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展开 宁波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从艺术角度而言,木结构的长处在于群体布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更为内在。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这个区别,可从另一角度即中国人和西方人审美趣味的不同再加发挥,简言之,前者具“绘画”之美,后者则更多带有“雕刻”的意味。
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而中国的建筑群却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不是主要的欣赏对象。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从中现出全“画”的神韵。
中国建筑单体当然也具有体积感,但它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各民族用建筑去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只是处理它们的“词汇”“文法”不同,使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存在“可译性”。
B. 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虽然会有时代的差异性,但不会发生变化。
C. 欣赏西方建筑的方式不同欣赏中国建筑,西方建筑就像是雕塑,其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只有围绕在它的周围,才能领略到它的美感。
D. 中西方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中西方民族或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能够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精神特质。
2. 下列对中国建筑“绘画”之美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中国建筑注重群体布局,群里的建筑单体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含蓄而内在,可以不断玩味。
B. 中国建筑单体之美不同于西方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C. 中国建筑单体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只是作为全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本身并无美感,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
D. 中国建筑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画”,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领略全“画”的意境。
3.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开始和世界接轨,出现了许多对中西方建筑融合的探索和尝试。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探索和尝试的意义。
【答案】1. D 2. C
3. ①可以提高我们对中国建筑本身的认识,认识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性格;②有利于丰富中国建筑的词汇、文法、审美特质,推动中国建筑的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各民族用建筑去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原文说“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由此可知,各民族只是存在“相同的需要和问题”,并不是“去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B.“不会发生变化”错,原文只说“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通过原文不能分析出它们“不会发生变化”,选项无中生有。
C.“人们只有围绕在它的周围,才能领略到它的美感”错,原文只是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欣赏方式重在‘可望’”,并未说不能进入建筑内部进行欣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本身并无美感”错,原文是说“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并非说其本身无美感。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由此可知,中国建筑开始和世界接轨,出现了许多对中西方建筑融合的探索和尝试,可以提高我们对中国建筑本身的认识,认识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性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由此可知,中国建筑开始和世界接轨,出现了许多对中西方建筑融合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丰富中国建筑的词汇、文法、审美特质,推动中国建筑的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选自鲁迅《祝福》)
二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而未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地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选自鲁迅《阿Q正传》)
三
《彷徨》里有一篇颇为独特的小说:《示众》。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会有的情节、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也没有主观抒情与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挟洋伞的长子”,还是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一个猫脸的人”,都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小说不着意刻画人物或描写,而主要写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氛围、动作,这反而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内含着多方面的生长点,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里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从而构成一个系列,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等。
(选自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两句话,简省地刻画出了看客们对祥林嫂的厌烦和唾弃的心理。
B. “你放着罢,祥林嫂!”不同于“祥林嫂,你放着吧!”,强调了四婶对祥林嫂的阻止意味,突出四婶慌张的心情与对祥林嫂的厌弃。
C. 阿Q受到屈辱之后,转头就去欺负静修庵的小尼姑,通过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体现出其妄自尊大的特点。
D. 节选的《阿Q正传》文段善于运用反语、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的手法,譬如,以“勋业”“九分得意”对人物进行挖苦和讽刺,使得小说诙谐、幽默。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常常借助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理: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展现了她反抗封建夫权的意识,“假洋鬼子”的假辫子则体现出其投机和妥协的特征。
B. 鲁迅对人物的命名具有深意:“祥林嫂”无名无姓,揭露出当时对女性的轻视;《示众》中的人物大都以外貌特征命名来加强象征意味。
