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10分,阅读70分,作文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东师大二附中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形影相吊。(____《陈情表》)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唐军元帅不顾战情惨烈,耽于声色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忳郁邑余侘傺兮 ②. 茕茕孑立 ③. 李密 ④. 战士军前半死生 ⑤. 美人帐下犹歌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以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忳”“侘傺”“茕”“孑”“帐”。
    2. 按要求作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深厚的价值? 。 。 。 。
    ①为此,刘勰在定林寺跟随僧祐生活的十余年里,遍览名家之作,纵论各种文体,总结创作方法,最终著成《文心雕龙》,它也被奉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
    ②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结合刘勰在《序志》篇中的记载介绍道:“在刘勰看来,‘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龙’则指写作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才能够创作出有体有用的好文章。”
    ③在它诞生之前,诗文创作虽盛,作品却良莠不齐,文章离经典越来越远,文学评论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④可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应时而生的典籍。
    A. ③①②④ B. ④②①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④③①
    (2)小祖、小冲、小之和小路根据对《红楼梦》情节的理解,给小说配人物插画,下列构思中,角色与物件搭配合理的有几项? ( )
    ①妙玉扇炉沏茶 ②宝钗服用药丸 ③湘云手把烤肉 ④黛玉凭栏钓鱼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1)D (2)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语段的开头是一个问句,首先提出了“《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是什么”,第②句“在刘勰看来,‘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龙’则指写作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才能够创作出有体有用的好文章。”是对《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的解释,所以首先接第②句;
    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可知后文内容介绍的是《文心雕龙》一书出现的时代背景,第④句是一个过渡句,“可以说”承接上文,“《文心雕龙》是一部应时而生的典籍”启示下文,所以第②句后接第④句;
    第③句“诗文创作虽盛,作品却良莠不齐”是介绍《文心雕龙》诞生之前,当时诗文的创作情况,照应第④句中“《文心雕龙》是一部应时而生的典籍”,所以第④句后接第③句;
    第①中“为此”是承接前文,说明刘勰著《文心雕龙》一书的原因,“此”是代词,代当时诗文的创作情况,所以第③句在第①句前。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妙玉,仕宦人家的小姐,三岁出家,带发修行,林之孝家的赞她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故王夫人令写帖去请,建造大观园后,妙玉入住栊翠庵。《红楼梦》中有“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的描写,所以①角色与物件搭配合理。
    在《红楼梦》第七回,作者还未对薛宝钗外形做一番描写,便先着重于她服用的“冷香丸”,据宝钗所言,自己的病是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看遍名医,吃遍仙方也不管用,后来得一位和尚给的方子,吃了才好,不过也仅是缓解病症,并不能根除,所以须药不离身。而这“冷香丸”的配方,才叫“坑死人”。随后宝钗将方子说出,乃一年二十四节气花蕊雨露雪霜为首,并按期、按量、按质配制,完全靠“巧合”二字,真真是把人“琐碎死”。所以②角色与物件搭配合理。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贾宝玉同史湘云在芦雪亭烤鹿肉。芦雪广联诗,湘云和宝玉快乐地烘烤鹿肉,和黛玉、宝琴的抢诗大战这一回,成了大观园里的经典桥段。她是《红楼梦》里出场最晚的金钗,她一来,却让整个大观园都起了涟漪。她跟很多女孩很不同,哪怕身在困境,也不期期艾艾,偏要活成阳光明媚的样子。所以③角色与物件搭配合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所以④角色与物件搭配合理。
    综上分析,题目中的四项角色与物件搭配都合理。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模拟“椋鸟相随降落”,AI的“群体智能”或走得更远?
    何静
    ①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那多少个体才能构成荀子意义上的“群”,并获得超越个体的智能和行动力?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知识体系中的个体主义导向就已经确立,行为动物学受此影响在19世纪成为独立学科。绝大多数的生物学家主张,通过探究个体的行动模式来理解更高层级的群体模式。
    ②将群体行为还原为个体行为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是主流进路。然而,通过对银鸥、三刺鱼、鳟眼蝶群内的群体生活、求偶行为、斗争与合作行为等的广泛观察和重复观察,廷伯根主张将群体视为一个“超级个体”,并关注这个群体“自上而下”的群体行动和智能的涌现方式。这意味着,夏夜,当成百上千的昆虫被光源吸引而聚集在灯泡周围的时候,并不构成一种群体行为。但冬夜里,大批椋鸟如黑旋风般地在它们的栖息地上空飞舞盘旋,时而左转,时而向上……直到最后以一种完美的□□彼此相随降落的时候,则构成了一种群体行为。
    ③两种情形的区别在于,昆虫只是简单的聚集:而对于椋鸟而言,它们依赖于数量少而极为简单的规则,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和回应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并最终导向复杂的行动。动物社会学所要探究的正是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非孤立的个体所具备的能力。
