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安长安区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科)试题含解析
展开长安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文科)
一、选择题
1. 长安一中校园内一棵银杏树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
A. 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 B.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C.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 细胞→器官→系统→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详解】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由细胞形成组织,不同的组织再组成器官,由器官直接构成整个绿色开花植物体,植物体无系统。长安一中校园内一棵银杏树属于植物,其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C正确。
故选C。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如果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看到的情况是
A. 细胞数目多,视野大而亮 B. 细胞数目少,视野小而暗
C. 细胞数目多,视野大而暗 D. 细胞数目少,视野小而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高倍镜下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变少,看到的范围变小,B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
3. 羊通过吃草获得了化合物和元素。那么,羊和草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 )
A. 种类差异很大,含量大体相同 B. 种类和含量差异都很大
C. 种类和含量都是大体相同的 D. 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很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不同生物的组成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差别较大,这体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详解】牛通过吃草从草中获得营养物质,因而,牛和草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二者的元素含量差别较大。
故选D。
4. 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①
RNA
甲基绿
红色
②
脂肪
苏丹Ⅳ
红色
③
葡萄糖
斐林试剂
蓝色
④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淀粉遇碘会变蓝色;还原糖遇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条件下呈砖红色;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
【详解】①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①错误;
②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成红色,②正确;
③葡萄糖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生成砖红色沉淀,而不是蓝色,③错误;
④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④正确。
综上所述,D正确。
故选D。
5. 下列生物属于原核生物一组是( )
A. 蓝藻和乳酸菌 B. 衣藻和硝化细菌
C. 绿藻和根瘤菌 D. 酵母菌和紫菜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结构上最本质的不同之处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详解】A、蓝藻和乳酸菌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都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衣藻属于真核生物,硝化细菌属于细菌,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
C、绿藻属于真核生物,根瘤菌属于细菌,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
D、酵母菌和紫菜都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A。
6. 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B. 葡萄糖和蔗糖可被水解
C. 纤维素是植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D. 乳糖可以被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类的分类:
1、根据水解程度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半乳糖等。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多糖:糖元、淀粉、纤维素。
2、根据是否具有还原性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详解】A、糖类分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其中还原糖指可被氧化充当还原剂的糖。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五碳糖等,A正确;
B、葡萄糖属于单糖,不可以被水解,B错误;
C、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但不是能源物质,C错误;
D、乳糖的分子结构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缩合形成,需水解成单糖后被吸收,D错误。
故选A。
7. 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 )
A. Fe、Mn、Zn、Mg B. Zn、Cu、Mg、Ca
C. Zn、Cu、B、Mn D. Mg、Mn、Cu、Mo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细胞内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的比例,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如Fe、Mn、B、Zn、Mo、Cu等。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微量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即是微量元素,所以对比两类元素种类可知Zn、Cu、B、Mn全为微量元素,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 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都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
B. 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其内膜上都有酶的附着
C.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D. 蓝藻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细胞中两种重要细胞器,它们共有的特点是双层膜,有少量的DNA和RNA,能相对独立遗传,都能产生ATP,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前者是有氧呼吸的主要朝哪个是,后者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A错误;
B、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内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多种酶,而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和基质,不在内膜上,因此内膜上没有酶的附着,B错误;
C、线粒体和叶绿体增加膜面积的机制不同,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C正确;
D、蓝藻没有叶绿体,但含叶绿素和藻蓝素等光合色素,故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9. 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多种功能。如图的模型主要表明了细胞膜的何种功能( )
A.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B.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D. 促进物质的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据图分析,内分泌细胞分泌相关激素进入体液,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传递信息,即通过体液的作用间接完成信息交流,C正确。
故选C。
10. 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新鲜菠菜叶片中的叶绿体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应该分别使用的染色剂是
A. 无需染色;健那绿染液 B. 甲基绿;吡罗红
C. 甲基绿;健那绿染液 D. 健那绿染液;无需染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叶绿体本身具有颜色,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被观察到;线粒体本身没有颜色,需要经过一定的染色处理,才能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线粒体。
【详解】新鲜菠菜叶片中的叶绿体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健那绿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因此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健那绿染色后可观察到线粒体。
故选A。
11. 现有1000个氨基酸,合成的一个含四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其中肽键、最少氨基、最少羧基的数目分别是( )
A 1000、1000、1000 B. 996、1000、1000 C. 996、996、996 D. 996、4、4
【答案】D
【解析】
【分析】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链状蛋白质的相关计算公式如下: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至少含有的氨基数=至少含有的羧基数=肽链数。
【详解】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000-4=996个,最少氨基数=最少羧基数=肽链数=4,D正确。
