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3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助力,龙江更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化肥促进粮食增产 B.用烧碱保护树木
C.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D.科学防治水体污染
2.《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五禽”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 B.糖类 C.维生素 D.无机盐
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4.下列实验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A. 验证氢气燃烧的产物
B.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5.下列对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健康 | B.化学与农业 |
①鸡蛋、大豆,瘦肉中富含蛋白质 ②人们常用酒精消毒是利用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 | ①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②农业上可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 |
C.化学与材料 | D.化学与生活 |
①塑料,合金,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 ②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羊毛线与纯棉线 |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②苏打是焙制糕点的发酵粉成分之一 |
A.A B.B C.C D.D
6.《化学教育》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氧化铜还原实验”一体化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用酒精灯加热CuO部位,无明显现象,证明CO2不能还原CuO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CuO,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CuO
C.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
D.反应后装置中气体的质量增加
7.下图是收集某气体的装置。由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可能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密度比空气 | 大 | 大 | 小 | 小 |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的pH | >7 | <7 | >7 | <7 |
A.A B.B C.C D.D
8.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有 | 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B |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
C | 除去中混有的 | 通过灼热的 |
D | 除去溶液中混有 | 加入足量溶液,过滤洗涤,再向滤渣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
A.A B.B C.C D.D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
B.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向等质量的和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D.将锌粉加入和的混合溶液中,溶液最终变为无色
10.Y型管的左侧分别装有等质量的铁粉和铝粉,右侧分别装有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倾斜两支Y型管,使稀硫酸同时全部流入左侧与金属反应。实验结束后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停留的刻度相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甲管活塞向上推动较快
B.乙管产生氢气多,所以铝比铁活泼
C.反应结束后,硫酸没有剩余,铁粉一定有剩余
D.反应结束后,铝粉有剩余,铁粉可能没有剩余
11.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青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待试管中的反应完全停止后,她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乙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B.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含铜,可能含铁
C.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锌和氯化铁
D.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g
12.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CO和CO2,测得反应后所得CO、CO2、N2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10% B.30% C.50% D.70%
二、填空题
13.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
(1)人体缺少_____元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2)下列物质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填序号)。
A.家用防水手套 B.玻璃茶杯 C.纯棉桌布
(3)厨房中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时,会出现_____(填“溶解”或“乳化”)现象。
(4)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_____来止痒。
(5)的水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
(6)为除去溶液中含有的少量,可加入下列中的_____(多选,填序号)。
A. B. C. D.
(7)“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生活垃圾提倡分类处理,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饮料罐、矿泉水瓶、废纸等应放入标识_____的垃圾桶中(填序号)。
A. B. C. D.
14.如表是和分别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数据,绘制二者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g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1)时,加入到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
(2)的溶解性是_____(填序号)
A.易溶 B.可溶 C.难溶 D.无法确定
(3)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提纯硝酸钾的步骤有①过滤②蒸发结晶③降温结晶④加热浓缩⑤加水溶解⑥洗涤干燥其中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写序号)
A.⑤③④①⑥ B.⑤④③①⑥ C.⑤②③①⑥ D.⑤②④①⑥
(4)时,分别配制成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填>、=或<);
(5)某兴趣小组做了一下实验:
上述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数字序号),将⑤继续冷却至,过滤,共可回收得到固体_____g。
三、推断题
15.A-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其中B能供给呼吸,A和C常温下都是液体,D是黑色固体,E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溶液呈蓝色,F微溶于水。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名称为_____。
(2)E和F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生成_____,写出物质F的一个俗称_____。
(3)图中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反应。
(4)写出D生成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6.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微溶性物质按可溶处理)。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实验一:取一定量白色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由此小明得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二:为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成分,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Ⅰ:取实验一中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 产生白色沉淀 |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 |
