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郑州市第三次模拟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20世纪80年代,每逢周末,上海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会出现不少赶往江浙地区的工程师。他们一般星期六晚上去,星期日晚上回,帮助当地乡镇企业解决各种生产问题,这一批人当时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现今,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影响逐渐扩展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群体已不局限于工程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早期,星期日工程师现象体现出上海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主要是( )
A 资金支持 B. 产业扩散 C. 人才辐射 D. 市场共享
2. 上海星期日工程师对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帮扶显著的产业可能是( )
A. 批发零售 B. 人工智能 C. 集成电路 D. 医疗卫生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每逢周末,上海的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会出现不少赶往江浙地区的工程师,帮助当地乡镇企业解决各种生产问题,说明是人才对周边地区产业的知识扩散与支持,故为人才辐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影响逐渐扩展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群体已不局限于工程师。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差,医疗卫生条件差,故帮扶显著的产业应当是医疗卫生,D正确;批发零售主要受消费市场的影响,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收入水平低,此项目帮扶效果不显著,A错误;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需要大量人才,当地缺少该类产业,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半导体企业实力和产品影响力已上升至全球第二梯队。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经历了多轮重构,下表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四个阶段内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重构阶段 | 阶段Ⅰ | 阶段Ⅱ | 阶段Ⅲ | 阶段Ⅳ |
起止时间 | 1970-1979年 | 1980-2009年 | 2010-2017年 | 2018年至今 |
重构内容 | 美国以DRAM存储器技术转移为切入点,扶持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 | 美国高端芯片制造环节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 全球半导体制造、封测等环节及相关生产要素向中国大陆聚集 | 吸引外资回流美国建厂 |
3. 下列半导体产业链重构阶段与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 阶段I一科技 B. 阶段Ⅱ一原料 C. 阶段Ⅲ一市场 D. 阶段IV一劳动力
4. 近年来,美国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的主要目的是( )
①降低半导体产业生产成本②保护本土产业技术优势
③促进本国劳动力就业④扩大半导体消费市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5. 面对最新一轮半导体供应链重构,我国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 放弃半导体产业,寻求新发展方向 B. 扩大开放力度,吸引尖端产能转入
C. 加大自主创新,打造自主产业链 D. 专注中低端市场,避开恶性竞争
【答案】3. C 4. B 5. C
【解析】
【3题详解】
相对于美国来说,日本技术欠发达,A错误;芯片生产不是原料导向产业,这一时期韩国、台湾劳动力价格低,加之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美国将高端芯片制造环节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B错误;2010-2017年,这一阶段,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对芯片需求量大,有广阔的销售市场,C正确;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高,D错误。故答案选C。
【4题详解】
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高,吸引半导体产业回流,不一定能够降低半导体生产成本,①错误;为了保护半导体产业优势,保护本土技术优势,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②正确;随着产业外迁,美国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多,为了促进本国劳动力就业吸引半导体产业回流,③正确;半导体制造业回流,不能扩大消费市场,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放弃半导体产业,会使半导体产业垄断于发达国家,使我国半导体技术受制于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A错误;扩大开放力度,吸引尖端产能转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问题,B错误;面对最新一轮半导体供应链重构,我国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打造自主产业链,打造自己的品牌,C正确;专注中低端市场,不能提高我国半导体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利于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近几年,整个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正在释放出国际企业大力完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布局,强化竞争优势以抢夺日渐增长的市场份额的信号。上下游企业纷纷开始绑定产能,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爆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格局逐渐迎来空前重构和变化,产业链布局正在加速。
在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位的变化与植被植物体内丙二醛(简称MDA)含量关系密切。MDA含量变化能反映地下水对植物的胁迫程度。塔里木河下游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而后30年间最大断流天数一度达到228天,断流长度超过1200千米。下图为塔里木河流域不同断面某荒漠植被MDA含量与地下水位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塔里木河断流问题一度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 )
A. 地下水位下降 B. 降水急剧减少 C. 排放废热增多 D. 过度引用灌溉
7. 从亚合甫马汗、阿拉干到考干三个断面地下水对植被胁迫程度的整体变化是( )
A. 增大 B. 先增后减 C. 减小 D. 先减后增
8. 为改善下游断流和胁迫状态应( )
A. 修建更多水库 B. 大力植树造林 C. 禁止一切开发 D. 协调水量分配