    ④在《约定论》一书中,路易斯(D·Lewis)强调群体行动由所有个体拥有的“共享知识”来维系。但有些行为却无法据此得到解释,例如,肉食鸟类大多是合作喂养者,雄鸟捕猎,雌鸟负责保护幼鸟。这种合作会一直持续到幼鸟成熟并能够完全独立捕食。黄色的粘球菌是合作捕猎者,在饥饿的时候,成群结队地汇聚成一个子实体,产生毒素并最终侵蚀和消化猎物……
    ⑤因此,我们首先要追问:动物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假定,这种普遍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合作现象,一定服务于某种目的或者在生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在最严格意义上,所有生命体的目标就在于个体、种群以及物种中保存。
    ⑥廷伯根常常用器官与个体的关系,来隐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一方面,各个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决定了个体所具有的功能,只有器官恰当运作的个体才能够生存;但另一方面,器官脱离了个体之后,就会失去生存能力,正如落单的蜜蜂和工蜂,脱离群体的珊瑚虫无法独自生存。这意味着,尽管个体会失去自己的部分“主权”,但却通过合作的方式涌现出超越自身智能水平的群体智能,而最终获得自己的利益。
    ⑦不过,动物通过群体合作而实现生存,并不意味着它们能“深谋远虑”。举例,如果鸟类父母能够理解孵化和喂养后代的功能,那么被小布谷鸟寄居的鸣禽父母,就不会在小布谷鸟将自己的孩子扔出鸟巢以后,眼看着亲生孩子死掉;银鸥的父母也不会在小银鸥生前拼尽全力保护它,而在死后狼吞虎咽地把它吃掉……
    ⑧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动物生物学的研究,绝大多数来自“扶手椅”上的理论推理。然而,廷伯根极力主张在真实的自然场景中去探究诱发行动的原因,以理解那些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行为结构。廷伯根提出,除了高等哺乳类以外,动物的社会合作主要依赖于释放器系统。
    ⑨进一步说,行动者利用天生的“信号刺激”,来激发反应者特定的释放行为。在进化中,动物形成了用于传递关键信息的刺激行为,比如有特殊颜色的图案或结构,或者特定的姿势,如“舞蹈”之类的行为等,令反应者做出迅速和简单的回应。无论是听觉、视觉还是触觉的刺激,都以显著性和简单性为主要特征,促使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作出“直接而恰当”的反应。
    由此看来,一方面,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与生俱来地对自己物种的信号具有敏感性;另一方面,个体形成反应与合作的结果持续地受到群体生存的测试和检测,并以此决定个体的属性。这样的释放器关系不仅存在于种内合作,还存在于多种间合作的情形中,令动物的群体行为成为可能。
    由此,廷伯根传递着他关于动物社会行为机制富有洞见的思想。群体行动和智能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涌现,并最终导向高于个体之和的复杂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群体智能。
    【甲】
    受此启发,20世纪60年代,以霍兰德(J·Holland)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学家开始探究人工群体智能的可能算法。如蚁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鱼群算法等群体智能算法,这些算法模拟动物的释放器关系,通过智能体(作为刺激的发出者)将信息转译为信号传递给另一个能够对这些转译了的信号作出恰当回应的智能体(作为信息的接受者),由此生成受控制的特定行为。
    【乙】
    这种模拟大自然生物智能的算法,令人工智能体无需通过生成与当下环境和任务无关的内部表征模型,或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理,而产生低计算成本的、灵活的智能行为,这令单个智能体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交互,而它所在的信息环境在不断变化着,有时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丙】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美国Unanimous AI公司通过连接网络用户群建立了一个人工群体智能的在线平台——UNU。在UNU平台中,网络用户根据实时的系统信息来作出个人选择或提出个人意见,而后系统再将这些答案汇总在一起,最终以集体的形式确定他们认为最正确的预测。
    【丁】
    (选自《文汇报·读书周报》2021年05月23日版有删改)
    3. 根据文意,在第②段方框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4. 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单只椋鸟降落的规律有助于理解大批椋鸟降落的模式。
    B. 单只蜜蜂和工蜂在蜂群中会失去自己的部分“主权”。
    C. 黄色的粘球菌成群结队地汇聚成一个子实体,不是由“共享知识”维系。
    D. 鸣禽在自己的孩子被小布谷鸟扔出鸟巢以后,能理解孵化后代的功能。
    5. 以下“信号刺激”中,最有可能促使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作出“直接而恰当”的反应的一项是( )
    A. 狮群中年轻的雄狮向狮王咆哮。
    B. 蜂群中蜜蜂在蜂巢外跳八字舞。
    C. 孔雀群中雄孔雀向雌孔雀开屏。
    D. 猴群在晒太阳时为彼此捉虱子。
    6. “显然,这种以对动物社会行为模拟为基础的人工群体智能比老式的计算模型走得更远。不过,它是否是人工智能的“奇点”?是否真正实现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智能与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的真正结合?这样的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哲学问题。”
    以上的一段话应该还原到原文的哪个位置?(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小华阅读本文后表示了异议。他认为廷伯根的理论不适用于AI人工群体智能。请以小晖的名义给小华发一则手机短信。对他表达支持或反对,并阐述理由。
    【答案】3. 秩序 4. D 5. B 6. D
    7. (一)小华: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此理论支持下的实践,令人工智能体无需通过生成与当下环境和任务无关的内部表征模型,或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理,而产生低计算成本的、灵活的智能行为。所以认为廷伯根的理论适用于AI人工群体智能。
