
B、加入少量NaOH后,清水组pH即刻发生变化,可见清水组中无维持pH稳定的物质存在,B正确;
C、血浆和缓冲液中都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在加入一定量的NaOH后pH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NaOH加入量持续增大,血浆和缓冲液组pH均有所上升,变化趋势相似,C正确;
D、结合题图曲线变化可知,缓冲液和血浆中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与缓冲液组相比,血浆组pH明显上升时所对应的NaOH添加量更大,表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D错误。
故选ABC。
15. 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 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
B.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 B中液体的量增多
C. A、B、C的 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D.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甲为红细胞,A是甲生存的直接环境,所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
【详解】A、图中A为甲红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为血浆,A错误;
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A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进入B(组织液)中,导致B增多,B正确;
C、内环境中的HCO3-、H2CO3等物质形成离子缓冲对,能够维持pH的稳定,C正确;
D、内环境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CD。
16. 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免疫自稳功能出现异常的表现
B.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
C. 过敏反应发作都比较迅速,接触过敏原几分钟就会出现反应
D. 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答案】BD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2、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系乱的免疫反应;
3、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出现反应,也可能24小时后才有症状。
【详解】A、过敏反应是免疫防御功能出现异常的表现,A错误;
B、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B正确;
C、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出现反应,也可能24小时后才有症状,C错误;
D、由于过敏反应与组织胺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共60分)
17.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结构中涉及_____个神经元,a由_____组成。
(2)针刺f时,e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该变化是由_____导致。兴奋通过图乙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的信号变化是_____。
(3)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____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B上的_____结合。某些离子的通道开启,使阴离子内流,从而_____(填“促进”或“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4)刺激a处时,b处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3 ②.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2) ①. 负电位→正电位 ②. 钠离子内流 ③. 电信号→化学信号
(3) ①. 突触小泡 ②. 特异性受体 ③. 抑制
(4) ①. 不能 ②.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由神经节或突触的结构推知,图甲中f为感受器,e为传入神经,d为突触,c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a为效应器。图乙为突触模式图,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
【小问1详解】
图甲中有一个中间神经元,共涉及3个神经元,a是效应器,有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
【小问2详解】
针刺f,兴奋传导到e,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兴奋通过图乙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的信号变化是由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小问3详解】
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因氨基丁酸能控制疼痛,说明是抑制性递质,且阴离子内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可以抑制突触后膜动作电位的发生。
【小问4详解】
a为效应器,刺激效应器,b传出神经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8. 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腺体A能分泌含碘的激素,则腺体A的名称是___________;若信号刺激是低温,则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除了激素甲外,还可能有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等参与。
(2)若信号刺激是由食物过咸引起的,则激素乙的名称是___________,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若信号刺激是一次性食用大量水果糖引起的,则激素丙是由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该激素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甲状腺 ②. 肾上腺素
(2) ①. 抗利尿激素 ②.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进行重吸收
(3) ①. 胰岛B ②.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调节,抗利尿激素参与水盐平衡调节。
【小问1详解】
含碘且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为甲状腺激素,腺体A为甲状腺。低温条件下,为了保持温度恒定,需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促进产热增加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小问2详解】
食物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参与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激素乙为抗利尿激素,其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进行重吸收。
【小问3详解】
大量食用糖导致血糖升高,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浓度降低的作用, 其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19.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其最外层的刺突蛋白与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ACEⅡ蛋白)结合,从而进入细胞。低钠血症或低血压的中老年人的肺部细胞膜的ACEⅡ蛋白合成增多。新型冠状病毒进入机体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导致肺部细胞受到细胞毒性T细胞严重攻击而受损,引起炎症风暴。请回答:
(1)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会被___________、B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摄取,这些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___________,并传递给_____________。
(2)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被激活的B细胞开始分裂、分化为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细胞再次遇到新型冠状病毒时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3)炎症风暴属于免疫性疾病中的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树突状细胞 ②. 细胞表面 ③. 辅助性T细胞
(2) ①. 病原体 ②.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变化 ③.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④. 记忆B细胞
(3)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代谢和繁殖。病毒的成分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核酸只有一种,即DNA或RNA,对于寄生在细胞内的抗原,一般首先通过细胞免疫使抗原暴露,再通过体液免疫的抗体清除抗原。
