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一中等江南十校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2023年“江南十校”高二阶段联考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开始,“自然人化”便成了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热”。当代美学在这一发展阶段,深受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框架的束缚。西方人本主义理论将自然视为“自然物”,视为荒蛮的存在、可加以利用的资源,自然的审美价值因此而长期遭到否定。
中国传统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与物为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等。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三者主要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同时,自然美相应凸显的维度也不同:生态美,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旨在凸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
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秉持生态世界观,即以生态地球、生态宇宙为本体,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审美方式,基于但又不受限于自然科学理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译介而来的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形成交汇融合,并促使自然美再次成为美学研究热点。在生态型美学理论体系中,作为审美者的人,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物同处生态系统之中的生命存在。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的自然化”——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
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构成,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自然美的内涵,则因建基于自然科学理论,使得生态美、环境美与景观美都内在蕴含着自然科学之真。
(摘编自席格《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
材料二:
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生态美学或者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景观生态学,或者是将生态知识纳入自然环境欣赏中去的环境美学,这两种模式的生态美学都是一种弱版本的生态美学,即仅仅将生态知识纳入到美学体系之中,生态知识在美学体系中仅仅具有工具的作用,而中国的生态美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西方的不同,它直接将生态作为“本体论”纳入到其理论的建构之中。2002年,曾繁仁开始在当代语境下建构一种具有生态视野的审美观,并提出了其“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从生态的视角由发,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自然审美坚持“生态整体主义”,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批判了“人化的自然”对自然本身价值的忽略以及抹杀了人与万物平等共同构成世界的事实。由于生态存在论美学产生的时间较西方的环境美学略晚,在借鉴西方环境美学理论的同时发现并积极回应了其中一些问题,所以我国生态美学对自然美理论的拓展不仅在于对传统形式的人化审美进行批判,还表现为“生态存在论美学”在其生态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生态环境并不是一种分裂对立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拥有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态本性”。“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环链之上的所有存在物,即享有在自己所处生物环链位置上的生存发展权利,同时也不应超越这样的权利。”这意味着人是可以在生态链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对自然加以影响,从中获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材料,并且“一旦意识到生物环链中人与自然的相同性,并根据它的基本原理来界定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更加符合人的本性,也会使人类的思想与活动具有更高的科学性”。所以,生态存在论美学坚持的是一种“生态人文主义”,并非在对自然美的考量中完全“去人化”,而是兼顾自然美与人类活动。
最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坚持了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但它并非同实践美学一样是过分强调人的实践力量,以致走向人化,而是以此为理论指导,坚持社会实践和物质第一性的原则,这既是对实践美学的扬弃,也是对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自然欣赏之“神秘模式”和神秘氛围的祛除。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对自然美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世纪90年代后在我国蓬勃发展的生态型美学主要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这三者都秉持生态世界观。
B. 生态型美学认为在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平等,人不是万物的主宰,作为审美者,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C. 在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中,“自然人化”要么转变为“自然化人”,要么转变为“人的自然化”。
D. 不同于将生态知识仅仅当做工具的西方生态美学,中国生态美学直接将生态作为“本体论”纳入到其理论建构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比德”“移情”“畅神”“互赏”等审美关系,促使中国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B.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主要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自然美相应凸显的维度也不同,不能放在一起研究。
C. 自然美的构成应该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自然科学之真的内涵,不必考虑形式。
D. 我国生态美学从两方面对自然美理论进行了拓展,一是对传统形式的人化审美的批判,二是对西方环境美学的突破。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有研究者认为自然美成为欣赏的对象,是对象被“人化”了,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者“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比德”是常见现象,如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均象征美好的品德。
C. 中国的“生态美学”一开始就对自然美进行了本体论的承诺,偏重于从其中的关系层面来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审美范式。
D. 人与自然万物紧密相连构成整体,形成“世界”,人的存在正是在这种“世界”的关系中、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步展开的。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生态存论美学”坚持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A
4. ①以时间为序阐述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围绕核心论题,条分缕析,层层递进,逻辑严谨。②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相近学术概念之间的细微区别,避免混淆。③第二自然段大量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采,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④作者研究视野开阔,既能关注研究现状,又能联系中外学术观点,论述扎实,令人信服。
