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展开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下列有关“铁”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丝弯折 B. 钢铁熔化 C. 铁钉生锈 D. 铁球下落
2. “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 限制公共交通的发展 B. 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C. 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 D.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3. 分类、归纳等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归纳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Fe3O4、KMnO4 B. 复合肥料:KNO3、CO(NH2)2
C. 有机化合物:C2H5OH、CaCO3 D. 复合材料:玻璃钢、钢筋混凝土
4.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取用液体药品
B. 称量NaOH固体
C. 点燃酒精灯
D.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 古诗《石灰吟》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蕴含了如图所示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烈火焚烧”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 B. 反应②发生时,伴随着温度的下降
C. 实现反应③的转化方法只有一种 D. 经过转化,得到CaCO3质量增加
6. 生活中常对一些场所进行消毒以保障人体健康。下列几种消毒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氧乙酸(C2H4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g
B. 次氯酸钙[C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 正丙醇(C3H8O)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8
D. 二氧化氯(ClO2)由1个氯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
7. 化学实验常有“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
选项
A
B
C
D
实验
验证氧气的性质
粗盐提纯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异常情况
未看到火星四射
滤液浑浊
结果偏大
反应后质量减小
解释
可能是铁丝太细
可能滤纸没紧贴漏斗内壁
可能红磷量不足
可能生成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
A. A B. B C. C D. D
8. 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比①、③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 试管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 图中小气球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的作用
D. 如果水浴温度持续升高,③中红磷能燃烧
9.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物质
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CO2(CO)
除杂
通过NaOH溶液
B
MnO2、KCl
分离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
C
NaOH、Ca(OH)2
鉴别
分别加入Na2C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D
NaCl(Na2CO3)
除杂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A. A B. B C. C D. D
10. 取16.0gCuSO4置于坩埚中加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Cu2+呈蓝色,所以CuSO4固体也呈蓝色
B. 650℃时CuSO4开始分解,只生成CuO和SO2
C. t℃时CuO完全分解,得到7.2g固体全部是Cu
D. 变化过程中,固体含Cu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
11.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现有:
A.熟石灰 B.聚乙烯 C.氧气 D.蛋白质,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供给生物呼吸的是 ______ 。
(2)可用于食品包装的是 ______ 。
(3)属于基本营养素的是 ______ 。
(4)可配制波尔多液的是 ______ 。
12.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让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学化学用化学,感受化学之美。
(1)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化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肥效保证是关键,铵态氮肥不能与 ______ (填序号)一起混合施用。
A.KCl
B.Ca(OH)2
C.Ca3(PO4)2
(2)山药汁液中含有的皂角素呈碱性,刮山药时易导致皮肤过敏,奇痒难忍,你认为可用家庭常用调味品中的 ______ 来止痒。
(3)小涵在家学做煎藕夹时,发现燃气灶火焰呈黄色、锅底变黑,她可以用 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通风口的方法来调节。
(4)生活中有许多小窍门能让人们避开危险,减少损失,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请举一种灭火的方法 ______ 。
13. 图1为KNO3和NaCl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点处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2)若KNO3中混有少量NaCl,最好采用 ______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图2中“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中表示为 ______ 。
A.c点→b点
B.d点→b点
C.c点→d点
(4)将t2℃KNO3、NaCl的饱和溶液各100g,温度降低到t1℃。则下列关系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析出晶体质量:m(KNO3)
C.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m(KNO3)=m(NaCl)
14. 水和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花生油
B.小麦粉
C.白砂糖
(2)某同学欲用NaOH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100g,用于制作“叶脉书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完成实验,除图1仪器外还须用到的仪器名称是 ______ 。
