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0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含详解)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4683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0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含详解)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4683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0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含详解)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4683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0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含详解)
展开课时50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
(1)文化特点:地域性。
(2)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
(3)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城乡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2)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1.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1)体现人地和谐观念
(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3)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如下:
民居 | 特点 | 反映的环境特点 |
黄土高原窑洞 | 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
北方 民居 | 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 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
新疆平顶屋 | 屋顶平,墙厚窗小 | 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
蒙古包 | 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 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
江南 民居 | 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 湿热 |
云南傣族竹楼 | 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 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
青藏高原碉楼 | 平顶,门窗少,墙厚 | 高寒,光照强 |
东南亚民居 | 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 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
因纽特人冰屋 | 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 终年寒冷 |
2.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 表现 | 原因 |
美国 |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向郊区递减 | 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
欧洲 | 城市中心有广场、教堂等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 |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历史建筑的风采 |
(2)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结构的影响
| 表现 | 原因 |
中国 | 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
美国 | 缺少围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 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开放性 |
(3)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风格的影响
| 表现 | 原因 |
中国 | 宫殿建筑的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 | 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 |
西方 | 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 | 西方国家城镇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
(4)城镇的色调、色彩体现文化底蕴
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如我国江南城镇、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等。
景观 | 形成原因 | 文化内涵 |
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 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 | 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 |
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 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 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 |
(2020·天津地理)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回答1~3题。
1.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描述中,与图中的景观依次对应的是( )
A.智慧城市、低碳环保、高新产业、生态宜居
B.生态宜居、高新产业、低碳环保、智慧城市
C.高新产业、智慧城市、生态宜居、低碳环保
D.低碳环保、生态宜居、智慧城市、高新产业
2.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调节地表径流量 B.减少地下径流量
C.减少水的下渗量 D.减少地表水蒸发
3.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为高地( )
A.受风沙影响小 B.盐碱化程度低
C.受干旱影响小 D.热量条件较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各地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本题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情境,引导考生关心身边的生态文明建设。
城乡景观的变化、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
从题干文字“盐碱荒滩”中获取农业生产需要对盐碱化进行治理措施的信息,从景观图判断人类活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切入点,考查生态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第1题 动漫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公交站属于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南堤滨海步道公园将休闲、健身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生态宜居的发展特色;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体现了低碳环保的发展特色。 |
第2题 湖泊位于永定新河上,具有调蓄洪水、调节径流的作用;湖泊可增加下渗量,进而增加地下径流量;湖泊裸露的水体面积大,蒸发量大。 |
第3题 中新天津生态城土地盐碱化严重,植被不易成活。堆土形成的高地地下水位相对较低,盐分不易在地表集聚,盐碱化程度低,从而利于林木成活。 |
答案 1.C 2.A 3.B
(2022·北京模拟)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距今已有5 000~3 000年历史。三星堆青铜纵目像、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像等最为著名。青铜大立人像,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右手被证明握有玉琮。玉琮外方内圆,反映了古人对“天圆地方”的认知,在距今5 250~4 150年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中就能见到。下图为“三星堆著名文物和良渚玉琮图”。据此完成1~2题。
1.三星堆文物特点鲜明的主要原因是其所在地区( )
A.气候特征较独特
B.受古埃及文化的影响较大
C.地理环境较闭塞
D.古人对外来文化排斥性强
2.三星堆文物昭示了我国文化( )
A.多源一体的特点 B.多源独立性地发展
C.主体是长江文化 D.地域性强于主体性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玉琮外方内圆,反映了古人对‘天圆地方’的认知”再结合四川省盆地地形特征可知,三星堆文物特点鲜明的主要原因是其所在地区地理环境较闭塞,C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文物与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有相似之处,说明其多源一体的特点,A正确;三星堆文物与其他地区文物具有相似性,并没有独立发展,B错误;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主体不属于长江文化,C错误;三星堆文物特征并没有反映当地明显的地域特征,说明地域性强于主体性的说法错误,D错误。
云南省西南部的佤族传统村寨以干栏式茅草房建筑为主,多为“半山而居”,少数“聚顶而居”。下图示意佤族村寨聚落分布形式。据此完成3~5题。
3.传统佤族村寨选址的首要因素是( )
A.避灾 B.水源 C.农耕 D.防御