【答案】6. D 7. A 8. D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下水位呈现上升趋势,A错误;塔里木河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降水不会急剧减少,B错误;排放废热与断流无关,C错误;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农业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断流,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读图可知,亚合甫马汗MDA含量由6μg·g增到13μg·g左右;阿拉干MDA含量由8μg·g增到14μg·g左右、考干MDA含量由12μg·g增到18μg·g左右,故三个断面地下水对植被胁迫程度的整体变化是增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塔里木河位于西北内陆,水源短缺,不适宜修建更多水库,A错误;大力植树造林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断流和胁迫状态会增加,B错误;禁止一切开发,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C错误;协调水量分配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下游断流和胁迫状态,D正确;故选D。
【点睛】河流断流原因有自然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人为原因:中上游区用水过度,导致下游总水量减少;人们活动的不合理,温室效应,过度放牧樵采,植被减少,加速了下游的干涸;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东北冷涡是亚洲东部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属于高空冷性涡旋系统,对我国东北、华北甚至江淮及以南地区的气候异常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与东亚季风强弱有较强关联。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强弱与西太平洋、南中国海、孟加拉湾、北印度洋气温呈负相关。下图为某次东北冷涡活动时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此刻,近地面甲地盛行(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10. 冷涡中心附近低层大气温压垂向分布特征最接近( )
A. A B. B C. C D. D
11. 东北冷涡强的年份( )
A. 江淮梅雨降水减少 B. 华北低温冻害较轻
C. 东亚夏季风势力偏强 D. 副热带高压势力弱
【答案】9. C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东北冷涡活动时,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分布中心低四周高,说明气压值中间低四周高,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甲位于高气压中心的西侧,为偏东风,因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形成
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冷涡中心附近高空为低压中心,近地面则为高压中心,故等压线向上凸,高压区气温偏低,等温线向下凹,读图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东北冷涡属于高空冷性涡旋系统,东北冷涡强的年份,冷空气南下遇到暖空气包围,移动速度慢,江淮梅雨降水增多,A错误;冷空气南下,华北低温冻害加重,B错误;夏季大陆增温显著,上升气流相对明显,提供大量暖空气,促进了东北冷涡的形成,近地面形成高压,副热带高压势力更强,东亚夏季风势力偏强,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东北冷涡一年四季均可见,在夏季活跃度最高。这是因为,东北冷涡的“前身”是一大团深厚的冷空气,它旋转着“闯入”暖空气的地盘后,被暖空气“包围”,东北冷涡便形成了。
二、综合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过去农田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导致黑土层受到破坏。近年来,东北部分地区摒弃人工撒明肥的做法,引进侧深施肥技术,即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缓释肥以条状施于土下5cm,秧苗侧3cm处。下表为东北三省单季稻产区部分生产数据。
省份 | 每公顷氮肥使用量(kg/hm2) | 每公顷水稻地。上生物量(t/hm2) | 每公顷产量(kg/hm2) | 施肥时间 | 施肥时间 |
黑龙江 | 142.8 | 14.9 | 7629.4 | 4月下旬5月上旬 | 5月中上旬 |
吉林 | 162.8 | 16.1 | 8185.7 | 5月中上旬 | 5月中上旬 |
辽宁 | 243.7 | 17.7 | 9411.9 | 5月中上旬 | 6月中上旬 |
(1)分析东北水稻产区化肥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
(2)判断东北三省中辽宁省的氮肥使用效率高低,并分析原因。
(3)说明侧深施肥技术对保护东北黑土的积极作用。
(4)近年来部分专家提出了减少东北地区氮肥施用量的意见。从环境安全的角度说明理由并就东北地区氮肥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生产规模大,化肥需求量大;连续种植单一农作物,地力消耗较快;人工撒明肥,利用率低。
(2)辽宁省氮肥使用效率较低。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肥料易挥发流失;地上生物量较大,水稻生长过程消耗较多养分;施肥时间距离插秧时间长。
(3)肥料距离作物根部较近,便于吸收利用,减少土壤养分消耗;肥料埋藏于地下,减少挥发流失,施肥量减少,减轻土壤污染和土地板结;肥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可以持续供应养分,减少频繁施肥对土壤的扰动。
(4)减少使用化肥有利于减轻污染,保障东北地区土壤质量、生态环境安全。施用部分有机肥代替化肥;秸秆还田;合理轮作;改进施肥技术。
【解析】
【点睛】本题以东北地区的化肥使用为材料,涉及到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土壤的保护及养护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东北农业生产规模大,化肥需求量大;东北地区农业对土地使用强度大,连续种植单一农作物,土地肥力消耗大;由于是水田难以使用机械,人工撒明肥,对化肥的利用率低。
【小问2详解】
辽宁省氮肥使用效率较低。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且降水较多,化肥易挥发,易流失,氮肥使用效率较低;由材料可知水稻地上生物量最大,因此水稻生长过程消耗较多养分;由材料可知,施肥时间在三个省份当中最晚,距离插秧时间长。
【小问3详解】
侧深施肥将肥料施于土下5cm,秧苗侧3cm处,肥料距离作物根部较近,便于农作物吸收利用,减少土壤有机物质、养分的消耗;与明肥相比较,肥料埋藏于地下,减少挥发流失,施肥量减少,减轻化肥对土壤污染和土地板结;肥料埋于土壤中,不易被挥发,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可以持续供应养分,减少频繁施肥对土壤的扰动,减轻破坏土壤结构。
【小问4详解】
减少使用化肥,有利于减轻土壤污染,减轻土壤板结,保障东北地区土壤质量;减轻生态破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合理建议:多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合理轮作,减轻高强度使用土地,用养结合;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的丹霞地貌发育广泛,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图1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区差异示意图。这三个地区在地貌形态演化环境及景观特征上具有较大的差异。甘肃张披七彩丹霞(图2)是北方干旱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的高度复合区。而南方丹霞地貌中常见石柱、方山、残丘等景观(图3)。
