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小兔请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小兔请客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0页。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第一部分 单元设计整体说明
册别 | 一年级下册 | 知识领域 | 数的运算、数量关系 | 设计者 | 陈茜 | |||
学习内容 |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 |||||||
说明:北师第四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 | ||||||||
单元大概念 | 课程标准表述与提炼(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课程目标 | 1、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 |||||
课程内容 |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 2、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 3、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 |||||||
教材分析及提炼 | 本单元包括小兔请客(整十数相加减)、采松果(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青蛙吃虫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拔萝卜(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收玉米(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回收废品(解决问题)、练习三等内容。其主要知识点: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会口算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3、经历尝试、探索和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 |||||||
学情分析及提炼 |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呈现儿童喜欢的数学。 他们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所以本单元的重点是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正确计算;难点是初步形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和活动,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孩子们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 |||||||
整体提炼(单元大概念表述) | 1、能正确熟练计算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相同数位相加减。 2、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求和,一共。 3、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还剩,比多少。 | |||||||
单元课程设计 | 单元内容及内在联系 |
| ||||||
单元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 1、培养运算能力:能正确熟练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2、发展推理意识:让学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 3、发展应用意识:能通过简单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发现数量关系,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 |||||||
单元学习进阶路线 | 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解决问题 | |||||||
单元学习目标 |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
单元学习评价设计(作业) |
| |||||||
单元学习关键问题 | 学习重点:能正确熟练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学习难点:根据简单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 |||||||
| 内容 | 建议课时数 | ||||||
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5 | |||||||
采松果(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 ||||||||
青蛙吃虫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 ||||||||
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 | ||||||||
收玉米(两位数减两位数) | ||||||||
回收废品(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 1 | |||||||
练习三 | 2 | |||||||
其它说明 |
| |||||||
第二部分,单元学习之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单元课时 | 第1课时 | 知识课题 | 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节次 | 1 | 设计者 | 陈茜 | 其它 |
| ||||||
所涉单元大概念(表述) | 1、能正确熟练计算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相同数位相加减。 2、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求和,一共。 3、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还剩,比多少。 | ||||||||||||||
学习内容分析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如果以“十”为计数单位,那么计算方法与10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相同。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单独作为一课编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下基础。 | ||||||||||||||
学情分析 |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学习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背景下,把整十数的加减法转化为10以内的加减法,更容易理解算理,更好掌握算法。 | ||||||||||||||
学习目标 |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
评价设计(作业设计) | 课堂:
| ||||||||||||||
课后: | |||||||||||||||
学习活动关键问题 | 学习重点: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 ||||||||||||||
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 |||||||||||||||
学习环节 | 关键问题(或内容) | 活动形式 | 预设 | 引导策略 | 达成目标(或大概念) | ||||||||||
第一环节 | 情境创设: | 展示后观察、表述 | 表述不完整 | 提问引导: 表达完整了吗? 能有序并完整的表述吗? | 能够从情境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 ||||||||||
第二环节 | 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 提出后独立思考、完成,再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 策略: 计数器; 小棒 | 提问引导: 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 达成目标: 在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背景下,把整十数的加法转化为10以内数的加法。 | ||||||||||
第三环节 | 问题: 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 请应用上一情境所学解决这个问题,独立解决并交流。 | 策略: 计数器; 小棒 | 提问引导: 你能独立解决吗? | 达成目标: 在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背景下,把整十数的减法转化为10以内数的减法。 | ||||||||||
第四环节 | 认一认: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 引导学生看书,帮助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策略: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介绍 | 提问引导: 你能举个例子介绍“加数”“和”吗? 你能再举个例子介绍“被减数”“减数”“差”吗? | 达成目标: 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
记录与反思 | |||||||||||||||
学生学习表现 | 一年级的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课堂表现就会很积极,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快速迁移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 | ||||||||||||||
教师教学过程 | 整十数加整十数 , 整十数减整十数 , 认识各部分名称 | ||||||||||||||
反思与调整 | 1、本节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如果再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多举几个情境去介绍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记忆会更加深刻。 |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六 加与减(三)图书馆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0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五 加与减(二)回收废品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1页。
