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第1页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第2页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1-10小题,每题3分;11-16小题,每题2分;共42分.)
    1.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2,-3)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2. 在实数,,3.14,0,,,,0.1616616661……(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6)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 5 B. 4 C. 3 D. 2
    3. 下列各组数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 )
    A. B. C. D.
    4.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A. B.
    C. D.
    5. 要了解某校名初中生的课外负担情况,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则下列样本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
    A. 调查全体女生 B. 调查全体男生
    C 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 D. 调查七、八、九年级各名学生
    6. 将点按如下方式进行平移:先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则点A平移后的坐标为()
    A. (7,-6) B. (9,0) C. (1,-4) D. (1,0)
    7. 如图,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外任取一点,折出过点且与直线垂直的直线,这样的直线只能折出一条,理由是( )
    A.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8.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气奥),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为直观介绍空气各成分的百分比,最适合用的统计图是( )
    A. 折线图 B. 条形图 C. 直方图 D. 扇形图
    9. 如图,是一个由4条线段构成的“鱼”形图案,其中OA∥BC,AC∥OB.若∠1=50°,则∠3的度数为(  )
    A. 130° B. 120° C. 50° D. 125°
    10. 如图所示,从A到B有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L,M,N,则L,M,N的大小关系是.
    A. B. C. D.

    11.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任何实数都有算术平方根 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点代表的位置相同
    C. 是不等式的一个解 D.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2. 老师:若实数,,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学生1:;学生2:;学生3:;学生4:.老师:只有1名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这名学生是( )
    A 学生1 B. 学生2 C. 学生3 D. 学生4
    13. 如图,用边长为3的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则大正方形的边长最接近的整数是( )

    A. 3 B. 4 C. 5 D. 6
    14. 把一些书分给几名同学,若每人分11本,则有剩余,若(  ),依题意,设有x名同学,可列不等式7(x+4)>11x.
    A. 每人分7本,则剩余4本 B. 每人分7本,则剩余的书可多分给4个人
    C. 每人分4本,则剩余7本 D. 其中一个人分7本,则其他同学每人可分4本
    15.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著作《算法统综》中有一个“绳索量竿”问题:“一只竿子一条索,索比竿子长一托,对折索子来量竿,却比竿子短一托,问索长几尺?”译文为:“现有一根竹竿和一条绳索,用绳索去量竹竿,绳索比竹竿长5尺,如果将绳索对折后再去量竹竿,就比竹竿短5尺,问绳索长几尺?”(注:一托=5尺)设绳索长x尺,竹竿长y尺,根据题意列方程组正确的是(  )
    A. B. C. D.
    1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意一点,规定:;比如.当时,所有满足该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17. 已知A(a,0),B(-3,0)且AB=5,则a=__________.
    18. 依据图中呈现的运算关系,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已知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1)当和时,所得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这个方程组的解是______;
    (2)当和时,所得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这个方程组的解是______;
    (3)猜想:无论取何值时,关于,的方程一定有一个解是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共6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说理过程或演算步骤)
    20. 计算
    (1) (2)已知,求的值.
    21. 如图,平面内有两条直线l1,l2点A在直线l1上,按要求画图并填空:

    (1)过点A画l2的垂线段AB,垂足为点B;
    (2)过点A画直线AC⊥l1,交直线l2于点C;
    (3)过点A画直线AD∥l2;
    (4)若AB=12,AC=13,则点A到直线l2的距离等于   .
    2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4,0),C(0,6),点B在第一象限内,点P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长方形的边逆时针移动一周(即:沿着O→A→B→C→O的路线移动).

    (1)点B的坐标为______;
    (2)当点P移动4s时,求出点P的坐标;
    (3)在移动过程中,当点P到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时,求点P移动的时间t.
    23. 阅读材料:
    形如的不等式,我们就称之为双连不等式,求解双连不等式的方法一: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 即,解不等式组,得;方法二:利用不等式性质直接求解,双连不等式的左、中、右同时减去1,得,然后同时除以2,得.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1)请你将双连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并求解;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双连不等式;
    (3)已知,则可取的整数值为___________.
    24.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为了让全校同学感受丢弃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小彬随机抽取某小区户居民,记录了这些家庭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数量(单位:个):
    29 39 35 39 39 27 33 35 31 31 32 32 34 31 33 39 38 40 38 42
    31 31 38 31 39 27 33 35 40 38 29 39 35 33 39 39 38 42 37 32
    请根据上述数据,解答以下问题:
    分组
    划记
    频数
    A:25-30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B:30~35