故选D。
12. 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会明显影响细胞吸收( )
A. 氧气、甘油 B. 脂肪酸、水
C. 葡萄糖、水 D. 钾离子、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酶抑制剂抑制细胞呼吸,影响能量的产生。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氧气、甘油、脂肪酸、水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吸收葡萄糖、氨基酸、钾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所以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影响葡萄糖、氨基酸、钾离子的运输。
【详解】A、小肠绒毛上皮吸收氧气、甘油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小肠绒毛上皮吸收脂肪酸、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错误;
C、小肠绒毛上皮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吸收水为自由扩散,C错误;
D、钾离子、氨基酸是通过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而能量有细胞呼吸提供,呼吸酶抑制剂会抑制细胞呼吸提供能量,故会影响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有氧呼吸主要消耗糖类,无氧呼吸主要消耗脂肪; ②最适合水果贮藏的是完全无氧的环境; ③有氧呼吸的酶只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和线粒体基质中; ④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⑤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详解】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主要消耗的都是糖类,①错误;
②最适合水果贮藏的是低氧环境,因为在该环境中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同时有氧呼吸速率也较小,②错误;
③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上和线粒体基质中,③错误;
④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④正确;
⑤根据有氧呼吸的过程可知,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⑤正确。
故选D。
14.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每种酶可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②酶都是蛋白质; ③酶是生物催化剂; ④高温、低温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⑤产生酶的细胞还可以分泌激素; ⑥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①每种酶可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是酶的专一性,①正确;
②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的是RNA,②错误;
③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是生物催化剂,③正确;
④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进而导致酶失活,而低温会影响酶活性,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因而不会导致酶失活,④错误;
⑤产生酶的细胞是活细胞,但未必可以分泌激素,⑤错误;
⑥酶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促进化学反应,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⑥错误。
共两项正确,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C.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ATP
D.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A错误;
B、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可通过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夜晚只有呼吸作用,若适当降低温度,可减少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因此可提高作物产量,B正确;
C、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错误;
D、C6H12O6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此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被彻底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B。
16. 有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板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形成
B. 同一细胞中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分别是1∶2和1∶1
C. 在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
D. 在分裂前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中心体也进行了复制;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细胞板,只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A错误;
B、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有两个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其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分别是1∶2,到了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1∶1,B正确;
C、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会出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C错误;
D、在有丝分裂间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D错误。
故选B。
17.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
B. 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A正确;
B、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内环境有影响,但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C错误;
D、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C。
18. 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下列与人体体温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炎热环境中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B. 寒冷环境中正常人机体的产热量小于于散热量
C. 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产热量最多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D. 体温感觉中枢位于下丘脑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汗液排放量来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A正确;
B、寒冷时环境中机体为维持体温恒定,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产热量最多的部位是线粒体,C错误;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不能直接感受体温的变化,能直接感受体温的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在皮肤和黏膜,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19. 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B. 人类大脑言语区W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产热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是单向传递的。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错误;
B、人类大脑言语区W区是书写中枢,此处受损,患者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写文字,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经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到突触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
D、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是皮肤血管收缩、产热增加,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各组化合物都能在人体内环境中找到的是( )
A. 脂肪酸、二氧化碳、血浆蛋白 B. 血红蛋白、葡萄糖、尿素
C. 载体蛋白、抗体、氨基酸 D. 呼吸酶、胰岛素、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A、脂肪酸(营养物质)、二氧化碳(代谢废物)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21.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高浓度的2,4—D溶液做除草剂,可抑制水稻田中单子叶杂草的生长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进其成熟
D.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1、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2、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错误;
B、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用高浓度的2,4-D溶液做除草剂,可抑制水稻田中双子叶杂草的生长,B错误;
