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新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模拟考(上海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新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模拟考(上海卷)01
    2023-2024学年新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模拟考(上海卷)02
    2023-2024学年新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模拟考(上海卷)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新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模拟考(上海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新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模拟考(上海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请赏析第②节中划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新高一开学考试上海模拟题
    一、 积累应用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中体现妇女提起衣襟兜芣苢的诗句是“   ”,体现妇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芣苢的诗句是“   ”。
    (2)《插秧歌》表现插秧的繁忙,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句子是:“   ,   。”
    (3)《插秧歌》一诗中农夫嘱咐妻子的诗句是:“   ,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但在唐、五代时就已经出现。温庭筠、韦庄是唐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五代时期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编辑为《花间集》,《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二部词集。
    B.南唐后主李煜是词史上第一流的大家,他早期的词多写男女的悲欢离合,题材狭窄,风格柔丽;后期的作品主要写亡国之恨,拓展了词的创作内容。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说的就是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的贡献。
    C.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体现了开阔的胸襟,包含了深沉的人生况味。苏轼极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词风雄壮,被视为豪放派的创始人,后人将他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陆游号放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多产诗人,其诗风雄浑,而词风哀婉,因此他与李清照一起被视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6.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⑤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⑥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⑦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⑧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⑨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⑩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9.请赏析第②节中划线的句子。
    10.文章末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文章开篇:“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安静”的多重意蕴。
    四、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各题。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③随物化④,荣名以为宝。
    【注释】①驾言迈:驾车远行。②寿考:寿命。③奄忽:很快。④随物化:指死亡。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悠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1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登泰山记》)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绝如缕 绝:断
    B.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
    D.苍山负雪 负:遭受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 舞:用作动词,跳舞。
    B.汶水西流 西:用作状语,向西。
    C.崖限当道者 限:名词用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D.明烛天南 烛:用作动词,照亮。
    16.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D.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讲究文采、韵律的古代文体,其滥觞于先秦。
    B.泰山,又名岱山、岱宗、东岳、泰岳,古代泰山封禅是国运昌盛的重要标志。
    C.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辽阳位于小辽水之南,衡阳位于衡山之北。
    D.丁未,干支纪日,古人还常以天干和地支纪年,如“壬戌之秋”中的“壬戌”。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①,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②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如今,袁隆平虽已功成名就,但依然奔走在田间,为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他的团队在内蒙古兴安盟1000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完成试种测产。该基地pH接近9,盐度高于0.6%,属于不毛之地。现在,这里不仅长出了水稻,试种结果还远远超过了预期。
    19.下列语句中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
    A.“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B.“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
    C.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D.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2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反复 比拟 借代 B.引用 排比 比拟
    C.排比 夸张 顶真 D.引用 顶真 夸张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B.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C.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D.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攻克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当记者询问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具体是怎样的时,他激动地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请以袁隆平的话为参照,以“我做过一个梦”开头,另选对象,再仿写一组句子。
    24.下面是一幅赞美袁隆平的对联的下联,请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拟写出上联。
    上联:   
    下联:造福亿万众,充盈口粮之仓
    25.请结合材料内容,为袁隆平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不少于60字。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人说,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
    有人说,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关于“阅读”,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围绕“阅读”这一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做一次主题演讲。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符合文体要求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2)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3)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袺、襭、秧、插、莳、匝、雏。
    故答案为:⑴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⑵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⑶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点评】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平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
    2.【答案】C