    (二)小华:同意你的看法。此理论支持下的实践,因单个智能体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交互信息环境不断变化,有时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认为廷伯根的理论不适用于AI人工群体智能。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文“廷伯根主张将群体视为一个‘超级个体’,并关注这个群体‘自上而下’的群体行动和智能的涌现方式”,后文“两种情形的区别在于,昆虫只是简单的聚集:而对于椋鸟而言,它们依赖于数量少而极为简单的规则,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和回应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并最终导向复杂的行动”,据此可推断出椋鸟最后按规则降落,故可填充“秩序”。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鸣禽在自己的孩子被小布谷鸟扔出鸟巢以后,能理解孵化后代的功能”错。原文第七段“如果鸟类父母能够理解孵化和喂养后代的功能,那么被小布谷鸟寄居的鸣禽父母,就不会在小布谷鸟将自己的孩子扔出鸟巢以后,眼看着亲生孩子死掉”,据此看出鸣禽不能理解孵化后代的功能。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 原文第九段“行动者利用天生的‘信号刺激’,来激发反应者特定的释放行为。在进化中,动物形成了用于传递关键信息的刺激行为,比如有特殊颜色的图案或结构,或者特定的姿势,如‘舞蹈’之类的行为等,令反应者做出迅速和简单的回应”。据此分析出,“蜜蜂在蜂巢外跳八字舞”告知同伴们花蜜的方向和远近,最有可能促使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作出“直接而恰当”的反应。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D. “显然,这种以对动物社会行为模拟为基础的人工群体智能比老式的计算模型走得更远。不过,它是否是人工智能的“奇点”?是否真正实现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智能与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的真正结合?这样的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哲学问题。”
    第十二段“受此启发,20世纪60年代,以霍兰德(J.Holland)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学家开始探究人工群体智能的可能算法”,第十三段“这种模拟大自然生物智能的算法,令人工智能体无需通过生成与当下环境和任务无关的内部表征模型,或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理,而产生低计算成本的、灵活的智能行为,这令单个智能体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交互,而它所在的信息环境在不断变化着,有时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第十四段“美国Unanimous AI公司通过连接网络用户群建立了一个人工群体智能的在线平台——UNU。在UNU平台中,网络用户根据实时的系统信息来作出个人选择或提出个人意见,而后系统再将这些答案汇总在一起,最终以集体的形式确定他们认为最正确的预测”。据此看出语段是对以上三段的总结并对“是否真正实现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智能与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的真正结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因此语段应放在文本最后“丁”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任务要求是,小华阅读本文后表示了异议。他认为廷伯根的理论不适用于AI人工群体智能。要求以小晖的名义给小华发一则手机短信表达支持或反对并阐述理由。
    首先在原文中找到关于廷伯根AI人工群体智能理论实践的优缺点的内容,在第十三段“这种模拟大自然生物智能的算法,令人工智能体无需通过生成与当下环境和任务无关的内部表征模型,或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理,而产生低计算成本的、灵活的智能行为,这令单个智能体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交互,而它所在的信息环境在不断变化着,有时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可看出优点是:无需通过生成与当下环境和任务无关的内部表征模型,或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理,而产生低计算成本的、灵活的智能行为;缺点是:单个智能体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交互信息环境在不断变化着,有时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据此可总结为(一)小华: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此理论支持下的实践,令人工智能体无需通过生成与当下环境和任务无关的内部表征模型,或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理,而产生低计算成本的、灵活的智能行为。所以认为廷伯根的理论适用于AI人工群体智能。 小晖
    (二)小华:同意你的看法。此理论支持下的实践,因单个智能体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交互信息环境不断变化,有时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认为廷伯根的理论不适用于AI人工群体智能。小晖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跳面王
    黄跃华
    ①海阳县城面馆有上百家,不过最有名的要数“沈三跳面”。
    ②像往常一样,九点刚过,沈三放下切刀,拿布擦着手中的跳杠,这是他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沈三一天要跳二百斤干面,三分之一给自己的面馆,余下的卖给几个固定的客户。
    ③儿子沈秋林爬上阁楼,磨蹭着,支支吾吾的,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沈三不耐烦地问,什么事?
    ④沈秋林终于开口,但声音细得像蚊子叫,孙六爹想吃面。
    ⑤沈三粗声粗气地拂拂手,想吃就给他下呗。沈秋林赶紧回道,面下完了。
    ⑥沈三把眼光从跳杠上收回来,瓮声瓮气地说,下完了不会明天再来?
    ⑦沈秋林后退一步,拿手搔着头。他知道父亲的脾气,每天只跳这么多,多一两也不跳。沈三仰着头喝茶,咕嘟咕嘟喝完了,沈秋林才告诉他,孙六爹有半个月不来,怕不行了,胰子上的问题。
    ⑧沈三倒掉茶叶,径直拔脚下楼。
    ⑨面馆开在楼下。此时食客们已经散去,沈三朝面馆里面瞥了一眼。孙六爹以往每天都坐在最里面的位子上,三两鱼汤面,撒上胡椒粉,就着一碟雪里蕻咸菜,一年四季雷打不动。孙六爹儿子孙山林曾跟在沈三后面学过跳面,但一年后就走了。
    有人敲门。一开,孙山林来了,进门叫了声师傅。孙山林蓬着一头乱发,乱麻草似的,两只眼睛红红的,陷在眼窝里。沈三想起刚才儿子沈秋林的话,问,你父亲怎么了?