    14
    C:35~40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D:40~45

    4
    合计
    /
    40

    (1)小彬按“组距为”列出了如下的频数分布表(每组数据含最小值),请将表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并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2)根据(1)中的直方图可以看出,这户居民家这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在___________组的家庭最多;(填分组序号)
    (3)根据频数分布表,小彬又画出了图所示扇形统计图.请将统计图中各组占总数的百分比填在图中;
    (4)若该小区共有户居民家庭,请你估计每月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不小于个的家庭个数.
    25. 小明为练习书法,去商店购买书法用品,购买发票上有部分信息不慎被墨汁污染导致无法识别,如表所示.
    名称
    单价(元)
    数量
    金额(元)
    墨水
    15
    ■(瓶)

    毛笔
    40
    ■(支)

    字帖

    2(本)
    90
    总计
    5(件)
    185
    请解答下列问题:
    (1)小明购买墨水和毛笔各多少?
    (2)若小明再次购买墨水和字帖两种用品共花费150元,则有哪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
    26. 如图1,已知,点,分别在射线和上,在内部作射线,,使平行于.

    (1)如图1,若,求的度数;
    (2)小颖发现,在内部,无论如何变化,的值始终为定值,请你结合图2求出这一定值;
    (3)①如图3,把图1中的改为,其他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如图4,已知,点,分别在射线,上,在与内部作射线,,使平行于,请直接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1-10小题,每题3分;11-16小题,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1.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2,-3)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进一步解答即可.
    【详解】由题意得:点A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皆为负数,
    ∴点A第三象限,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
    2. 在实数,,3.14,0,,,,0.1616616661……(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6)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 5 B. 4 C. 3 D. 2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解答即可.
    【详解】,3.14,0,,是有理数;
    , ,0.1616616661……(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6)是无理数.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识别,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初中范围内常见的无理数有:①π类,如2π,等;②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③具有特殊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增加1个0),0.2121121112…(两个2之间依次增加1个1).
    3. 下列各组数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将选项中的解分别代入方程,使方程成立的即为所求.
    【详解】解:A.代入方程,,不满足题意;
    B.代入方程,,不满足题意;
    C.代入方程,,不满足题意;
    D.代入方程,,满足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4.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首先解不等式得到x的取值范围,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
    【详解】∵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题的关键.
    5. 要了解某校名初中生的课外负担情况,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则下列样本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
    A. 调查全体女生 B. 调查全体男生
    C. 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 D. 调查七、八、九年级各名学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利用抽样调查的特点:①代表性,②全面性,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解:A.要了解某校1000名初中生的课外负担情况,调查全体女生,这种方式太片面,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要了解某校1000名初中生的课外负担情况,调查全体男生,这种方式太片面,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C.要了解某校1000名初中生的课外负担情况,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这种方式太片面,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D.要了解某校1000名初中生的课外负担情况,调查七、八、九年级各100名学生,具代表性,比较合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调查特点,关键是在选取样本时,选取的样本要全面,具有代表性.
    6. 将点按如下方式进行平移:先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则点A平移后的坐标为()
    A. (7,-6) B. (9,0) C. (1,-4) D. (1,0)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坐标平移的变化规律向上平移纵坐标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少解答即可.
    【详解】解:按如下方式进行平移:先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则点A平移后的坐标为,即(1,0);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平移变化规律,解题关键是明确左右平移横坐标变,右加左减;上下平移纵坐标变,上加下减.
    7. 如图,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外任取一点,折出过点且与直线垂直的直线,这样的直线只能折出一条,理由是( )

    A.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垂线的性质解答即可.
    【详解】这样的直线只能折出一条,理由是: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垂线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8. 空气是多种气体混合物.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气奥),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为直观介绍空气各成分的百分比,最适合用的统计图是( )
    A. 折线图 B. 条形图 C. 直方图 D. 扇形图
    【答案】D
    【解析】
    【分析】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但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据;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事物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频数分布直方图,清楚显示在各个不同区间内取值,各组频数分布情况,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详解】解:由分析可知,要求直观反映空气的组成情况,即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结合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应选择扇形统计图.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理解各自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9. 如图,是一个由4条线段构成的“鱼”形图案,其中OA∥BC,AC∥OB.若∠1=50°,则∠3的度数为(  )