    【解析】【分析】 语段主要介绍《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③介绍《诗经》篇数;④①介绍《诗经》名称的由来,紧密相连;⑤②介绍《诗经》的内容,紧密相连;⑥的“齐、鲁、韩、毛四家”与空格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紧密相连,应放在末位;据此可排除ABD。故C正确。
    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语段的主题,其次要注意语段形式上的特点。语段形式上一般是按方位关系、时间关系、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弄清了整个语段的主题和关系,就可以对号入座,找到被选项的最佳位置了。
    3.【答案】D
    【解析】【分析】ABC项无误,D项陆游不属于婉约派,属于豪放派,与李清照一起被视为宋代婉约词派代表的是柳永。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答案】
    4.B
    5.D
    6.D
    7.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②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8.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4.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
    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
    D项,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故答案为:B。
    5.D“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故答案为:D。
    6.D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
    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
    故答案为: 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②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8.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④点。
    故答案为: 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答案】
    9.运用拟人、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荒芜但又充满生机(并不衰败)的自然之景,说明了地坛安静但“并非无声”的特点。
    10.“我”已经不再进入也不必进入地坛,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经扎根在我的心里。地坛在“我”的心中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地坛在心,实际上是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心灵家园、灵魂的归宿。
    11.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并非与世隔离,而是恒久而辽阔的心灵宁静。放弃强权、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坚守灵魂最初的眺望。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额抒发了什么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探究多重意蕴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答题时一般可以按照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的含义)、作用这几个步骤进行。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9.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运用对偶修辞,句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只有”“只有”是反复修辞,强化了地坛的荒芜、衰败。
    “吵闹着归来”“盘桓吟唱”“蜂飞蝶舞”“歌咏”运用拟人修辞,把自然物人格化,赋予自然物人的性情,以动感强烈的形象描绘地坛的生命和活力,说明了地坛安静但“并非无声”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表达了“我”与地坛的关系。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已不在地坛”,这一句是写实,“不在地坛”,指的是“我”离开地坛,“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地坛在我”,指的是“地坛”已进入“我”的骨血,因为地坛的“安静”已经在“我”的生命中扎入了根,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心灵的归宿。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探究多重意蕴的能力。结合“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可知,作者描绘了荒芜但又充满生机(并不衰败)的自然之景,“安静”指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等句子主要写的是作者在残疾了双腿之后,在地坛上时烦躁心理归于平静,不再想“死”的问题,可见,“安静”并非与世隔离,而是恒久而辽阔的心灵宁静。
    第八段“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以及第九段“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说明地坛的安静对史铁生来说第二重意义是让他认识到写作不是为了比赛、排名或其他的荣华富贵。可见,“安静”指放弃强权、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坚守灵魂最初的眺望。
    【答案】
    12.B
    13.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译文:
    调转车头我驾着车子开始远行啊,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我举目环顾广阔的四野啊,浩浩春风吹拂着无边青青的野草。
    一路上所见的没有样是我认识的故物啊,人怎能不感到自己会像野草一样很快地衰老。
    人生和草木的兴盛与衰败都有各自的时限啊,苦恼的是自己没有很早地建树起一生的功名业基。
    人不象坚固的金石啊,因此人的生命又岂能长寿而无尽期?
    生命很快就会急遽地衰老死亡啊,所以人要把荣禄与声名啊作为珍宝一样看重!
    12.C.“‘四顾’这两句用了比拟的手法”说法错误。因为“四顾”的主语是抒情主人公,而不是“小草”。
    故答案为:C。
    13.“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意思是: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路途遥远,长途跋涉,难以到达。“悠悠”,既可以指路途遥远之意,又指忧思之深;“悠悠涉长道”让我们感知到一位在遥远路途上艰难跋涉的忧思者形象。②“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意思是:抬头四顾,但见原野茫茫,春风吹拂摇动着原野上无边的青草。“摇”,写出了东风吹动百草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百草摇落的衰败之感;“悠悠”“摇”,叠词与单字交叠使用,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年华易逝的伤感。 故答案为: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
    【答案】
    14.D
    15.A
    16.A
    17.C
    18.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一条飘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3)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文言文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一、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提前;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二、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三、状语后置。四、主语后置。解答此类题型,要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以及相关的语法知识,平时要注意积累。
    (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参考译文:
    那时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打着拍子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节选自《赤壁赋》)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正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徠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
    (节选自《登泰山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苍山负雪”意思是:青山上覆盖着白雪,“负”,意思是覆盖着。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 A.“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吹洞箫者”是“客”的后置定语。
    B.“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C.“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D.“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判断句,“者……”表判断。
    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辽阳位于小辽水之南,衡阳位于衡山之北”错,应该是“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如辽阳位于小辽水之北,衡阳位于衡山之南”。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如画”,像图画一般;“居”,停留;“若带然”,像一条飘带。
    【答案】
    19.A