C. 《阿Q正传》以喜剧写悲剧,以调侃的口吻揭示出阿Q“精神胜利法”的可笑与可悲;《祝福》则是以冷峻的笔触描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D. 《阿Q正传》《祝福》充分展现了鲁迅“为人生”的创作理念,小说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6. 比较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7. “看/被看”是鲁迅小说常见的模式,《祝福》《阿Q正传》的选文都写到看客“笑”着看祥林嫂的伤疤、笑着看阿Q捉弄小尼姑,结合选文谈谈对有关看客和阿Q“笑”的独特的作用。
【答案】4. B 5. A
6. ①《祝福》主要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祥林嫂在被阻止后的身体表现,传递出祥林嫂的内心的崩溃(绝望)②《阿Q正传》则采用心理描写、比拟的手法直接刻画阿Q欺负小尼姑后的得意,凸显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效力”。
7. ①看客的“笑”,揭示了人的麻木、冷漠、残忍,看客鉴赏祥林嫂的悲惨经历、笑着看阿Q欺负小尼姑,将他人的悲惨经历当做笑料。
②阿Q的“笑”揭示了人的自欺性和愚昧性,阿Q享受被看的感觉,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一种虚幻的满足感。
③“笑”声作为悲剧的背景,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性以及阿Q自身的可悲性,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刻画出了看客们对祥林嫂的厌烦和唾弃的心理”有误,这两句话刻画出的是看客揭人伤疤以自娱的冷漠。
C.“体现出其妄自尊大的特点”有误,应该是“欺软怕硬”的特点。
D.“九分得意”并未使用以上的手法,是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们,他们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展现了她反抗封建夫权的意识”错误,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是为了维护封建夫权而撞的,为了坚守封建思想“一女不侍二夫”进行的反抗,而非反抗封建夫权。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刻画人物方法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
《祝福》中,“缩手”“ 站着”为动作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失神”为神态描写,刻画了祥林嫂在被阻止后的身体表现,四婶的一喊,打碎了祥林嫂最后一点希望,她面若死灰,失去灵魂般呆站着,传递出祥林嫂的内心的崩溃(绝望)。
《阿Q正传》中,“忘却了……也忘却了……仿佛……”采用心理描写,“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为比拟的手法,直接刻画阿Q欺负小尼姑后的得意。阿Q刚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打了,正觉丧气,欺负了小尼姑后,变得轻松,飘飘然的,凸显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效力”。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祥林嫂命运悲惨,为反抗被婆婆卖掉头上撞出了疤,这不但没有得到鲁镇人们的同情,反而被嘲笑,被戏弄;阿Q欺负小尼姑是很不道德更不道义的,可是没有人站出来阻止,反而是看热闹并起哄大笑。这些看客的“笑”,揭示了人的麻木、冷漠、残忍,没有同情心,将他人的悲惨经历当做笑料。
阿Q捉弄小尼姑时“呆笑,后来“十分得意的笑”,刻画出了他丑陋的灵魂。他被别人欺负,被别人打骂,无力反抗,转而欺负更弱小者,把自己的屈辱转嫁给别人,从中得到虚妄的满足,反映了他的自欺欺人、愚昧麻木。
表面是笑,其实是冷漠、愚昧和残忍,“笑”声背后都是让人不忍直视的悲剧,作为悲剧的背景,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性以及阿Q自身的可悲性,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责臣逋慢 逋:懈怠 B. 不矜名节 矜:顾惜
C. 母何氏醮 醮:改嫁 D. 华善之 善:交好
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顺流而东也 B.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 冀君实或见恕也 B. 洎牧以谗诛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 齐彭殇为妄作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作为蜀地旧臣,身份敏感,面对司空张华“安乐公何如?”的挑衅发问,能够以安乐公与齐桓公相提并论的一番言论作答,可见其不卑不亢之品行。
B. 《陈情表》叙述了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并以“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想报答君恩的焦急心情。因此李密服丧未结束,就接受征召到洛阳为官。
C. 《李密传》叙事简略,寥寥数语就交代了李密写作《陈情表》的原委;《陈情表》则叙事婉转细致,有感情地叙述了作者进退两难的处境。
D. 《陈情表》善于利用骈句,尤其善用“密而不促”的四言句式来抒情说理,读来典雅而又有气势;《李密传》则多以散句来叙述人物经历,平实晓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4. 李密为何能够说服晋武帝“停召”,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8. D 9. A 10. B 11. C 12. B
13. (1)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准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希望祖母能够侥幸地终其余生。
(2)(李密)有空闲就讲学而不知疲倦,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谯周,谯周的学生(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关注“暇”“师”“事”“方”等词的正确翻译,游夏合起来写也算对)
14. ①李密的《陈情表》写得恻然动人,谦卑臣服,又有着合情合理的理由。
②李密素有孝名,服侍祖母尽心竭力,与《陈情表》中的陈述吻合。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D.“善”应为“认为……正确”。句意为:张华认为李密说的话很对。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的能力。
A.“东”,名词用作动词,东进。句意为: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
B.“犬马”,名词作用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句意为: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
C.“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句意为:常常用身体像翅膀一样遮着沛公。
D.“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句意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句式为被动句。句意为:而刘氏长年被疾病缠绕。
A.无特殊句式。这里的“见”不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句意为: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B. 句式为被动句。句意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C.无特殊句式。句意为: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D.无特殊句式。句意为: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原句句意为: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
“从事”是宾语,而“常与人书曰”的主语是李密,中间应断开,排除A、D。
“常与人”是“曰”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此李密服丧未结束,就接受征召到洛阳为官”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知,应该是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矜悯”,怜悯;“听”,准许;“庶”,或许;