    A. 130° B. 120° C. 50° D. 125°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先求出∠2的度数,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先求出∠3的度数.
    【详解】解:∵AC∥OB,∠1=50°,
    ∴∠2=50°,
    ∵OA∥BC,
    ∴∠2+∠3=180°,
    ∴∠3=180°﹣50°=130°.
    故选:A.
    【点睛】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基本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0. 如图所示,从A到B有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L,M,N,则L,M,N的大小关系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判断②和③的长度关系,利用长方形的性质即可判断台阶部分的①和②的长度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解: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第③条路比第②条路短;由于台阶的高度之和就是总体的高度,台阶的长度之和就是总体的长度,所以第①条路和第②条路一样长,所以;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几何图形当中线段的长度关系,属于基础题型.
    11.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任何实数都有算术平方根
    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点代表的位置相同
    C. 是不等式的一个解
    D.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坐标与图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平行线的判定进行逐项判断即可.
    【详解】解:A、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错误,是假命题;
    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点代表的位置不相同,错误,是假命题;
    C、当x=﹣2时,2-3x=8>0,所以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正确,是真命题;
    D、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错误,是假命题,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算术平方根、坐标与图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平行的判定,判断命题的真假的关键是熟悉课本中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成立的条件.
    12. 老师:若实数,,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学生1:;学生2:;学生3:;学生4:.老师:只有1名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这名学生是( )

    A. 学生1 B. 学生2 C. 学生3 D. 学生4
    【答案】D
    【解析】
    【分析】先由数轴可得,且,再判定即可.
    【详解】解:∵,且,
    ∴学生1:应为,故错误;
    学生2:应为,故错误;
    学生3:应为,故错误;
    学生4:,∵,,∴正确.
    ∴只有学生4的结论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与数轴,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确定a,b,c的取值范围.
    13. 如图,用边长为3的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则大正方形的边长最接近的整数是( )

    A. 3 B. 4 C. 5 D. 6
    【答案】B
    【解析】
    【分析】先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无理数的估算、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即可得.
    【详解】解: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即,
    又,




    与最接近的整数是4,
    即大正方形的边长最接近的整数是4,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熟练掌握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是解题关键.
    14. 把一些书分给几名同学,若每人分11本,则有剩余,若(  ),依题意,设有x名同学,可列不等式7(x+4)>11x.
    A. 每人分7本,则剩余4本
    B. 每人分7本,则剩余的书可多分给4个人
    C. 每人分4本,则剩余7本
    D. 其中一个人分7本,则其他同学每人可分4本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不等式表示的意义解答即可.
    【详解】解:由不等式7(x+4)>11x,可得,把一些书分给几名同学,若每人分7本,则可多分4个人;若每人分11本,则有剩余;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所求的量的等量关系.
    15.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著作《算法统综》中有一个“绳索量竿”问题:“一只竿子一条索,索比竿子长一托,对折索子来量竿,却比竿子短一托,问索长几尺?”译文为:“现有一根竹竿和一条绳索,用绳索去量竹竿,绳索比竹竿长5尺,如果将绳索对折后再去量竹竿,就比竹竿短5尺,问绳索长几尺?”(注:一托=5尺)设绳索长x尺,竹竿长y尺,根据题意列方程组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绳索长-竿长=5尺,竿长-绳索长的一半=5尺,根据等量关系可得方程组.
    【详解】解:设绳索长x尺,竹竿长y尺,由题意得: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组.
    1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意一点,规定:;比如.当时,所有满足该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f(x,y)的定义和f(x,y)=2可知|x|=2,|y|≤2或|y|=2,|x|<2,然后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即可得到点P组成的图形.
    【详解】解:∵f(x,y)=2,
    ∴|x|=2,|y|≤2或|y|=2,|y|<2.
    ①当|x|=2,|y|≤2时,点P满足x=2,-2≤y≤2或x=-2,-2≤y≤2,
    在图象上,线段x=2,-2≤y≤2即为D选项中正方形的右边,线段x=-2,-2≤y≤2即为D选项中正方形的左边;
    ②当|y|=2,|x|<2时,点P满足y=2,-2<x<2,或y=-2,-2<x<2,
    在图象上,线段y=2,-2<x<2即为D选项中正方形的上边,线段y=-2,-2<x<2即为D选项中正方形的下边.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解题的关键是牢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空2分,共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17. 已知A(a,0),B(-3,0)且AB=5,则a=__________.
    【答案】-8或2
    【解析】
    【分析】根据平面内坐标的特点解答即可.
    【详解】解:∵A(a,0),B(-3,0)且AB=5,
    ∴a=-3-5=-8或a=-3+5=2,
    故答案-8或2.
    【点睛】此题考查坐标与图形性质,关键是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分情况讨论.
    18. 依据图中呈现的运算关系,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
    【解析】
    【分析】利用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依据图中呈现的运算关系,可知2020的立方根是m,a的立方根是,
    ∴,
    ∴;
    又∵n的平方根是45和b,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熟练掌握定义及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9. 已知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1)当和时,所得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这个方程组的解是______;
    (2)当和时,所得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这个方程组的解是______;
    (3)猜想:无论取何值时,关于,的方程一定有一个解是______.
    【答案】 ①. ②. ③.
    【解析】
    【分析】(1)利用加减消元法求解可得;
    (2)利用加减消元法求解可得;
    (3)归纳总结确定出所求即可;
    【详解】解:(1),
    ②-①得:x=1,
    把x=1代入①得:y=1,