②该同学用100mL量筒量取实验所用的蒸馏水,读数视线如图3所示,若其他操作均正确,该同学所配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 (填“>”“<”或“=”)10%。(水的密度为1g/cm3)
③NaOH溶液长时间露置于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三、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5. 黄铜是铜锌合金,黄铜可用于制造钱币、机器零件。利用黄铜制造各种物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黄铜渣,主要含有Zn、Cu、ZnO、CuO。一种利用黄铜渣获取金属铜和硫酸锌溶液的实验流程如图:
(1)“酸溶”中涉及到多个反应,写出ZnO溶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2)“置换”过程中需要加入过量A,目的是 ______ 。
(3)两次“过滤”所得到的滤液中都含有的离子有 ______ 。
(4)为进一步提高原料利用率,得到更多的铜和硫酸锌溶液,需要对流程中的“滤渣”进行处理,向滤渣中缓慢加入 ______ (填试剂名称)并不断搅拌,观察到 ______ 时,停止加入,过滤。
四、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6.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它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HCHO)为原料制得的高分子物质,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它在去油污过程中会自动吸附物体表面的污渍,且柔软不伤手,被称为神奇海绵。
神奇的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一位大学教授披露,纳米海绵的硬度大,其硬度和玻璃差不多,由于自身空隙较多,因此有软感,所以纳米海绵可有效清洁茶垢、油渍,但有人质疑它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的实验表明,在纳米海绵的浸泡液中未发现三聚氰胺,但有0.4ppm(浓度单位)的甲醛(国家食品用包装标准甲醛单位迁移量不得大于2.5ppm),消费者不必恐慌。另外,据资料显示,纳米海绵还是很好的吸油材料,可用于解决海上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随着科技的进步,纳米海绵的性能会不断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生产。
(1)纳米海绵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HCHO)为原料制得的高分子物质,写出甲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纳米海绵属于 ______ (选填“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
(3)纳米海绵具有 ______ 的结构特性,适于解决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4)纳米海绵清洁油渍的原理是 ______ ,生活中还可以通过 ______ 的方法去除油污。
(5)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纳米海绵安全无隐患,其实验依据是 ______ 。
五、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7. 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若用E装置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原因是 ______ (填序号)。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在加热前将导管放入集气瓶中
C.收集前集气瓶没有装满水
D.集气瓶中的水没有完全被排尽
(2)某实验小组同学用10%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欲使反应平稳进行,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 (选填“A~D”)。
(3)装置D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其优点是 ______ ,以下装置具有与D装置相同工作原理的是 ______ (填序号)。
六、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向盛有一定量Na2CO3溶液的烧杯里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然后将烧杯内物质过滤,邀请你一起参与同学们对滤液成分的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的溶质作出了如下五种猜想。
猜想一:滤液中的溶质只有NaOH;
猜想二:滤液中的溶质只有Na2CO3;
猜想三:滤液中的溶质只有Ca(OH)2;
猜想四: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Ca(OH)2;
猜想五:滤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 。
【小组讨论】同学们分组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理由是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为进一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同学们进行下列实验设计和探究活动。
组次
实验设计或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无明显现象
猜想 ______ 不成立,但不能确定其他猜想哪一个成立
②
______
猜想五成立
【反思交流】同学们认为要确定该滤液中的溶质,关键在于确定滤液中是否有Ca(OH)2或Na2CO3,实质是检验滤液中是否有Ca2+或CO32−。
有同学提出除了澄清石灰水,还可向滤液中加入其他试剂判断猜想五是否成立。请你列举一种类别不同的其他试剂 ______ 。
【定量计算】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向烧杯里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后,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5.0g,计算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铁丝弯折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钢铁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铁球下落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A
【解析】解:A.乘坐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所以限制公共交通的发展的做法是错误,不合题意;
B.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空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C.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可以防止污染水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D.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即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防止污染环境,符合题意。
故选:A。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从平时的点滴做起.