5. ①坚持“生态整体主义”,批判“人化的自然”对自然本身价值的忽略以及抹杀了人与万物平等共同构成世界的事实。 ②坚持“生态人文主义”,提出人拥有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态本性”,在对自然美的考量中并非完全“去人化”而是兼顾自然美与人类活动。③坚持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以此为理论指导,坚持社会实践和物质第一性的原则,扬弃实践美学,祛除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自然欣赏之“神秘模式”和神秘氛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逻辑错误,“要么……要么”选择关系错误,原文是并列关系。原文是“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走向‘人的自然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果颠倒。根据原文“中国传统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除有……,更有……等”可知,是先有“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才有“比德”“移情”“畅神”“互赏”等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B.“不能放在一起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
C.“不必考虑形式”错误,观点绝对。原文是“自然美的构成,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二中的“从生态的视角出发,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自然审美坚持‘生态整体主义’,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批判了‘人化的自然’对自然本身价值的忽略以及抹杀了人与万物平等共同构成世界的事实”,该项与这一表述正好背道而驰,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B.符合生态存在论美学“一旦意识到生物环链中人与自然的相同性,并根据它的基本原理来界定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更加符合人的本性,也会使人类的思想与活动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C.可以支持材料二中“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个观点。
D.可以支持材料二中“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自然审美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的标题是《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文章以时间为序阐述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第一段“自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开始……西方人本主义理论将自然视为‘自然物’,视为荒蛮的存在、可加以利用的资源,自然的审美价值因此而长期遭到否定”,第二段“中国传统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这是把中西方自然美学观点进行了对比;第三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第四段“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这是介绍了中国生态美学的有关内容;第五段“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译介而来的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形成交汇融合,并促使自然美再次成为美学研究热点”“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走向‘人的自然化’……”,这是自然美学的拓展;最后一段“自然美的构成,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美的内涵,则因建基于自然科学理论,使得生态美、环境美与景观美都内在蕴含着自然科学之真”,这是对自然美学发展和拓展意义的总结。可见材料一以时间为序阐述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围绕核心论题,条分缕析,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②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相近学术概念之间的细微区别,避免混淆。如“自然美相应凸显的维度也不同:生态美,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旨在凸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对比区分了“生态美”“环境美”和“景观美”的本质区别;再如“走向‘自然化人’——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的自然化’——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对比了“自然化人”和“人的自然化”的不同。
③第二自然段大量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采,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既有文采又有说服力。
④作者研究视野开阔,既能关注研究现状,又能联系中外学术观点,论述扎实,令人信服。如“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三者主要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这是对研究现状的关注;“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译介而来的西方生态型美学很快形成交汇融合,并促使自然美再次成为美学研究热点”,这是对中外学术观点的融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从生态的视角由发,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自然审美坚持‘生态整体主义’,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批判了‘人化的自然’对自然本身价值的忽略以及抹杀了人与万物平等共同构成世界的事实”可得出:坚持“生态整体主义”,批判“人化的自然”对自然本身价值的忽略以及抹杀了人与万物平等共同构成世界的事实。
②由材料二“‘生态存在论美学’在其生态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生态环境并不是一种分裂对立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拥有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态本性’”“生态存在论美学坚持的是一种‘生态人文主义’,并非在对自然美的考量中完全‘去人化’,而是兼顾自然美与人类活动”可得出:坚持“生态人文主义”,提出人拥有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态本性”,在对自然美的考量中并非完全“去人化”而是兼顾自然美与人类活动。
③由材料二“最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坚持了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但它并非同实践美学一样是过分强调人的实践力量,以致走向人化,而是以此为理论指导,坚持社会实践和物质第一性的原则,这既是对实践美学的扬弃,也是对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自然欣赏之‘神秘模式’和神秘氛围的祛除”可得出:坚持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以此为理论指导,坚持社会实践和物质第一性的原则,扬弃实践美学,祛除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自然欣赏之“神秘模式”和神秘氛围。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然而那“命运”的大蒜头这次竟不灵验。老通宝家的蚕非常好!虽然头眠二眠的时候连天阴雨,气候是比“清明”边似乎还要冷一点,可是那些“宝宝”都很强健。
村里别人家的“宝宝”也都不差。紧张的快乐弥漫了全村庄,似那小溪里淙淙的流水,也像是朗朗的笑声了。只有荷花家是例外。她们家看了一张“布子①”,可是“出火②”只称得二十斤;“大眠”快边,人们还看见那不声不响晦气色的丈夫根生倾弃了三“蚕箪③”在那小溪里。
这一件事,使得全村的妇人对于荷花家特别“戒严”。她们特地避路,不从荷花的门前走,远远地看见了荷花或是她那不声不响丈夫的影儿就赶快躲开;这些幸运的人儿惟恐看了荷花他们一眼或是交谈半句话就传染了晦气来!
