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共7页。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频繁,下列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春秋争霸,促进了中原“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融
    B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C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D 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出现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下列有关曹操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 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
    B 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
    C 采用声东击西等战术偷袭袁军
    D 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其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赤壁》中写道:“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事件(    )A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D 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     A 北方地区的开发 B 东南地区的开发 C 西南地区的开发              D 东北地区的开发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 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 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失败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南方相对稳定  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是(    )      A  B  C  D 下图展示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如果请你对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进行描述,你会说(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D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南方经济发达
    C 北方战乱频繁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源于自然灾害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阻碍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①③④列举表格是同学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哪一方面的史实(     生产工具翻车生产技术育秧移植技术生产项目种植药材等A 农业发展的原因 B 农业发展的表现 C 手工业的发展              D 商业的繁荣下列关于东晋统治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依靠王导为首的大贵族建立政权 B 北伐未能收复中原
    C 420年灭亡 D 篡夺东晋皇位的是文官“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上材料叙述的是(    )A 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B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C 西周分封制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D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A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 使汉族士人普遍退出政坛
    C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A 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 孝文帝改革的条件
    C 北魏迁都的原因 D 汉化措施的问题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富”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士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B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C 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D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祖冲之——《大明历》
    C 王羲之——《洛神赋图》 D 贾思勰——《齐民要术》圆周率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时间被定在314日。通常是在下午159分庆祝,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圆周率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东汉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最早记述了圆周率
    B 蔡伦改进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C 司马迁《史记》中最早记载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第7位的值
    D 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近1000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 都江堰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云冈石窟 D 长城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摘编自《北京日报》(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 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判断它们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这两种宗教中,哪一种是外来宗教?这种外来宗教传入我国是在什么时期?(2)根据下列信息提示做出正确回答。  信息一  锺繇独创的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信息二  后人赞誉他为“书圣”,他的某一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信息一中,锺繇独创了哪一种书法?信息二中,“他”指的是哪一位书法家?“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哪一书法作品?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材料二(3)欣赏上面两幅名画,并写出这两幅名画的名称和作者。  材料三
    (4)请按照信息提示说出石窟一和石窟二的所在地。(5)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对这些艺术的了解。
    1.C  2.D  3.B  4.C  5.B  6.A   7.D  8.B  9.C  10.B  11.D  12.B  13.D  14.B  15.B  16.C  17.C  18.C  19.D  20.C  21(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也可)(2)匈奴、鲜卑、羯、氐、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变化:从民族对抗到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22(1)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2)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23(1)1:道教;2:佛教。佛教。西汉末年。(2)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3)《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顾恺之。(4)石窟一:山西大同;石窟二:河南洛阳。(5)巧夺天工、引人入胜等。(言之有理即可)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