C、乙烯利是乙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芒果,可促其成熟,C正确;
D、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解除其休眠,D错误。
故选C。
22. 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
A. 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B.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
C. HIV病毒能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无影响
D. 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经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消灭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A错误;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构成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B错误;
C、HIV病毒能杀伤T淋巴细胞,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影响,C错误;
D、病毒属于寄生在细胞内的生物,病毒未进入细胞之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进行细胞内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再由体液免疫将病毒消灭,D正确。
故选D。
23. 已知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分别为蛋白质类物质和固醇类物质。请依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都将减少
B. ①还能合成分泌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C. 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的活动将增强
D. 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则①的活动将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题图分析,图中①是垂体,②是卵巢。
【详解】A、切除①垂体,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会减少,雌性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
B、①是垂体,垂体能合成分泌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但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B错误;
C、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故会被水解而不起作用,C错误;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雌性激素对①垂体的具有负反馈作用,则①活动将减弱,D正确。
故选D。
24. 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皮下组织,A、B、C 表示细胞外液。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毛细血管壁内外两侧分别是B和A ②B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A和C
③C液体可流入B内 ④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C表示淋巴,三种液体共同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详解】①结合图示可知,毛细血管壁内外两侧分别是B血浆和A组织液,①正确;
②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A组织液和C淋巴,且血浆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②正确;
③C液,即淋巴可回流进入血液循环中,成为B血浆的成分,③正确;
④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④正确。
故选D。
25.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B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
D. 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A、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错误;
B、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进而增殖分化,B正确;
C、只有浆细胞(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C正确;
D、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26.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植株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生长
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A、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A正确;
B、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B错误;
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
D、IBA是 生长素类似物,因此,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正确。
故选B。
27. 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A. 赤霉素和生长素 B. 乙烯和细胞分裂素
C.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D. 生长素和乙烯
【答案】A
【解析】
【分析】目前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而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是促进生长类激素,而脱落酸和乙烯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详解】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生长,且均是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生长的,作用最相似,与题意相符,A正确;
B、乙烯和细胞分裂素作用相反,前者能延缓衰老,后者能促进成熟,B错误;
C、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作用相反,前者能促进生长,而脱落酸能抑制生长,促进器官脱落,C错误;
D、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反,前者促进生长,后者促进器官脱落,D错误。
故选A。
28. 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 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a点为正、b点为负
C. 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 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轴突,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突触小泡,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突触后膜。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项错误;a点兴奋时,则膜内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B项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项错误;经④(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29. 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 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C. 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转运入膜内
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只经过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A正确;
B、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B正确;
C、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原因是Na+通过被动运输(协助扩散)方式转运入膜内,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且经过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D。
30.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的高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B.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C.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 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S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详解】A、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正确;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S区,因为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D正确。
故选C。
31. 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不都在脊髓
C. 反射弧上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所直接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 刺激反射弧上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反应都称为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反射活动需要一定强度的刺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A正确;
B、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不都在脊髓,也有可能在下丘脑、大脑皮层等,B正确;