老通宝严禁他的小儿子多多头跟荷花说话。“你再跟那东西多嘴,我就告你忤逆!”老通宝站在廊檐外高声大气喊,故意要叫荷花他们听得。
小宝也受到严厉的嘱咐,不许跑到荷花家的门前,不许和他们说话。
……
阿多像一个聋子似的不理睬老头子那早早夜夜的唠叨,他心里却在暗笑。全家就只有他不大相信那些鬼禁忌。可是他也没有跟荷花说话,他忙都忙不过来。
“大眠”捉了毛三百斤,老通宝全家连十二岁的小宝也在内,都是两日两夜没有合眼。蚕是少见的好,活了六十岁的老通宝记得只有两次是同样的,一次就是他成家的那年,又一次是阿四出世那一年。“大眠”以后的“宝宝”第一天就吃了七担叶,个个是生青滚壮,然而老通宝全家都瘦了一圈,失眠的眼睛上充满了红丝。
谁也料得到这些“宝宝”上山前还得吃多少叶。老通宝和儿子阿四商量了:“陈大少爷借不出,还是再求财发的东家罢?”
“地头上还有十担叶,够一天。”阿四回答,他委实是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百斤重,只想合下来。老通宝却不耐烦了,怒声喝道:“说什么梦话!刚吃了两天老蚕呢。明天不算,还得吃三天,还要三十担叶,三十担!”
阿多咬住了嘴唇暗笑。虽然在这半个月来也是半饱而且少睡,也瘦了许多了,他的精神可还是很饱满。老通宝那种忧愁,他是永远没有的。他永不相信靠一次蚕花好或是田里熟,他们就可以还清了债再有自己的田;他知道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但是他仍旧很高兴地工作着,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快活。
第二天早上,老通宝就到镇里去想法借钱来买叶。临走前,他和四大娘商量好,决定把他家那块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去抵押。这是他家最后的产业。
叶又买来了三十担。第一批的十担发来时,那些壮健的“宝宝”已经饿了半点钟了。
“宝宝”们尖出了小嘴巴,向左向右乱晃,四大娘看得心酸。叶铺了上去,立刻蚕房里充满着萨萨萨的响声,人们说话也不大听得清。不多一会儿,那些“团匾③”里立刻又全见白了,于是又铺上厚厚的一层叶。人们单是“上叶”也就忙得透不过气来。但这是最后五分钟了。再得两天,“宝宝”可以上山。人们把剩余的精力榨出来拼死命干。
阿多虽然接连三日三夜没有睡,却还不见怎么倦。那一夜,就由他一个人在“蚕房”里守那上半夜,好让老通宝以及阿四夫妇都去歇一歇。那是个好月夜,稍稍有点冷。蚕房里爇了一个小小的火。阿多守到二更过,上了第二次的叶,就蹲在那个“火”旁边听那些“宝宝”萨萨萨地吃叶。渐渐儿他的眼皮合上了。恍惚听得有门响,阿多的眼皮一跳,睁开眼来看了看,就又合上了。他耳朵里还听得萨萨萨的声音和屑索屑索的怪声。猛然一个踉跄,他的头在自己膝头上磕了一下,他惊醒过来,恰就听得蚕房的芦帘拍叉一声响,似乎还看见有人影一闪。阿多立刻跳起来,到外面一看,门是开着,月光下稻场上有一个人正走向溪边去。阿多飞也似跳出去,还没看清那人是谁,已经把那人抓过来摔在地下。他断定了这是一个贼。
“多多头!打死我也不怨你,只求你不要说出来!”
是荷花的声音,阿多听真了时不禁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月光下他又看见那扁得作怪的白脸儿上一对细圆的眼睛定定地看住了他。可是恐怖的意思那眼睛里也没有。阿多哼了一声,就问道:
“你偷什么?”
“我偷你们的宝宝!”
“放到哪里去了?”
“我扔到溪里去了!”
阿多现在也变了脸色。他这才知道这女人的恶意是要冲克他家的“宝宝”。
“你真心毒呀!我们家和你们可没有冤仇!”
“没有么?有的,有的!我家自管蚕花不好,可并没害了谁,你们都是好的!你们怎么把我当作白老虎,远远地望见我就别转了脸?你们不把我当人看待!”
那妇人说着就爬了起来,脸上的神气比什么都可怕。阿多瞅着那妇人好半晌,这才说道:
“我不打你,走你的罢!”
阿多头也不回的跑回家去,仍在“蚕房”里守着。他完全没有睡意了。他看那些“宝宝”,都是好好的。他并没想到荷花可恨或可怜,然而他不能忘记荷花那一番话;他觉到人和人中间有什么地方是永远弄不对的,可是他不能够明白想出来是什么地方,或是为什么。再过一会儿,他就什么都忘记了。“宝宝”身强健的,像有魔法似的吃了又吃,永远不会饱!