(2)得分点:“暇”,空暇;“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事”,侍奉;“方”,比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本一中,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一大特色,文中所抒发的自己孤苦无依的悲痛之情,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都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他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写出,所以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论说周密,以理服人也是文本一中李密能说服晋武帝的一大原因。李密诉说自己“夙遭闵凶”的悲苦,诉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衷,这样便把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纳入了晋武帝以孝治国的大纲,以此来博取晋武帝的“矜悯”。再次,李密是亡蜀遗臣,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以奉养祖母为借口不愿出仕,因此李密除了极力表达自己对朝廷征召无限感激,表白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外,还特别申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表明自己对晋王朝的忠诚。最后,因担心晋武帝可能怀疑所说的情况不实,李密以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事实,并请天地作证,表白自己的“愚诚”。
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语句工整、自然真切之外,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原因,作者无论是叙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情真意切,才能打动晋武帝。
而在文本二中,通过“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等实际行动,也能看出李密侍奉祖母尽心尽力的事实,实际行动更能说服晋武帝。
参考译文:
一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于是献上《陈情表》的奏疏。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 ,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二)古诗词阅读(9分)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两首词都作于被贬黄州期间。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赤壁怀古》从长江入笔,用“浪淘尽”将滔滔江水与已然消逝的“千古风流人物”相联系,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
B. 《赤壁怀古》善用衬托手法,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正面衬托周郎,又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己。
C. 《夜归临皋》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精致地表现了诗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D. 《夜归临皋》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滔滔江声,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
16. 入世从政和出世隐退是中国文人面临的人生课题,苏轼这两首词都体现了其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念奴娇》中诗人与周郎作比,表现苏轼积极入世的精神,而“一尊还酹江月”则透露了出世的情怀。
②《临江仙》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侧面写出了词人忙于事务的入世之心;“江海寄余生”等句,表现了苏轼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摆脱世俗束缚、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人生观。
③看似矛盾,其实也是统一的。在仕途遭遇挫折时,苏轼既没有执着于功业,也没有厌倦、逃避社会,形成了旷达的人生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烘托出历经宦海沉浮的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之情” 理解错误,“倚杖听江声”“夜阑风静縠纹平”等句应体现了词人心境的开阔、豁达和自适。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念奴娇》这首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想象了周瑜当年风流倜傥的模样,此处是将自己以周郎作比,表明自己也想取得像周郎那样的功业,这体现了苏轼积极入世的一面。但在后文中,作者又写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遭受政治上的一系列打击之后,此时的作者似乎要远离政治,透露了出世的情怀。
而《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处是写词人忙于世间的俗务,对自身的利益很是关注,侧面写出了词人忙于事务的入世之心。但后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是作者明确表达出要远离世俗,归隐江湖的意向。这表现了苏轼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摆脱世俗束缚、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人生观。
苏轼在两首词中都体现了其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但两者并不矛盾,在仕途遭遇挫折时,苏轼既没有执着于功业,也没有厌倦、逃避社会,形成了旷达的人生观。所以这种出世和入世的态度是对立统一的。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句)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河水、池沼都有边界,借以反衬男子心意无常,没有拘束和限制。
(2)荀子在《劝学》中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思与学的关系,再以“跂而望”和“登高而招”作比进行论证。
(3)曹操《短歌行》这首诗引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之心。
(4)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含蓄地告诫当代以及后世的统治者:如果不以历史为鉴,就会重蹈覆辙。
【答案】 ①. 淇则有岸 ②. 隰则有泮 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 青青子衿 ⑥. 悠悠我心 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⑧.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淇、隰、泮、须臾、青、衿、悠、鉴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功夫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躁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bi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B.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zài)诸史册的可怕景象。
C.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切。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绝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jué)强或羞涩?
