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省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3年贵州省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一、用心思考,我会填。
1.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大正方形的,空白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某公司总经理月工资5000元,两个副总的月工资都是2000元,其他15名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200元.这个公司18人的月平均工资是(________);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
3.(保留三位小数)
4.两个质数的积是91,这两个质数是_____和_____.
5.在括号里填上“奇数”或“偶数”。
两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________);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________);除2以外,任意2个质数的和是(________)。
6.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______),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7.3.5立方米=________立方分米 150毫升=________升
8.一个数既是91的因数,又是91的倍数,这个数是(____),它的因数有(____).
9.下图是由3个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2分米,这个图形的体积是________立方分米,表面积是________平方分米。
10.如果3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36,最小的偶数是(______),最大的偶数是(______)。
11.8升=( )毫升
87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0.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12.10分=(_______)时 7.2升=(_______)升(_______)毫升
二、仔细推敲,我会选。
13.一根长方体木料正好可以切成两个棱长是的正方体,这根木料的表面积是( )。
A. B.
C. D.
14.把一根跳绳对折两次,对折后的每段占全长的( )。
A. B. C. D.
15.长方体木箱的体积和容积比较( )。
A.一样大 B.体积大 C.容积大 D.无法判断大小
16.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
A.加6 B.乘2 C.加8
17.与相等的分数( )。
A.只有1个 B.只有2个 C.有无数个
三、火眼金睛,我会判。
1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8倍。 (______)
19.体积是400立方厘米的保温杯,它的容积应当比400毫升小。 (____)
20.长方体的展开图中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__________)
21.大于而小于的真分数有无数个. .(判断对错)
22.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为了反映病人体温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______)
四、细心审题,我能算。
23.直接写出得数。
2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3 /28+(13/14+2/7) 11/12+(3/4-1/2) 15/11-3/8-5/8
2/3+1/5-2/3+1/5 22/15+7/13+8/15-7/13 8/9+5/6-7/9
25.解方程.
(1)x-= (2)x+2x= (3)8x+25=65
五、心灵手巧,我会画
26.下面的图形分别从下边立体图形的哪一面看到的?用线连一连。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27.连一连。
六、我会解决问题。
28.一批货物有20吨,用去8吨,还剩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
29.小方收集了一些邮票,他拿出邮票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林,自己还剩36张。小方原来有邮票多少张?
30.有两根小木棒,一根长15厘米,另一根长9厘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小段圆木最长多少厘米?一共能截成几段?
31.王彬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他两天一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看?
32.圆的半径是2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3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行驶144千米,距乙地还有全程的。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4.下面是小红7~12岁每年的身高与同龄女学生标准身高的对比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2)小红从( )岁到( )岁身高增长得最快。
(3)对比标准身高,说说你对小红7~12岁身高增长情况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用心思考,我会填。
1、 10
【解析】略
2、1500元 1 1
【分析】(1)先算出15名员工的月工资总数,再加总经理的月工资和两个副总的月工资除以18即可;
(2)根据中位数的意义知道,把所给出的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如果有偶数个数,则取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如果有奇数个数,那么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该组数据的中位数;
(3)在此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就是该组数据的众数.
【详解】(1)(1×15+5000+2000×2)÷18,
=(18000+5000+4000)÷18,
=27000÷18,
=1500(元);
(2)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是1、1,
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3)在此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1,
所以众数是1,
故答案为1500元;1;1.
3、;;1;1.667
【分析】(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5÷3=;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由5变成10,说明分子扩大了2倍,则分母也要扩大2倍;
(3)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商作为整数部分,除数作为分母,余数作为分子;
(4)求商的近似值,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要算到小数部分的第四位,第四位比5大,往前进1,比5小,舍去。
【详解】5÷3=;
==;
因为5÷3=1……2
所以5÷3=1;
5÷3≈1.667;
所以5÷3===1≈1.667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以及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7 1
【解析】91=7×1,
所以这两个质数分别为:7和1;
故答案为7,1.