1932年11月1日
【注】①“布子”指蚕纸。承接蚕蛾产卵以留蚕种的纸。②“出火”也是方言,是指“二眠”以后的“三眠”;因为“眠”时特别短,所以叫“出火”。③老通宝乡里称那圆桌面那样大、极像一个盘的竹器为“团匾”;又一种略小而底部编成六角形网状的,称为“箪”,方言读如“踏”;蚕初收蚁时,在“箪”中养育,呼为“蚕箪”,那是糊了纸的;这种纸通称“糊箪纸”。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表现了老通宝与阿多之间性格冲突,老通宝严禁阿多跟荷花说话,甚至恐吓说要告他“忤逆”,但阿多不理睬,心里还暗笑,性格冲突背后是观念的不同。
B. 老通宝和儿子阿四关于桑叶的对话,表明了当年春蚕的丰收,为下文老通宝用最后的产业-“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抵押买叶做了铺垫,可见他没有考虑到风险。
C. 在蚕事“决战”时刻,老通宝要把他家最后的一点产业拿出去抵押借债时,却是“事先和四大娘商量好的”。这表明老通宝虽然固执,但对儿媳还是比较尊重的。
D. 小说表现了老通宝一班人与荷花之间的纠纷,都说荷花是“白虎星”,避之唯恐不及;而荷花则看到“我家自管蚕花不好”“你们都是好的”后不甘心而进行报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老通宝家蚕“宝宝”都很强健,又说村里别人家的“宝宝”也都不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花家的蚕“宝宝”,这也为后文荷花的做法埋下伏笔。
B. 细致的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是小说的一大亮点。比如老通宝由眼前“蚕是少见的好”的景象,想起了以前两次同样的情况,强烈地暗示出他的希望与期待。
C.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农村为背景,通过展示当地的养蚕环境来描绘老通宝一家为夺取蚕事丰收而竭尽心力地奋斗,最终却因为荷花的出现而养蚕失败。
D. 小说以春蚕丰收为主线,结构上紧紧扣住蚕事活动中各种事件及其矛盾冲突来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情节发展脉络分明,起伏多变,扣人心弦。
8. 请结合全文,分析阿多的形象。
9.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6. D 7. C
8. 阿多是旧中国逐渐觉醒了的新一代农民的典型。
①他从父亲的身上继承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能干的品性。②他爽朗、乐观,敢于反抗,善于思索。如他从不相信贫苦农民仅仅依靠勤劳就能改变自己受苦受难的命运。③他也没有父亲老通宝那些迷信保守思想,他不相信蚕忙时节的那些鬼禁忌,也不相信村里人说的荷花是“白虎星”的说法。④他富有同情心,有朴实的平等思想。他对荷花这位出身低贱而受人歧视的女人,不仅予以同情,而且予以保护。
9. ①看到蚕非常好,“宝宝”都很强健,心里充满了紧张的快乐。(快乐)②严禁阿多跟荷花说话,担心传染了晦气。(担心)③看到蚕是少见的好,心里充满了期待。(期待)④跟阿四商量买桑叶,非常焦急。(焦急)⑤和四大娘商量借钱来买叶,下定了决心。(下定决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荷花则看到‘我家自管蚕花不好’‘你们都是好的’后不甘心而进行报复”错,从文中“可并没害了谁”“你们怎么把我当作白老虎,远远地望见我就别转了脸?你们不把我当人看待!”可以看出,荷花并不是因为自己蚕花不好,别人的都是好的而报复,而是认为大家不把她当人看待,是莫大的羞辱,她因不甘心被歧视而进行报复。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C.“通过展示当地的养蚕环境来描绘老通宝一家为夺取蚕事丰收而竭尽心力地奋斗”错误,小说虽然对当地风俗有所介绍,但并不是以之来描绘老通宝一家的奋斗;“最终却因为荷花的出现而养蚕失败”错误,小说最后写到“‘宝宝’身强健的,像有魔法似的吃了又吃,永远不会饱”,这些蚕“宝宝”并没有因为荷花的出现而受到影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阿多是旧中国逐渐觉醒了的新一代农民的典型。
由“他忙都忙不过来”“虽然在这半个月来也是半饱而且少睡,也瘦了许多了,他的精神可还是很饱满”“阿多虽然接连三日三夜没有睡,却还不见怎么倦。那一夜,就由他一个人在‘蚕房’里守那上半夜,好让老通宝以及阿四夫妇都去歇一歇”可知,他从父亲的身上继承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能干的品性。
由“阿多咬住了嘴唇暗笑……老通宝那种忧愁,他是永远没有的。他永不相信靠一次蚕花好或是田里熟,他们就可以还清了债再有自己的田;他知道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但是他仍旧很高兴地工作着,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快活”可知,他爽朗、乐观,敢于反抗,善于思索。如他从不相信贫苦农民仅仅依靠勤劳就能改变自己受苦受难的命运。
由“老通宝严禁他的小儿子多多头跟荷花说话……阿多像一个聋子似的不理睬老头子那早早夜夜的唠叨,他心里却在暗笑。全家就只有他不大相信那些鬼禁忌”可知,他也没有父亲老通宝那些迷信保守思想,他不相信蚕忙时节的那些鬼禁忌,也不相信村里人说的荷花是“白虎星”的说法。