    (2),
    ①-②得:x=1,
    把x=1代入①得:y=1,

    (3)

    当x=2时,y=3
    无论k取何值,关于x,y的方程一定有一个解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共6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说理过程或演算步骤)
    20. 计算
    (1)
    (2)已知,求的值.
    【答案】(1)
    (2)
    【解析】
    分析】(1)先逐项化简,再算加减即可;
    (2)先移项,再两边都除以8,然后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求解即可.
    【小问1详解】



    【小问2详解】




    【点睛】本题考查了实数的混合运算,利用立方根的定义解方程,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立方根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 如图,平面内有两条直线l1,l2点A在直线l1上,按要求画图并填空:

    (1)过点A画l2的垂线段AB,垂足为点B;
    (2)过点A画直线AC⊥l1,交直线l2于点C;
    (3)过点A画直线AD∥l2;
    (4)若AB=12,AC=13,则点A到直线l2的距离等于   .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4)12.
    【解析】
    【分析】(1)根据垂线段的定义画出即可;
    (2)根据垂线的定义画出即可;
    (3)根据平行线的定义画出即可;
    (4)根据点到直线间距离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
    (4)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
    所以,点A到直线l2的距离等于12,
    故答案为:12.
    【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垂线,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4,0),C(0,6),点B在第一象限内,点P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长方形的边逆时针移动一周(即:沿着O→A→B→C→O的路线移动).

    (1)点B的坐标为______;
    (2)当点P移动4s时,求出点P的坐标;
    (3)在移动过程中,当点P到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时,求点P移动的时间t.
    【答案】(1)(4,6);(2)点P的坐标为(4,4);(3) 当t=s或s时,点P到x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
    【解析】
    【分析】(1)根据,,且四边形为长方形即可推出点坐标;
    (2)当点移动时,求出点移动的路程即可根据点移动的速度找到点的坐标;
    (3)分两种情况讨论点所在位置,即或时,分别找到移动的距离即可求出时间.
    【详解】解:(1),,且四边形为长方形,
    ,,
    点的坐标,
    故答案为:;
    (2)当点移动时,点移动的路程为:,
    即,


    故此时点坐标为;
    (3)①当点第一次距轴5个单位长度时,,
    此时点移动的距离:,
    点每秒移动2个单位长度,

    故;
    ②当点第二次距轴5个单位长度时,,
    此时点移动的距离:,
    点每秒移动2个单位长度,

    故;
    综上所述,在移动过程中,当点到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时,移动的时间为s或s.
    【点睛】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考查矩形的相关性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变换,熟练掌握矩形的基本性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23. 阅读材料:
    形如的不等式,我们就称之为双连不等式,求解双连不等式的方法一: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 即,解不等式组,得;方法二:利用不等式性质直接求解,双连不等式的左、中、右同时减去1,得,然后同时除以2,得.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1)请你将双连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并求解;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双连不等式;
    (3)已知,则可取的整数值为___________.
    【答案】(1),
    (2)
    (3),
    【解析】
    【分析】(1)根据材料提示转化为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即可求解;
    (2)根据材料提示解双连不等式的方法即可求解;
    (3)运用解双连不等式的方法求出的解集,根据要去即可求出整数解.
    【小问1详解】
    解:转化为不等式组为:,
    ∴解不等式得,;解不等式得,,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小问2详解】
    解:
    双连不等式左、中、又同时减去,得,
    双连不等式左、中、右同时除以,得,
    ∴双连不等式的解集为:.
    【小问3详解】
    解:
    双连不等式左、中、又同时乘以,得,
    双连不等式左、中、又同时加上,得,
    ∴可取的整数值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组的解题方法,不等式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4.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为了让全校同学感受丢弃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小彬随机抽取某小区户居民,记录了这些家庭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数量(单位:个):
    29 39 35 39 39 27 33 35 31 31 32 32 34 31 33 39 38 40 38 42
    31 31 38 31 39 27 33 35 40 38 29 39 35 33 39 39 38 42 37 32
    请根据上述数据,解答以下问题:
    分组
    划记
    频数
    A:25-30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B:30~35

