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95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95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4095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共13页。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2021江苏扬州期末)下面是北宋时期户数及其增长指数表,这最适合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时间户数增长指数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3 090 505100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4 132 576134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8 677 677281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2 917 221418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17 211 713557 A.农业成就突出 B.手工业显著进步C.城市空前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2.(2022河北秦皇岛一中月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实行了两年便停止了。但在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这折射出元朝江南地区( )A.农民赋役异常沉重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C.棉花种植受到重视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3.(2020山东滨州二模)宋朝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瓷窑各具特色,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两浙人欢迎;有的窑“器尚青白”,最受湖、川、广人喜欢;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受川、广、荆、湘人欢迎。由此可知( )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题组二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4.(2021江苏南京期末)宋与金政权之间民间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材料中“场官”的主要职责是( )A.领兵作战 B.维护贸易C.批复奏章 D.强买强卖5.(2021天津期中)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关于宋代经济的文献资料。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是( )内容出处“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苏东坡全集》“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东京梦华录》“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夕可尽”《吴船录》 A.商品经济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C.民族交融加强 D.雇佣关系出现6.(2021福建三校联考)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设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船)、战船、马船(运兵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南北经贸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C.经济重心南移 D.海防建设加强7.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专制皇权受到削弱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政府鼓励发展商业题组三 经济重心南移8.(2022河南开封五县期中)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表格。时间地区北方南方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万户北宋贡献财政收入20%贡献财政收入80%南宋谚曰“天上天堂,地上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北民大量南迁 B.宋代财政收入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历史渊源9.(2022黑龙江哈三中期中)据统计,唐朝时期状元人数57人,其中南方17人,北方40人;北宋时期状元人数51人,其中南方23人,北方28人;南宋时期状元人数38人,其中南方38人,北方0人。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君主专制加强B.京杭大运河的开凿C.经济重心南移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题组四 社会的变化10.(2022山东德州期中)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有关宋代的材料:“贱民阶层数量下降”“家内服役由世袭奴婢承担到雇佣”“租地契约下的农民”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门第观念的淡化B.社会控制程度的松弛C.社会阶层的流动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11.(2022河南南阳期中)据学者统计,唐代官员科举出身的大约占15%,而北宋这一比例大概为40%。范仲淹、欧阳修等不少名臣将相都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官僚制度比唐代高效B.阶层的流动相对频繁C.科举考试始设进士科D.重文抑武的风气明显12.(2022黑龙江牡丹江三中月考)北宋颁布《皇祐官庄客户逃移法》,规定只能役使客户本人,不能役其家属;不能强迫卖田、欠债者为客户;客户死后许其妻改嫁,允许客户自将女儿出嫁;等。这反映出当时( )A.庄园经济获得迅速发展B.主客户间矛盾尖锐C.官营手工业的弊端显露D.主客户间的依附关系减弱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宋元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变化1.(2022河北辛集一中月考)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闽粤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向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宋代( )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 2.(2022湖南常德临澧一中期中)下表是关于元朝织造机构——绫锦局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绫锦局( )规定内容1招收析居、放良、还俗僧道为工匠, 二百八十有二户,教习织造之事2差委造甲官驰驿,引领作头等人,前去随路指使造甲送户部定拟分例 A.追求技术创新B.注重工匠技艺的培训与提升C.重视技术传承D.严格管控手工业的产品质量3.(2022江苏淮安期中)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一现象( )A.体现手工业发展B.反映女性地位提高C.与海外贸易有关D.说明官民观念一致4.(2022天津五校联考期中)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 )A.宋朝手工业发展的状况B.宋朝纸币诞生的原因C.宋朝纸币使用带来的影响D.宋朝抑商政策的影响5.宋朝时期,政府在商业管理上出现两种模式,一曰“买扑”,一曰“钞引”。“买扑”类似于后世的招标承包制。在暴利性的盐业出现“盐钞”,商人先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换取凭证,然后拿凭证到指定机构支取食盐,再到指定地点销售。材料表明宋朝( )A.放弃了传统盐铁专卖政策B.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C.民间商人已处于主导地位D.官商勾结现象日益严重6.(2022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期中)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等级观念消除B.崇文抑武的特点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门第等级观念变化 7.有学者统计,《宋史》列传所载1 533人中,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一半以上。又有记载“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囚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这在宋代不胜枚举。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宋代( )A.社会阶层流动频繁B.社会等级森严C.家族制度快速嬗变D.贫富悬殊题组二 经济重心南移8.(2022重庆七校调研)《宋史》 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民间谚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这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9.