由“‘我不打你,走你的罢!’阿多头也不回的跑回家去……他并没想到荷花可恨或可怜,然而他不能忘记荷花那一番话;他觉到人和人中间有什么地方是永远弄不对的,可是他不能够明白想出来是什么地方,或是为什么”可知,他富有同情心,有朴实的平等思想。他对荷花这位出身低贱而受人歧视的女人,不仅予以同情,而且予以保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并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由“老通宝家的蚕非常好!虽然头眠二眠的时候连天阴雨,气候是比‘清明’边似乎还要冷一点,可是那些‘宝宝’都很强健”“紧张的快乐弥漫了全村庄”可知,看到蚕非常好,“宝宝”都很强健,心里充满了紧张的快乐。
由“老通宝严禁他的小儿子多多头跟荷花说话。‘你再跟那东西多嘴,我就告你忤逆!’老通宝站在廊檐外高声大气喊,故意要叫荷花他们听得。小宝也受到严厉的嘱咐,不许跑到荷花家的门前,不许和他们说话”可知,严禁阿多跟荷花说话,担心传染了晦气。
由“蚕是少见的好,活了六十岁的老通宝记得只有两次是同样的,一次就是他成家的那年,又一次是阿四出世那一年”可知,看到蚕是少见的好,心里充满了期待。
由“老通宝和儿子阿四商量了:‘陈大少爷借不出,还是再求财发的东家罢?’……老通宝却不耐烦了,怒声喝道:‘说什么梦话!刚吃了两天老蚕呢。明天不算,还得吃三天,还要三十担叶,三十担!’”可知,跟阿四商量买桑叶,非常焦急。
由“第二天早上,老通宝就到镇里去想法借钱来买叶。临走前,他和四大娘商量好,决定把他家那块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去抵押。这是他家最后的产业”可知,和四大娘商量借钱来买叶,下定了决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杀之。”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勿言也。”
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于卫甚重。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人谓卫君曰:“今君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足下倍先君盟约而欺孟尝君也。不听臣,若臣不肖也,臣辄以颈血湔足下衿。”卫君乃止。齐人闻之曰:“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转祸为功。”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成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今何举足之高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一喜;谏而得听,二喜;谏而止君之过,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选自《战国策·齐三》)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 A 能 B 扬 C 文 D 之 E 名 F 止 G 文 H 之 I 过 J 私 K 得 L 宝 M 于 N 外 O 者 P 疾 Q 入 R 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与文游久矣”与“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种树郭橐驼传》)中的“游”含义不同。
B. “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与“特为尤甚”(《陈情表》)中的“甚”含义不同。
C. “是足下倍先君盟约而欺孟尝君也”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含义相同。
D. “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穷”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认为门客之所以爱慕自己的夫人,是因为自己的妻子长得好看,这属于人之常情的事情,因此他对于别人的告发不予理睬。
B. 卫国与齐国的关系一度紧张,卫君极力想纠集天下诸侯来进攻齐国,但经过孟尝君门客的劝说,发现势力悬殊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C. 郢都人登徒负责送象牙床给孟尝君,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并且许以宝剑相赠,要其设法免掉这个差使。
D. 孟尝君接受了公孙戍的劝告,但对于其喜悦的样子感到疑惑,公孙戍只好说出实情,孟尝君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叫他收下宝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
(2)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
14. 请分析孟尝君的形象特征。
【答案】10. FJP 11. D 12. B
13. (1)卫君和我是布衣之交,我给你准备了车马和盘缠,希望你从此跟随卫君。
(2)今天您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没有巡行到的其他国家,将又要拿什么样的礼物赠送您呢?