    孙山林叹着气说,怕不行了。
    沈三面色凝重起来,头仰着,愣愣地望着天花板。他又想起了那个满头白发,瘦得风都能刮得倒的孙六爹。孙六爹七十多岁,腿有点儿瘸,天天八点钟来吃面,吃完后有时会到阁楼上坐坐,扯几句社会上的马路新闻,带几个刚摘的梨子红枣,特别是中秋节前后,必定捎几捧溱湖采来的菱角,出水鲜,又脆又甜,那是沈三的最爱。沈三自言自语道,怪不得这么久没来吃面条了,又问孙山林,人在哪儿?
    孙山林回,在乡下。
    沈三老伴急急地问,被医院回了?
    孙山林“嗯”了一声,搔着乱发,白头屑飘了一层,像虱子。他沙哑着嗓音说,父亲好多天滴水不沾了,上午突然来了精神,说要吃沈三跳面,怕是回光返照吧?
    沈三张大嘴,“噢”了一声。
    孙山林扳着指头数着,一共七天滴水不沾了。
    沈三闭上眼睛,不再吭声。
    孙山林急得头上直冒汗,他清楚师傅的脾气,师傅是个说一不二的人,自己定的规矩从不会破,他一天只跳七个面团,多一斤不跳,少一斤不行。有一次,一个大老板过生日要买三十斤面,买不到,大老板说我一斤加一块钱,沈三不为所动。大老板抖着手里的钞票说,双倍价。沈三反问一句,我没见过钱?还有一次,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来买面,说领导从省城来,听说沈三跳面出名,想尝尝,你多跳个团吧。沈三回,明天趁早吧。来人还不死心,嗓门高了说这领导多大多大,比县长还高几级。沈三笑了笑,我这儿是面馆,又不是官场。
    沈三不停地拿手指笃着桌子,他的指头又短又粗,胡萝卜似的,这些都是常年揣面揣成的。沈三老伴悄悄问孙山林,其他家也卖完了?沈三的跳面只卖六个店,每个店三十斤。
    孙山林摇着头回,问过了,都卖完了。沈三老伴为难了,自言自语,又不好拿其他人的代。孙山林赶紧摇手,不能,他只吃师傅的面。沉默。
    屋子里只有三个人粗重的呼吸声。
    终于,沈三叹了口气,长长的,门外都能听见。
    沈三撑起身,拉开门向面馆走去。
    阁楼上又传来均匀有力的“嘭嘭”声。
    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
    沈三跳得很吃力,张大嘴,头上的汗珠不断往下滴。不知为什么,十三斤重的刀今天抓在手里仿佛有千斤重。沈三恼怒地将几把面条扔回簸箕,重新切。
    沈三将跳好的面送下来,儿子沈秋林早熬好了汤,一团面扔下锅,三分钟捞上来,麻利地盛进孙山林带来的瓷缸里,撒上胡椒粉、蒜花,并装上一小碟雪里蕻咸菜。孙山林刚想跨上自行车,沈三想了想,说,慢,我去。
    孙六爹家虽在乡下,但不远,十来分钟便到了。一段时间不见,孙六爹瘦得变形了,脸上一点儿肉都没有,拿刀剔过似的,只剩下一层枯皮包着骨头。两只眼睛陷在眼窝里,半睁半闭,混浊无光。沈三喊了声孙六爹,孙六爹努力睁开眼。可能闻到鱼汤面的香味,他想撑起身,但撑不动。孙山林把瓷缸拿过来,放到他鼻子下。
    孙山林先喂孙六爹喝汤,怕烫,用嘴吹了吹,接着用匙子送进孙六爹嘴里。孙六爹闭上眼,让汤在嘴里停留片刻,这才咕嘟一声咽下去。
    在场的人都在看着孙六爹粗大的喉结艰难地划着那层枯皮。
    孙山林再搛起两根面条,孙六爹张开嘴,那嘴像个黑洞,深不见底。显然,他没有力气咀嚼了,汤汁从嘴角漏下来。孙山林赶紧拿过纸巾擦。孙六爹断断续续地说,我怕,再……再也不能……吃……
    悄然间,两行清泪悄悄流下来,像两条粗大的蚯蚓往下爬,爬过眼角,爬过腮帮,爬过嘴角。
    沈三突然觉得眼眶一热。
    孙六爹又说,你开了……开了多少年……我去了……多少年……上海看病……三天没去……
    是的,沈三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个老食客呢。他每天准时来,固定就那个位子,默默地喝汤,默默地吃面,一碗面,三两,最后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记得四年前一天,他刚跟儿子吵过嘴,放碱时手抖了一下。孙六爹吃完面,瘸着腿上了阁楼,一见面便责问道,三师傅,你今天失手了。沈三愣了一下,骑在杠上问,失什么手?孙六爹黑着脸,不客气地大着嗓门,今天起码多放了一两碱!沈三不吭声了。平时十斤面一两五碱,碱一多面便发黄,口感便差。这在常人感觉不了,但瞒不住孙六爹这种老食客。沈三从杠上翻身下来,拱着手说,那面已经收回了,重跳。
    想到这里,沈三再也忍不住眼泪了,他突然一把抱住孙六爹的头,紧紧搂住,生怕一松手就会飞了。两个人的双肩都在不住颤抖,混浊的老泪很快便湿透了两人的肩。
    孙六爹去世后的第二天,沈三一天都跳得没精没神,头昏昏的像有千斤重。九点多,楼下传来争吵声,一听便是儿子沈秋林和孙山林的。跑到窗口一看,原来孙山林又来面馆买面,他要为孙六爹守四十九天孝,要供他四十九天。沈秋林怎么也不肯收孙山林的面钱,两个人为这事争起来。
    孙山林上楼来叫师傅。沈三正拿毛巾擦汗,他的头上冒着热气,脱得只剩下套头衫。沈三说,面钱算我的,吵什么?