【小问1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突破机体的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开始发挥作用,产生特异性免疫。新型冠状病毒会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些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小问2详解】
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包括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被激活的B细胞开始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再次遇到新冠病毒时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该过程为二次免疫;
【小问3详解】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进入机体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导致肺部细胞受到细胞毒性T细胞严重攻击而受损,引起炎症风暴,因此炎症风暴属于免疫性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细胞因子大量增加引起炎症风暴的原理细胞因子大量增加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其快速增多,攻击肺细胞,使肺细胞受损。
20. 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调查时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
(2)调查统计发现松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 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松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松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________”形增长。松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松鼠种 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群落中的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4)A种乔木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_____________。影响其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可能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 ①. 样方法 ②. 随机取样
(2) ①. J ②. (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3) ①. 性别比例 ②. 出生率
(4) ①. 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 光照、温度和水分等
【解析】
【分析】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衰退型、增长型和稳定型;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其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为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小问1详解】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小问2详解】
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设起始数量为N0,则一天后的数量为N0×(1+1.47%),两天后的数量为N0×(1+1.47%)+[N0×(1+1.47%)]×1.47%=N0×(1+1.47%)2,以此类推,可得出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1+1.47%)t,即种群以恒定的倍数增加,因此种群数量为J形增长。松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松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小问3详解】
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群落中的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小问4详解】
决定A种乔木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光照、温度和水分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可影响植物种群数量的大小。
21. 刺龙牙为五加科多年生小乔木。芽、根和叶均可入药,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
(1)刺龙牙的嫩芽可食,具有清火、健胃的功效。春季,人们采摘刺龙牙顶芽后会导致侧芽的数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
(2)刺龙牙能够通过扦插的方式大量栽培,2,4-D能够促进插条生根。某兴趣小组为探究2,4-D促进刺龙牙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2,4-D溶液浓度(mol/L)
0
10-15
10-13
10-11
10-9
10-7
根的平均数量(条)
6
8
9
11
9
4
①2,4-D是一种生长素类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__等优点。
②实验前最好去除刺龙牙插条上的芽,目的是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理由是____________。
④为了确定最适于刺龙牙生根的2,4-D溶液浓度,该兴趣小组还需进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3)秋天,该兴趣小组准备施用脱落酸促进刺龙牙叶片提前脱落以便储存入药。为确定最佳的施用位置,该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l4C标记脱落酸(ABA)来研究其运输特点,开展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图中AB为茎尖切段,结果发现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答案】(1)摘除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加速生长
(2) ①. 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②. 避免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③. 能 ④. 与空白对照相比,较低浓度2,4-D溶液可以增加枝条生根数量,而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反而降低枝条生根数量 ⑤. 在2,4-D溶液浓度10-13和浓度10-19之间设置一系列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分别观察生根状况,找到生根数量最多的枝条所对应的2,4-D溶液浓度
(3)不是
【解析】
【分析】植物体内激素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人们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的化学性质。这些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在农林园艺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小问1详解】
摘除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使侧芽加速生长,故采摘刺龙牙顶芽后会导致侧芽的数量增加。
【小问2详解】
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②为避免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实验前最好去除刺龙牙插条上的芽。
③本实验在不同2,4-D溶液浓度下,根的平均数量不同,与空白对照相比,较低浓度2,4-D溶液可以增加枝条生根数量,而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反而降低枝条生根数量,故该实验结果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④由表格可知,在2,4-D溶液浓度为10-11mol/L时,根的平均数量最多,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最适于刺龙牙生根的2,4-D溶液浓度,应在根平均数量最多的2,4-D溶液浓度的两侧,即10-13mol/L和浓度10-19mol/L之间,因此在该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分别观察生根状况,生根的平均数量最多的一组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即为最适于刺龙牙生根的2,4-D溶液浓度。
【小问3详解】
分析题图,图中AB为茎尖切段,结果发现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放射性同位素l4C标记脱落酸(14C-ABA)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也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而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故该结果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