14. ①孟尝君对爱慕自己妻子的门客不但不怪罪,还主动为他谋取适合他的职位;②接受公孙戍的劝告拒收楚王的象牙床,以维护自己廉洁的美名;③体现了孟尝君宽宏大量、善于听从劝谏的优秀品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
根据“扬文之名”和“止文之过”句式对称进行判断,两句中间断开,“过”后也应断开;
根据句末语气词“者”,可知“者”后应断开。
故在FJP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交往;游览。句意:你与我相处日子长了。/凡是长安城里种树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
B.正确。很、极;严重。句意:卫君极想纠集天下的诸侯来进攻齐国。/程度更为严重。
C.正确。都是“违背”。句意:这正是大王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而且还欺骗了孟尝君。/希望项伯详细地说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D.错误。处境困难;贫穷。句意:只是听说您在齐地救济贫穷和处于困境中的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发现实力悬殊才打消了这个念头”错误,根据文中“是人谓卫君曰:‘今君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足下倍先君盟约而欺孟尝君也。不听臣,若臣不肖也,臣辄以颈血游足下衿。’卫君乃止”可知,孟尝君的门客主要以道义来劝说卫君,迫使其打消这个念头,并不是发现实力悬殊才打消这个念头,选项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布衣交”,布衣之交;“具”,准备;“皮币”,盘缠;“愿”,希望。
(2)“而”,顺承连词,就;“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拿什么;“待”,赠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勿言也”“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可知,孟尝君对爱慕自己妻子的门客不但不怪罪,还主动为他谋取适合他的职位;
根据原文“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公孙曰:‘诺’”可知,听从公孙戍的劝告拒收楚王的象牙床,以维护自己廉洁的美名;
根据原文“谏而得听,二喜”“孟尝君:‘善,受之乎?’……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可知,体现了孟尝君宽宏大量、善于听从劝谏的优秀品质。
参考译文:
孟尝君有个非常爱慕孟尝君夫人的门客。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作为你的门客却爱慕您的夫人,也太不仗义了,您一定要杀了他。”孟尝君说:“看到别人长得好看而心生爱慕,是人之常情,你不要说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招来那个爱慕他夫人的门客,并对他说:“你与我相处日子长了,一直未能为先生觅到好职位,小的官职您又不愿意做。且君和我是布衣之交,我给你准备了车马和盘缠,希望你从此跟随卫君。”这个门客去到卫国以后,很受卫君看重。齐、卫两国关系一度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卫君极想纠集天下的诸侯来进攻齐国。这时那个门客对卫君说:“如今大王纠集天下诸侯来进攻齐国,这正是大王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而且还欺骗了孟尝君。大王如果不听臣的话,像我这样不贤的人,也会把自己脖颈里的血溅到您的衣襟上!”卫君才停止伐齐。齐人听到这件事,都赞叹道:“孟尝君真可谓善于待人处事,由此才能使齐国转危为安。”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楚国的时候,楚王要送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姓登徒的人正好当值负责送象牙床给孟尝君,可是他不愿意去。他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我是郢人登徒,负责护送象牙床献给薛公,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掉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事,愿以先人所留下的宝剑献给你。”公孙戍说:“好的。”
于是公孙戍往见孟尝君说:“贤公难道要接受楚人送您的象牙床吗?我希望你不要接受。”孟尝君问:“这是为什么呢?”公孙戍说:“五国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听说您在齐地救济贫穷和处于困境中的人,使那些没有出路的人找到出路,有存亡继绝的义举。五国有识之士这才都将国事委托公,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今天您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没有巡行到的其他国家,将又要拿什么样的礼物赠送您呢?所以我希望您不要接受。”孟尝君说:“好。今天为何先生如此乐不可支呢?”公孙戍辩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一柄宝剑。贤公门下食客几百人,没有谁敢进谏,却只有臣敢进谏,此一喜;谏而能听,此二喜;劝谏而能阻止您的过错,此三喜。而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愿意来送床。他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孟尝君说:“好,先生接受宝剑了没有?”公孙戍说:“我不敢接受馈赠。”孟尝君说:“赶快收下!”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板上写道:“谁能宣扬田文的名声,阻止田文犯错误,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进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榴歌
皮日休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
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
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①千万粒。
[注]①水精:即水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香”写石榴的芳香,“老”写石榴的老熟之状,着一“愁”字,可见诗人的悲秋之情。