    孙山林慌忙摇头,不行,父亲在世时从不肯沾人的光。
    沈三不住点头,你父亲是个君子人。沈三又叹了口气,你也孝顺。
    孙山林拿手搔着头,羞涩地说,谁叫是您的徒弟呢。
    沈三推开窗子,一股春风涌进来,清新而温暖。
    (有删改)
    8. 请紧扣“划”一词,赏析第31段画线句。
    9. 本文塑造的沈三和孙六爹在性格上有哪些共性?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
    10. 本文多次出现沈三回忆往事的片段,请从构思角度加以赏析。
    11. 跳面王想把面馆传给年轻人,他会选择儿子沈秋林还是徒弟孙山林?请综合本文和以下两段从原文中选取的内容,说说你的结论并简要分析理由。
    【甲】秋林有他的长处,脑瓜活,手勤快,又会做生意,不然能把面馆经营得那么好?光面好还不行,还要懂经营,这里面学问大着呢,他熬的鱼汤谁也比不上,他搞的大炉烧饼网上一天能卖上千只,他还要与风景区联手搞连锁店……
    【乙】孙山林脱掉上衣,又骑上去,上下跳跃起来。他的身子很轻、很有弹性,两只手臂有节奏地摆动,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飞燕一般,整个身子弹跳自如,节奏均匀,跳杠在身下就如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行云流水般流畅,“嘭嘭”的声音像流淌出的美妙音符。沈三在一旁看得入神,情不自禁地点头称赞,比师傅强。
    【答案】8. “划”动词,突出尖,硬的感觉,表示人物在重病时期皮包骨的消瘦,说明孙六爹此时已经吞咽艰难,吃不下东西,间接表达了他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结局。
    9. ①精益求精
    ②重感情,有人情
    ③坚持原则,一以贯之的精神
    10. ①交代小说发展的前因,带给读者阅读的兴趣和亲切感,作为后文的铺垫,加强故事性,提高故事可信度,不至于使主题显得突兀和难以理解。
    ②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补充衬托人物,强化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11. ①应该是传给徒弟,理由是孙山林技艺精湛,沈三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踏实坚守小店的经营之道,符合沈三坚守自我,做精品面店的理念。
    ②应该传给儿子,理由是沈秋林聪明勤快、懂经营之道,特别是连锁店会不断开拓市场,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小面馆不断扩大。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孙六爹粗大的喉结艰难地划着那层枯皮”中“划”一词是动词,通过动作突出了尖,硬的感觉。喉结尖滑,说明孙六爹已经极度消瘦,特别是“枯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在重病时期皮包骨的消瘦。由于吞咽困难而吃饭的时候表现的艰难,也间接表达了他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结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海阳县城面馆有上百家,不过最有名的要数‘沈三跳面’”“沈三从杠上翻身下来,拱着手说,那面已经收回了,重跳”“记得四年前一天,他刚跟儿子吵过嘴,放碱时手抖了一下。孙六爹吃完面,瘸着腿上了阁楼,一见面便责问道,三师傅,你今天失手了。沈三愣了一下,骑在杠上问,失什么手?孙六爹黑着脸,不客气地大着嗓门,今天起码多放了一两碱”可知,面店老板和食客都对一碗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由原文“沈三撑起身,拉开门向面馆走去。阁楼上又传来均匀有力的‘嘭嘭’声。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孙山林刚想跨上自行车,沈三想了想,说,慢,我去”“沈三突然觉得眼眶一热”“想到这里,沈三再也忍不住眼泪了,他突然一把抱住孙六爹的头,紧紧搂住,生怕一松手就会飞了。两个人的双肩都在不住颤抖,混浊的老泪很快便湿透了两人的肩”“孙六爹七十多岁,腿有点儿瘸,天天八点钟来吃面,吃完后有时会到阁楼上坐坐,扯几句社会上的马路新闻,带几个刚摘的梨子红枣,特别是中秋节前后,必定捎几捧溱湖采来的菱角,出水鲜,又脆又甜,那是沈三的最爱”可知,两人都是重感情,有人情味的人。
    由原文“他知道父亲的脾气,每天只跳这么多,多一两也不跳”“有一次,一个大老板过生日要买三十斤面,……沈三笑了笑,我这儿是面馆,又不是官场”“孙六爹又说,你开了……开了多少年……我去了……多少年……上海看病……三天没去……”可知,两人都有坚持自我,一以贯之的精神。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沈三面色凝重起来,头仰着,愣愣地望着天花板。他又想起了那个满头白发,瘦得风都能刮得倒的孙六爹。孙六爹七十多岁,腿有点儿瘸,天天八点钟来吃面,吃完后有时会到阁楼上坐坐,扯几句社会上的马路新闻,带几个刚摘的梨子红枣,特别是中秋节前后,必定捎几捧溱湖采来的菱角,出水鲜,又脆又甜,那是沈三的最爱”“沈三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个老食客呢。……沈三从杠上翻身下来,拱着手说,那面已经收回了,重跳”可知,交代小说发展的前因,带给读者阅读的兴趣和亲切感,作为后文的铺垫,加强故事性,提高故事可信度,不至于使主题显得突兀和难以理解。
    由原文“有一次,一个大老板过生日要买三十斤面,买不到,大老板说我一斤加一块钱,沈三不为所动。大老板抖着手里的钞票说,双倍价。沈三反问一句,我没见过钱?还有一次,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来买面,说领导从省城来,听说沈三跳面出名,想尝尝,你多跳个团吧。沈三回,明天趁早吧。来人还不死心,嗓门高了说这领导多大多大,比县长还高几级。沈三笑了笑,我这儿是面馆,又不是官场”可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补充衬托人物,强化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应该先回答由谁来继承,再分析理由。
    回答由徒弟孙山林继承的,理由可以从文中分析,原文“跳杠在身下就如指挥家手里的指挥棒……‘嘭嘭’的声音像流淌出的美妙音符”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孙山林跳面动作娴熟,具有美感。沈三称赞孙山林跳面技术高,甚至说他比自己强,且孙山林愿意接手跳面店,并保留“沈三跳面”的招牌,最后借着扑面的春风,沈三看到了自己的跳面技艺和坚守一生的“跳面”品质后继有人的希望,这让沈三觉得很欣慰。故选徒弟来继承的理由是:孙山林技艺精湛,沈三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踏实坚守小店的经营之道,符合沈三坚守自我,做精品面店的理念。