3.【答案】D
【解析】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Fe3O4是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A不正确;
B.KNO3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CO(NH2)2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不正确;
C.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C2H5OH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CaCO3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C不正确;
D.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和合成材料复合而成的;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沙子、水泥等复合而成的,均属于复合材料,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
B、根据KNO3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进行分析;
C、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分析;
D、根据玻璃钢是玻璃和纤维熔合而成的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是复合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机物概念、复合肥的特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材料分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取用液体药品要注意: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和试管口紧挨着,图示操作正确;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放在纸片上称量,应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图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切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图示操作正确;
D、该装置构成了封闭体系,用双手捂住烧瓶,气体受热膨胀,如果装置不漏气,就会看到玻璃管内液面上升形成一段水柱,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B。
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解:A、“烈火焚烧”描述的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也就是反应①的变化,说法正确;
B、反应②发生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上升,说法错误;
C、实现反应③的转化方法有: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等,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经过转化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得到CaCO3 质量也不变,说法错误。
故选:A。
根据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转化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解答此题。
6.【答案】B
【解析】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叙述错误;
B、Ca(ClO)2中,Ca显+2价,O显−2价,设Cl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可得:(+2)×1+[x+(−2)]×2=0,解得x=+1,叙述正确;
C、C3H8O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叙述错误;
D、二氧化氯由二氧化氯分子构成,1个二氧化氯分子是由1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叙述错误。
故选:B。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解:A、铁丝未除锈,氧气不纯,铁丝未绕成螺旋状,未用火柴引燃,未从上到下缓慢伸入,都会导致铁丝不能燃烧,看不到火星四射的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滤纸没紧贴漏斗内壁,会导致过滤速率慢,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未看到火星四射,说明铁丝没有发生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凡是不经滤纸的过滤就直接进入滤液的操作,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C、根据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①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中红磷不燃烧,不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试管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图中小气球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的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只有试管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的着火点240℃,水浴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着火点,③中红磷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杂质CO不反应,故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除去的是主要物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不正确;
B.二氧化锰是难溶于水,KCl是易溶于水,分离KCl和MnO2的混合物,先将混合物溶解,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二氧化锰,将滤液在蒸发皿中蒸发结晶得到KCl,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正确;
C.分别加入Na2C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钙,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而没有现象的是氢氧化钠,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正确;
D.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可除去碳酸钠,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杂质CO不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锰是难溶于水,KCl是易溶于水,分离KCl和MnO2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而没有现象的是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D、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充分利用相关的知识,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最大的收获。
10.【答案】D
【解析】解:A、CuSO4固体是白色的,故A错误;
B、650℃时,CuSO4完全分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硫的氧化物中硫元素质量为16.0g×32160×100%=3.2g,氧元素的质量为16.0g−8.0g−3.2g=4.8g,则硫的氧化物中硫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2g32:4.8g16=1:3,因此该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O3,所以650℃时,CuSO4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了CuO和SO3,故B错误;