    20.B
    21.C
    22.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
    23.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故乡的城市像花园一样美,居民像鸟儿一样自由,楼房像森林一样错落有致。
    24.埋头几十年,成就杂稻之父
    25.他潜心研究数十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名满天下万人赞,却仍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标点符号掌握能力。平时要积累句号、问号、引号等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此题着重考查引号,应了解引号的用法并结合语句辨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引用、排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应了解这三种修辞的概念、把握其特点和构成规律,最后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主要语病是句子成分赘余和搭配不当,应在平时掌握常见的病句特征,最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补写语句的能力,应根据语境填写,注意语意连贯和字数限制。答题原则是瞻前顾后,抓住句子的主语,看句式的呼应和语意的衔接连贯。
    (5)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目的是考查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
    (6) 本题考查对对联内容与结构特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对联的特点,结合题意进行解答。首先明确对联的规则,上下联之间相对应的词汇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再者上联的最后的一字要是仄声韵。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则要是平声韵。然后按照内容进行组织。
    (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拟写颁奖词,首先,要对获奖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他(她)做的什么事情值得赞扬,他(她)的什么精神品质值得歌颂。其次,颁奖词的语言要精练,要能高度概括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要文辞优美,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
    19.A.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殊含义,这里是指90岁以上;
    B.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直接引用;
    C.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定称谓;
    D.引号的作用是标示强调。
    故答案为:A。
    20.“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借代、顶真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21.原句句子成分赘余,主语是“他”,第二个句子中“传授”是谓语,“杂交水稻技术”是宾语,应去除“的”,排除AD两项。原句搭配不当,“克服……问题”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克服”改为“解决”,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22.第①空,前面是“水稻是”,后句是“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解释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吃水稻,此处可填“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第②空,根据前面的“因此”和后面的“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填写,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吃水稻,所以要提高水稻产量,此处可填“提高水稻的产量”。 故答案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
    23.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要求以“我做过一个梦”为开头仿写,注意句式一致,注意内容贴切。仿写的开头是“我做过一个梦”,应自选对象,写出梦的内容,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仿写的句式是“我做过一个梦,梦见……的……像……一样……,……像……一样……,……像……一样……”,仿写注意语意连贯。
    故答案为: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故乡的城市像花园一样美,居民像鸟儿一样自由,楼房像森林一样错落有致。
    24.首先明确题干内容,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拟写出上联,对联的内容是赞美袁隆平。下联“造福亿万众,充盈口粮之仓”都是动宾短语,是介绍了袁隆平的贡献。那么上联就可以按照这个结构来写,可以写成:埋头几十年,成就水稻之父。
    故答案为:埋头几十年,成就杂稻之父。
    25.就本题而言,首先要明确拟写颁奖词主要需关注两点:一是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整合概括,如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成名后仍奋斗在田间;二是表达对其的赞美之情。然后再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拟写可即。
    故答案为:他潜心研究数十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名满天下万人赞,却仍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6.【答案】略
    【解析】【分析】作文的主题——“阅读”,体裁——演讲稿,作文情境——班级演讲。
    首先分析“阅读”,对于“阅读”,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都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中学生,每个人都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和阅读经验体会,感触自然更深一层。首先是阅读与不阅读的区别,其间自然有成功和喜悦,也有失败和烦恼;其次是阅读过程中的故事、经验和体会了这其中的每一个片段和感想都能让我们咀嚼出无穷无尽的意味;还可以畅想未来,设想将来阅读的情况。此外,阅读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也是“阅读”这个主题中的内容。
    “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这就要求行文中要有“我”,不能只作空泛的议论,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写。我们再来看一下上面所给的材料,所给的几则名言都是突出阅读的价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对写作的价值;“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阅读对人气质的影响;“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阅读对生活对智慧的影响;“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这是阅读对人的成长、梦想以及一生的价值;“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这是阅读对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考生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选取上述几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写作。
    最后考生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①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②阅读是一生的滋养。
    ③阅读拓展了生命的宽度。
    ④魅力阅读,一生相伴。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相关试卷

    【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02(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02(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2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2新高考专用考试版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2新高考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2新高考专用答题卡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2新高考专用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01(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二语文01(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1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1新高考专用考试版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1新高考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1新高考专用答题卡docx、高二语文开学摸底考01新高考专用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摸底考】高三语文(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三语文(新高考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答题卡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