    回答由儿子来继承的,原文“光是大炉烧饼网上一天能卖上千只,还跟风景区联手搞连锁”,儿子转向网上经营,体现出传承中的创新;原文“秋林有他的长处,脑瓜活,手勤快,又会做生意,不然能把面馆经营得那么好?光面好还不行,还要懂经营,这里面学问大着呢,他熬的鱼汤谁也比不上,他搞的大炉烧饼网上一天能卖上千只,他还要与风景区联手搞连锁店”可知,故选儿子来继承的理由是:沈秋林聪明勤快、懂经营之道,特别是连锁店会不断开拓市场,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小面馆不断扩大。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木见有知音。
    12. 某出版社正在编辑书籍,这首诗不能入选下列哪本选集( )
    A. 《五律菁华》 B. 《大小杜诗萃》 C. 《古体诗钞》 D. 《羁旅诗汇》
    13. 下列诗歌的解读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不顾老病,毅然南行,出征报国。
    B. 作者乘船观景,春桃秋枫,美不胜收。
    C. 作者对自己苟且偷生的经历心怀愧疚。
    D. 作者对理想的执着没有因际遇而消磨。
    14. 杜甫在《南征》中写道“适远更沾襟。”他在《蜀相》中也写道“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结合全诗内容,比较“沾襟”和“泪满襟”在感情上的异同。
    【答案】12. C 13. D
    14. 同: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苦。
    异:《南征》诗人是为自己颠沛流离、苟全性命而流泪;《蜀相》诗人不仅是为自己,也为诸葛亮,为天下“英雄”而流泪。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文学常识能力。
    这首诗从体裁来看是五言律诗,共有八句,每句五字,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符合五律特征,可以选入A;
    从作者来看,杜甫和杜牧被称为大小杜,可以选入B;
    这首诗是近体诗当中的律诗,不是古体诗,不能选入C;
    从内容来看,题目《南征》,以及诗歌中“适远”“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等可知属于羁旅诗,可选入D。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不顾老病,毅然南行,出征报国”错,“老病南征日”是说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不得不更往南走,无法还乡,可悲。
    B.此句是以乐景衬哀情,“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因此表面写美景,实则衬托内心的悲苦。
    C.“心怀愧疚”错,颈联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尾联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知音难寻而始终相信会有知音真的理解自己。诗人不得知音,不得重用,无奈南征,谈不上“愧疚”之情。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同:
    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苦。
    《南征》结合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可知,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此次“南征”正是为了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因而“沾襟”不仅仅是“远适”,更是因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也是对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建立一番功业,一生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痛惜和无奈。
    异:
    《南征》“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可见诗人是为自己颠沛流离、苟全性命而流泪。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也暗含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见诗人不仅是为自己,也为诸葛亮,为天下“英雄”而流泪。
    (四)(17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传
    ①羲之雅好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②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③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④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选自《晋书》,有删改)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有终焉之志( ) (2)由是情好不协( )
    16.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 )
    A.会面 B.机会 C.酬金 D.遭受
    (2)羲之不天,夙遭闵凶( )
    A.平素 B.早晨 C.前生 D.早年
    17.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
    18.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
    19. 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王羲之好养性这一特征,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
    【答案】15. ①. 终老 ②. 感情
    16. ①. C ②. D