步骤Ⅱ:取步骤Ⅰ中的滤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 __________ |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
【实验结论】综合以上探究,同学们通过讨论确定了白色粉末的组成,其可能的组成有____________种情况。
【反思评价】
(1)步骤Ⅰ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能替代步骤Ⅱ中酚酞溶液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石蕊溶液
②氧化铜
③二氧化碳
④硫酸镁溶液
⑤稀盐酸
五、流程题
17.某学习小组利用锈蚀严重的废铜屑(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为原料回收铜,分别采用图1的两种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资料2:回收铜的两种实验方案。
(1)方案一中步骤Ⅱ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需要将其回收后再与碳粉作用,又可以生成,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2)方案二中固体B的成分是_____,步骤Ⅴ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理论上等质量的废铜屑通过两种方案获得铜的质量比较:方案一_____方案二(选填“>、=、<”)。
(4)图2为铜元素的价类转化二维图,写出D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_____。步骤Ⅳ实现的是E→_____点(填字母)的转化。
(5)碱式碳酸铜和碳酸铜混合物,与的稀硫酸刚好完全反应,得到的溶液通过方案二中的步骤Ⅳ和步骤Ⅴ,最终能够得到铜_____g(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六、实验题
18.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试看图回答问题:
资料卡片:①红磷的着火点为;②时,碳酸钠在乙醇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反应开始后,B中红磷一直未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2)写出装置D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3)E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要检验装置内气体是否被吸收干净,可将气体通入_____溶液中。
(4)装置中有干和湿的试纸各一张,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湿的试纸显示约为5,干的试纸显示为7,同学们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若装置中溶液为饱和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_____。
七、计算题
19.将33.6 g NaCl和CuCl2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126 g水中配成溶液,再将20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不断加入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求: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加入NaOH溶液质量/g | 40 | 40 | 40 | 40 | 40 |
共生成沉淀的质量/g | 4.9 | 9.8 | m | 19.6 | 19.6 |
(1)上表中m的值为多少。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化肥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适量使用化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该项正确;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属于强碱,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来保护树木,该项错误;
C、稀有气体通电后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来制作霓虹灯,该项正确;
D、水体污染会造成赤潮、水华等环境问题,因此应科学防止水污染,该项正确;
故选:B。
2.A
【详解】“五禽”是指鸡鸭鹅等,属于肉制品,富含蛋白质。故选A。
3.C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而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描述实验现象错误,不符合题意;
B、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故选项描述实验现象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描述实验现象正确,符合题意;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不点燃,不会剧烈燃烧,选项描述实验现象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A、氢气燃烧生成水,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氢气燃烧生成水,故A正确;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会改变装置内压强,故B错误;
C、稀盐酸和氯化铁不会发生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
D、塑料瓶变瘪,只能说明气体减少了,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验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5.A
【详解】A、①鸡蛋、大豆,瘦肉中富含蛋白质,②人们常用酒精消毒是利用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故A符合题意;
B、①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钙配制成的,硫酸铜能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不能用铁桶配制农药波尔多液,②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农业上可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故B不符合题意;
C、①塑料、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②纯棉线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灼烧时有烧纸的气味,羊毛线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羊毛线与纯棉线,故C不符合题意;
D、①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②小苏打是焙制糕点的发酵粉成分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B
【详解】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 A 正确;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是因为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证明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B 错误;
C、加热炭粉过程中,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正确;
D、反应中还原氧化铜还要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后装置中气体的质量增加,D 正确。
故选B
7.C
【详解】该气体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说明该气体的pH可能大于等于7,该气体选择了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密度比空气小,故选C。
8.D
【详解】A、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能够产生气泡,不一定含碳酸根,也有可能是活泼金属,故A设计不合理;
B、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木炭分不会与稀硫酸反应,稀硫酸会与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过滤、洗涤、干燥,可以分离出木炭粉,但是反应把铁消耗掉了,不能达到分离铁粉的目的,故B设计不合理;
C、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会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除去一氧化碳的同时引入了二氧化碳杂质,且反应生成的铜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除去杂质的同时也除去了原物质,故C设计不合理;