B. 颔联通过红、紫、黄三种色彩的交织,再加上“染”“裹”词,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石榴的特点。
C. “瓠房”“水精”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刻画了石榴成熟时的外形特点以及石榴籽晶莹剔透的特点。
D. 尾联将女子初嫁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欢悦、兴奋、羞涩来比作品尝清香宜人、酸甜可口的石榴时的刹那感觉。
16. 请分析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案】15. A 16. 运用比喻,并结合湘娥泣竹的典故,把石榴晶莹的果实比作冰壶含露和湘娥的眼泪,将石榴果皮裂开后露出的果实形象化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可见诗人的悲秋之情”错,石榴会因冬之将至而像人一样地发愁,着一“愁”字,分明使人感到了石榴生长的生命力。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前句写石榴的形状像玉刻的冰壶,晶莹的果实像冰壶含露,凸显石榴果实的晶莹;后句运用湘娥泣竹的典故,是说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把石榴果实比作湘娥的眼泪,写出了石榴籽的晶莹剔透的特点。颈联形象地刻画了石榴成熟时石榴籽晶莹剔透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 ,________”两句形象而有力地刻画了自己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凄厉无告的惨境。
(2)在《兰亭集序》的最后,王羲之交代写序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弗洛伊德认为,梦境往往代表着做梦者神秘的无意识状态,它能够映射出做梦者最深层次的想法。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茕茕孑立 ②. 形影相吊 ③. 后之览者 ④. 亦将有感于斯文 ⑤. 示例一:夜深忽梦少年事 ⑥. 梦啼妆泪红阑干
示例二: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示例三: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示例四: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示例五: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茕”“孑”“斯”“阑”“度”“尊”“酹”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你乘着火车,在关中平原上飞驰。你累得要死,不管车厢怎么晃荡,睡了一觉又一觉。也许是前来倒水的列车员把你碰了一下,你不经意地睁了睁眼睛,昏沉沉准备继续再睡;可是这一睁之间,已有一股力量叩响你的心头,你为之震惊,清醒过来。你朝车窗看出去,啊!那么灿烂的颜色!那么艳黄的颜色!一片!一片!又一片!那是盛开的油菜花。那是我们共和国国旗的五颗金星才有的颜色。擦着车窗,擦着睫毛,一片一片飞过。你的精神亢奋起来,再也睡不着,一任那浩阔的金黄向你劈头盖脸地喷洒。这时候,你如果吟出一首诗来,那每一行,每一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是24K的纯金!
小麦是关中平原最常见的装饰。它装饰着冬,装饰着春,装饰着初夏,以绿。广袤的田野因了它显出一派安详、温馨、无思无虑的气氛。快到端阳节,它开始成熟了,似有一把其大无比的刷子,蘸着黄中透红的颜色,在那碧绿的平原上,以一分钟一个村、一点钟一个乡、一天一个县的速度,从东到西刷过去,从潼关刷到宝鸡,一刷刷了八百里。八百里淋漓尽致。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夸张、排比、借代、反问
B. 反复、排比、比喻、比拟
C. 夸张、对偶、比喻、比拟
D. 反复、对偶、借代、反问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以绿装饰着冬、春和初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B 19. ①原文为四个短句子,前三个为排比,增强语势,节奏鲜明,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②原文为倒装句,把“以绿”这个状语放到后面,且独立出来进行强调,特别醒目地表现出“绿”的重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一片!一片!又一片!”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那每一行,每一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是24K的纯金”“似有一把其大无比的刷子”为比喻;“它装饰着冬,装饰着春,装饰着初夏,以绿”为比拟;“每一行,每一字,每一个标点符号”为排比;“一分钟一个村、一点钟一个乡、一天一个县”为夸张。文中没有出现反问、借代、对偶等修辞。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比分析原句和变换后的句子,可以发现,有三点不同:一是原句是四个短句,二是原句前三个短句“装饰着冬,装饰着春,装饰着初夏”为排比,三是原句最后一个短句“以绿”是倒装句,把状语后置,独立成句。这样可以集中在排比句和倒装句的表达效果这两点上来回答。
排比句作用有三: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至于定语、状语后置的作用往往是为了突出它,因而使句子节奏更明快、更简洁有力。
变长句为短句,有时还可以起到强调、补充作用。
根据以上内容,加以整理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世界一共有近20余种企鹅,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其中主要生活在南极地区的帝企鹅、王企鹅、帽带企鹅等。企鹅是典型的海鸟, ① ,游泳的本领却是一流。它们以南极磷虾为食,有时也捕食一些乌贼和小鱼。
南极地区的鸟类大多属于海鸟,除了不会飞的企鹅外, ② ,常见的有黑眉信天翁、雪海燕、南极贼鸥、南极鸬鹚等。这些鸟类的飞翔能力强,能在陆地、海冰和水上栖息。其中,除了雪海燕等少数几种,大多数飞鸟只在夏季飞来,在南极半岛和亚南极岛屿上筑巢孵蛋,冬季来临前则会飞往更温暖的地区。