    17.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
    18. 到王述得到显要的职务,王羲之耻于在他之下,派信使到朝廷,请求把会稽分出为越州。使者言辞不当,大大地受到当时贤者讥笑。
    19. “好养性”是王羲之重要的性格特征。他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他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作序申述他的志向,这就是传颂千古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辞官后,与东方人士尽情游玩山水,渔猎取乐。他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将游乐而死。”可见,“雅好养性”是王羲之重要的性格特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终”:终老。句意:就有在这里终老的念头。
    “好”:感情。句意:因此两人感情不和。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遇”:酬金,待遇。句意: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
    故选C。
    “夙”:早年。句意:羲之没得到上天佑助,早年就遭到不幸。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和道士许迈一起研究服食丹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
    “(王羲之)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是省略句,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要断开;
    “采药石不远千里”,是状语后置句,“不远千里采药石”,其后要断开;
    “遍游(于)东中诸郡”,是省略句,“(于)东中诸郡遍游”,状语后置句,其后要断开;
    “穷诸名山”,是动宾短语,说明王羲之游历之广,要与前一句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及”,等到,到……时候;“蒙”,得到;“显授”,显要的职务;“耻”,以……为耻;“行人”,使者;“失辞”,言辞不当;“为……所”,表被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从“羲之雅好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可知,“好养性”是王羲之重要性格特征。他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从“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可知,他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作序申述他的志向,这就是传颂千古的《兰亭集序》。
    从“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可知,王羲之辞官后,与东方人士尽情游玩山水,渔猎取乐。他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将游乐而死。”可见,“雅好养性”是王羲之重要性格特征。
    参考译文:
    王羲之传
    ①王羲之很喜欢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
    ②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从小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可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王述先任职于会稽,因服母丧住在郡中,王羲之接替王述,只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见角声,都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打扫庭院等他来。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去,王述因此很怨恨他。到王述任扬州刺史时,临就任前,在郡中遍行,就是不去拜访王羲之,临要出发了,告辞一下就走了。在此之前,王羲之常常对宾客朋友说:“怀祖正合适做个尚书而已,熬到老了可以得个仆射。反而求会稽,就自己绕远了。”到王述得到显要的职务,王羲之耻于在他之下,派信使到朝廷,请求把会稽分出为越州。使者言辞不当,大大地受到当时贤者讥笑。事后他心中惭愧感叹,对诸子说:“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那么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的缘故!”后来王述来会稽郡检察,所有的刑罚政令都要考核,主事官员疲于核对。王羲之感到很羞耻,于是就称病去职,在父母墓前发誓说:“永和十一年三月初一癸卯,九日辛亥,小子羲之冒昧地禀告二老的神灵。羲之没得到上天佑助,早年就遭到不幸,没有蒙受到父教,母亲和兄长养育我,得以渐渐成人,在人才缺乏的时候蒙受国家的尊荣。仕进没有忠孝的节概,退隐又违背推举贤能的义理,每每仰读老氏、周任的训诫,总是担心很快就会死去,给祖宗带来忧虑,哪里仅仅是我微贱的身躯呢!因此日夜长叹,如坠深谷。知足而止的名分,就在今天决定了。谨于本月吉日摆筵设席,叩头表示诚心,向祖先的神灵禀告发誓。从今以后,如果胆敢改变这种想法,贪图名利苟且进身,就是有目无尊长之心而不合于人子之道。子孙而有不合于人子之道,为天地所不容,礼教所不容。诚信的誓言,白日可以作证。”
    ③王羲之辞官后,与东方人士尽情游玩山水,渔猎取乐。又和道士许迈一起研究服食丹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将游乐而死。”朝廷因为他的誓言发得很毒,也就不再征召他。
    ④王羲之五十九岁时去世,被追赠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儿子们遵照父亲的遗嘱,坚决推让不接受。
    (五)(13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掌园记
    清 刘大櫆
    吹竽、走狗、蹋鞠之人非昔,而齐之名不废;超足而射、鍧鍧殷殷者非昔,而韩、魏之名不废;击筑、悲歌、椎埋、屠狗之徒,其骨已朽,而燕、赵之名,学士大夫饫闻而喜称之。然则所谓物者无不亡,而独其名为可以永久欤!夫山渊之平,田海之迁,大地之浑合,曾不能以自主,而况於一园之兴废欤?其为终始可胜计哉!
