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地理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3992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地理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3992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地理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3992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地理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地理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共9页。
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基础过关练题组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023浙江杭州期中)下图为世界局部季风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1.根据风向判断,此时最可能是 ( )A.1月左右 B.3月左右C.7月左右 D.12月左右2.P气压中心是 ( )A.副热带高压 B.亚洲高压C.极地低压 D.印度低压3.此时,南亚盛行风的成因主要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受盛行西风控制C.海陆热力差异D.高低纬热量分布不均 (2022天津三中期中)下图为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4.关于阿留申低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形成的B.该低压和亚洲低压的成因相同C.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被迫抬升形成D.在此系统控制下多阴雨天气5.M、N处同属世界典型季风区,二者相比( )A.形成原因相同,风向不同B.形成原因不同,风向相同C.N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D.M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2023贵州多校期中联考改编)下图示意某月沿30°N纬线圈大气环流状况(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气流运动方向,箭头粗细表示气流运动强度,阴影部分表示陆地)。据此完成下面三题。6.此时最可能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7.M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是 ( )A.地表温度低使空气下沉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同纬度太阳辐射的差异D.陆地热低压切断高压带8.下面地理事象与图示季节相符的是 ( )A.北美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B.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南季风C.M气压中心北移影响我国D.南亚盛行风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能力提升练题组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023辽宁鞍山模拟)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M是一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多分布于60°N附近,其强度和位置对东亚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回答下面两题。1.M大气活动中心 ( )A.与海陆热力差异无关B.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无关C.与冷暖气流相遇有关D.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散2.M大气活动中心偏强会 ( )A.导致东亚出现暖冬现象B.导致东亚灾害性天气增多C.有利于其南部P海域航海D.导致西北季风减弱 (2022山东德州期中)南亚高压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对流层上层存在的季节性庞大暖高压系统,它虽然生成于副热带,但与一般的副热带高压的动力性质和生成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据研究,南亚高压的进退活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关系十分密切,其位置偏北时,我国东部上空存在一个异常反气旋,其中心自上而下向南倾斜,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气流辐散,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下图示意正常年份南亚高压范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推测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4.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对我国东部地区天气的影响是 ( )A.东北地区干旱少雨 B.华北地区降水较多C.长江流域阴雨连绵 D.珠江流域干旱少雨 (2023天津五校期中联考)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为青藏高原季风纬向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5.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6.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基础过关练1.C2.D3.A4.B5.D6.B7.D8.C1.C 读图可知,此时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陆地形成低压中心,陆地气温高,故此时应为北半球的夏季,最可能是7月左右,C正确。2.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亚欧大陆的低压中心位于印度半岛附近,称为印度低压,D正确。方法归纳 高、低压的判断方法(1)根据闭合等压线的气压情况判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2)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3)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3.A 图中显示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对应季节为北半球夏季,此时,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也北移,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然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这是南亚地区夏季西南季风的主要成因,A正确。4.B 读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可知,1月亚欧大陆比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即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残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A正确,不符合题意;亚洲低压形成于北半球的夏季,是陆地受热气流上升形成的,与阿留申低压的成因不相同,B错误,符合题意;阿留申低压属于副极地低压带的一部分,该纬度范围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被迫抬升,近地面形成低压,C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天气,D正确,不符合题意。5.D M为东亚季风区,N为南亚季风区,冬季风均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南亚夏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与东亚夏季风成因(海陆热力差异)不同,A错误;无论冬夏季风,二者的风向均不同,B错误;南亚(N处)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C错误;东亚(M处)冬夏季风均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D正确。6.B 图中示意某月沿30°N纬线圈大气环流状况,图中阴影部分为陆地,结合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可知,M处位于120°W—150°W,即太平洋上,该处盛行下沉气流,应形成高压中心;图中90°E—120°E主要为亚欧大陆,陆地表面气流上升,应形成低压中心,说明此季节同纬度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可判断此时最可能为北半球夏季,B符合题意。7.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M为夏季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同纬度亚欧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而理论上30°N应分布有副热带高压带,故此时陆地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D对。M虽为高压中心,但其在30°N,应为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后保留在海洋上的部分,其成因是动力原因,而不是地表温度低,A错。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无关,B错。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温度有差异,是因为海陆热力存在差异,并不是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同纬度太阳辐射状况海陆相差不大,C错。8.C 根据第6题分析可知,此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气温高,形成的是低压中心,A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B错误;结合图示和第7题分析可知,M气压中心应为夏季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低压中心切断后,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该高压中心夏季北移,形成的东南风影响我国,为我国带来降水,C正确;南亚夏季盛行的是西南季风,其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不是海陆热力差异,D错误。能力提升练1.C2.B3.C4.B5.D6. 1.C 根据M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及该处等压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增大判断,M应为低压中心。且该低压中心位于50°N、160°E附近,可判断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季,M应为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该季节,因海陆热力差异,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将原来在60°N附近、向南移动的副极地低压带切断,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即M是副极地低压带的一部分。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盛行西风(暖气流)和极地东风(冷气流)相遇形成的,暖气流被不断抬升,使近地面气压降低,进而形成低压带。故A、B错误,C正确。北半球低压中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D错误。2.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M大气活动中心为阿留申低压,其势力偏强时,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加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东亚冬季风(西北季风)势力增强,气温偏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增多,A、D错误,B正确;阿留申低压势力增强,气旋活动频繁,其南部P海域受其影响,易产生暴雨、暴雪、大风、浓雾、风暴潮等,不利于航海,C错误。3.C 根据材料可知,南亚高压是高空的季节性庞大暖高压系统,高空是高压,近地面应为低压,是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高空气流堆积形成的,7月北半球气温高,上升气流强,所以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月份最有可能是7月,C正确。4.B 根据材料可知,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气流辐散,因此华北地区近地面气流辐合,中心气流上升,造成华北地区降水偏多,B正确。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中心气流下沉,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偏少,C错误。东北地区和珠江流域受南亚高压影响小,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其天气状况,A、D错误。5.D 读图可知,夏季风由周围吹向高原,说明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同海拔的大气升温快、温度高、气压低;冬季风由高原吹向周围,说明冬季高原面比周围同海拔的大气降温快、温度低、气压高。因此可知,高原季风是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热力差异,导致气温出现差异,进而出现气压差异形成的,D正确。高原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无关,A、B、C错。6.C 对于东亚来讲,青藏高原位于偏西方向。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青藏高原与其东部自由大气之间存在气压差异,夏季青藏高原出现低压、东部自由大气产生高压。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部自由大气指向青藏高原,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后形成东南风。同理可知,冬季应形成西北风。这与东亚季风的夏季风、冬季风风向一致,故产生了风力叠加,高原季风加强了东亚季风。对于南亚来讲,青藏高原位于北方。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青藏高原与南部的南亚同海拔自由大气之间存在气压差异,夏季青藏高原产生低压,南亚同海拔自由大气产生高压,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亚指向青藏高原,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同理可知,冬季应形成东北风。这与南亚季风的夏季风、冬季风风向一致,故产生了风力叠加,高原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