D. 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tái),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放在水里立刻变成靛蓝的颜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A.“枯躁”应为“枯燥”。
B.“载”应为“zǎi”。
C.“绝意”应为“决意”。
故选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一阁中藏有一块《兰亭序》刻石,为明代书法家丰坊所摹。天一阁创始人范钦与丰坊是忘年好友,两人常在一起饮酒作诗, 。范钦比丰坊小十余岁,对丰坊十分仰幕,而范钦不畏强权的性格和敢于抗争的精神也让丰坊 。丰坊将范钦视作国家的中流砥柱,因此写了《底柱行》相赠。嘉靖初年,丰坊以“天下真迹一等”的冯承素摹《兰亭序》为底本,完成了今天存世的这块《兰亭序》刻石。
天一阁本《兰亭序》丰富的用笔、灵活的布局以及神韵也兼具苍劲和秀美,导致观赏群众能够感受到清新高雅的艺术美。当代著名古书画碑帖专家王连起先生对天一阁藏《兰亭序》刻石的价值定位是“它虽然是刻于明代后期,但它是所有神龙系统兰亭的最早刻石,即所有神龙本兰亭刻本的‘ ’”。
这块刻石,同时彰显着两代文人的 风采和成就,随着时间的流转,它的内涵精髓也渐渐渗入到天一阁文化的肌理之中,成为了天一阁本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旨趣相同 交口称赞 范本 翰墨 B. 意气相投 赞叹不已 祖本 翰墨
C. 意气相投 交口称赞 祖本 丹青 D. 旨趣相同 赞叹不已 范本 丹青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一阁本《兰亭序》用笔丰富,布局灵活,神韵也兼具苍劲和秀美,这导致观赏群众能够感受到清新高雅的艺术美。
B. 天一阁本《兰亭序》用笔丰富,布局灵活,神韵也兼具苍劲和秀美,导致观赏群众能够感受到清新高雅的艺术美。
C. 天一阁本《兰亭序》丰富的用笔、灵活的布局以及神韵也兼具苍劲和秀美,这使得赏群众能够感受到清新高雅的艺术美。
D. 天一阁本《兰亭序》丰富的用笔、灵活的布局以及兼具苍劲和秀美神韵,使得观赏群众能够感受到清新高雅的艺术美。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旨趣:要旨大意,指写书目的与大意;“旨趣相同”指要旨大意相同。意气相投:彼此的性情志趣相投合。此处语境“两人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说明两人是性情志趣相投合,因此应选用“意气相投”。
交口称赞:众人同声赞美。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这里是说丰坊对范钦不畏强权的性格和敢于抗争的精神的赞赏,而不是强调“众人”,应用“赞叹不已”。
范本:书画等可做模范临摹的样本。祖本:书籍或碑帖最早的刻本或碑拓。根据语境“但它是所有神龙系统兰亭的最早刻石”可知,应用“祖本”。
丹青:绘画时所用的颜料,也指绘画;又可解释为史册。翰墨:原指笔、墨,借指文章、书画。刻石内容应是书法,故此处应用“翰墨”。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1)语序不当,“丰富的用笔”“灵活的布局”和“神韵也兼具苍劲秀美”偏正结构与主谓结构前后文语序不匹配,“兼具苍劲和秀美”应作“神韵”的定语,应调整为“兼具苍劲和秀美神韵”。
(2)搭配不当,“导致”,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而后面“感受到清新高雅的艺术美”是好的结果,因此应改为“使得观赏群众能够感受到清新高雅的艺术美”。
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21. 下列有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辞》西汉刘向辑,收录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和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将这种诗体成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和《诗经》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大源头。
B. 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属于“本色派”作品,全剧四折,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窦娥冤》唱词丰富婉转而又节奏鲜明,深刻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状态,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中国清代长篇小说《水浒传》,《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西游记》与《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D.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献给心中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又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歌情感充沛,以诸多立体可感的意象、回环反复的吟咏和错落有致的句式,体现了现代格律诗的抒情特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王实甫”不是“元曲四大家”,还有一个是“郑光祖”。
C.《水浒传》是明代小说。
D.《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自由诗。
故选A。