但是,企鹅却与这些在艰难季节“蜂拥而逃”的飞鸟背道而驰。 ③ ,历尽寒苦,传宗接代,成为这里的“土著居民”。因此,人们才把企鹅看作南极的象征。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土著居民”是什么意思?文章在写企鹅时,用“土著居民”一词,有什么好处?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虽然不会飞;②其余均为飞鸟;③它们无所畏惧地驻留在南极地区。
21. 土著居民是指一个地方的原始居民,在其他居民从其他地方来到之前,就住在该土地上的居民。本文言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是为了强调企鹅世世代代一直生活在南极,强调企鹅从来没有离开过南极,不仅贴切,而且通过比喻来写企鹅,显得特别风趣。
22. 全世界一共有近20种企鹅,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其中主要生活在南极地区的有帝企鹅、王企鹅、帽带企鹅等。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表转折的后一句“游泳的本领却是一流”及下一段开头中的“除了不会飞的企鹅外”推断出企业不会飞,用“虽然”与“却”衔接,可填:虽然不会飞。
②由前一句“除了不会飞的企鹅外”及后面的“这些鸟类的飞翔能力强”推断出其他鸟都会飞,可填:其余均为飞鸟。
③由“背道而驰”可知企业与那些逃离南极的飞鸟不同,它们常年驻留在这里,成为“土著居民”;由“历尽寒苦,传宗接代”可知它们不怕严寒,可用“无所畏惧”概括,可填:它们无所畏惧地驻留在南极地区。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能力。
“土著”的概念,是相对于外来殖民者而言。土著是指在殖民者从其它地方来到之前,就住在他们土地上的人民,他们的祖先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到来之前,就已居住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理区域。可见“土著居民”是指一个地方的原始居民,在其他居民从其他地方来到之前,就住在该土地上的居民。
文中写“企鹅……历尽寒苦,传宗接代”,可见企鹅不像其他飞鸟一样“只在夏季飞来,在南极半岛和亚南极岛屿上筑巢孵蛋,冬季来临前则会飞往更温暖的地区”,它们世世代代一直生活在南极,在这里繁衍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南极。由此可见,企鹅与“土著居民”都是在其他居民到来之前就已经住在这里,并且长期居住在这个地区,二者有相似点,可见说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不仅贴切,而且通过比喻来写企鹅,显得特别风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近……余……”,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可删掉“余”;
“其中主要生活在南极地区的帝企鹅、王企鹅、帽带企鹅等”,成分残缺,可在“帝企鹅”前加“有”。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汉初三杰”的评价,刘邦曾有一段众所周知的名言,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汉高祖刘邦与韩信有一段对话。刘邦问:“你看我能领兵多少?”韩信答:“陛下可领兵十万。”刘邦问:“你可领兵多少?”韩信答:“多多益善。”刘邦不悦,问道:“既如此,为何你始终为我效劳又为我所擒?”韩信答:“那是因为我们两人不一样呀,陛下善于将将,而我则善于将兵。”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刘邦和韩信两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引用了刘邦的一段众所周知的名言,指出了刘邦最终能夺取天下的原因在于他知人善任,能合理任用人才,弥补自身的不足。 意在启示我们,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要善于发现并借助他人的优势,分工协作,各自发挥所长,助力最终成功。第二段引用了刘邦与韩信的对话。借韩信“陛下善于将将,而我则善于将兵”这一不卑不亢的回答点明了将才与帅才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意在引导考生要精准定位自我,意识到自我价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发挥自身所长,打造成功人生。
题干中“刘邦和韩信两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的提示语,明确了写作方向,考生应从二者中选择其中之一展开论述,切忌两者全写,偏离题干要求。另外,需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与要求,除开头的称呼语与问候语之外,结尾要有结束语和致谢。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从刘邦角度进行论述时,可以列举曾国藩知人善用,使得他帐下军事型、谋划型、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成为大清朝廷官位最高的汉人的事例,论证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也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语句,论证青年一代应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从韩信角度展开论述时,可以引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中镌刻的碑铭“认识你自己”论证人应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与定位,认识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古语,或者法国思想家蒙泰涅“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我”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闭目塞听、自我认知不清晰、妄自菲薄等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认识自我,精准定位。
3.善借他人优势,成就非凡人生。
2024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省十联考(合肥八中等)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省十联考(合肥八中等)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