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展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背知识点
一、知识必背
夏商政治制度 | |
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方式: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 | |
商朝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 | |
西周分封制 | |
目的 | 巩固周王室政权,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内容 | (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被封诸侯的权利有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
特征 |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
作用 |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2)扩大了统治区域。 (3)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4)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
瓦解原因 |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
宗法制 | |
含义 | 用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
目的 | 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特点 | 嫡长子继承制。 |
影响 |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使我国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 |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 |
秦朝建立的背景或条件 | |
政治前提 | 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统一。 |
经济根源 |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 |
政治根源 | 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
思想来源 | 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
实践条件 |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
皇帝制度的建立 | |
“始皇帝”的来历 | 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
内涵及特点 |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
秦朝的中央官制 | |
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 | |
三公 |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
九卿 | 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
特点 |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利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
郡县制的建立 | |
建立 | 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直接任命。 |
特点 | (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
意义 | (1)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 (2)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
特别提醒 | 郡县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分封制,实行县制。 |
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措施 | |
建立中朝 | 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负责执行。使相权受到限制,皇权得到加强。 |
设置刺史 | 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 |
推恩令 |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
选官制度 | 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 |
内容 |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为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是行政机构。 |
作用 |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加强。 |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 | |
措施 | (1)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3)财政:地方赋税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监察:设通判负责监督。 (5)中央: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影响 |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
元朝行省制度 | |
内容 | (1)中央:设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2)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宜慰司进行管理。 |
影响 | (1)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 |
汉朝 | 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魏晋南北朝 | 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
隋朝至元朝 | (1)措施:隋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
科举制的影响 | |
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 |
明朝废丞相 | |
原因 |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正式废除丞相制度,直接管辖六部。 |
目的 |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
明朝设内阁 | |
过程 | (1)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出现 (3)明宣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时期,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
评价 | (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降、权力大小、票拟是否被采纳均由皇帝决定。 |
军机处 | |
设置目的 | 办理西北军务。 |
特点 |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由皇帝钦定;保密性强。 |
职能 |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意旨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
影响 |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 (3)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二、能力提升
“封建”与封建社会 | |||||
中国古代的文章中提到的“封建”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封邦建国”之意,指的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 |||||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 |||||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 |||||
宰相与内阁 | |||||
宰相的权力是由政治制度赋予的,拥有决策权,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的权力则建立在皇帝个人授权的基础上,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实质上是君专制强化的产物。 | |||||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 |||||
| 分封制 | 郡县制 | 行省制 | ||
推行时代 | 推行于西周,春秋 时期走向瓦解。 | 春秋战国时期建立。 | 确立于元朝。 | ||
和中央的关系 |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权,诸侯的权利和地位可以世袭。 |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 ||
作用 |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加明显。 | |||
相同点 |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 ||||
明清时期的内阁VS近代西方的内阁 | |||||
| 明清内阁 | 近代西方内阁 | |||
背景 |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 资本主义发展。 | |||
权力 | 仅为皇帝提供顾问,内阁首辅的职权与地位完全听命于皇帝,不是法定的国家机关。 | 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是国家法定机构。 | |||
影响 | 君主专制强化的标志,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 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