    余伯父以一掌之地为园,命余为之记。余不及以为,已而废为居室。则向之名花异草,春兰秋菊之芳香,莲叶之亭亭,游鱼之隐见而浮沈,今皆不可复识,独其名犹在余意中。余记之,盖以志余之感,而亦以非为欲存其名於永久也。
    【乙】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0. 甲乙两文都谈及“消亡”和“流传”的话题。请梳理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成以下表格。
    文本话题
    消亡
    流传
    甲文
    物者无不亡
    名可以为永久
    (1)
    (2)
    其名犹在余意中
    余记之,盖以志余之感
    乙文
    石钟山以钟名之原因,世不传也
    (3)
    (4)

    2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况于一园之兴废欤?”“而况”表示递进关系,把论点推进到对一掌园的看法上。
    B. “余记之,盖以志余之感”“盖”表示原因,推进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C.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而况”表示递进关系,把论点推进到对石的看法上。
    D.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盖”表示总结原因,推进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22. 比较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分析写景的手法和效果的不同之处。
    23. 甲乙两文都围绕某个景物展开议论,但议论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20. (1)今皆不可复识 (2)以非为欲存其名於永久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 21. C
    22. 甲处划线句以“……之……”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列举了名花异草、春兰秋菊、莲叶、游鱼等景物,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表达对美好的田园景物消失不见的感慨;乙处划线句运用比喻和摹声,描写“大石”“鹳鹤”和“栖鹘”的叫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石钟山下的景物特点。
    23. 甲乙两文分别围绕“一掌园”“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展开议论,但论证方法不同:甲文运用类比论证,说明一掌园的微小和不可胜计;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的例子与苏轼一行人的实地考察做对比,分析出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结论。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甲文“余不及以为,已而废为居室。则向之名花异草,春兰秋菊之芳香,莲叶之亭亭,游鱼之隐见而浮沈,今皆不可复识”,意思是一掌园中的花草游鱼都消失殆尽,都不可看到了,故此处可填“今皆不可复识”。
    (2)甲文“余记之,盖以志余之感,而亦以非为欲存其名於永久也”,意思是我记下这些,用来表达我感慨,也认为永久地保存其名的想法是不可以的。故此处可填“以非为欲存其名於永久也”。
    (3)乙文“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写苏轼实地考察后发现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发出感慨,说明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故此处可填“古之人不余欺也”。
    (4)乙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通过分析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的认识局限,得出结论。故此处可填“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表示递进关系”错,“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意思是即使有大的风浪撞击,它们也不会鸣响的,更何况石头呢。此处“而况”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甲处划线句:则向之名花异草,春兰秋菊之芳香,莲叶之亭亭,游鱼之隐见而浮沈。
    以“……之……”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列举了名花异草、春兰秋菊、莲叶、游鱼等景物,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表达对美好的田园景物消失不见的感慨;
    乙处划线句: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运用比喻手法,将“大石”比作“猛兽奇鬼”,将“鹳鹤”比作“咳且笑于山谷中”的“老人”;运用摹声,用“磔磔”来生动地描摹“栖鹘”的叫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石钟山下的景象。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甲乙两文分别围绕“一掌园”“石钟山得名由来”展开议论,但论证方法不同:
    甲文运用类比论证,先从“齐之名不废”“韩、魏之名不废”“燕、赵之名……喜称之”论述事物没有不消亡的,而只有声名可以留存;然后论述“山渊之平,田海之迁,大地之浑合,曾不能以自主,而况於一园之兴废欤”,说明一掌园的微小和不可胜计。
    乙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的例子与苏轼一行人的实地考察做对比,分析出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结论。
    参考译文:
    【甲】一掌园记 清 刘大櫆
    吹竽、走狗、蹋鞠之类的人被认为是不对的,而齐国之名却不废止;超腾举脚发射强弩、鍧鍧殷殷声势浩大的军队被认为是不对的,而韩魏之名却不废止;击筑、悲歌、椎埋、屠狗这一类的人,其骨骼已腐朽,而燕赵之名,学士大夫所闻已多并喜欢称呼它。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的事物没有不消亡的,而唯独它的声名是可以永久存在的!高山与深渊的平齐,桑田沧海的变迁,大地的浑然合成,都不能自主,更何况一个园圃的兴废呢?它的始终怎能计算得尽呢!
    我的伯父以一掌之地作为园圃,让我为它作记。我来不及去写,不久就废止为居室。那么原先的名花异草,芳香的春兰秋菊,亭亭的莲叶,隐约可见浮浮沉沉的游鱼,现在都不可以再辨识,唯独它们的名字仍然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我记下这些,用来表达我的感慨,也认为永久地保存其名的想法是不可以的。
    【乙】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尤其对此感到疑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三、作文70分
    24. 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下一步”怎么走,但有人认为,更应该走好“这一步”。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两种观点,二者都有道理。“下一步”代表“未来”,人对于未来应该有自己的规划,否则就会失去方向,盲目乱撞,或者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怎会有美好的未来?“下一步”方向选对,通过努力奋斗,才可能事业有成,实现理想;假如“下一步”方向选错,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目标,甚至可能越努力与理想越背道而驰。这就是人们往往看重“下一步”怎么走的原因。而“这一步”代表“当下”,人应该立足当下,踏踏实实走好“这一步”,这样才会为理想大厦筑牢基础,无数个“这一步”才会通向理想的顶峰;不看重“这一步”,只是向往“下一步”,美好的理想终归只是空中楼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下一步”和“这一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下一步”指引方向,“这一步”奠定基础。只有二者搭配得当,才会走好人生之路。
    写作时我们应思考二者的关系。如“这一步”也曾是“下一步”,而“下一步”有赖于走好“这一步”才会变成现实,要想有美好的“下一步”,需要我们走好眼下的“这一步”,着眼现实做好当下;而“下一步”是“这一步”的引领,“下一步”迈向何方决定着“这一步”的走向。可以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写只注重“下一步”或者只注重“这一步”会有哪些问题,而规划好“下一步”会对“这一步”有哪些影响,走好“这一步”对“下一步”有哪些影响,从而辩证分析二者应该结合一起,只有两“步”都好才会成功。
    立意:
    1.注重两“步”,笃行当下,继往开来。
    2.走好“这一步”,为“下一步”奠基。
    3.“下一步”决定“这一步”的方向。

    相关试卷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7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5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