4.与“半山而居”相比,“聚顶而居”的不足是( )
A.海拔较高 B.取水困难
C.丛林密布 D.土壤贫瘠
5.佤族村寨建房时间一般在12月到次年3月的主要原因是( )
①易获取建筑材料 ②降水少,晴天多 ③农事活动少 ④气温较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3.A 4.B 5.C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传统的佤族村寨选址多为“半山而居”,距离河流有一定距离,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威胁,A正确。“半山而居”说明距离河流有一定距离,因此水源不是选址的首要因素,B错误。山区农耕发达的地区一般位于河谷地区,“半山而居”不符合农耕的条件,C错误。防御功能一般用于军事方面,不是传统佤族村寨选址的首要因素,D错误。第4题,“聚顶而居”海拔较“半山而居”高,离河流的距离更远,取水更困难,B正确。海拔较高不是不足,A错误。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聚顶而居”与“半山而居”相比,植被和土壤方面区别不大,C、D错误。第5题,该地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12月到次年3月为冬季,降水少,易于施工;冬季农事活动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房,②③正确。传统村寨以干栏式茅草房建筑为主,建筑材料全年都易获得,①错误,气温较低不是选择建房时间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故选C。
课时精练
地名是人类认识、利用及改造自然的记录和表达,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环滇池地区地处高原湖泊平坝区,地形复杂多样,其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在历史上经历了山区与河(湖)漫滩地区的多次变化过程。下表示意环滇池地区乡村“涉水”地名用字(词)分类及统计。据此完成1~2题。
类型 | 主要用字(词) | 总数/个 | 比例/% |
① | 水、河、溪、江、源、涧、洼、沟、洪、濂、洗、洞、嘴、尾、浦、湾 | 587 | 58.35 |
② | 海、潮、波、滩、滇、湖、渡、鱼、咀、漾、浪、潭、池、泉、边、螺蜥 | 211 | 20.97 |
③ | 渔、塘、井、饮、船、坝、闸、田、洗、港、泊 | 208 | 20.68 |
1.①类乡村“涉水”地名用字主要反映了乡村所在地的( )
A.距离滇池位置 B.地貌形态特征
C.土地利用方式 D.人口密度状况
2.环滇池地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布位置多次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生产发展 B.气候干湿变化
C.高原间断抬升 D.滇池水位涨落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①类乡村“涉水”地名用字包括洞、洼、沟、浦等,均反映出了乡村所在地的地貌形态特征,对于另外三个选项“距离滇池位置”“土地利用方式”和“人口密度状况”在其中并没有直接的体现。故选B。第2题,依据材料中信息,“该地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在历史上经历了山区与河(湖)漫滩地区的多次变化过程”,说明环滇池地区由于滇池水位涨落,导致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环境情况等不断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所以表现出了环滇池地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布位置多次变化。故选D。
(2022·福建三明市模拟)中法两国具有多样的美食地域文化,自然地理要素提供了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先决条件。法国文化多样性、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等有效促进其发展。下图为示意法国区域。读图完成3~4题。
3.法国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复杂 ②气候多样 ③河网密布 ④生物种类多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吃在中国”为促进我国美食地域文化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培育“法国式”文化多样性
B.加强农村文化保护,防止外来文化渗透
C.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新传统农业发展
D.减少工业化进程对各特色美食原产地的影响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自然地理要素提供了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先决条件”,法国美食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自然原因是地形复杂导致气候多样,环境复杂,生物种类多样,为适应各种环境进而出现多种饮食文化,①②④正确。河网密布不一定会出现多种饮食文化,③错误,选B。第4题,“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等有效促进其发展”,据此判断“吃在中国”为促进我国美食地域文化进一步发展,可以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创新传统农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中国、法国环境差异大,培育“法国式”文化多样性不可行,A错误。防止外来文化渗透不利于文化多样化发展,B错误。工业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D错误。
下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
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
C.③廊式建筑,体现长幼有序
D.④聚族而居,反映妈祖文化
6.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开放性地域文化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读图,①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房顶有坡度,易于排水,这里热量、光照充足,不用考虑采光的问题,A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沿海夏季潮湿多雨,房屋为通风尖顶,且顶部覆海草,有利于防潮、耐腐、排水,B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并没有体现长幼有序,C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聚族而居,反映的是客家文化,D错。第6题,从图片上看,广东广州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具有中西合璧的民居特色,所以③最能体现开放性地域文化特点,C对。
南疆绿洲民居主要由实体空间、遮阳灰空间组成。实体空间主要指冬居室、冬客室,很封闭,很“暗”;遮阳灰空间主要指夏居室、夏客室,较为开敞,较“明”。南疆居民随季节变化在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之间转换生活。因南疆地域辽阔,遮阳灰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有阿以旺和辟夏以旺两种形式。阿以旺,即四周为封闭实体的中心明亮空间;辟夏以旺,是指实体空间建筑前的外廊空间。下图示意阿以旺和辟夏以旺的对比。据此完成7~8题。
7.南疆民居设计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主要是为了( )
A.方便待客 B.起居舒适
C.利于炊事 D.就近务农
8.相对于阿以旺民居分布区,辟夏以旺民居分布区( )
A.风沙日数少 B.阴雨天气多
C.昼夜温差大 D.夏季气温高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南疆居民随季节变化在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之间转换生活”可知,南疆民居设计实体空间和遮阳灰空间,主要是为了充分适应当地气候,更舒适的生活,故选B。其他选项在图文材料中都没有具体信息体现,故可排除。第8题,由材料可知,相对于阿以旺民居,辟夏以旺民居更加开放,说明风沙在夏季对该地的影响相对较小,A正确,故选A;南疆地区夏季降水普遍较少,排除B项;昼夜温差大,不利于辟夏以旺民居夜间保温,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阿以旺和辟夏以旺民居主要是为了遮阳,与夏季气温高关系不大,排除D项。
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的一段街道,因回族聚居而闻名。牛街礼拜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是中国式古代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结合的产物。读“牛街礼拜寺景观图”,完成9~10题。
9.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社会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生态环境因素
10.牛街礼拜寺与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出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 )
A.人口密度 B.地域文化
C.消费水平 D.交通条件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在大城市中,一个区域内如果某个民族、种族或某个宗教团体占优势,它的影响范围可能逐步扩展,便会形成民族聚居区。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属于这一类民族聚居区,民族因素属于社会因素,选A。第10题,牛街礼拜寺与传统清真寺均属于宗教建筑,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建筑风格迥异,选B。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复习练习题,共7页。
高中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共7页。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0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0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