C、8.0gCuO中所含铜元素的质量为8.0g×6480×100%=6.4g<7.2g,故t℃时CuO完全分解,得到7.2g固体不全部是Cu,故C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变化过程中,固体含铜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11.【答案】C B D A
【解析】解:(1)可供给生物呼吸的是氧气。
(2)可用于食品包装的是无毒的聚乙烯。
(3)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素是:糖、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故属于基本营养素的是蛋白质。
(4)在农业上硫酸铜同石灰乳混合得到波尔多液,故可配制波尔多液的是熟石灰。
故答案为:(1)C;
(2)B;
(3)D;
(4)A。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答案】B 食醋(合理即可) 增大 盖锅盖(合理即可)
【解析】解:(1)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
A、KCl属于盐,与铵态氮肥不反应,可以混合施用,不符合题意;
B、Ca(OH)2属于碱类,与铵态氮肥反应,不可以混合施用,符合题意;
C、Ca3(PO4)2属于盐类,与铵态氮肥不反应,可以混合施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皂角素呈碱性,可用食醋等酸性物质中和。
(3)锅底出现黑色,那是生成的碳,说明没有完全燃烧,所以应该调大进风口,使参与燃烧的氧气更多,使得燃烧更充分。
(4)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通过隔绝空气灭火。
故答案为:(1)B;(2)食醋(合理即可);(3)增大;(4)盖锅盖(合理即可)。
(1)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进行分析解答。
(2)由题意,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故所选的物质应该能与碱性发生中和反应且对皮肤无副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常见灭火措施,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肥料、中和反应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常见灭火措施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37.5% 降温结晶 B C
【解析】解:(1)b 点处 KNO3的溶解度为60g,故b 点处 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0g100g+60g×100%=37.5%。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所以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要提纯硝酸钾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故填降温结晶。
(3)图 2 中“某一步操作”后,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液②不是饱和溶液,所以溶液②对应的是d点的位置,由于溶质的质量为60g,所以溶液③对应的是b点,故选B。
(4)A、由于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将 t2℃KNO3、NaCl 的饱和溶液各 100g,温度降低到 t1℃,析出晶体质量:m(KNO3)>m(NaCl),错误;
B、t2℃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故在KNO3、NaCl的饱和溶液各100g中,NaCl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后,两溶液溶解度减小,还是饱和溶液,t1℃时,KNO3、NaCl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所以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m(KNO3)
故选C。
故答案为:(1)37.5%;
(2)降温结晶;
(3)B;
(4)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玻璃棒 < CO2+2NaOH=Na2CO3+H2O
【解析】解:(1)A、花生油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B、小麦粉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C、白砂糖与水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为溶液,符合题意。
(2)①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用到天平、药匙,量取水用到量筒、胶头滴管,溶解用到烧杯、玻璃棒,故为完成实验,除图 1 仪器外还须用到的仪器名称是玻璃棒。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时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偏大,故该同学所配 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
③NaOH溶液长时间露置于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
(1)C;
(2)①玻璃棒;
②<;
③CO2+2NaOH=Na2CO3+H2O。
(1)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解答;
(2)①根据配制溶液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
②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进行分析;
③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ZnO+H2SO4=ZnSO4+H2O 把硫酸铜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 Zn2+、SO42− 稀硫酸 无气泡产生
【解析】解:(1)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O+H2SO4=ZnSO4+H2O;
(2)黄铜渣主要含有Zn、Cu、ZnO、CuO,加入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过滤,除去铜,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锌,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故“置换”过程中需要加入过量Zn的目的是:把硫酸铜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
(3)由(2)分析可知,两次“过滤”所得到的滤液中都含有硫酸锌,故都含有的离子有Zn2+、SO42−;
(4)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锌过量,过滤,得到滤渣,故滤渣中含锌和铜,要想得到更多的铜和硫酸锌溶液,可加入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向滤渣中缓慢加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无气泡冒出时停止加入,过滤,得到铜和硫酸锌溶液。
故答案为:(1)ZnO+H2SO4=ZnSO4+H2O;
(2)把硫酸铜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
(3)Zn2+、SO42−;
(4)稀硫酸;无气泡产生。
(1)根据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黄铜渣主要含有Zn、Cu、ZnO、CuO,加入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两次“过滤”所得到的滤液中都含有硫酸锌进行分析;