C、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被称为效应器,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C正确;
D、反射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刺激反射弧上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反射,D错误。
故选D。
32.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和垂体都是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
B. 激素、神经递质均要和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 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均为神经—体液调节
D.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激素是指由专门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机体有调节作用的微量的有机物。
【详解】A、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故下丘脑和垂体都是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A正确;
B、激素需要与靶细胞上受体相结合发挥作用,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正确;
C、人体水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涉及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D。
33.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吲哚乙酸引起的
B. 植物茎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 生长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2.植物的向光性作用原理: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由于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详解】A、温特将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证明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
B、植物茎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
C、生长素作为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起调节作用,C正确;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D错误。
故选C。
34.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草原上全部的草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草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之一 ⑤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详解】①草原上全部的草包括了多个种群,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①错误;
②池塘中所有的草鱼是同种生物,属于种群,②正确;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种生物,属于种群,③正确;
④种群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之一 ,④正确;
⑤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包含多种生物,包含多个种群,⑤错误。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5.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C.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D. 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一般采用正方形样方。
【详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错误;
B、用标志重捕法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的重捕概率应该相等,B正确;
C、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常用的两种样方法,C正确;
D、与单子叶植物相比,双子叶更方便统计,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
36.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B.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不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
【详解】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大小,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正确;
B、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C、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C错误;
D、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并非一成不变,D错误。
故选A。
37.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不变
B. 一定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群落
C. 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会影响演替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死亡率还受气候、传染病的影响,种群密度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A错误;
B、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B错误;
C、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正确;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C。
38. 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 丙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C. 丙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 D. 甲和乙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详解】A、结合图示箭头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A正确;
B、丙是分解者,主要是腐生型的细菌和真菌,B正确;
C、食物链(一般指捕食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C正确;
D、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错误。
故选D。
39.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 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 乙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在减少
D. 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曲线图表示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详解】A、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欲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B、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
C、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C正确;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40.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其所表示的种间关系最相符合的是( )
A. 捕食 B. 竞争 C. 寄生 D. 互利共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详解】图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是非同步性变化,可知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且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故选A。
4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 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病毒要依赖活细胞才能繁殖,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 蚯蚓是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为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
C、病毒是专性寄生的生物,属于消费者,C错误;
D、蚯蚓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从中获得营养,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42. 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下列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阳光→水稻→害虫→青蛙 B. 草→植食昆虫→食虫鸟
C.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虾←大鱼 D. 植物遗体→真菌→动物→蜣螂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非生物部分,A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植食昆虫、食虫鸟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B正确;
C、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C错误;