D、除去CuCl2溶液中混有的NaCl,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滤渣中为氢氧化铜沉淀,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D设计合理;
故选D。
9.C
【详解】A、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待恢复至室温,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恢复至于原始一样,故A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B、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但是最后压强低于原来的压强,故B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等质量的MgO、Mg(OH)2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每40份质量的氧化镁与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95份质量的氯化镁,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58份质量的氢氧化镁与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95份质量的氯化镁,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若消耗稀盐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氯化镁的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等质量的氧化镁和氢氧化镁,最终氧化镁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多,拐点高些,故C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铜>银,将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AgNO3=Zn(NO3)2+2Ag ,每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u(NO3)2=Zn(NO3)2+Cu ,每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最终溶液变为无色,说明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故溶液质量先减小后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故D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A、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铝活动性强于铁,相同条件下铝粉反应速率比铁粉快,反应过程中乙管活塞向上推动较快,错误;
B、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可根据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的可能性来判断,不可根据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少来判断,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可知每54g铝与294份质量硫酸反应生成6g氢气即每18g铝与98份质量硫酸反应生成2g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可知每56g铁与98份质量硫酸反应生成2g氢气;相同质量的硫酸完全反应消耗的铝质量小于铁,反应结束后,硫酸没有剩余,铝粉一定有剩余,铁可能有剩余,错误;
D、根据选项C的分析可知,反应结束后,当铝粉有剩余时,铁粉可能没有剩余,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所以铁不会与氯化锌反应,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说明铁继续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但是氯化铜的量不能确定,所以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中是否含铁,不能确定,A选项错误;
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加入烧杯中后,会继续生成铜,所以试管②中一定含有氯化铜,滤渣中一定不含铁,B选项错误;
C、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生成氯化亚铁,C选项错误;
D、通过题中的分析可知,加入铁的质量是2a,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大于2a克,D选项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若反应后碳充分反应生成全部为二氧化碳,则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32=3:8,氧元素质量分数为,则氮气质量分数为1-24%-64%=12%.
若反应后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全部为一氧化碳,则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3:4,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则氮气质量分数为1-24%-32%=44%。
所以氮气质量分数在12%~44%之间。故选:B。
13.(1)碘/I
(2)A
(3)乳化
(4)白醋或食醋
(5)铵根离子/
(6)BC
(7)A
【详解】(1)人体缺少碘元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2)A、家用防水手套是由合成橡胶制成的,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符合题意;
B、玻璃茶杯是由玻璃制成的,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C、纯棉桌布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厨房中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时,会出现乳化现象,将大油污乳化成细小的油滴,随水流冲走;
(4)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可用酸性物质来止痒,在厨房中可以选白醋或食醋来止痒,因为其中含有的醋酸能中和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
(5)NH4NO3溶于水会电离出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所以硝酸铵水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
(6)为除去 CuCl2 溶液中含有的少量 HCl ,根据除杂原则,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铜与盐酸不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目的,故A错误;
B、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除去杂质的同时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B正确;
C、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除去杂质的同时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B正确;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除去杂质的同时,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故D错误;
故选BC;
(7)饮料罐、矿泉水瓶、废纸等都能回收再利用,属于可回收垃圾,故应放入标识A的垃圾桶中。
14.(1)65.8g
(2)A
(3)B
(4)<
(5) ②⑤/⑤② 59.1
【详解】(1)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将17gKNO3 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最多溶解硝酸钾,故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15.8g=65.8g;
(2)氯化铵在20℃的溶解度为37.2g>10g,故NH4Cl 的溶解性是易溶,故选A;
(3)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步骤为⑤加水溶解、④加热浓缩、③降温结晶、①过滤、⑥洗涤干燥,故选B;
(4)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分别配制成等质量的 KNO3、NH4Cl 饱和溶液,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则氯化铵所需水的质量大,即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KNO3<NH4Cl ;