22. 日前,教育部将劳动教育纳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劳动课或将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宁波市某高中组织师生开辟校园劳动基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劳动教育。活动结束后,学校宣传部门在学校公众号发表活动报道。请根据节选文章和相关图片,完成下列题目。
——记XX中学劳动基地垦荒活动
为响应教育部提倡高中生参与劳动的号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为学生成长赋能,XX中学结合实际情况于6月8日组织师生开辟了农业种植劳动教育新基地。
本次劳动主要包括规划、除草和起垅。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分工明确,虽遇到部分操作困难,但能够及时克服,最终完成了预定计划。学生面对真实的劳动场景,亲身经历劳动过程,以劳明理,以劳强技。
(1)请结合文章内容,为报道撰写标题,要求主题突出,语言得体,对仗工整,不超过20字。
(2)劳动教育的地位逐步提升,甚至会将劳动课程评价纳入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请你从教师、家长或学生任选其中的一个身份,谈谈对此的看法,不超过80字。
【答案】(1)应号召开辟劳动基地,学技能提高实践水平
(2)教师:认同将劳动课程评价纳入到相关的参考和依据因素,这样会让劳动课程真正进入学校的课程,会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珍惜劳动成果。
学生:劳动教育地位提升可能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挤占其它科目的学习时间;但劳动学习能够让我们提前了解社会生活,丰富我们的学校生活,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劳动教育课程很重要,学校有必要去开设,但是不一定要和评优评先挂钩;有些劳动任务繁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影响孩子的成绩,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由家长代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为响应教育部提倡高中生参与劳动的号召”“XX中学结合实际情况于6月8日组织师生开辟了农业种植劳动教育新基地”,可以压缩为“应号召开辟劳动基地”;第二段中主要介绍了劳动内容及劳动场景,最后写了劳动的意义“学生面对真实的劳动场景,亲身经历劳动过程,以劳明理,以劳强技”,此处可以概括为“学技能提高实践水平”。故可得标题为“应号召开辟劳动基地,学技能提高实践水平”。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说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针对“劳动教育的地位逐步提升,甚至会将劳动课程评价纳入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谈看法,从中能得到的重要信息是这表明国家对劳动能力的重视,因此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应该对这一行动的积极意义表示赞同。从积极意义的角度分析,劳动教育会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意识,珍惜劳动成果。但这一政策的施行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如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挤占其它科目的学习时间,也可能间接造成家长的负担,比如有些劳动人物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由家长代劳。而将劳动和评优评先挂钩,还会催生出一些为了获取相应的奖励而投机取巧的办法。综合以上对该问题积极和消极作用的分析,对应发言人身份,组织处相应答案,并注意题干中不超过80字的要求。
2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红楼梦》晴雯判词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嫫娴,妪媪咸仰惠德。
——《芙蓉女儿诔》
(1)晴雯是《红楼梦》中性格形象最为鲜明的女性之一,请写出两个出现在小说回目标题中的最能体现她性格特质的核心情节或关键事件。
(2)黛玉和晴雯分别排在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之首,脂砚斋批语说“晴为黛影”,请试做归纳说明。
【答案】(1)晴雯撕扇,病补孔雀裘。(撕扇子换千金一笑,勇晴雯病补孔雀裘)
(2)①外貌:眉眼之间长得像,王夫人评判晴雯像林黛玉;②才华:聪明伶俐有才情,黛玉诗才斐然,多次诗社夺魁;晴雯女工针线一流,能补雀金裘;③心志:自尊自爱,两人自尊心极强,容不得他人欺辱;④性格:直率坦荡,语言也都十分犀利;⑤感情:对宝玉都非常纯真;⑥命运:都悲惨早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关于晴雯的事件,《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标题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这件事情的起因是晴雯不小心摔坏了扇骨,结果被宝玉怒斥,晴雯不甘示弱,两人你来我往,闹得怡红院天翻地覆,这一事件表现出晴雯认为情重于物的思想。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标题中有“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晴雯拖着重病之躯,帮宝玉补衣服,正是这次劳累造成了晴雯后来的死亡。这体现出晴雯重情重义的一面。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红楼梦》中有很多经典的说法,说得比较多的就是“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袭人温柔贤惠,有强烈的事业心,积极入世,跟宝钗确实相似,“袭为钗副”还算有迹可循,可“晴为黛影”却好像没有半点根据,林黛玉才华横溢,智商超绝,相比之下,晴雯却性如爆炭,粗俗无知,还频频打骂小丫头们,之前看到有读者甚至称“晴为黛影,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对黛玉的侮辱”。但仔细分析两个人物,二人在很多方面其实是相似的。