(4)根据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锌过量,过滤,得到滤渣,故滤渣中含锌和铜,要想得到更多的铜和硫酸锌溶液,可加入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制备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16.【答案】HCHO+O2=点燃CO2+H2O 人工合成材料 网状多孔 吸附除污 加洗洁精(或乳化) 实验表明纳米海绵不含三聚氰胺,且甲醛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解析】解:(1)甲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HCHO+O2=点燃CO2+H2O;
(2)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它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HCHO)为原料制得的高分子物质,属于人工合成材料;
(3)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特性,适于解决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4)纳米海绵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特性,具有吸附性,纳米海绵清洁油渍的原理是吸附除污;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加洗洁精(或乳化)的方法去除油污;
(5)实验表明纳米海绵不含三聚氰胺,且甲醛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所以纳米海绵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安全无隐患。
故答案为:(1)HCHO+O2=点燃CO2+H2O;
(2)人工合成材料;
(3)网状多孔;
(4)吸附除污;加洗洁精(或乳化);
(5)实验表明纳米海绵不含三聚氰胺,且甲醛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1)根据甲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进行分析;
(3)根据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
(4)根据纳米海绵清洁油渍的原理是吸附除污进行分析;
(5)根据纳米海绵不含三聚氰胺,且甲醛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7.【答案】2KClO3=MnO2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 BC C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 Ⅲ、Ⅳ
【解析】解:(1)A是固体加热型装置,适用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E排水法收集氧气不纯:
A.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收集氧气缓慢或无法收集到氧气,但不会导致收集氧气不纯,错误;
B.在加热前将导管放入集气瓶中,收集到开始装置排出的空气,会导致收集氧气不纯,正确;
C.收集前集气瓶没有装满水,收集的氧气会混入残留的空气,会导致收集氧气不纯,正确;
D.集气瓶中的水没有完全被排尽,会导致集气瓶中有水残留,但不会导致收集氧气不纯,错误。
(2)双氧水制氧气使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BCD是该类型装置。B使用长颈漏斗便于添加液体药品。C使用分液漏斗,可以通过活塞控制液体滴加速度,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气流。D装置有多孔隔板,可以通过弹簧夹的开关控制试管内气压,使药品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所以欲使反应平稳进行,选用的发生装置是C。
(3)装置D有多孔隔板,可以通过弹簧夹的开关控制试管内气压,使药品接触或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Ⅰ、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生成气体直接在左侧排出,无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Ⅱ、大理石直接放入烧杯中,直接和稀盐酸接触无法分离,无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Ⅲ、关闭止水夹,集气瓶中气体无法排出,盐酸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盐酸流入集气瓶中,固液接触反应开始,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Ⅳ、Ⅳ与给出D装置相同,多孔隔板和有空塑料板作用相同,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故答案为:(1)2KClO3=MnO2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BC;
(2)C;
(3)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Ⅲ、Ⅳ。
(1)根据气体的发生装置确定反应的原理、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发生装置;
(3)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比较综合地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收集装置的选取.掌握发生、收集装置选取的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答案】NaOH和Na2CO3 Na2CO3+Ca(OH)2=CaCO3↓+2NaOH 四 有白色沉淀生成 过量的稀盐酸(合理即可)
【解析】解:【猜想与假设】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可能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钙中的一种剩余。所以猜想五: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
【小组讨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一定发生反应,则一定有氢氧化钠,所以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实验探究】①加入碳酸钠无明显现象,说明无氢氧化钙,因为如有氢氧化钙会出现白色沉淀。所以猜想四不成立。
②猜想五成立说明有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交流】判断猜想五主要判断有无碳酸根离子,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为了排除氢氧化钠的干扰可用过量的稀盐酸验证。碳酸钡也是沉淀且氯化钡溶于水,所以也可加入氯化钡溶液检验。
【定量计算】设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2NaOH+CaCO3↓
106 100
x 5.0g
106100=x5.0g
x=5.3g
答: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3g。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NaOH和Na2CO3;
【小组讨论】Na2CO3+Ca(OH)2=CaCO3↓+2NaOH;
【实验探究】①四;
②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思交流】过量的稀盐酸(合理即可);
【定量计算】5.3g。
【猜想与假设】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一定发生反应进行分析;
【实验探究】①根据加入碳酸钠无明显现象,说明无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②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反思交流】根据猜想五主要判断有无碳酸根离子,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定量计算】根据Na2CO3+Ca(OH)2=2NaOH+CaCO3↓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CuCl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和金湖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和金湖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