    14
    C:35~40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D:40~45

    4
    合计
    /
    40

    (1)小彬按“组距为”列出了如下的频数分布表(每组数据含最小值),请将表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并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2)根据(1)中的直方图可以看出,这户居民家这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在___________组的家庭最多;(填分组序号)
    (3)根据频数分布表,小彬又画出了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请将统计图中各组占总数的百分比填在图中;
    (4)若该小区共有户居民家庭,请你估计每月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不小于个的家庭个数.
    【答案】(1)见解析,见解析
    (2)C组 (3)作图见解析
    (4)900个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中数据可得,由频数分布表中数据可补全直方图;
    (2)根据(1)中的直方图即可得到结论;
    (3)根据题意算出,,,所占百分比即可得到结论;
    (4)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即可得到结论;
    【小问1详解】
    补全表格与直方图如下图:(每组划记和频数共,两组共,错一个该组不得分;每组频数分布直方图,共)

    分组
    划记
    频数
    A:25-30

    4
    B:30~35

    14
    C:35~40

    18
    D:40~45

    4
    合计

    40
    【小问2详解】由直方图可知这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在C组的家庭最多;
    故答案是:C.
    【小问3详解】
    A组占比为:,
    B组占比为:,
    C组占比为:,
    D组占比为:,
    补全扇形统计图如下:
    【小问4详解】
    11
    不小于个家庭的占比为,故小区每月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不小于个家庭个数为个.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频率分布直方图,读懂题意,根据题意找出每组的人数,列出图表是本题的关键.
    25. 小明为练习书法,去商店购买书法用品,购买发票上有部分信息不慎被墨汁污染导致无法识别,如表所示.
    名称
    单价(元)
    数量
    金额(元)
    墨水
    15
    ■(瓶)

    毛笔
    40
    ■(支)

    字帖

    2(本)
    90
    总计
    5(件)
    185
    请解答下列问题:
    (1)小明购买墨水和毛笔各多少?
    (2)若小明再次购买墨水和字帖两种用品共花费150元,则有哪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
    【答案】(1)小明购买1瓶墨水和2支毛笔;(2)共有3种方案,分别是购买1本字帖7瓶墨水或2本字帖4瓶墨水或3本字帖1瓶墨水
    【解析】
    【分析】(1)设小明购买墨水x瓶,毛笔y支,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结合表格内的数据,即可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2)利用单价=总价÷数量可求出字帖的单价,设再次购买墨水m瓶,字帖n本,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可得出关于m,n的二元一次方程,再结合m,n均为正整数即可得出各购买方案.
    【详解】解:(1)设购买墨水x瓶,毛笔y支,
    由题意得:,
    解得:,
    ∴小明购买1瓶墨水和2支毛笔;
    (2)字帖的单价为90÷2=45(元).
    设再次购买墨水m瓶,字帖n本,
    依题意得:15m+45n=150,
    ∴m=10-3n.
    又∵m,n均为正整数,
    ∴或或,
    ∴共有3种购买方案,
    方案1:购买1瓶墨水,3本字帖;
    方案2:购买4瓶墨水,2本字帖;
    方案3:购买7瓶墨水,1本字帖.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2)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26. 如图1,已知,点,分别在射线和上,在内部作射线,,使平行于.

    (1)如图1,若,求的度数;
    (2)小颖发现,在内部,无论如何变化,的值始终为定值,请你结合图2求出这一定值;
    (3)①如图3,把图1中的改为,其他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如图4,已知,点,分别在射线,上,在与内部作射线,,使平行于,请直接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
    (2)
    (3)①,②
    【解析】
    【分析】(1)过点作,可以求出,结合,可以得到,即可求出的度数;
    (2)过点作,结合已知可以得出,进而得到,即可求出,的值;
    (3)①根据题意画出对应的图形,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即可得到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根据题意画出对应的图形,添加适当的辅助线,结合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即可正确解答.
    【小问1详解】
    过点作









    【小问2详解】
    过点作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查时间90分钟.,全卷共三道大题,24个小题.,仔细答题,避免丢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