首先在外貌上,二人眉眼之间长得像。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说“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这可以从侧面证明两人外貌相像。
其次,二人才华出众,虽然表现在不同方面。黛玉诗才斐然,多次诗社夺魁,其所写的《白海棠》《葬花吟》等诗格调高雅,情感真挚;而晴雯女工针线一流,雀金裘被宝玉烧出洞后,连外边的裁缝都不敢贸然修补,但晴雯凭借自己的巧手将其修复一新。
第三,在心志方面,两人都自尊自爱,容不得他人欺辱。晴雯因为宝玉把扇子看得比自己重要而与宝玉大吵,而黛玉则是怀疑宝玉对自己轻薄而痛哭。
第四,二人性格直率坦荡,语言也都十分犀利。晴雯是出了名的直性子,遇事都是直来直去,因此得罪不少人,这也为后来被撵出贾府埋下了祸根。而黛玉也是说话直率,为此落得了个刻薄的评价。
第五,二人对宝玉的感情都非常纯真。晴雯为了宝玉强撑病体修补雀金裘,劳累而死。而黛玉也是因为不能与宝玉结合,最后抑郁而终。
最后,两人的命运相似,都悲惨早亡。晴雯和黛玉都因病早亡。
四、作文(共60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各种弘扬自我的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忠于自己”……这些宣言肯定了自我的主观意愿,彰显了自我的决定性地位;而加拿大思想家查尔斯·泰勒认为,追求自主性,追求独特的自我,恰恰应当拒绝“唯我论”,应当积极介入与世界的联系、对话和反思,让自己变得更为清醒和丰富。
对于如何“成为你自己”,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在上述材料的理解基础上,任选下列一个任务,写一篇文章。
(1)在开学仪式上,你作为高二升学高三的学生代表的发言稿。
(2)始业教育班队课后,写给父母的关于“我的未来选择”为主题的信。
(3)辩论社活动中支持或反对“唯我论”的辩论稿。
【注意】①任务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两个各分指向的核心是“如何成为你自己”。第一部分列举众多宣言,如“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忠于自己”,这些宣言里所体现出的思想是“听从内心,做真实的自己”, 肯定了自我的主观意愿,彰显了自我的决定性地位;第二部分就是泰勒观点体现出的思想,“拒绝‘唯我论’”,积极与世界沟通、对话并自我反思,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更清醒,更丰富。当然也可以综合起来说,即我们要听从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但也要积极与世界沟通和自我反思。考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
材料设置了三个任务,在关注文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材料提供的情境。
(1)设置的情境是“开学仪式”,写作者的身份是“高二升学高三的学生代表”,面向的对象是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文体是“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行文中的互动。如选择这一任务,可以就“成为怎样的自己”以及如何“成为自己”给学弟学妹以及所有升入高三的同学建议。
(2)设置的情境是“始业教育班队课后,写给父母的关于‘我的未来选择’为主题的信”,文体是信件,收信者是“父母”,信件的主题是“我的未来选择”,写作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我的未来选择”,而要结合“未来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来谈。还要注意信件的格式。
(3)设置的情境是“辩论社活动中支持或反对‘唯我论’的辩论稿”,文体是“辩论稿”,要注意辩论稿的格式,主题是“支持或反对‘唯我论’”。考生可以选择辩题的支持或者反对方,辩论稿可以有辩证的思考,但总体而言,无论支持方还是反对方立场要坚定、观点要鲜明。
行文构思上,如选择第一个任务,可以先明确发言的主题,然后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阐述如何成为自己和成为怎样的自己这一中心,接着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当下形式之下如何成为自己,如“坚守初心,成为真实的自己”,如“与世界沟通,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后提出建议。
立意:
1.坚守自我本心,做真实的自己。
2.拒绝“唯我”,与世界沟通,成为更好的自己。
3.既要遵从本心,又要联系现实,方能完善自我。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九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九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