D、植物遗体属于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且真菌、蜣螂属于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D错误。
故选B。
43. 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
B. “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以下,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C. 灭鼠时应在鼠群数量未达到B点时就开始,效果最佳
D. C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2值,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此时种群的繁殖力最强;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详解】A、种群数量在C点达到K值后,由于资源和空间的有限,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即CD段,A正确;
B、B点是K/2值,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此时种群的繁殖力最强,“涸泽而渔” 会使鱼的数量远远低于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鱼种群数量的恢复,同时会使经济效益下降,B正确;
C、如果鼠的种群数量接近K值,杀死一半的鼠时,生存的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资源,种群增长速率会较快,灭鼠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故应在鼠群数量未达到B点时就开始,效果最佳,C正确;
D、C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主要是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即与环境容纳量有关,D错误。
故选D。
44. 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 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 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 生产者和消费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产者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详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重要环节。
故选D。
45. 某莲藕池塘中存在着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存在3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都含有3个营养级
B. 图中所有的生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该池塘实施莲藕和鱼共同种养模式后,鱼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入莲藕
D. 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J,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25J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食物网,其中莲藕为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即莲藕→斜纹夜蛾→蜘蛛、莲藕→斜纹夜蛾→瓢虫→蜘蛛、莲藕→莲缢管蚜→瓢虫→蜘蛛。
【详解】A、图中存在3条食物链,其中有两条食物链含有4个营养级,A错误;
B、生物群落应是该池塘中全部生物的总和,图中生物只有生产者和部分消费者,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
C、鱼的粪便中有机物经池塘中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可以为莲藕提供肥料,但鱼粪便中的能量不能流入莲藕,C错误;
D、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J,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25J,D正确;
故选D。
【点睛】关于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高营养级能量增加需要消耗低营养级的能量计算时,如果是至少,则应按照最短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为20%来计算1÷20%÷20%=25(J)。
46. 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玉米→人 ②玉米→牛→人
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C. 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 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可能和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一样多,A错误。传递效率一般不会改变,B错误。因为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长期坚持素食能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C正确。营养级越高富集作用越强,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多,D错误。故选:C。
47.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B. 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C.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动物的数量波动较大
D. 在群落演替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灌木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1、“J”型增长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K值为最大环境容纳量,表示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 况下,一定空间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J” 型曲线增长模式的种群,无环境阻力,不存在K值,A错误;
B、J型增长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N0λt,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错误;
C、杂食性动物食物多,抗干扰能力强,其数量波动应较小,C错误;
D、在群落演替中,灌木较草本高,更容易获得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D正确。
故选D。
48.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
B.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C. 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初生演替的起点是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A正确;
B、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B正确;
C、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C正确;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49. 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此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的过程
B. 兔子产生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属于草的同化量
C. 当狐狸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D. 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可获得该兔子体内全部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条食物链中,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兔子、狐狸、狼属于消费者,分别是第二、三、四营养级。
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
【详解】A、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错误;
B、兔子的粪便没有经过兔子同化,是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B正确;
C、兔子和狐狸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当狐狸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C错误;
D、每个营养级都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等,故狐狸捕食一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能量只有一部分流向狐狸,D错误。
故选B。
50. 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单是捕食关系
B. 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C. 在捕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D. 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详解】A、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单是捕食关系,也可以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根据食物的来源不同,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
C、在捕食食物链中,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则通过捕食获取能量,C错误;
D、食物网是由多条交错复杂的食物链构成的,一种生物可能有多种食物,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由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取代,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51. 下图是某物质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物质名称为_____,合成的场所是_____。
(2)形成该化合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叫做_____,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