5、偶数 奇数 偶数
【分析】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如:1、3、5、7、9…;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2、4、6、8…本题不仅要联系奇偶数的性质,还要结合题中提及的运算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且奇偶数间隔排列,,那么①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中,必有一个奇数一个偶数,如:2和3,7和8,而2×3=6,7×8=56,即:两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偶数;②2+3=5,7+8=15,即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奇数;③2是偶数中唯一一个质数,即除2以外,任意两个质数均是奇数,如:3、5、7、11、13、19,3+11=14,13+19=32,即除2以外,任意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两个奇数之和为偶数,之积为奇数;一个奇数一个偶数之和为奇数,之积为偶数。有了这些知识做铺垫,再结合题意,思考后再判断即可。
6、24 8
【详解】略
7、3500 0.15
【解析】3.5×1000=3500,所以3.5立方米=3500立方分米;150÷1000=0.15,所以150毫升=0.15升。
故答案为:3500;0.15。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升=1000毫升,把立方米换算成立方分米要乘进率,把毫升换算成升要除以进率。
8、91 1、7、13、91
【解析】略
9、24 48
【分析】数一数可知,一共有3个小正方体,要求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每个正方体的体积×3=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据此列式计算;数一数可知,一共有12个正方形面露在外面,要求表面积,一个正方形面的面积×12=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据此列式解答。
【详解】2×2×2×3
=4×2×3
=8×3
=24(立方分米);
2×2×12
=4×12
=48(平方分米)
此题考查的是对正方体的体积与露在外面的面积,能正确应用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0、110 114
【分析】设中间的数为a,根据偶数的含义,则三个连续偶数分别为a-2,a,a+2,再把这三个数相加起来,即可求出a,进而可以求出最大偶数和最小偶数。
【详解】解:设中间的的数为a,则其他两个数分别为a+2,a-2
a-2+a+a+2=336
3a=336
a=336÷3
a=112
则a-2=112-2=110,a+2=112+2=114
故答案为:110;114
主要考查偶数的认识和应用,用中间的偶数表示两边的偶数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1、7800 8.76 50 50
【解析】略
12、 7 200
【解析】略
二、仔细推敲,我会选。
13、C
【分析】一根长方体木料正好可以切成两个棱长是的正方体,则长方体的长是正方体棱长的2倍,宽和高都是正方体的棱长,然后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表面积。
【详解】3×2=6cm
(6×3+6×3+3×3)×2
=45×2
=90(cm2)
故选:C。
根据题意,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B
【分析】把一根跳绳对折两次,相当于把这根绳子平均分成了4份,据此分析。
【详解】把一根跳绳对折两次,平均分成了4份,对折后的每段占全长的。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了分数的意义,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走的份数。
15、B
【分析】木箱的体积指的是外部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指的是内部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
【详解】木箱的材料所占空间不能忽略,所以体积大于容积;
故答案选B。
对于容器而言,一般材料厚度不能忽略,所以体积大于容积。
16、C
【解析】略
17、C
【解析】略
三、火眼金睛,我会判。
18、√
【详解】略
19、√
【解析】略
20、√
【解析】略
21、√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可从两个方面考虑①大于而小于的同分母分数的个数有一个②不同分母的分数的个数,找法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3、4…倍即可找出中间的数.
解:①大于而小于的同分母分数的个数有一个;
②不同分母的分数的个数: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3、4…倍的方法找,11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的个数有无限个.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走出:大于 而小于的分数,只有一个的误区,同分母分数只有一个,还有很多异分母的分数.
22、√
【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新冠肺炎是体温不正常,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定义解答即可。
【详解】冠肺炎期间是为了反映病人体温的变化情况,所以最好使用折线统计图。
故答案为:正确
此题考查的是折线统计图的判定,注意哪些情况经常使用折线统计图。
四、细心审题,我能算。
23、;;;
;;;
;;;
;;;
;;;
【分析】根据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口算即可,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详解】
本题考查了口算综合,计算时要认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计算。
24、57/28 7/6 4/11 2/5 2 17/18
【详解】23/28+(13/14+2/7)
=23/28+26/28+8/28
=57/28
11/12+(3/4-1/2)
=11/12+(9/12-6/12)
=7/6
15/11-3/8-5/8
=15/11-(3/8+5/8)
=15/11-1
=4/11
2/3+1/5-2/3+1/5
=2/3-2/3+1/5+1/5
=2/5
22/15+7/13+8/15-7/13
=(22/15+8/15)+(7/13-7/13)
=2
8/9+5/6-7/9
=(8/9-7/9)+5/6
=1/9+5/6
=2/18+15/18
=17/18
25、(1)x= (2)x= (3)x=5
【详解】(1)解:x-=
x-+=
x=
(2)解:x+2x=
3x=
3x÷3=÷3
x=
(3)解:8x+25=65
8x+25-25=65-25
8x=40
8x÷8=40÷8
x=5
五、心灵手巧,我会画
26、
【分析】根据观察者观察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观察者所看到的被观察的对象的范围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详解】连线如下:
本题考查了物体三视图,从不同角度方向观察物体,常常得到不同的结果。
27、
【分析】根据观察者观察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观察者所看到的被观察的对象的范围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详解】连线如下:
从不同角度方向观察物体,常常得到不同的结果。
六、我会解决问题。
28、
【解析】略
29、74张
【解析】(36+1)×2=74(张)
答:小方原来有邮票74张。
30、3厘米;8段
【分析】根据题意,可计算出15与9的最大公因数,即是每根小段的最长,然后再用5除以最大公因数加上9除以最大公因数的商,即是一共截成的段数,列式解答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5=3×5
9=3×3
所以15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3,即每小段圆木最长3厘米。
15÷3+9÷3
=5+3
=8(段)
答:每小段圆木最长3厘米;一共能截成8段。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计算出每小段的最长,然后再计算每根木条可以截成的段数,再相加即可;或者用总长度除以每段长度也可以计算出一共截得的段数。
31、
【解析】略
32、31.28平方厘米
【解析】略
33、360千米
【分析】把甲乙两地的距离看作单位“1”,144千米对应的分率是(1-),用除法求出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详解】144÷(1-)
=144÷
=36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
单位“l”未知,用除法计算,已知量÷已知量的对应分率=单位“l”的量。
34、(1)统计图如下:
;
(2)11;12
(3)在7-10岁时,小红的身高低于标准身高,身高增长的比较慢;到了10-12岁时,小红的身高增长的比较快,尤其是到了11-12岁增长的最快,已经超过了标准身高.
【解析】略
2023年贵州省黔西市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贵州省黔西市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真填一填,是非辨一辨,细心选一选,用心算一算,操作与思考,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贵州省德江县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德江县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仔细填空,准确判断,谨慎选择,细想快算,能写会画,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铜仁地区石阡县2023年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贵州省铜仁地区石阡县2023年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心思考,我会填,仔细推敲,我会选,火眼金睛,我会判,细心审题,我能算,心灵手巧,我会画,我会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