(1)与东南地区相比,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形态和景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其主要原因。
(2)简述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景观的主要形成过程。
(3)南方丹霞地貌中常见石柱、方山、残丘等景观,推断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1)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地壳抬升强烈,有黄土覆盖。(或东南地区降水多,构造抬升缓慢,无黄土覆盖。)
(2)泥沙、砾石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砂、砾岩;构造运动,岩层发生褶皱;地壳运动抬升,出露地表,经风化侵蚀形成丘陵。
(3)方山—石柱—残丘地壳(挤压)抬升,沉积岩出露地表,流水下切侵蚀,形成方山;山坡崩塌后退,山体退缩,形成孤立石柱;崩塌、侵蚀进一步加强,演变为缓坡丘陵(残丘)。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区差异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区域差异特征、内外力作用、丹霞地貌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与东南地区相比,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形态和景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图1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区差异示意图分析。从图1可知,区域差异主要从年降水量、每万年地壳升高度,地表黄土覆盖情况这三个角度分析,西北地区深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年降水量为200-400mm,地壳抬升强烈,每万年升高2m,有黄土覆盖,因而与东南地区产生差异。(或东南地区处在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年降水量为1200-2000mm,构造抬升缓慢,每万年抬升0.88m,无黄土覆盖。)
【小问2详解】
甘肃张披七彩丹霞是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的高度复合区,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景观的主要形成过程从彩色岩层形成、地壳运动、丘陵形成来分析。首先,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彩色沉积岩(砂岩、砾岩等),泥沙、砾石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砂、砾岩,这些沉积岩受矿物影响具有一定色彩;地壳运动岩层褶皱抬升,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发生褶皱,地壳运动抬升,出露地表,经风化侵蚀形成丘陵,逐渐形成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景观。
【小问3详解】
南方丹霞地貌中常见石柱、方山、残丘等景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方山—石柱—残丘;具体变化过程为:南方地区年降水量丰沛,流水侵蚀强烈,对岩石的侵蚀作用明显,首先,地壳(挤压)抬升,沉积岩出露地表,受外力作用侵蚀,南方降水丰沛,流水下切侵蚀,对岩石进行分割侵蚀,侵蚀初期岩石保留较多,形成方山;随着进一步侵蚀,山坡崩塌后退,山体退缩,形成孤立石柱,崩塌、侵蚀进一步加强,演变为缓坡丘陵(残丘),残丘岩石保留较少,多数被侵蚀,搬运,所以先后顺序为方山—石柱—残丘。
14. [旅游地理]
日本富士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大增。与此同时,当地碳排放量增长了约六成。为减少污染,当地公布山地观光有轨电车建设计划,拟在山麓和山腰之间铺设电车轨道代替原有公路,然而此举引发争议。
(1)简述导致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来源。
(2)分析在富士山铺设有轨电车计划引发质疑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大量社会汽车排放的尾气;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产生的碳排放等。
(2)有轨电车的铺设会破坏地表环境;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干扰;破坏(优美和谐)自然景观的视觉效果。
【解析】
【分析】本题以日本富士山为背景材料,涉及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日本富士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大增,私家车数量增多,导致大量社会汽车排放的尾气增多;为游客提供食、宿、住、行、娱等服务的相关产业产生的碳排放增加,导致碳排放量增长。
【小问2详解】
富士山铺设有轨电车计划会破坏地表环境,从而影响富士山的自然景观;铺设有轨电车会破坏植被,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干扰;有轨电车计划会破坏自然景观,影响视觉效果,故在富士山铺设有轨电车计划引发质疑。
15. [环境保护]
我国草地总面积为2.6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27.5%。党的十九大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草纳入系统治理范围。下图为1992-2021年草原政策研究高频出现词图谱,图中加粗部分表示草原政策研究领域高频词明显变化的时间段。
(1)说出当前我国草原政策研究的热点及意义。
(2)推测我国草原政策未来的研究方向。
【答案】(1)草牧业(绿色发展)政策、草原生态保护及补助奖励政策。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牧民收入,促进草原地区生态、经济持续发展。
(2)围绕草原功能、草种业、草原发展与管理提出政策,合理即可得分。如草原重要性和功能性、草种业发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智慧草原管理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草地变化为背景材料,涉及草原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中加粗部分表示草原政策研究领域高频词明显变化的时间段,读图可知,当前我国草原政策研究的热点是草牧业政策、草原生态保护及补助奖励政策。其意义在于,通过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提高牧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草原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我国草原政策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是注重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故将围绕草原功能、草种业、草原发展与管理提出政策。例如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体现在调节大气CO2与O2的比率、调节气候、调节水、土壤形成和维持土壤功能、养分获取和循环、废物处理等方面,故需保护草原;培育优良草种、促进草种业发展;建立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对草原实行智慧管理。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共10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2023届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2023届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