(5)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向20℃100g水中加入25g硝酸钾,25g<31.6g,所得到的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质为25g、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向溶液①中再加入25g硝酸钾,25g+25g>31.6g,所得到溶液②为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5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25g+25g<85.5g,所形成的溶液③是不饱和溶液,再加入30g硝酸钾,25g+25g+30g<85.5g,所形成的溶液④是不饱和溶液,降温到20℃,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25g+25g+30g>20.9g,所形成的溶液⑤是饱和溶液,所以上述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②⑤;
将⑤继续冷却至10℃(1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过滤,共可回收得到KNO3固体:25g+25g+30g-20.9g=59.1g。
15.(1)过氧化氢
(2) 蓝色沉淀 消石灰/熟石灰
(3)置换
(4)
【分析】A-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B能供给呼吸,故B是氧气;A和C常温下都是液体,C能和B氧气相互转化,A能生成氧气,也能生成水,故A是过氧化氢,C为水;D是黑色固体,E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溶液呈蓝色,D能转化为E,B氧气能转化为D,故D为氧化铜,E为氯化铜,C水能生成F,F能与氯化铜反应,因此F为氢氧化钙,代入验证,推断合理。
【详解】(1)由分析可知,A物质是过氧化氢;
(2)E为氯化铜,F为氢氧化钙,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E和F反应的实验现象是生成蓝色沉淀;
物质F为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3)图中氢氧化钙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均为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氧气和铜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氢气与氧气点燃生成水,均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因此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4)D生成E反应为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 碳酸钠(或Na2CO3) 酚酞溶液变红等合理表述 三(或3) 检验并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钠等合理答案 ①③
【详解】实验一:讨论交流: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故白色粉末中不一定含有碳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二:步骤Ⅰ:取实验一中的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一定含碳酸钠;
步骤Ⅱ:取步骤Ⅰ中的滤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实验结论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实验现象为: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白色固体中含氢氧化钠、碳酸钠,一定含碳酸钙、氯化钙中至少一种,故可能组合为: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钙、碳酸钙共3种情况;
反思评价:(1)步骤Ⅰ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钠等;
(2)①石蕊溶液遇碱变蓝,可以代替酚酞试液,符合题意;
②氧化铜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③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④硫酸镁溶液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无论是否含氢氧化钠,都有白色沉淀产生,不符合题意;
⑤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不能代替酚酞,不符合题意。
故选①③。
17.(1)
(2) Fe、Cu 、
(3)=
(4) Cu(OH)2 A
(5)6.4
【详解】(1)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向废铜屑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碱式碳酸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碳和水,溶液A中含硫酸铜和过量的硫酸,加入过量铁粉,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得到固体B的成分是过量的铁粉和生成的铜;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两种方案中,铜元素没有流失,也没有加入,故两种方案获得铜元素的质量与废铜屑中铜元素的质量相等,则理等质量的废铜屑通过两种方案获得铜的质量比较:方案一=方案二;
(4)D点对应物质属于碱,且铜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故D点对应物质是氢氧化铜,化学式为:Cu(OH)2;
步骤Ⅳ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且硫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故硫酸铜对应E点,铜中铜元素化合价为0,故铜对应A点,故步骤Ⅳ实现的是E→A点的转化;
(5)碱式碳酸铜和碳酸铜混合物 11.8g ,与 100g9.8% 的稀硫酸刚好完全反应,即碱式碳酸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得到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通过方案二中的步骤Ⅳ和步骤Ⅴ,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过量的铁粉通过步骤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100g9.8%稀硫酸中的硫酸根完全转化到了硫酸铜中,则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则生成铜的质量为:。
18.(1) 分液漏斗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3)
硝酸银/AgNO3
(4)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5)溶液变浑浊
【详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分液漏斗,反应开始后,A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使B中充满氧气,但红磷一直未燃烧,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随着氧气进入C装置的增多,迫使盐酸进入D装置,D装置中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装置D中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从D装置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E装置中饱和碳酸氢钠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检验 E 装置内 HCl 气体是否被吸收干净,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化氢没有被吸收干净,若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化氢已经被吸收干净;
(4)根据湿的pH试纸显示pH约为5,显酸性,干的pH试纸显示pH为7,显中性,同学们可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5)若装置H中溶液为饱和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浑浊,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20℃ 时,碳酸钠在乙醇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19.(1)根据前两次每次加入40g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生成4.9g,而第四次依然是为2.9的四倍,所以第三次应该也是增加4.9g,故m=4.9g×3=14.7g;
答:表中m的值为 14.7g。
(2)第五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说明第四次反应时恰好完全反应。
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氯化镁的质量为y。
x=23.4g
y=27.0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详解】(1)详见答案;
(2)详见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50分), 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
2023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