(3)该化合物共有_____种氨基酸缩合而成,两个氨基酸缩合后形成的化学键是指图中的_____(填序号)。
【答案】(1) ①. 三肽 ②. 核糖体
(2) ①. 脱水缩合 ②. 36
(3) ①. 3 ②. ②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为氨基,②为肽键,③为R基,④为另一中R基,图示结构中有两个肽键,为三肽化合物,图中组成该三肽的三种氨基酸的R基不同,说明该三肽化合物由三种氨基酸组成。
【小问1详解】
该物质中有两个肽键,名称为三肽,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车间。
【小问2详解】
该化合物是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两个肽键,脱去了两分子的水,因此,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8×2=36.。
【小问3详解】
该化合物共有3种氨基酸缩合而成,因为组成该化合物的三种氨基酸的R基是不同的,两个氨基酸缩合后形成的化学键是肽键,可用图中的②表示。
52. 下图表示真核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请据图回答:
(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由A_____和B_____组成。
(2)图中_____(填序号)的结构均具有单层膜。若该细胞是洋葱的根尖细胞,则图中不应该具有的结构是[ ]_____。
(3)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 ]_____供给。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还应该具有的细胞器是_____。
(4)细胞中分泌蛋白分泌前后生物膜面积将会依次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
【答案】(1) ①. 蛋白质 ②. 磷脂(双分子层)
(2) ①. ②④⑤⑥ ②. ③叶绿体
(3) ①. ①线粒体 ②. 中心体
(4)具有一定流动性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题图分析,图中A为蛋白质,B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就比骨架。根据功能分析,①为线粒体,②为溶酶体,③为叶绿体,④为内质网,⑤为高尔基体,⑥液泡。
【小问1详解】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的磷脂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即A是蛋白质,B是磷脂。
【小问2详解】
图中①~⑥依次为线粒体、溶酶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液泡,其中②溶酶体、④内质网、⑤高尔基体和⑥液泡均具有单层膜。若该细胞是洋葱的根尖细胞,则图中不应该具有的结构是叶绿体,即图中的③。
【小问3详解】
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因此,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即图中的①供给。如果该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则还应该具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因为中心体是低等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器。
【小问4详解】
细胞中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需要内质网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而后经过高尔基体的再加工后,再由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后一胞吐方式释放出去,可见分泌蛋白分泌前后生物膜面积将会依次发生改变,即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先增加后减小并保持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该过程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3. 压力过大会导致机体产生焦虑感,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下图为该生理过程中通过突触相连接的两个神经元。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时有的人会想吃甜食,此时人体在摄入大量糖分后,胰岛_____细胞分泌的_____(填激素名称)增加,使血糖降低。
(2)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机体免疫能力减弱。原因是:在胸腺中成熟的_____活性下降,导致淋巴因子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另外,这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减缓,会影响细胞免疫。
(3)若在图中a点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则该处膜外电位变化为_____,该变化主要是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刺激a点后,能在b、c、d三个位点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的是_____。
【答案】(1) ①. B ②. 胰岛素
(2)T细胞 (3) ①. 由正变负 ②. b和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图中d是突触前神经元,c是突触后神经元。
【小问1详解】
人体在摄入大量糖分后,血糖浓度升高,为维持血糖平衡,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使血糖降低。
【小问2详解】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由于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淋巴因子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使机体免疫能力减弱。
【小问3详解】
若在图中a点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b、c处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54. 如图为某同学“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为器官或细胞,①~④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兴奋在传入神经上以_____的形式传导。
(2)产生冷觉的A是_____。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_____调节。
(3)激素④的主要靶器官(靶细胞)是肝脏(肝细胞),其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为_____作用。
【答案】(1) ①. 下丘脑 ②. 电信号
(2) ①. 大脑皮层 ②. 反馈##负反馈
(3)拮抗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小问1详解】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兴奋在传入神经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小问2详解】
所有感觉包括冷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产生,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中枢。甲状腺激素(③)作用于垂体(B),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即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抑制B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时对B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保证激素含量的平衡。
【小问3详解】
激素④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使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55. 我国水稻生产从单纯的追求高产向健康、安全、优质、高产开始转轨,由于鸭子喜食稗、鸭舌草、异型莎草、陌上菜等稻田杂草,不喜欢富含硅质的水稻,极大发挥了稻田生产、养殖及生态调控功能,因而“稻鸭共作”稻田复合种养系统正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如图为一稻田生态系统简易食物网,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图中还缺少_____。
(2)图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鸭与稻田害虫属于_____关系。
(3)稻飞虱是主要的农业害虫,有多种,繁殖快,数量大,危害重,常在水稻植株上成群分布。调查每一种稻飞虱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法进行抽样,取样时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
(4)由于新农村建设占用耕田,或被房屋、道路代替,或被用于园林绿化,使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而形成前后不同的群落,那么,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2) ①. 7 ②. 捕食和竞争
(3) ①. 样方 ②. 随机取样
(4)物种组成##丰富度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据图分析,图中的生态系统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食物链(网),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
【小问2详解】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图中有7条食物链,具体包括:水稻→田螺→鸭;水稻→稻田害虫→鸭;水稻→稻田害虫→蜘蛛;稻田杂草→田螺→鸭;稻田杂草→鸭;稻田杂草→稻田害虫→鸭;稻田杂草→稻田害虫→蜘蛛;鸭与稻田害虫都以稻田杂草为食,有竞争关系,鸭又可以以稻田杂草为食,它们又有捕食关系。
【小问3详解】
稻飞虱常在水稻植株上成群分布,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故调查稻飞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小问4详解】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优势种一般都不同。
2024西安长安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西安长安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含解析,共28页。
2022西安长安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西安长安区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