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人口迁移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人口迁移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 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向,其特征表现为人口流动而不定居,转移而不迁移。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镇融合是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因素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率呈负相关的是( )
①城市就业收入 ②城市房价 ③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④农村劳动力年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强城乡间的交通建设
B.建设农村保障性住房
C.健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流转
D.提高城市户籍准入门槛
解析:1.D 2.C 第1题,城市收入越高,劳动力的生活条件越好,其定居率就越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城市中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定居率就更高,①③排除。城市房价越高,劳动力生活成本越高,定居率越低;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依赖性越高,在城镇的定居率越低,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第2题,加强城乡间的交通建设有利于城乡间的交流,缩短城乡间通勤时间,但不一定会增加永久性迁移人口,A与题意不符;建设农村保障性住房有利于提升乡村的吸引力,不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B与题意不符;健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C与题意相符;提高城市户籍准入门槛会加大农村劳动力迁移至城镇的难度,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D与题意不符。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流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下图示意我国各年龄组分阶段农业劳动力净转出占当年净转移总量比重。据此完成3~5题。
3.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主要因为( )
A.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
B.农村人口寿命延长
C.年轻农业劳动力转移
D.老年农业人口回流
4.2005年以前,农村( )
A.年轻及老年劳动力均增加
B.年轻及老年劳动力均减少
C.年轻劳动力增加,老年劳动力减少
D.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
5.图示时段内年轻劳动力转移趋势的变化,反映( )
A.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B.农业劳动强度增加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解析:3.C 4.D 5.D 第3题,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农村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增大,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2005年以前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高,而老年劳动力转移占比低,甚至是负数,年轻劳动力主要是由农村转向经济发达地区,从而推知农村年轻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占比越来越低,反映了农村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D正确。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发展,出生且生长在城市的二代流动未成年人数量日益增多。如图示意我国某年不同年龄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回流农村的比例。据此完成6~7题。
6.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回流农村的比例总体较低,主要是由于( )
①户籍制度严格 ②其城市生活条件较稳定 ③回流成本较高 ④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大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7.与1~4岁二代流动未成年人相比,13~16岁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回流农村更多,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父母收入水平 B.受教育机会
C.人居环境 D.医疗保障水平
解析:6.C 7.B 第6题,二代流动未成年人的父母来城市时间较长,生活条件相对稳定,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出生且成长在城市,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故乡的生活方式,减少了其回流数量,④正确。故选C。第7题,与1~4岁二代流动未成年人相比,13~16岁二代流动未成年人回流农村人数更多,主要是因为他们处在学龄,受户籍、学籍制度等因素影响,在迁入地可能无法获得较好的教育机会,只得选择回到老家接受教育。故选B项。
人口政策的执行不仅影响婚姻生育行为,而且影响人口的空间移动。新加坡在1980年之前实行了多年的控制人口增长政策,政策放开以后,先是鼓励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生育,再是对所有家庭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并增加移民数量。下图示意新加坡不同时期人口变化情况,包括人口增长量、自然增长量和净移民人数。据此完成8~9题。
8.新加坡在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之后,人口变化情况是( )
A.人口自然增长量持续上升
B.人口增长量先升后降
C.人口自然增长量先升后降
D.净移民人数先降后升
9.新加坡外来移民中,来自中国的人数远高于马来人等其他族群,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邻近 B.经济收入差异
C.文化习俗相近 D.环境质量差异
解析:8.C 9.C 第8题,人口增长包括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所以①为人口增长量;②总体趋于下降,应为人口自然增长量;新加坡经济发达,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大,人口迁入多,因此③为净移民人数。结合图中的信息可得,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以后,人口自然增长量先升后降,C正确;净移民人数增加;人口增长量上升。故选C。第9题,马来人等族群分布地区与新加坡空间位置更邻近,同时也存在经济收入差异和教育水平差异。而新加坡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与中国文化习俗相近。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青海省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发展思路,在尖扎县城附近,依黄河建新村,并将此村命名为德吉村(德吉,藏语“幸福”的意思),集中易地搬迁了附近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藏族群众近千人。德吉村海拔1 900多米,村旁有高速公路,距离省会西宁市120多千米。随着整体搬迁的推进,很多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流。下图示意尖扎县位置。
(1)试从劳动力角度,说明浅脑山区贫困率高的原因。
(2)指出政府针对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所做的主要工作。
(3)简述村民回流对德吉村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从劳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率高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吉村海拔1 900多米,距离省会西宁有120多千米,而浅脑山区在德吉村附近,且生存条件恶劣,说明地理位置偏僻,教育比较落后,因此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外流也是造成贫困一个原因。第(2)题,该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设施不便,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少且技能缺乏,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当地没有产业,就业岗位少,政府应加大产业扶持,增加就业岗位;生态环境恶劣,要改善人居环境等。第(3)题,劳动力回流可以给当地带回先进的致富理念,也带回了资金、技术等,可以推动德吉村的经济发展;村民回流还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答案:(1)浅脑山区位置偏远,教育落后,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3)村民回流增加劳动力,带回信息、资金、技术等,推动德吉村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提升村民幸福感。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和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如图为川渝地区不同年份人口流动数量变化图。
(1)说出2000—2017年川渝地区人口流动的特点。
(2)推测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后川渝地区人口流动发生的变化,说出该变化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依据图可以得出,2000—2017年川渝地区人口以向外流出为主,人口流出数量较多,人口流入数量较少,但呈波动增加特征,流出人口在2000—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顶峰,此后流出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第(2)题,城市经济圈建设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速人口逐渐回流,使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利于招商引资,利于调整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成渝经济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答案:(1)人口流出数量大于人口流入数量;人口流入量呈现波动增加的特点;2015—2017年,流入人口数量减少;人口流出量在2000—2010年波动增加,2010年后流出人口波动减少。 (2)流出人口减少,流入人口增加。为成渝经济圈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大量流入人口促使当地投资增加;就业结构多样化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利于成渝经济圈城镇化的提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43) 中国地理分区 Word版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38) 旅游地理 Word版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14) 洋流 Word版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