宋朝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崇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题组三 综合题组10.(2022山东青岛四区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倚汴水建城,便于漕运。五代至宋,东京逐渐繁盛,如潘楼街南,多是真珠匹帛香药铺席。潘楼酒店下,买卖衣物书画珍玩。还有瓦舍(娱乐场)勾栏(剧场),演出百戏伎艺……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王会安等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政府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A2.C3.B4.B5.A6.B7.C8.C9.C10.D11.B12.D 1.A 从材料数据可得出,宋代的户数不断增加,人口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A项正确。2.C 根据设立木棉提举司,以及“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棉花种植十分重视,C项正确。3.B 据材料可知,当时不同地域的人喜欢不同的瓷器,即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江西景德镇瓷窑各具特色,并非制瓷业的地域特征,排除A项;仅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没有体现制瓷业经营方式的根本变化,排除D项。4.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设在宋金边界的“场官”管理的是榷场事务,榷场是宋金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场所,所以“场官”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贸易,而非领兵作战、强买强卖和批复奏章,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5.A 表格中涉及生活用品、商业交易、商品买卖等信息,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宋代出现雇佣关系,排除D项。6.B 根据材料可知,从北宋初期到北宋后期,造船场的主要分布地区从南方沿河转向东南沿海,船只的主要用途变为海上航行,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海外贸易兴盛,故选B项;北宋时期南北经贸主要是在陆上开展,不能充分解释题干中的这一变化,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北宋的造船场大都在南方,这不足以反映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北宋政权的威胁主要来自陆上的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加强海防建设与此不符,排除D项。7.C 材料“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南宋都城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8.C 由表格数据可知,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南方的财政贡献超过了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仰仗南方,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这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项正确。9.C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状元出身于南方的人数要远超过北方,说明南方的教育水平提升,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10.D 材料“贱民阶层数量下降”“家内服役由世袭奴婢承担到雇佣”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项正确。11.B 北宋官员科举出身的比例远远大于唐代,范仲淹、欧阳修等不少名臣将相都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这反映出北宋时期阶层的流动相对频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制度的效率,排除A项;隋代科举考试始设进士科,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重文抑武,D项错误。12.D 根据材料“只能役使客户本人,不能役其家属;不能强迫卖田、欠债者为客户;客户死后许其妻改嫁,允许客户自将女儿出嫁”可知,主户对客户的控制受到限制,主客户间的依附关系减弱,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庄园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主客户之间依附关系的减弱,没有体现其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上主客户之间的关系,并非官营手工业的弊端显露,排除C项。能力提升练1.B2.B3.C4.B5.B6.D7.A8.D9.C 1.B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棉花种植范围的推广,更多的人为了追求利润而种植棉花,体现了宋代人们从种植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的发展变化,即体现了家庭经济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2.B 根据材料“还俗僧道为工匠,二百八十有二户,教习织造之事”“引领作头等人,前去随路指使造甲送户部定拟分例”等信息可知,绫锦局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提高工匠的技艺,B项正确。3.C 材料表明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这体现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故这一现象与海外贸易有关,C项正确。4.B 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可知,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不便于携带流通,为了解决金属货币难以携带的弊端,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B项正确。5.B 根据材料“‘买扑’类似于后世的招标承包制”,以及在暴利性的盐业上允许一些商人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销售可知,宋朝时期政府在商业管理上做出了调整,适当放松了专营政策,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盐钞”的概念可知,宋朝时期只是调整了专卖政策的管理模式,盐的销售依旧受到政府的控制,传统的盐铁专卖政策并没有被放弃,排除A项;材料表明只有获得政府凭证的商人可以到指定地点售盐,不能说明民间商人已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府对商人的引导,而不是官商勾结现象,排除D项。6.D 从“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见门第等级观念对取士和婚姻的影响逐渐淡化,D项正确。7.A 根据材料“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囚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可知,宋代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阶层的变化而不是家族制度的变化,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8.D “苏湖熟,天下足”体现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D项正确。“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国家的财政主要仰仗东南地区,并非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A项错误;材料反映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并非说明苏州和湖州人才汇集,也无法体现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C两项错误。9.C 从“东南最盛……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可知,在地域分布上,才女和才子主要出自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这体现了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未比较才子与才女的艺术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未比较男女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故D项错误。10.答案 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许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转向市场;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的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娱乐场所瓦舍;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和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超过百万;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海外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